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岩画是刻画的岩石上的史书,是最朴素的艺术语言,以前北票市对岩画没有记载。在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和近年文博工作者多年的工作中,在北票市三宝营乡、北四家乡、三宝乡和东官营镇共计发现六处岩画。经调查发现在岩画的周边分布有新石器时代遗址、青铜时代聚落址和辽金时期遗址。岩画的发现是我市一项重要的考古新发现,为北票市的文明史增加了新的实物证明。本文将以首次发现的岩画为主予以介绍。
【关键词】北票岩画;三普;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
【中图分类号】K879.4;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03—040—04
一、北票市岩画分布情况
在北票市境内新发现的岩画共有六处:分布在北票市三宝营乡、三宝乡、北四家乡、东官营镇的山体岩石上,即尖山子岩画(1号、2号)、下窑岩画、东大荒岩画、下丁杖子岩画、塔山岩画,其中“田”字纹岩画一处、凹穴岩画三处和网格纹岩画二处。
(一)尖山子岩画
尖山子岩画位于北票市城区南32公里处的三宝营乡二道沟村南尖山子山脊处,尖山子是周围最高的山峰,山脊呈西北至东南走向,长130米,自然生长有油松、山榆树、山枣树和大量的荆条树,北坡下是柳河的发源地之一二道沟河。其南1.6公里是三宝营乡部门所在地和东西向的鞍羊线公路,西北1.1公里是三宝营乡二道沟村部所在地。
在尖山子山脊南坡上共发现2处凹穴岩画,南北向分布,由南至北编号:尖山子1号凹穴岩画和尖山子2号凹穴岩画,两处凹穴岩画相距32米,当地人称“凿米坑”。
尖山子1号凹穴岩画。位于山脊中部南坡下3米处,凿刻在一块独立裸露平整的多边形绿色砂岩石岩水平面上,地理坐标为东经120°52′52.2″,北纬41°32′14.8″,海拔410.0米。岩石块北连山脊处南北长140厘米,东西最宽100厘米,厚80厘米,岩石周边略有修整。从上往下看岩石好似一头卧龟,南是三角形的龟头,北半部的龟身被山体所压。岩画凿刻于龟背中部,平面略呈椭圆形,圜底,开口南北长32厘米,东西宽30厘米,深14厘米,壁见有凿刻痕,较光滑(图1)。
尖山子2号凹穴岩画。位于山脊南部断崖下1米处,凿刻在一块裸露平整的绿色砂岩石岩面上,地理坐标为东经120°52′53.9″,北纬41°32′13.4″,海拔416.8米。岩画平面呈不规则的四边形,岩石块北侧连山体岩石,东侧断崖处南北长150厘米;南侧断崖处东西长160厘米;西侧断崖处长100厘米,高110厘米。岩画刻于岩水平面上位于四边形中部较外侧,平面呈圆形,圜底,口径30厘米,深27厘米,壁见有凿刻痕,较光滑(图2)。
这两处岩画位于一处青铜时代的人类聚落址上,遗址分布于整个山脊上,长130米,宽8米,面积1040平方米。
岩画西南13.6公里是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时期的铁吉营东山遗址,位于巴图营乡铁吉营村铁吉营组东200米东山顶部耕地上,东西长60米,南北50米,面积3000平方米[1]。
(二)下窑岩画
下窑岩画位于北票市三宝乡大板沟村下窑组居民区西北的二级台地上,早在清代时附近建有一座古庙,建筑现已不存。 地理坐标为东经120°54′18″,北纬41°48′52″,海拔160.4米。岩画所在地属丘陵山地,位于牤牛河和扎兰营河的交汇处,西侧为断崖下6米处是紧临由北向南流的扎兰营河,注入牤牛河汇入大凌河。东20米是南北向山梁,当地人称北山,再往东3000米是由由北向南流的牤牛河汇入大凌河。
