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入闽词的地理书写

2024-05-21 19:01邓艳
中国民族博览 2024年3期
关键词:白鸟辛弃疾福州

【摘 要】辛弃疾在闽任职三年,闽地风貌风俗给其诗词创作带来新的特色。本文从闽地的地域文化、入闽词的地理足迹、地理意象选择、归去的思想驱动四个方面,结合文学地理学的角度,观察辛弃疾入闽词的书写特征,风格形成原因。探讨这一时期对其后来创作风格承前启后的影响。

【关键词】辛弃疾;入闽词作;地理书写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03—085—03

辛弃疾一生仕途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去江西、两湖、闽越等地,任职转运使、安抚使等地方行政长官。他曾说“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在他的从政地图上,福建地区停驻约三年,即从绍熙三年到五年(公元1192—1194年),出任福建提刑、福州知州等职位。[1]

一、闽地的地域文化特征

福州是福建首府,古称闽都,三山。“西北控瓯越,东南负大海”。地处福建省东部,闽江下游及沿海地区,地貌属河口盆地,以山地丘陵为主,四周被群山峻岭环抱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常青。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霜少无雪。山海融合,物产丰富。历史古城,重文化教育,文化传承度高。对外通商口岸,贸易沟通往来活跃。北宋大臣张方平《送福州监郡陈殿丞》曰:“七闽一都会,乃是无诸城。海近气物异,山遥风候清。”张伯玉知福州,推广种榕,绿野满城。[2]书法家蔡襄主政,兴水利,谓:“闽粵表山环海,地险多山。福州之治据其地势,为东南一都会。”朝廷敕令中称:“工商之饶,利自海山 。”[2]在辛弃疾知福州的敕令中也有“七闽奥区,三山为一都会,地广物阜,甲于东南”。[1]

光宗绍熙二年(1191年)冬,宋光宗当政,他启用辛弃疾是因新任吏部尚书赵汝愚举荐,此时辛弃疾已经闲居江西上饶带湖十一年之久。此时福州人口经济文化已经相当成熟,但隐患不断。对内赋税太多,民怨积久。对外海盗猖獗,治安不稳,急需整顿治理。五十三岁的辛弃疾委以福建刑狱之任。[1]此时的辛弃疾阅历丰富,思想成熟,对于“赴闽宪”的仕途之遇忧虑大过期待。

二、入闽诗词的地理足迹

邓广铭著《稼轩词编年笺注(卷三)》收录了辛弃疾在闽期间所写的三十六首词。本文以这三十六首词和与朱熹同游武夷山的诗句为研究对象。参考谢永芳编著《辛弃疾诗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考证》,将辛弃疾游历过的福州地理景观名称、词作数量进行统计、整理。辛弃疾在福州任职居住的近三年时间里,出游经历有福州西湖、万象亭、九江阁、建安亭阁、九仙山(现于山)、武夷山、南剑州(南平)双溪楼等地。[3][4]其中三山入题近14首,有6首词是福州西湖,2首是南剑州(南平)双溪楼,1首是武夷,再加上跟朱熹同游武夷山所作组诗。

(一)“翠浪平野”的烟雨西湖

据《福州地方志》载,晋太康郡守严高凿西湖,引诸山之水注此,在城垣之西,故称西湖。五代时,闽王王审知扩西湖与南湖连接,辟池,造亭、台、楼、榭,西湖修成精致园林。北宋赵汝愚又在湖上建澄澜阁,并题八景。[2]形成古典園林造园风格,利用自然山水形胜,仙桥卧碧波,湖畔遍植梅柳,景色清新秀美。辛弃疾在知福州期间,游览福州美好的四时风物,十分喜爱福州西湖,其中“烟雨偏宜晴更好,约略西施未”(《贺新郎(三山雨中游西湖)》),[4]世人耳熟能详。“是一色、空难画。谁解胸中吞云梦,试呼来、草赋看司马。须更把,上林写”(《 贺新郎(觅句如束野)》)[4]更是把西湖雨天的湖面烟波水色,气吞云梦的广阔,勾画的情貌兼备。“雁鹜如云休报事,被诗逢敌手皆者。春草梦,也宜夏” [4]更是照应前句,想赋词吟咏一下西湖,碰上了强劲敌手,也如当年谢灵运思诗那样做一个获得“池塘生春草”名句的好梦,“雁鹜如云休报事”, [4]勿要惊扰我“觅句”构思。在另一首《西江月(风月亭危致爽)》结尾说“趁取西湖春会”,此时辛弃疾被召赴京,在建安陈安行设宴迎接宴,游览美景,让人忘记束缚暂得宁静,何必赴京?有同路的知己足够了。我要赶快回到三山西湖,趁着那里正春来繁华的景色。他在西湖边行走散心,宴请客人,观赏美景,雨中划船,看烟笼半山。西湖用它的宁静秀美,绿意葱茏,湖光山色,接纳了这位异乡的词人,漂泊半生的政治家。

