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野下贵州特色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

2024-05-21 19:01冯静静
中国民族博览 2024年3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贵州

【摘 要】贵州的民族文化在生态文明的背景下具有重要的地位,其不仅是地区身份和历史的载体,也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文化的多样性为生态保护提供丰富的知识实践,反映了与自然环境之间深刻的联系。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这些文化特征面临着消失的风险。通过强调生态文明的原则,制定有效的策略,可以保护这些文化遗产免受快速城市化、工业化的冲击,同时增强地区的文化自信,促进文化旅游。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寻求保护与开发的平衡点,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并传承贵州独特的民族文化。

【关键词】生态文明;贵州;特色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03—059—03

引言

贵州特色民族文化在生态文明的框架下展现出独特的保护与开发价值。贵州作为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与生态环境。这些文化传统不仅是历史与文化遗产,也是生态文明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现代化的挑战,如何有效保护这些珍贵的民族文化,同时促进其创新发展,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这要求采取全面的保护措施,强化文化意识,加强文化传承,同时探索文化资源的合理开发,以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进而推动贵州地区的社会进步与生态文明建设。

一、生态文明在贵州特色民族文化中的作用

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对于维护并发展贵州地区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贵州作为中国多民族聚居的代表区域,其独特的民族文化不仅体现在语言、艺术以及社会习俗中,还深深植根于与自然环境的互动之中。生态文明的理念为这些文化传统提供一个更加广阔的保护与发展空间,使之在现代社会中继续繁荣。贵州民族文化的核心是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与保护,这与生态文明的基本原则不谋而合。地区内的多种民族均有着长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这些传统在生态文明的框架下得到新的认识以及评价。例如,许多民族的农耕、渔猎以及森林管理习惯反映对生态平衡的深刻理解。在推进生态文明的过程中,这些传统知识与实践被重新发现,并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1]。

同时,生态文明的推广也为贵州特色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创新提供机遇。优秀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尊重变成促进生态旅游发展,推动文化旅游进步的动力,这不仅有助于保护环境,还为当地社区带来经济利益。通过将民族文化的元素融入生态旅游项目,既展示贵州独特的文化魅力,又强调生态保护的重要性。生态文明的理念还促使政策制定者同社区成员一起关注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通过教育以及社区活动,加深对生态文明重要性的理解,从而更好地保护并传承贵州的民族文化。这种文化与生态的相互作用不仅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也为实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综上所述,生态文明在贵州特色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中起到桥梁以及催化剂的作用。通过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生态文明不仅保护贵州的自然资源,也为保护其丰富的民族文化,寻找新的发展机遇开辟道路。这种相互促进的关系为贵州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个可持续且具有活力的蓝图[2]。

二、贵州特色民族文化在开发保护中的难题

(一)贵州民族文化传承困境

现代化进程中伴随的社会变迁对贵州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深远而复杂。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科技的广泛应用,尽管为当地带来显著的物质进步,但同时也引发文化层面的冲击。传统的生活方式以及文化习俗逐渐被现代新兴文化形式所取代,尤其是在年轻一代中这种趋势更为明显。随着对网络、社交媒体、全球文化的接触增加,年轻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有所下降。教育体系在这一变革中扮演关键角色。尽管教育是传承发展文化的重要途径,但当前的教育体系中对贵州民族文化的重视程度并不足,导致年轻一代对自己的文化遗产缺乏足够的了解。这不仅影响民族文化的传承,也减弱文化多样性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此外,现代生活方式的普及也让年轻人更倾向于接受新的习惯,使得优秀传统文化往往面临着被边缘化的风险[3]。

(二)贵州生态环境保护挑战

为了吸引游客或者外部投资,一些地区常常会采取过度开发自然资源的策略。例如,过度的森林砍伐、不合理的水资源开发等行为严重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对动植物栖息地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这种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不仅影响生态多样性,也损害地区的长远发展。同时,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工业活动产生的废水废气排放,以及城市化进程中的大规模建设活动,对自然环境施加巨大的压力。特别是在一些民族地区,由于环保意识的不足以及环保技术支持的缺乏,环境污染问题尤为严重。这不仅破坏当地的自然景观以及生态环境,也对居民的健康、生活质量等造成直接影响。同时,全球环境变化给贵州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带来新的挑战。极端天气事件的频发,如长期干旱、暴雨洪水等,对农业生产、生物多样性及人类居住环境造成严重威胁。这些环境变化不仅直接影响当地民众的生计,也给贵州的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带来新的考验[4]。