下窑岩画凿刻在一块裸露较平整的红褐色砂岩上,岩石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北长177厘米,东西宽110厘米,岩石西侧是断崖。岩画凿刻于岩面上北侧,平面呈椭圆形,圜底,开口南北长27厘米,东西宽24厘米,深22厘米,见有凿刻痕,壁较光滑(圖3)。
岩画位于扎兰营河边台二级地上,这里是一处青铜时代和辽金时期的人类聚落址,其地势东高西低,遗址呈长方形,南北长100米,东西宽80米,面积8000平方米。
岩画北10.5公里处是新石器时代店后山遗址,位于三宝乡小苏营子村东北2000米店后山南坡的耕地内,东西长150米、南北宽30米,面积1500平方米。
(三)东大荒岩画
东大荒岩画位于北票市北四家乡三道梁村南组东南1.3公里东大荒山洼,梁脊北坡。地理坐标为东经120°42′49.5″,北纬42°06′57.0″,海拔510米。所属地为丘陵山地,北4公里是黑城子河,自西向东流。西山坡下700米是南北向的北票市至北四家乡的宝锦线公路。
东大荒岩画刻画在裸露红褐色岩面朝上的花岗岩上,岩面南高北低,坡度13度。岩石上见有4幅岩画,岩石上有裂隙,按照裂隙可分为南北两区,南区有网格纹岩画2幅,呈网格状;北区可辨有“区”字纹岩画1幅,另一幅由于雨水侵蚀和岩层的剥落已不可辨(图4)。
网格纹岩画:分为2种形制,第1种为正方形网格纹,第2种为连接对角线长方形网格纹。
正方形网格纹:是由纵横5条凿刻线垂直交错构成,网格外框略呈长方形,网格最长71厘米,最宽60厘米,刻线宽0.6—1厘米,深0.5—1厘米。
连接对角线长方形网格纹:为3层长形对角相连的网格刻线构成,外层方格长100厘米,宽96厘米,中间的长方形长64厘米,宽56厘米,内层长方形,长36厘米,宽36厘米,线宽0.5—1厘米。深0.9厘米。
“区”字纹岩画:北侧刻线长80厘米,东侧刻线64厘米,南侧刻线长60厘米,三道刻线相连接,沟槽深0.3—1厘米,在东侧有一凹坑,圜底,开口直径3厘米,深1厘米。
岩画北5.8公里是一处新石器时代人类聚落址,位于北四家乡大老虎村一组北300米庙后山南坡中部耕地内,地势北高南低,东西长50米、南北宽40米,面积2000平方米[2]。
岩画北6.4公里分布一处青铜时代的人类聚落址,为朝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大力虎村落遺址,遗址位于北四家乡大力虎村二组居民区后,其地势较平坦,遗址呈长方形,东西长90米,南北宽80米,面积7200平方米。
岩画西南2.6公里还分布一处青铜时代的人类聚落址,北汤沟遗址,遗址位于娄家店乡汤沟村北汤沟组西200米西山顶部。其地势中部隆起,四周低缓,遗址大体呈长方形南北长70米,东西宽30米,面积2100平方米。
(四)下丁杖子岩画
岩画位于东官营乡海丰村下丁杖子组东山顶上。地理坐标为东经120°40′06.9″,北纬41°53′57.8″,海拔353.07米。所属地为南北向的130米长丘陵山地北端,岩画西1.5公里处是由北向南流的季节性东官营河。岩画西1000米处是海丰村下丁仗子组居民区和南北向的北票市区至东官营乡的公路。
岩画位于孤立裸露的红褐色岩石上,岩石南北长5米,东西宽3米,高2.5米,仅西侧与山体向连,其它三面为断崖。岩面北高南低,坡度15度,为一幅由纵横4条凿刻线垂直交错构成,呈网格状,网格外框呈长方形,长76厘米,宽72厘米,刻线宽0.6—1厘米,深0.3—0.8厘米,图形东北部已腐蚀不清(图5)。
岩画所处地是一处青铜时代的人类聚落址,遗址大体呈长方形,南北30米,东西15米,面积450平方米。
在岩画西北4.3公里也是一处青铜时代的人类聚落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丰下遗址。该遗址位于北票县城北约16公里,是大凌河的支流东官营河和西官营河之间的丘陵山谷中的一个小山村西侧的二级台地上。村西临一条由西北至东南流向的季节河,名叫“丰富台沟”,遗址在河沟西岸一块平台台地上,台地高出河床约6米。遗址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约75米[3]。
