郭振希
摘要:本文论述了铁岭县黑土地保护利用工作的典型做法和取得的成效。针对铁岭县土壤存在的耕层浅、有机质含量低的问题,采取了秸秆深翻还田、增施有机肥、粮豆轮作等技术措施,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关键词:黑土地保护;技术措施;典型做法;取得成效
保护黑土地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和个人共同努力、多措并举。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黑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和生存空间。黑土地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黑土地面临着严重的退化威胁,这不仅影响了土地生产力的持续发挥,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损害。采取多措并举的措施,全面保护黑土地,已成为当务之急。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对我国粮食的安全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因此,本文详细对辽宁省铁岭县的黑土地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以供参考。
1 铁岭县基本情况
铁岭县位于辽宁省北部,为辽河流域冲积平原,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特别适宜玉米、水稻、大豆等粮食作物种植。铁岭县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热充足,水量充沛,雨热同季,全年日照时数2 788 h,≥10℃积温平均3 375℃,年平均气温7.3℃。年平均降水量675 mm,无霜期146 d左右。
全县共有14个乡镇,人口数量37.5万人。铁岭县是全国产粮大县之一,2022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
8万hm2,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4.25万hm2,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96%。在粮食作物中,玉米6.144万hm2,
水稻1.25万hm2,大豆1 820 hm2,薯类杂粮1 013.33 hm2。
域内土壤类型有棕壤、草甸土、水稻土。种植制度以玉米、水稻大豆淸种为主。兼有小面积的杂粮薯类种植。
铁岭县在2015—2017年连续三年实施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实施面积0.67万hm2。通过三年的项目实施,取得较好的成效,项目区土壤有机质提高了3.292%,土壤耕层达到30 cm以上,耕地地力提高
0.81个等级。在全县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使广大群众认识到了秸秆还田、深翻深松、粮豆轮作培肥、施用有机肥对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的作用,为铁岭县农产品安全生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三年的项目实施过程中,得到了农业农村部、省农业农村厅的认可,并于2018年被确定为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整建制推进县(2018—2020),实施面积3.33万hm2。总结前三年的工作经验,以充分秸秆利用,加深耕作层,提高耕地质量为根本点,以利用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污集造和施用有机肥为亮点,重点解决“土变薄了、土变瘦了、土变硬了”的问题。大力实施秸秆深翻还田、深松、增施有机肥技术措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耕地质量。以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社会化服务组织为依托,由科研院校、专家提供技术支撑,以县乡政府支持为后盾,全面实施黑土地保护利用项目,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的指示精神,确保铁岭县粮食安全生产,促进铁岭县绿色农业发展。
2 铁岭县土壤存在问题
铁岭县土壤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耕地耕作层厚度表薄,二是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多年连作旋耕造成土壤耕作层变薄,单施化肥不施有机肥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经过几年来连续实施黑土地保护项目,铁岭县耕地土壤耕作层厚度有所增加,全县旱田土壤平均耕作层厚度由過去的13~15 cm增加到现在的
25~30 cm,水田土壤平均耕作层厚度由过去的10~15 cm
增加到现在的17~2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也在逐年增加,但这是一个持久性的逐步增加的过程。所以,铁岭县现在黑土地保护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在增加土壤耕作层厚度的同时,逐年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土培肥,提高耕地质量。
3 土壤保护措施