(二)“嵯峨剑戟”的双溪楼

南剑州,古地名,现福建南平市、延平区一带,位于福建省北部,地处武夷山脉北段东南侧。因传说干将莫邪在此“双剑化龙”而得名剑州。辛弃疾在南剑州(南平)写了两首双溪楼词,最著名的一首是《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 。这是辛弃疾第二次担任福建路安抚使,北巡南剑州的时候所作,同样也是蕴含爱国情怀的一首词作。他途径南剑州,登上州府城东著名的双溪楼,望西北浮云,想到被金人夺走的大片山河,故土四分离析之时,“倚天万里须长剑”, [4]抽出一把宝剑横扫万里浮云!是多少南宋志士仁人的心中呐喊。看着山高水冷,星月暗淡,欲燃篝火,恐水面风雷涌动,水中猛怪。“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 [4]这句多少无奈与不甘!与“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异曲同工之感。淡静的笔墨,感叹年老,并萌生高卧云霞,安睡凉席的念头,而一时登览的千古兴亡之感。伴随着傍晩斜阳和片帆沙岸的情景,深寓着国事难为的忧愤,更显得沉郁顿挫。这首词从“我觉山高”“凭栏却怕”“欲飞还敛”这几句,看出他对时局冷静客观的认知和判断,凭添一种忌惮和小心谨慎。随着生活阅历的增长,宦海几度浮沉,对国事政局的思考深度,更有对当政者及朝堂大臣的议和派的了解,他只能抒发“元龙老矣,不妨高卧” [4]的感慨。

(三)“蓬莱九曲”的武夷山

1193年,辛弃疾到建阳,与朋友朱熹会面,同游武夷,见到峰岩交错,溪流纵横,九曲画廊,欣然赋诗《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首》两人见面不多交情深厚,淳熙七八年(1181年)朱熹任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辛弃疾给予治荒建议,以防官商勾结,朱熹深信。后辛弃疾被罢免,朱熹也为之愤愤。更加之,两人都主张对金抗战。这次游武夷山,乘兴写下十首组诗,纪念此次行程。“山中有客帝王师”意为朱熹是我要见的暂居山中的客人,有帝王师的才学,何时“西伯”把这个有高才的人“载将归”,朱熹也回赠“夙兴夜寐” [1]等给辛弃疾的二斋室。

辛弃疾的出游经历及其诗词创作,与福建的山水形胜共同构成了独特的地理文学景观,其词作中还提及建安,九仙山,山岭等游览胜地。游历踪迹行从北部南平、武夷山到南部泉州,在泉州写过《浣溪沙(泉湖道中赴闽宪别诸君)》。[5] 主要足迹留在福州,主要在任上处理公务,并未四处游赏。此时段,辛弃疾已经54岁左右,有过很多行政作为和改革措施,或许公务繁忙,或许年事已高不便于四处游历,宦闽期间的地理足迹相对简单。与江淮两湖为官,带湖瓢泉隐居期间创作的共六百余首词相比,数量上不多,但是名篇佳作辈出,许多词句都别有深意,反映当时心境。

