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卡之卡”注音辨正

2024-05-21 10:52霍帆汪燕洁
辞书研究 2024年3期
关键词:满语

霍帆?汪燕洁

=摘 要 文章指出现有辞书对“关卡之卡”注音的错误:误注“从纳切”一读、漏注“kǎ”一读,并梳理了相关读音的来源。主要观点如下:第一,“关卡之卡”源自满语,是记录满语“卡伦”(汉义:哨探、哨所)首音节的译音字,本只有kha一个读音,由于其同形字“骾卡之卡”有kha、?hia异读,“关卡之卡”也类推产生?hia一读;第二,“卡”是明后期为记录“骾卡之卡”新创的俗字,多用作译音字记录外族语中kha一类音节;第三,《字汇补》读“从纳切,音杂”的“卡”本字为“牐(闸)”,因与“关卡之卡”意义相近而改用“卡”字记录。

关键词 卡 满语 注音错误

一、 “关卡之卡”注音

现代汉语“卡”有关口义,辞书对该义的注音如下。

卡 qiǎ《字汇补》从纳切①旧时在交通要道或险隘路口设兵守卫或设站收税的处所。清薛福成《筹洋刍议·利权二》:“其不领税单者,仍应逢关纳税,遇卡抽厘。”阿英《盐乡杂信八》:“以前有‘卡,‘缉私营,现在,大约‘卡没有了。”②方言。道路险隘处。清钮琇《觚賸·语字之异》:“粤中语少正音,书多俗字……路之险隘为卡。”(《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第二版基本相同。

卡 qiǎ 旧时设兵守卫和设站收税的地点,都叫做卡。

卡伦 清于东北、蒙古、新疆等边地要隘,设官兵守望,并营税收的地方叫卡伦。(《辞源》第三版)

卡 qiǎ ⑤卡子:税卡/关卡/设卡

卡子 qiǎ zi ①夹东西的器具:头发~。②为收税或警备而设置的检查站或岗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第二版“从纳切”的注音明显不当。《字汇补》:“楚属关隘地方,设兵立塘,谓之守卡。从纳反,音杂。”《觚賸》:“路之险隘为卡,音汊。”二者推导拼音分别为zá、chà,均与qiǎ无关。《字汇补》读zá的词是楚地方言词,与清代通语中的“关卡之卡”意义相近而并无同一性,清人已经指出这一点:

(1) 卡字不见经典,查《字汇补》,音杂,楚属关隘地方,设兵立塘,谓之守卡。今征楚苗,其字义恰合又清语卡伦,亦分界之义。卡读若喀,自系方言音各不同耳。(清花沙纳《德状果公年谱》卷三)

花沙纳指出清语(满语)“卡伦之卡”读“喀(kha)”,与上述4部辞书注音也不相合。本文详细梳理“卡”的字词关系,指出“关卡之卡”本只有kha一个读音,?hia是类推产生的误读。《字汇补》读zá的“卡”本字为“牐(闸)”。

二、 “关卡之卡”来自满语

(一) “关卡之卡”源自满语

“关卡之卡”并非汉语固有词,而是满语的节译形式。本义为“哨探”,既可以指哨探人,也可指哨所,汉文译作“卡伦”。《满汉大辞典》“卡伦”条:

①哨探,哨兵:karun cooha 哨兵。taidzu sure beile amala karun bi seme amargi be tuwahakv genere de,dain i cooha holkon de isinjiha.《1实》太祖恃有后哨,亦不深备。不期敌兵忽至。

②哨所,卡伦,边卡:onggolo musei karun i tule jun gar i karun.i ebele utala sulabuha ba bimbihe,muse jun gar be necihiyeme toktobuha amala gemu musei ba oho.《48档》以前在我哨所之外,准噶尔哨所这边,曾有数处旷地,经我平定准噶尔后,尽为我土矣。

卡伦本为军事上侦查敌情的哨所,和平时期则主要用于盘查往来人员货物:

(2) 拿获逃兵,问明从何处卡伦塘汛逃走,其沿途经过卡伦失察者,每一名兵鞭五十。(清伯麟等《兵部处分则例·八旗·缉逃》)

(3) (查验过卡货物)各卡伦改用将军印花,先时拨交各卡伦以备粘封参包,并注明各卡伦名目张数,另立号簿核对,于交参时查验。(清于敏中《户部则令·盐法·开采禁令》)