3.1 多项目统筹安排,整合项目资金
铁岭县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与农机保护性耕作项目充分结合,多项目叠加实施,在粮豆轮作、增施有机肥措施地块叠加实施保护性耕作,整合项目资金。同时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和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大力开展技术宣传培训工作,使老百姓充分认识到保护黑土地,提高耕地质量的重要性,掌握黑土地保护技术要点,逐渐把黑土地保护工作变成老百姓的自觉行为,减少化肥施用量,减少土壤的面源污染,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为铁岭县绿色农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土壤基础[1]。
3.2 领导重视,保驾护航
3.2.1 加强组织领导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原则,把黑土地保护作为公益性、基础性的重要工作,以县政府为第一责任主体承担此项目。铁岭县充分发挥县政府主体作用,成立以县长为组长、分管农业副县长为副组长、农业、财政、项目乡镇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项目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监督管理和检查验收,为项目实施保驾护航。
3.2.2 分解任务,压实责任
为了更好的保证项目实施,将项目任务细化分解落实到乡镇,由乡镇组织合作社、家庭农场进行申报、遴选,确定实施主体并组织实施。县、乡镇分别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监督管理和技术指导等工作,并指定专人负责项目档案的管理工作。
为了更好地完成项目任务,多次组织召开专题工作会议对黑土地保护利用工作进行部署落实,探讨技术模式及补贴标准,使技术模式更接地气、更容易接受、更便于推广,补贴标准更加合理。并多次到项目乡镇进行走访,解读技术模式和实施要求,使各乡镇能够尽快掌握技术要领和项目实施要求。建立“黑土地站长”微信群、“铁岭县2018黑土地工作群”,通过站长群能够及时掌握项目乡镇进展情况,下达不同时期工作任务,收集整理档案材料的要求等,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沟通并加以解决。在工作群里指导实施主体在不同农时季节需要做什么、怎么做、达到什么标准,并将做得好的合作社的做法和照片发到群里,供大家参考学习。例如在有机肥堆沤过程中,存在畜禽粪污水分过多,不成形的问题,指导大家增加秸秆量,秸秆吸收水分效果好,能有效解决问题。对于秸秆量大、畜禽粪污含水量低的,指导浇水增加湿度,促进腐熟。为了保证堆沤有机肥的体积数量达标,指导实施主体,加大初期堆沤体积,按要求体积翻倍堆沤,避免腐熟后有机肥数量短缺,耽误任务完成。
3.3 充分发挥专家指导作用,为项目实施提供技术支撑
3.3.1 因地制宜制定技术模式
省绿色农业技术中心多次组织专家对铁岭县实施方案进行评审,在省包片专家汪景宽教授、省市其他专家的指导下,结合铁岭县实际,因地制宜制定了以“沤制并施用秸秆和畜禽粪污堆沤有机肥为亮点,以秸秆深翻还田、深松为辅助措施”的技术模式:
(1)深翻还田+粮豆轮作+保护性耕作。三年为一个轮作周期,一年种植玉米,秸秆深翻还田;一年种植大豆;一年保护性耕作,30%以上秸秆覆盖免耕,或30%~50%秸秆粉碎浅混地表0~15 cm播种。
(2)隔年秸秆深翻还田模式。三年为一个周期,第一年种植玉米,采用深翻的办法,将玉米秸秆全部混到0~30 cm的土壤耕层当中,平衡土壤有机质降解;第二年种植玉米,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第三年种植玉米,秋季实施秸秆还田深翻。
(3)深松+堆沤秸秆有机肥+保护性耕作模式。三年为一个周期,第一年种植玉米,秋季秸秆打捆离田并深松;第二年连作玉米,第一年秋至来年6月,在田间地头,收集畜禽粪污集中堆沤秸秆有机肥,冬季撒施于作业区,浅混(旋耕)到0~15 cm土层当中;第三年施入堆沤肥,种植玉米,实施保护性耕作。
(4)深松+保护性耕作+施用畜禽粪肥模式。三年为一个周期,第一年种植玉米,秋季深松;第二年连作玉米,实施保护性耕作;第三年种植玉米,上一年冬季或春季将畜禽粪肥撒施于作业区,浅混(旋耕)到0~15 cm土层当中。
(5)水稻留茬深翻+施用有机肥模式。作业区面积内,保证二年留茬深翻,一年施用有机肥。秋季水稻成熟后,采用机械收割,留10~15 cm高茬,依土壤情况进行深翻或旋耕。在冬季或春季将有机肥撒施于作业区,浅混(旋耕)到0~15 cm土层当中。堆沤有机肥与畜禽粪肥要腐熟并达到标准,畜禽粪肥包含养殖户通过化粪池腐熟的粪肥和大型养殖场或有机肥厂经加工干燥的畜禽粪肥,在施用过程中可与商品有机肥混合施用。
(6)水稻连续留茬深翻模式。连续三年实施水稻留茬深翻。秋季水稻成熟后,采用机械收割,留
10~15 cm茬,依土壤情况进行深翻或旋耕。
3.3.2 强化指导服务
推进与作物栽培、农机等技术的集成应用,相互促进,互为配套,切实提高技术应用效果。聘请省教学、科研单位有关专家组成专家指导组,对项目实施及效果监测进行全程跟踪、指导和监管,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与技术依托单位签订技术指导服务协议,明确责任分工,确保技术指导到位[2]。在关键农时,组织专家和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培训,指导试点地区农民尽快掌握技术要领。
3.3.3 加强示范引领作用
