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木兰诗篇》中花母花父的角色分析与演绎

2024-05-21 14:25孙悦然
中国民族博览 2024年3期

【摘 要】关于民族歌剧《木兰诗篇》的研究大都集中于主角“花木兰”的舞台演绎,对于花母和花父的舞台角色分析与演绎相对甚少,是目前学界研究比较忽视的方面。本文针对花母和花父的舞台角色进行研析,总结概括角色特点及唱段分析,探讨青年演员跨年龄角色演绎,以及花母花父的艺术形象作为花木兰心理转变过程中重要的影响因素,探究其对主角形象的侧面呈现可以弥补歌剧的整体研究。从花母花父人物形象分析和演绎两方面着手,以便深入理解歌剧的全貌。

【关键词】《木兰诗篇》;花母花父;角色分析与演绎

【中图分类号】J6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03—056—03

歌剧《木兰诗篇》中国当代既具创新性又具突破性的原创歌剧,自2004年10月公演以来,一直备受瞩目,剧中曲目至今仍被广泛传唱。歌剧艺术不仅是声音的艺术,更是舞台的艺术,该剧将交响乐队与戏剧表演、合唱队等融合在同一舞台之上,彰显了中国原创歌剧的魅力。

一、歌剧《木兰诗篇》概述

(一)歌剧《木兰诗篇》的创作背景

歌剧《木兰诗篇》是刘麟根据宋朝郭茂倩的一首乐府民歌《木兰辞》改编而成,《木兰辞》又称乐府《鼓角横吹曲》。歌剧讲述的是北朝时期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乡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而《木兰诗篇》则是以歌剧的形式搬上了舞台,反映了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了经典的优秀传统文化。歌剧《木兰诗篇》的创作宗旨是,从人性的视角和站在时代制高点上来表现一个普通年轻姑娘如何成为千古传颂的巾帼英雄的心路历程,剧情不仅展示她替父从军、驰骋疆场的勇敢,亦着力表现她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对美好爱情的渴望以及她淡泊名利的崇高境界。

(二)中国歌剧《木兰诗篇》的剧情简介

《木兰诗篇》改编自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首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木兰辞》。它以《木兰辞》为故事脚本,讲述了在南北朝后期,身为女儿的木兰替父从军,征战疆场,屡战奇功,拒受封赏,辞官还乡的故事。该部歌剧构建了五个角色:花木兰、花父、花母、花弟和刘爽。其中,花木兰和刘爽是男女主人公。歌剧《木兰诗篇》以木兰为人物线索,展开了五个部分篇章:序曲、第一乐章《替父出征》、第二乐章《塞上风云》、第三乐章《巾帼情怀》、第四乐章《和平礼赞》。全曲在描绘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刻画了真诚、善良、勇敢的木兰形象,将主题升华到真善美与和平这一人类的共同理想上。

(三)花母花父二重唱的剧情简介

从《木兰诗篇》整部剧的结构安排来看,“花母花父二重唱”上承“木兰已知朝廷要令其年迈的老父从军疆场而首次登台的月下独白”,下接“木兰独自舞剑而心中却已然决定要替父从军的坚定意志”。其次,该唱段也是剧情的重要转折点,在花木兰月下独白后独自舞剑暗自决定替父从军后,花父花母的二重唱,将全剧的情感推向一个高潮,也为剧情的转变做了自然而然的过渡。

二、歌剧《木兰诗篇》中花母花父的角色分析

(一)花母角色分析

塑造有血有肉的舞台人物形象是歌剧表演的根本任务,没有人物的歌剧无法存在,任何一部歌剧的故事情节只有由人物形象来体现,才能准确地递出作品的主题思想。

花母的人物呈现是一位普通妇女形象,“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映射了木兰的日常,同时也反映了母亲的素日教导。但因丈夫曾隶于兵籍,花母也有随夫征战沙场、浴血奋战的胆魄。可如今面对边关一封又一封的军书,夫妻二人想报效祖国却已心有余而力不足,面对此种情况,花母内心也是万般无奈;战争胜利之后,已是十年之久,花母见到凯旋的木兰,激动又感慨,体现出作为母亲对孩子的挂念与担忧。但岁月的痕迹也随之在母親的身上显现出来,再次看到木兰的女儿装扮,花母的内心除了心疼、高兴还有苦恼。心疼的是女儿为了年迈的父母不得不伪装的无奈和女儿征战沙场时的坚强勇敢;高兴的是木兰终于又能做回自己的女儿,感受家人疼爱;苦恼的是当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们看到换回女儿装的木兰,该如何应对。第三章中的“怎么说,怎么办”充分体现了花母内心情感的复杂情绪。