(4) 原奏以借官票运私盐,引少盐多,虽设卡抽验,人众不服,稽查势盛,兵难约束。(清陶澍《陶文毅公全集·奏疏·会同钦差覆奏体察淮北票盐情形折子》)

咸丰年间,清廷为筹措军饷镇压太平天国,特许地方设卡抽厘。卡伦成为征税的关口:

(5) 谕军机大臣等御史。宗稷辰奏:大江南北设卡抽厘,收捐太杂,出入总数毫无稽核。并有常镇散勇与江南土豪在江边距圌山关相近地方树帜拦船,肆行盘踞,与营卡比列,莫辨公私。(清王先谦《东华续录·咸丰四十六》)

(6) 由臣饬委候补知府师映垣、候补知县李炽福,前往郴州、宜章二州县,择要设卡,试办抽税。(清骆秉章《酌议抽收盐税章程折(咸丰七年)》)

卡(卡伦)的词义演变可表示如下:

哨探、哨所>盘查行人、货物的关口>对来往货物征税的关口

(二) “卡”字kha音的来源

“卡”作为满语的首音节的记音字,前提是其必须具有kha一类读音,这一条件是明代后期才成立的。

明代以前“卡”主要用作“弄”的俗字。汉魏六朝碑刻中,“弄”已有如下俗写 等俗写。(毛远明 2014)敦煌S.338《正名要录》:“,右正行者,楷,脚注稍讹。”(黄征 2019)“”上下共用中间一横笔即写成“卡”。《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大威德陁罗尼经十七》:“戏,郎贡反,正作弄,亦作卡、二形。”(K34-918/b14)明后期出現了另一个读“可打切”的“卡”字:

(7) 夷姓又别有“茶只伽卡(可打切)阿绞?矣此”等字,俱中华所无。(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土司·夷姓》)

这个“可打反”的“卡”,当是为“骾卡之卡”所造俗字(见下文)。不过文献中它多用作译音字,对译外族语kha一类音节。

(三) “卡”字khia(?hia)音的来源

汉语中表示物体夹在某处无法移动的“卡”(本文称“骾卡之卡”),早在晚唐已经出现。敦煌俗语辞书《字宝》“物口雅反塞”(张涌泉 2008),乙卷此条写作“物喉咙”。结合辞例和注音,可以断定《字宝》“”就是“骾卡之卡”(后文记作{})。

{}虽然在晚唐口语中已经存在,但在明代以前的文献中基本不见用例,明代也仅被辞书收录:

(8) 如骾在喉曰,苦假切。(明焦竑《俗书刊误·俗用杂字》)

(9) ,骨骾喉中。(明濮阳涞《元声韵学大成·家麻韵溪母上声》)

{}中古溪母麻韵二等开口上声,二等韵中古前期有-r-介音,后期则变为-?-。宋元以来,见系开口字中的-?-在通用雅音中变为-i-,在方言俗音中则直接消失,(曾晓渝 2021)[1]造成见系二等字的南北异读。清前期随着见组细音腭化,南北异读的差异从介音扩大到声母。{}在南北方言中的音变如表1所示:

上节提到的译音字“卡”最初可能就是为记录{}创造的俗字:

(10) 喉中物不能上下,因喀去之,曰殼(黑角切)。(明岳元声《方言据》卷上)

《方言据》此条虽然说的是表示吐出喉中物的方言词“殼”,但其描述物体骾在喉中用了“不能上下”这样的表述,可见“卡”很可能是利用“上”“下”二字共用横笔,会“不能上下”义,来记录{}的卡骾义:

(11) 治鱼卡喉者,用蒜窒鼻,令不透气,其骨自下。(清吴师机《理瀹骈文·续增略言》)

(12) 喉内卡骨,用此字。(清赵学敏《串雅·外编·禁方·治骨鲠咒》)

汉字是一种超方言的文字,一旦“卡-{}”字词关系确立并流行后,无论其他方言{}读什么,都可以用“卡”记录。汉字史上这种现象颇多。例如,戏玩义的“耍”某些方言读合口?ua(《中原音韵》),而在某些方言读开口?a(《字汇》“沙雅切”),读音有别但用字相同。故此,北方话中读?hia的{}也可以用“卡”记录,造成“卡”字具有kha、?hia两种异读。