铁岭县为更好的开展项目工作,充分展示实施效果,建设示范区20个,其中旱田13个,水田7个,每个示范区面积666.67 hm2,总示范面积1.33万hm2。铁岭县以利用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污集造并施用堆沤有机肥为工作亮点,配合实施秸秆深翻还田、深松技术措施,既通过深翻和深松加深耕作层,通过秸秆还田和集造并施用堆沤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结构,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20个示范片以展示堆沤有机肥为主,囊括所有技术模式。在每个示范区设立示范牌,写明实施的技术模式内容,让老百姓亲眼看见项目实施效果,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在铁岭县随处可见堆沤粪堆,可谓壮观,在蔡牛镇、双井子镇老百姓看见腐熟后粪肥质量好,争先恐后自己去车拉,自己施用,纷纷表示以后再也不用烧秸秆,不愁粪污没处放了,还能少施肥,节约成本,一举多得。通过宣传培训让县、镇技术人员尽快掌握技术要点,指导合作社作业,让老百姓尽快了解保护黑土地的重要性,支持项目实施,逐渐将黑土地保护利用工作从认识到接受,最后转变成自觉行为,让黑土地保护技术在铁岭县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3.4 健全耕地质量监测网络
铁岭县综合考虑种植结构、土壤类型等因素,建设一批标准化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每个监测点设三个功能区:自动监测功能区、耕地质量监测功能区、培肥改良试验监测功能区。自动监测内容包括:一是农田小气候。温度、湿度、风速、风向、光照、大气压、降雨量等。二是土壤参数。自动监测
0~20 cm、20~40 cm、40~60 cm、60~80 cm土壤含水量、温度、电导率等。三是作物长势。自动监测作物生长状况等。耕地质量监测功能区设置3个区,即长期不施肥区、当年不施肥区、常规施肥区。培肥改良试验监测功能区针对耕地质量监测发现的突出问题,可根据实际情况分别设置培肥试验、改良试验、综合治理试验等,监测培肥改良效果。
监测点重点对土壤理化性状、土壤墒情、土壤肥力变化规律、土壤环境和健康状况进行监测,为黑土地质量预测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3.5 加大宣传培训力度
农业农村部、省绿色农业技术中心非常重视黑土地保护项目工作,自项目开展以来农业农村部、省绿色农业技术中心多次来铁岭县调研检查指导黑土地项目工作。通过项目调研、检查和指导,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明确了工作方向,使项目管理更加规范,技术措施更好实施,推动项目开展。
铁岭县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手机等媒体,采取现场观摩、发放明白纸,制作宣传廊、宣传栏、漫画宣传图等开展黑土地保护宣传教育,普及黑土地保护知识。辽宁省农业农村厅对项目实施进行年度绩效考评,农业部在项目实施结束后进行全面绩效考评。
习近平总书记指示:“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可见保护黑土地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是保证粮食安全生产的必经之路,将由现在的示范推广发展到常态化的老百姓的自觉行为,所以黑土地保护的技术措施将不断完善,具有很强的可持续利用性。
4 成果总结
实施三年后耕地质量综合等级由三等提升到二等,提高1个等级。耕层厚度2018年项目实施前平均13.53 cm,2022年项目实施三年后达25.55 cm。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2018年项目实施前为21.39 g/kg,2022年项目实施三年后为22.39 g/kg,提升4.68%。
4.1 经济效益
通过项目实施,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项目区玉米平均增产40~50 kg/667 m2,增产率4%~5%;水稻平均增产30~40 kg/667 m2,增产率4%~5%。
4.2 社会效益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加大了对保护黑土地重要性的宣传力度,通过宣传培训提高了农民对提高耕地质量的认识,逐步将黑土地保护工作变成老百姓的自觉行为。而且利用秸秆和畜禽粪污堆沤有机肥,可以充分利用有机肥资源,为农作物秸秆找到去处,减少秸秆焚烧,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种养结合,培肥地力,使土壤有机质含量稳步提高。
4.3 生态效益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培肥了地力,提高了耕地质量,减少了化肥施用量,减少了土壤的面源污染。有机肥和化学肥料配合施用,既豐富了土壤中营养元素的含量,增强土壤养分的有效供给和微生物的活动,又能根据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有目的地提高土壤中较稀缺元素的含量,确保向作物提供充足的养分。秸秆还田改善了土壤结构,培肥了地力,做到了用地与养地相结合,还提高了农产品品质,促进了食品安全,保护了生态环境,为实现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土肥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社潮.保护性耕作技术细化到位,黑土地保护与增产增收双赢[J].农业机械,2021(7):60-61+63.
[2] 李本帅.辽宁省黑土地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现代化农业,2024(1):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