在岩画西南880米是丁南台地遗址,是一处青铜时代的人类聚落址。遗址位于海丰村丁南组东台地耕上,其地势较平。遗址大体呈长方形,东西长50米,南北宽40米,面积2000平方米。
在岩画西南970米是丁南小南山遗址,是一处青铜时代的人类聚落址。遗址位于海丰村丁南组南50米的小南山上,其地势北高南低。缓坡而下。遗址呈长方形,南北长80米东西宽60米,面积4800平方米。
在岩画东南760米是三角山东遗址,是一处青铜时代人类的聚落址。遗址位于五间房镇西牌楼沟村一组西300米的三角山最南面的山顶上,其地势中间高四周低缓。遗址呈长方形,东西长20米,南北宽10米,面积200平方米。
在岩画东南480米是三角山遗址,是一处青铜时代的人类聚落址。遗址位于西牌楼沟二组南500米三角山顶部。其地势北高南低,坡度约35度。遗址呈长方形,南北长50米,东西宽40米,面积2000平方米。
(五)塔山岩画
塔山位于北票市城区南35公里的三宝营乡房身村,是三宝营乡和巴图营乡的分界山,因北部石峰耸立像塔,故称“塔山”。地理坐标为东经120°49′34.36″,北纬41°31′4.10″,海拔507.70米。东北7公里是巴图营乡古家子村居民区,东—北走向,“东北向4公里”[4],“山形浑圆,山顶平坦,有古壁垒遗址。塔山山脉大小17座山峰,为柳河、巴图营河、章吉营河发源地”[5]。“巴图营河属小凌河流域,《蒙古地理志》称为‘哈柳图河,汉名‘水獭河,汇入小凌河”[6]。“柳河为大凌河一级支流”[7]。塔山东山下是北票市区至三宝营乡的公路接鞍羊线和三宝营乡房申村,南是东西向的鞍羊线(S307)公路。
岩画位于塔山南部山顶,凿刻在山脊上凸起红褐色砂岩上,岩石平面近似“三角形”, 东西边长68厘米,南北边长56厘米,岩画刻画于朝上的砂岩岩面上,刻痕较浅,为四层长方框线中心加横竖“十”字交叉形成“田”字网格纹,由外至内是第一层方格长34厘米,宽30厘米;第二层长24厘米,宽20厘米;第三层长12厘米,宽10.4厘米;第四层长3.2厘米方形。十字线横竖交叉,横线长32厘米,竖线27.5厘米。岩画框线间距不等1.6—6厘米(图6)。
岩画北500米为辽代时期房申沟塔基遗址,呈南北向,平台东西长80米,南北宽60米,面积4800平方米。此塔建于辽代,损毁时间不详[8]。
岩画西南8.3公里是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的铁吉营东山遗址,位于巴图营乡铁吉营村铁吉营组东200米东山顶部耕地上东西长60米,南北50米,面积3000平方米[9]。
二、初步认识
(一)地理位置
北票市属于辽西低山丘陵区,境内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地势四周低山重迭,中间起伏平缓,形成一个盆地,境内以大黑山的平顶山最高,海拔1074.4米,属努鲁尔儿虎山山脉[10]。岩画都坐落于丘陵山脊处。
(二)岩画的制造方法
岩画的制造方法,圆形凹穴岩画是以钻、凿刻制成,钻是用尖形硬度较高石块旋转研磨,形成口大底小呈圜底,略呈圆形,直径约24—37厘米,深约15—22厘米,都是单体圆形凹穴岩画。另一种方法是刻网格纹,用坚硬的石块在岩面上刻成方框形成网格纹,沟槽较浅0.3—1厘米,结构简单。
(三)岩画命名依据
新发现的三处圆形凹穴岩画的命名依据,“其是在海城东南26公里,窑沟岩画第一地点c处有一个大而深的凹穴,就好像是一个盛水的水坛,直径38厘米,深15厘米”[11],与之相似的是北票市的尖山子1号圆形凹穴岩画直径32—30厘米,深15厘米。尖山子2号圆形凹穴岩画,直径37—30厘米,深17厘米。圆形凹穴岩画在当地群众称“凿米坑”。下窑圆形凹穴岩画直径27—24厘米,深22厘米。新发现的凹穴岩画口直径都小于窑沟岩画第一点C处,深度相差7厘米,在雨季凹穴里面都是雨水和泥土,暂时将其命名凹穴岩画。