三、地理意象的解读

意象的客体材料多取诸自然,因而与地理环境有天然的亲缘关系。地理环境中的山川江河,花草虫鱼,明月清风等一切外物,通过词作家的主体化,形成不同的意象群体。从文学地理学的视角关注词学,是审视其意象的地域特性。曾大兴认为“在文学地理学角度,看一种文体,须联系文本的地理环境。不同的地理环境会给它不同的养分,会给它的形式、语言、题材、人物、原型、意象、景观等带来新的特点,而特殊的地理环境则会让它产生改变”。[6]

入闽词的地理意象分布:白鸟4次,杜宇、鹧鸪、杜鹃 3次,梅花 5次,西湖、湖上 4 次 ,长剑、剑戟 2次,搴旗、旌旗、枪旗、旌纛 4次,樽酒、酒、酒醉8次,翠浪、庭草、绿阴 3 次,水亭烟榭3次,莼羹鲈2次,片帆2次,瓢泉2次。

辛弃疾的入闽词里的意象出现较多次数的是白鸟、西湖、酒、旌旗、梅花等。带有明显地理区域特色的意象有,西湖,名胜楼榭、绿阴。如“庭草自生心意足,榕阴不动秋光好”《满江红(汉节东南)》[4]说的是湖滨的绿草自在生长,在湖边散步的人心情闲散,榕树遮荫下,秋光晴好。榕树是福州地区常见的景观树,根繁叶茂,有着强烈的地域文化寄托。“例入西湖社。重来手种,绿阴成也。陌上游人夸故国,十里水晶台榭”《贺新郎(翠浪吞平野)》。[4]西湖也是福州的地域文化标志之一,湖光山色,绿植繁茂,是休闲旅游的绝佳去处。历史上无数名人在这里流连,镌刻,题文,几任太守疏浚河道,修建景观,辛弃疾上任之前的赵汝愚又在湖上建澄澜阁在湖上建澄澜阁,治理堤岸,让西湖焕发新的生机,辛弃疾感恩赵汝愚的知遇之恩,特意在这首词提到这位前长官。“为爱琉璃三万顷。正卧水亭烟榭” [4]他喜欢静卧亭榭,看西湖的湖水微澜。

梅花的意象主要出现在《瑞鹤仙(雁霜寒透幙)》《念奴娇(江南尽处)(疏疏淡淡)》这三首词中,福州地区冬季比较温暖,亚热带季风气候,很少北方腊梅,但也有古梅,现在主要在连江现和永泰县,福州近郊的鼓岭气温较低也会出现霜露现象。“却喜重寻岭上梅”《鹧鸪天·指点齐尊特地开》中提到岭上寻梅。[4]

樽酒、酒、酒醉出现8次之多,承续了他一贯的以酒遣兴,会友助兴的情怀和生活。“宿酒醒时,算只有、清愁而已”《满江红》酒醒之时只有淡淡的清愁。“若解尊前痛饮,精神便是神仙”《清平乐(诗书万卷)》[4]如能跟赵民则等好友痛饮,精神大好似神仙啊。

长剑、剑戟、搴旗、旌旗、枪旗、旌纛等意象的出现,毫不意外,辛弃疾是宋朝主战派重要力量,早年以行伍起家,杀入敌营带兵擒贼。他重视武力,在诗词里经常出现战事相关意象。此时辛弃疾已被朝廷闲置十多年,再出山,也只是福建提刑。但是内在的英雄情结和爱国热情依然充斥胸中,未曾忘怀。

白鸟这个意象在辛弃疾入闽的第一首词《浣溪沙(壬子春,赴闽宪,别瓢泉)》和最后一首词《柳梢青(三山归途代白鸥见嘲)》中都提到。白鸥也即白鸟。“朝来白鸟背人飞”早晨飞来的白鸟不忍相别。这次是辛弃疾离开上饶带湖,与闲居的生活作别。“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水调歌头(长恨复长恨)》[4]结交权贵,谋求荣华不是我擅长的事情,还是回家跟白鸟同盟。“白鸟相迎,满面尘埃”《柳梢青(三山归途代白鸥见嘲)》我回家时满面尘土,白鸟相迎。白鸟的意象和莼羹鲈、瓢泉有相同的言外之意,就是归去,不再贪念官场和权势。在《最高楼(吾衰矣)》里表明“陶县令,是吾师”, [4]对陶渊明的喜爱和崇敬也是归隐思想的体现。