三、生态文明视野下贵州民族文化的保护开发

(一)促进贵州生态旅游发展策略

促进贵州生态旅游发展的策略应聚焦于实现旅游业与自然环境及文化遗产的和谐共存。首先,对于生态旅游规划,需要实施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估,以确保旅游活动不会对贵州独特的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的损害。例如,可以设定游客数量上限,以避免过度拥挤导致的环境破坏。对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必须采用可持续的设计以及建材,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并确保旅游设施的建设与当地景观及其文化风貌相协调。例如,采用当地的建筑风格、材料,确保新建设施与周围环境和谐相融。进一步,开发以自然文化为主题的旅游项目,教育游客关于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当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这可以通过组织生态徒步、文化工作坊、传统节庆活动等来实现,旨在提升游客的参与感以及文化体验。此外,生态旅游项目的成功离不开当地社区的积极参与。可以通过培训当地居民成为导游或生态解说员,不仅提供就业机会,同时也让游客从当地人的视角更深入地了解贵州的自然文化。此外,鼓励当地社区开展特色民宿、手工艺品销售等活动,直接受益于生态旅游带来的经济收入。生态旅游的推广以及市场营销也至关重要。通过多种渠道,如旅游网站、社交媒体、旅游博览会等,宣传贵州的生态旅游目的地,突出其独特的生态文化特色,吸引对生态文化旅游感兴趣的游客群体。通过这些综合性的措施,能够有效地促进贵州的生态旅游发展,同时确保生态环境与民族文化的可持續性得到保护。

(二)支持贵州文化产业创新模式

支持贵州文化产业创新模式要求结合当地特色,融合传统与现代,开发独具魅力的文化产品,在保护民族文化的同时促进其转型升级。首要任务是深入挖掘贵州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如民间故事、传统音乐、舞蹈、手工艺等,将这些元素转化为可以市场化的文化产品。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造出既具民族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的文化产品。例如,将传统苗绣、蜡染等手工艺与现代时尚元素相融合,开发出独特的服饰和装饰品。创新发展模式还需要利用现代科技,如数字媒体、虚拟现实技术,以新颖的方式展示贵州的民族文化。通过互动式展览、在线文化体验等方式,吸引更广泛的受众群体。例如,创建虚拟现实体验区,让游客沉浸在贵州的民间传说以及历史场景中。此外,要加强与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研发,推动人才培养。通过合作项目、研究基金、实习计划等方式,激发青年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发掘其创新潜力。同时,鼓励高校开展与民族文化相关的创新课程,培养专业人才。进一步,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以及市场推广机制,以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这包括私人投资、众筹等多种融资方式,同时通过文化节、展会、网络平台等途径推广贵州的文化产品。最后,建立有效的政策支持以及服务体系,为文化产业创新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帮助。

(三)推动贵州社区文化参与机制

为此,当地应建立社区文化委员会或类似组织,由社区成员代表组成,负责规划并实施文化活动。这些委员会可以组织文化节庆、工作坊、展览等活动,使社区居民能够直接参与到文化传承与创新过程中。当地有关部门要实施社区文化教育项目,特别是针对青少年的文化传承教育。通过在学校以及社区中心开设课程,教授传统艺术、手工艺、民族音乐、舞蹈等,增强青少年对本土文化的了解与认同。同时,举办文化技能培训班,为成年居民提供学习以及发展传统技艺的机会。此外,鼓励社区居民参与文化资源的调查、整理文化资源档案等工作。通过记录传统故事、民间传说、历史事件以及生活方式等,不仅保存珍贵的文化遗产,也增强社区成员对自己文化的认识,激发其心中的自豪感。例如,可以组织志愿者进行口述历史项目,采访长者并记录其故事,写出从中获取的经验感受。有关部门还要提供平台以及相关的机会,让社区成员能够展示并销售其文化产品。这可以是定期的社區市场、文化节或线上平台,为手工艺人提供展示其作品,并获得经济收益的机会。这样的平台不仅促进文化产品的销售,也为社区成员提供展示才能的舞台。