东大荒网格纹岩画与雁窝滩岩画点的2009HXZJ雁窝滩Y09为1副方形网格岩画相同,“由纵横5条凿刻线垂直交错构成,长20厘米,宽19厘米,凿刻線宽1厘米”[12]。东大荒网格岩画长71—66厘米,宽56—60厘米,相比较仅比其面积大三倍,其余都相似。
(四)岩画的分布
岩画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分布在丘陵山顶向阳南坡下断崖边处独立的龟形石或巨石的平面上面,有的岩石仅仅露出地表,有的岩画在断崖边,因而大多受到严重的自然侵害。岩画的分布仅有一处是组合体,其余都是单体。岩石的平面上面朝天空,海拔高度在160米—510米,相对落差较大。同时岩画所处的位置分布在近水源处,塔山岩画、尖山子1号岩画和尖山子2号岩画处在柳河源头南岸边后其汇入大凌河;下丁杖子岩画西是东官营河汇入大凌河;下窑岩岩画西侧为紧临由北向南流的扎兰营河,注入牤牛河汇入大凌河:东大荒岩画北是黑城子河汇入牤牛河向南随后汇入大凌河。以上的共性与连云港、具茨山、方城、鞍山岩画的凹穴岩画相似[13]。有研究者认为,平面上的岩刻与天平行,似乎更多与祭天仪轨相关。
(五)岩画的年代
东大荒岩画在其周围分布有多个青铜时代的人类聚落址。塔山岩画与尖子山岩画1.、2号相距5.5公里的。尖山子1号岩画、尖山子2号岩画、下窑岩画和下丁杖子岩画同时位于山脊南和东坡处,岩画就坐落在青铜时代的人类聚落址上。北票岩画的年代由于缺乏可靠的测年手段,目前没有准确的断代依据,但是在岩画的周围分布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遗址,为岩画的断代提供佐证。
(六)岩画的价值
北票地区新发现的岩画是古代先民给我留下的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价值是无法估量的。我们要加强保护、宣传、研究。在今后的工作中期待有新的岩画被发现。北票市古代岩画的发现,弥补了北票地区没有古代岩画的空白,是北票考古的重大发现,为研究远古北票地区的历史、民俗、天文等具有及其重大的研究价值,同时为北票地区增添了旅游景点,对展示,提升北票地区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也丰富了辽宁地区岩画考古资料,为中国古代岩画分布提供了又一实物资料。
(七)岩画的保护
岩画具有不可再生性,随时处于日渐消失的危险境地,由于年代久远,受气候环境及其现代化工业化的影响,风化侵蚀日益加重,而人为的破坏使他面临随时消失的形势,今后要划分保护区,加强文保管理,完善“四有”,制定保护规划。继续调查,发现更多的古代岩画,同时加强岩画的保护与研究。
参考文献:
[1][2][9]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北方民族考古(第三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3]佚名.辽宁北票县丰下遗址1972年春发掘简报[J].考古,1976(3).
[4][5][6][7][10]徐国林,主编.北票市志(第二章山脉水系)[M].北京:国际商务出版社,2003.
[8]姜洪军,杜志刚.辽宁北票辽代塔基调查[J].辽宁省博物馆馆刊,2013(0).
[11][13]顾玉顺.鞍山岩画[M].沈阳:沈阳出版社,2015.
[12]佚名.具茨山岩画调查[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姜洪军(1975—),男,汉族,辽宁北票人,本科,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文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