(四) “卡”的异读?hia误用于“关卡之卡”

“关卡之卡”对译满语音节kha,本不该有?hia一读。“骾卡之卡”有了异读kha、?hia后,某些说话者不清楚异读的应用范围,将异读也类推应用到“关卡之卡”上。这种类推民国已经发生,一直沿袭至今。详见表3所示:

现代辞书的注音首先应符合现代汉语中词语的实际发音,之后才考虑是否与古音推导结果相合。尽管源自错误类推,但毕竟关口义的“卡”读qiǎ已经成为普通话的主流读音,辞书据此注音并无问题。如果考虑其词源,照顾到与满语发音的对应,将kǎ作为异读收录也未尝不可。

三、 《字汇补》读“杂”的“卡”本字为“牐(闸)”

《字汇补》音zá的楚地方言词,本字当为“牐(闸)”。《说文》:“闸,开闭门也。”段玉裁注:“谓枢转轧轧有声。”[2]《广韵·洽韵》:“牐,下牐闭城门也。士洽切。”“闸”“牐”都是开关城门所用的木板。“闸”可能是带有转枢的木板,通过其转动实现城门开闭;“牐”则是悬吊在门楼处的木板,通其升降实现城门开闭。

宋代以来,“牐”又可表示河道中用于调节水流的可升降木板(即今之水闸):

(13) 又自汜水关北开河五百步属于黄河,上下置牐启闭,以通黄汴二河船筏。(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元丰二年》)

(14) 汴河可因故道凿堤置牐,引汴水入蔡河。(《宋会要辑稿·方域十六》)

“牐”“闸”本为二字,读音有别。由于意义相近,元以来“闸”逐渐误用为“牐”,获得崇母读音。详见表4:

明清时,“闸”完全取代“牐”成为记录“闸门义”的惯用字[下文一律用“闸(牐)”表示]:

(15) 盖即今所谓闸,可蓄可泄,时开时闭之门也。(清王筠《说文句读·门部》)

(16) 今河中叠石,左右设版瀦水,可以起闭曰闸门,曰闸版,曰闸河,曰闸官,以利漕艘往来。(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门部》)

宋代河中设“闸(牐)”,又在设闸处设置站所并派兵驻守,用以管理闸门的启闭,以及盘查过往船只。故宋元文献有“闸兵”“守闸(牐)”等词:

(17) 今欲专差官一员充监闸,常令管辖闸兵。(《宋会要辑稿·食货八》)

(18) 守闸人不许启闭时逮求舟人钱物。(宋胡榘《四明志·鄞县志·渠堰碶闸》)

(19) 本监衙门例革以来,各处提调官少肯用心,所委守闸人员不为依时启闭。(元任仁拨《水利集·设立行都水监衙门旨》)

(20) 真扬润楚诸郡,凡守牐纲卒,悉集治所。(元脱脱《宋史·忠义传·陈遘》)

上述“闸”显然已经不限于河道中的閘门,而是具有关隘的性质。到明代以后,陆地上也开始设“闸”:

(21) 故石康县之永平、信立、永丰、归德四,在县治东北,斜入广西界中,环匝百余里,深阻而多逋逃。旧设巡检司以禁诘之,又度地据险立营为木闸,以锁诸隘。(明张乐《小山类稿·重建永平巡检司记》)

(22) 后建市场于红门隘口外,设闸口三处以通虏酋出入,内设闸口一处以定华夷界限。(明杨守宁《宣大山西山镇图说》)

“闸”的功能是“锁诸隘”“通虏酋”“定界限”,显然已经成为典型的关隘站所。“牐(闸)”的词义演变表示如下:

用于开关门的可升降木板>河道中的水闸>水闸处设置的站所>关隘处设置的站所

“牐(闸)”本读崇母二等字,但“边陲型方言”中古二等-r-介音直接消失,并没有使精组卷舌化为庄组,因此这类方言庄组二等一律读精组。(刘镇发 2004)湖南湘语属于边陲型方言,庄组二等大部分方言点读如精组。(彭建国,郑焱霞 2007)《字汇补》“从纳切,音杂”,正是“牐(闸)”在湖南湘语中的读音。甲字用作意义相近的乙字,获得乙字读音,称为“同义换读”“训读”,如“围田”“圩田”意义相近,“圩”读如“围”。清代通语文献关隘义的“卡”习见,方言区书写者就用“卡”记录本方言关隘义的词语,将“卡”训读为方言词。