(二)花父角色分析

《木兰志》记载:“木兰系县北朱氏女,生初唐。父隶兵籍,年老不胜,从军假男子装,代父从征。”由此看出花父曾属兵籍为国家效力,虽年老不胜,其年轻时的英气却应还在。所以花父在接到军令时内心依然有想要报效国家的忠心,但无奈心有余而力不足。在战争胜利,花木兰凯旋归来后,花父见到久别的孩子经过战争的洗礼,既高兴又心疼。“怎么说,怎么办”将千言万语化成简单的六个字,表现了花父复杂的心理。

三、歌剧《木兰诗篇》中花母花父的角色演绎

(一)唱段

歌剧中人物的唱段是塑造人物形象至关重要的部分,在《木兰诗篇》花母花父的二重唱主要出现在第一章《替父出征》和第四章《和平礼赞》这两章,下面针对这两章中花母和花父唱段的演绎进行详细论述。

在第一章《替父出征》中,花母作为花父的妻子,在面临丈夫即将奔赴战场时,内心情绪十分复杂。

如谱例1所示,136小节的“昨夜”、138小节的“塞上”和142小节的“军情”,采用两个十六分音符在后半拍起拍的形式,再加上作曲家在伴奏织体的节奏使用中,连续使用了震音,这不仅将歌剧的发展推动到了紧张的氛围,还将花母绝望心痛、着急无奈的情绪进行了深刻的刻画,加强了观众的心理认同和情感体验。同时,“重如山”运用了切分的节奏型,把重点落在了“重”字上,以强调这突如其来的消息对于这个家庭的分量,也表现出花母面对军令如山时的无奈与惆怅。

花父唱段的内心活动与花母则不同,花父的整体艺术形象是想保家卫国,却无奈自己的身体状况已无法冲锋陷阵,力不从心。花母与其相差两拍,做卡农式的重唱,后半拍的起唱也赋予了旋律雄壮有力,节奏清晰的特点。

花木兰凯旋归来,花母再次见到阔别已久的女儿内心十分欣喜。“马蹄声惊醒了山村庭院,凯旋的将士来到门前”这句在演唱时,要把字头清晰咬准,声音要轻巧明亮,此刻,花母虽然还未见到女儿花木兰,但归来的将士们已经来到门前,预示了女儿也即将到来,感情要充沛,并且充满期待,“声声呼唤”在演唱时注意情绪的递进,声音也要更加饱满,表现出花母的年龄感,“木兰将军一片真情感地动天”在演唱时,花母要用更加饱满立体的声音,唱出对木兰离家十年,替父出征的感动与高度赞扬。

第一章《替父出征》和最后一章《和平礼赞》中,唱段的结尾都用以问句结束,这两处“怎么办”引出主角登场,推动后续剧情的发展。

“十年英雄男儿,一朝变红颜”此句在演唱时,采用咏叹调的形式,演唱时声音要靠前,音头要清晰,尤其“红颜”二字表现出作为母亲的无奈与对女儿女扮男装的心疼。最后一句“怎么说,怎么办”语气感十分强烈,演唱时,胸腔打开,说着唱,可以适当断开,来进行情感的抒发,注意“说”字和“办”字,咬字要清晰,力度稍重,两次的重复,力度要坚强处理,同时可以采用润腔,表现出母亲对女儿深切的爱。

(二)肢体

肢体语言在歌剧表演中是塑造人物形象与情感表达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是经过演唱者对生活经验与作品内容的详细了解与加工融合之后,以人体动作为主的表达方式。在歌剧《木兰诗篇》中,肢体语言的运用始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把木兰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对花母人物形象的塑造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第一乐章中,当花母得知昨夜传来的军书,眼神应看向远方的战火,再看向观众告知“军情紧急,军令重如山”。同时伴随着对丈夫担心着急的心境,花母的脚步应沉重与流动交替进行,同时用大臂带动小臂做出拭泪的动作,沉重脚步的呈现应像是从泥潭里拔出落下的感觉,从脚后跟先行离开地面再到脚尖,才迈到下一步,脚步流动时,同时将身子探出去,体现出花母内心着急的情绪。其中花父的演绎细节是在唱完“浴血征战保卫万里关山”之后,突然手扶住胸口,咳嗽了几声,花母赶忙为其顺气。这一幕将二老的人设刻画的清晰明了,对人物形象起到了点睛的作用。最后一章中,木兰凯旋,此时木兰的父母应像《木兰诗》中描写的那样:“爷娘闻女来,出廓相扶将”,木兰父母相互搀扶着走出营廊镇来,迎接木兰返家。但这时已是十年之后,花母花父应为上了年纪的状态,肢体语言与体态神情都发生了变化,因此,演唱者在最后一章的肢体语言塑造方面,要对老年人的体态神情进行刻画。在最后一乐章中,花母得知花木兰凯旋,掩饰不住即将见到女儿的激动心情,与丈夫深切对视、与仆人拉手都能体现出花母高兴、激动的心情。