四、归去:思想的驱动

入闽词中高频率出现一个字:归。36首词中,“归”出现了12次。“海山问我几时归”“带湖春涨,几时归也”“却有杜鹃能劝道,不如归”“城鸦唤我醉归休”“纸帐梅花归梦觉,莼羹鲈秋风起”“好雨当春,要趁归耕”“吾拟乞归”“不如归去”“到而今、扑面黄尘,欲归未得”“ 归休去,去归休”“华发苍颜,去时曾劝,闻早归来” [4]。

在赴闽途中写下《浣溪沙》“细听春山杜宇声”杜鹃的啼鸣声如“不如归去”,但是结尾处辛弃疾还是用而今堪诵《北山移》,来表达背弃盟约,半道出仕的想法。本意为国家为人民出山,做出一番成绩,虽前途未卜也能推测一二。闽任期间,辛弃疾推行多项改革,触动当地地主豪强和官员利益,朝中攻击他扰民害民。辛弃疾表示一心为民治政并无贪恋。《最高楼》中斥不孝子:“暂忘设醴抽身去,未曾得米弃官归。”[4]我已见老,功名富贵何时休,处处也藏着危机,有想像陶渊明那样退隐的念头,何须费口舌再解释什么。《过剑南州双溪楼》自感“峡束苍江”,高山约束着东西溪“欲飞还敛”困难重重,萌生“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4]何人又次拉下张开的船帆,夕阳中系上缆绳。在福建任内另一首词《临江仙》“海山问我几时归。枣瓜如可啖,直欲觅安期。”海山之神若问我几时回来,瓜枣若可吃,我就会追随安期而去。

结合此时南宋朝廷的局势和辛弃疾赴任背景来看,入闽时期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一方面蛰居十多年再次出山,想要续写功业,一方面深知来自朝廷议和派的重重压力,难以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第一次福州上任,辛弃疾治吏用严酷刑法,使得福建路的治安明显好转起来,但传至朝廷官员那边,又为政敌们诟病,参上一奏。再次福州上任是半年后,辛弃疾以集英殿修撰的身份,再返福州,兼安抚使。辛弃疾这一次在任上,加了许多头衔,对推行经界和盐钞增加更多的保证。但官事积重难返,许多官吏有自身的利益纠葛其中,暗中不予配合土地所有权的清查工作。福建任职是辛弃疾的特殊时期,其间充满了苦闷、希望、失望等内心复杂的情绪交织,从当时诗词可以看出为国杀敌的那股英雄情怀依然在胸中,但认清现实的不甘与逃离也反复出现。因此该时期的创作风格,形成与辛词前期“以气胜”“壮怀激烈”,中期的“闲居田园”[7]之风都不太相同,有一种多次失落之后的彷徨和离去之感。可辛弃疾深受儒家传统思想的浸润,始终拥有对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济世价值观,以及高尚的人格理想。后期重新回到江西后的辛弃疾的诗詞逐渐表现出对仕途功名、个体价值、生命意义或深沉或消极的辩证思维,使其风格由向外转为向内,注重自我精神的回归与思考,并由此开启了他晚年深沉悲怨,苍凉消极的词风。

参考文献:

[1]邓广铭.辛弃疾传 辛稼轩年谱[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

[2]文史资料工作组编.福州地方志(简编)[M].福州:福建省福州市委员会,1979.

[3]谢永芳.辛弃疾诗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M].武汉:崇文书局,2017.

[4](宋)辛弃疾.稼轩词编年笺注(卷三)[M].邓广铭,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5]叶嘉莹.论辛弃疾词[J].文史哲,1987(4).

[6]曾大兴.文学地理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7]郑亚芳.从地域文化视域看辛弃疾的“入闽词”[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8(5).

作者简介:邓艳(1979—),女,汉族,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白鸟辛弃疾福州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上)
试谈辛弃疾的田园词
我认识的几位福州女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下)
以爱之名 和谐至美——福州十中简介之三
逐梦福州 只为“她”
白鸟
辛弃疾的元宵节惹人妒
白鸟
寻味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