总之,《字汇补》所谓“守卡”即宋元文献“守牐(闸)”,与来自满语的“卡伦之卡”无关,辞书“从纳切”的注音应当删除。

综上,可将文献中“卡”的用法归纳如下:

1. “弄”的俗字。

2. “”的俗字,读kha(江淮官话、南方非官话方言)或?hia(北方官话、晋语)。

3. 译音字,对应与kha相近的外族语音节。

①对译少数民族语言中与kha相近的音节,如对译满语(哨探;哨所)首音节。

②对译外国语言中与kha相近的音节,如對译英语card。

四、 结语

骾卡义的{}晚唐已经出现,明清南北方言分别读kha和khia(?hia)。明后期造出俗字“卡”,通过“上”“下”连用横笔,会“不能上下”义,记录{}的南方音kha。清以后“卡”多用于音译满语(哨所、关口)的首音节。“卡-{}”的字词关系建立后,由于汉字的超方言性,“卡”也可记录{}的北方音khia(?hia),从而使“卡”字具有kha、khia(?hia)两种异读。异读khia(?hia)原只用于“骾卡之卡”,因类推而误用于“关卡之卡”并沿袭至今。

《字汇补》音“杂”的“卡”本字为“牐(闸)”,本表示用于开闭城门的可升降木板。宋代以来在河道中设牐,并在设牐处派兵驻守,“牐”成为盘查往来船只的关口。明代以后,陆地关隘也设牐驻兵。“闸”与“牐”意义相近,宋元以来逐渐误用为“牐”,明清时期成为记录水闸义、闸口义的通行字。边陲方言庄组二等读如精组,“牐(闸)”在湖南湘语中读如“杂”,并用意义相近的“卡”字记录。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卡”的“从纳切”一音应当删除。“关卡之卡”注音宜改为kha,并以?hia作为异读。

附 注

[1] 从曾文的论述看,“通用雅音”主要指北方官话和晋语,“方言俗音”主要指南方方言。江淮官话、西南官话等南方官话兼具二者特征,见系二等字多数有i介音,是北方官话的层次;少数常用字无i介音(街 鞋),是南方方言底层。“卡”属后者。

[2] 《说文》:“闸,开闭门也。”王筠、朱骏声均误判字词关系,将之与“水闸之闸(牐)”牵合。马叙伦认为“开”字衍,“闸”训“闭门”,余杭县闭门称“闸”为例。(李圃2019)马说可从。《篆隶万象名义》“闸”训“闭”,今仍有部分闽语方言掩闭门称“闸”(海南安定a55 海南琼海a?5)。

参考文献

1. 安双成.满汉大辞典.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18.

2.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汉语大词典(第一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

3.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汉语大字典(第二版). 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崇文书局,2010.

4. 何九盈,王宁,董琨主编.辞源(第三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5. 黄征.敦煌俗字典(第二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578.

6. 李圃主编.古文字诂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537.

7. 李荣主编.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918.

8. 刘镇发.东南、西北边陲方言无庄组说. //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等编.音韵论丛.济南:齐鲁书社,2004:511.

9. 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4:651.

10. 彭建国,郑焱霞,湘语舌齿音声母的格局与历史演变.东方语言学,2007(1):200.

11. 许宝华,宫田一郎主编.汉语方言大词典.北京:中华书局,1999:1221.

12. 曾晓渝.近代官话见系开口二等-i-介音现象补论.古汉语研究,2021(3).

13. 张涌泉.敦煌经部文献合集.北京:中华书局,2008:3725.

14.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霍 帆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南充 637000;

汪燕洁 兰州大学文学院 甘肃 730000)

(责任编辑 马 沙)

* 基金项目:四川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于稀见韵书的清代四川官话语音研究”(项目编号SCJJ23ND304)。

猜你喜欢
满语
满语动词的使动用法
满语动词命令
满语动词表示延续
满语角
满语角
满语角
满语角
满语角
满语位置格的用法
满语属格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