由此可见,在歌剧表演中,任务在不同时期,声音、肢体、体态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这就需要歌剧演员在表演过程中具有张力。此外,肢体语言的塑造也要考虑到歌剧本身的音乐律动,只有各个技巧高度融合为一体,才能完整地展现作品。

(三)装扮

歌剧《木兰诗篇》在演员的装扮上别具匠心。人物所处的时代、环境、人物的性别、性格、身份、地位等都影响着人物的装扮。在歌剧表演中,装扮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该剧中,人物的装扮充满历史感,在歌剧中,花母花父年岁已高,服装选择了偏年老的款式,颜色选择了偏暗淡的色系,在发饰上,也结合了时代特征,整体具有高度完整性。

(四)青年演员跨年龄角色演绎

在《木兰诗篇》花母的演绎中,十年前与十年后在情绪、体态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歌剧演员在演绎该角色时,要准确把握时期,从而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

十年前,面对军书,丈夫有心无力,花母内心充满无奈,不知该何去何从,当木兰勇敢地代替父亲上战场后,母亲是万般不舍、对女儿充满挂念与担忧。歌剧演员在演绎这时期的花母时,要注意体会角色的心境,音色不能过于明亮,眼神、肢体都要配合这一时期情绪的表达。

十年后,木兰凯旋,花母内心十分喜悦,在这一时期,歌剧演员在刻画人物时,首先要与十年前的体态、音色产生对比,女儿十年未归家,花母也担心了十年,苍老了许多,因此十年后的花母,在音色上要更加暗淡些,但音乐情绪整体以喜悦为主,每一个眼神、肢体动作都透露出对女儿归来的喜悦与开心,同时掺杂几分着急,男婚女嫁,木兰从军十年,今朝荣归故里,将来又要如何安置?花母的忧愁也涌上心来。在这一时期花母角色的刻画中,如何在喜悦的情绪中,加入忧愁、着急的情绪,对歌剧演员来说是相当具有难度的。因此演员要反复揣摩,不断思考、实践,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如此才能将人物刻画地栩栩如生,完整地展现音乐作品,给听众以美的享受。

四、结语

《木兰诗篇》是一部具有强烈震撼力的大型情景交响音乐歌剧。该剧从故事情节和具有时代感的主题思想出发,打造了一部中国原创的民族精品,传承了中国灿烂文化与民族精神,表达了祖国人民及世界人民对和平与正义追求的共同理想。其中花木兰父母的唱段,虽在歌剧整体的结构中占比不大,但在歌剧剧情发展的整体与歌曲冲突的变化与发展中又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值得重点探析。本文主要是对《木兰诗篇》中花母的角色进行分析,对花母角色在唱段、肢体与装扮方面进行了细致的分研究,经过深入的了解与对演绎经验的总结,有了进一步的收获与体会,希望本文能够对广大研究与演绎《木兰诗篇》的学者提供一定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胡卓学.木兰故里考辨[J].中国韵文学刊,2017(3).

[2]李佳敉.歌剧《木兰诗篇》中刘爽人物形象分析[J].戏剧之家,2021(34).

[3]黄雪琦.大型情景交响歌剧《木兰诗篇》中“木兰”的人物形象分析[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21.

[4]侯雨薇.民族歌剧《木兰诗篇》木兰人物形象塑造和演唱分析[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1.

[5]石一冰.攀登民族歌剧表演的艺术高峰——析雷佳在歌剧《木兰诗篇》中的二度创作[J].人民音乐,2016(8).

[6]赵茜.关于歌剧《木兰诗篇》中花木兰的形象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7]刘丹丹.艺术化的女性形象,历史性的英雄诗篇[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4.

[8]潘琼.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古代历史题材歌剧的多元化创作特征[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9]钱苑,林华.歌剧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孙悦然(1999—),汉族,河北唐山人,湖南理工学院音乐学院,研究方向為音乐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