(四)落实文化遗产数字方式保存

落实文化遗产数字方式保存是对贵州特色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的重要补充。为此,有关部门需要建立一个全面的文化遗产数字档案系统。这包括对传统歌曲、舞蹈、口述历史、民间故事以及传统工艺等进行数字录音、录像和扫描。利用现代化的数字化技术,如高清摄影、三维扫描和增强现实技术,可以有效地记录和再现文化遗产的细节和特色。对这些数字化资料进行系统化管理存储不容忽视。建立一个安全稳定的数字资料库,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标注和存储,确保其易于检索、访问。同时,要建立相应的备份机制,以防数据丢失或损坏。进一步而言,有关部门也应开发一个公共访问平台,使得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成果能够为更广泛的公众所欣赏了解。通过建立网站、移动应用或互动展览,让公众可以方便地访问这些资料,增进对贵州民族文化的了解,激发公众的兴趣。有关部门也要与高校开展合作,利用这些数字化资料开展学术研究以及教育工作。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深入挖掘文化遗产中蕴含的历史、艺术、社会价值,同时为未来的文化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源。进行定期的技术更新维护至关重要,以确保数字化保存技术始终保持先进有效。

(五)贵州民族文化教育体系强化

贵州民族文化教育体系强化的关键在于将民族文化教育融入到各级教育体系中,以确保文化传承和发展。首先,需在小学至高等教育阶段引入关于贵州民族文化的课程活动,如传统音乐、舞蹈、手工艺以及民族历史。通过课程设置,学生可以从小接触并学习本地的民族文化,增强对自身文化遗产的认识,激发起内心的自豪感。之后,贵州各级学校开展师资培训计划,确保教师能够有效地传授民族文化知识。对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提高其在民族文化教学方面的能力素养。此外,建立与当地文化机构以及组织的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开发教育资源以及相关活动。这些合作可以包括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文化遗址、民族文化节庆活动等,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并体验民族文化。除此之外,还应鼓励学校与社区合作,开展社区文化教育项目。这些项目可以让学生深入社区,参与到真实的文化传承活动中,如民间艺术制作、传统节庆筹备等,从而加深对民族文化的理解。为促进贵州民族文化的开发利用,有关部门应与学校合作,借助数字媒体平台,扩大民族文化教育的影响力,开发在线课程、教育视频以及互动学习平台,使民族文化教育不受地理限制,让更多人能够接触并学习贵州的民族文化。

四、结语

在生态文明的视野下,贵州特色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是一项系统而富有挑战性的工作。通过综合考虑环境保护、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贵州的文化景观以及生态环境得以获得保护的机会。积极推动生态旅游、保障知识产权、支持文化产业创新以及鼓励社区参与,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路径。面对全球化、现代化的挑战,必须不断创新思路,深化理解,以确保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到恰当的保护以及合理的利用。通过这些努力,贵州将展示其独特的文化魅力,为生态文明的建设作出贡献,同时为后代留下宝贵的自然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赵靓.文化传播学视域下甘肃特色文化“走出去”机制路径分析[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3(6).

[2]左星移,李启宇,王洪辉,等.基于乡村振兴的四川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2023(10).

[3]宋琳.民族文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借鉴意义——以彝族为例[J].汉字文化,2020(18).

[4]邓敏.论生态文明建设对云南民族生态文化的作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度贵州省优秀社科学术社团资助项目:仡佬族口述史资料整理与出版(项目编号:LX202305);2023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冯静静(1987—),女,汉族,河北承德人,西南交通大学在读博士,贵州理工学院教师,讲师,贵州省仡佬学会副秘书长,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民族文化。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贵州
贵州,有多美
寻味贵州——遵义
寻味贵州
沉醉贵州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我与贵州茶一起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