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子身份转变看《诗经》中女子的情感特征

2024-05-21 14:25张宸睿
中国民族博览 2024年3期
关键词:诗经

【摘 要】《诗经》中有很多女性题材的诗篇,但从女子身份转变角度出发的研究较少。本文拟从女子身份转变的角度,去探究《诗经》中女子的情感特征。我们认为可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女子的身份由妻子转变为弃妇;第二,女子的身份由妻子转变为寡妇;第三,女子的身份由少女转变为妻子。

【关键词】诗经;女子;身份转变;情感特征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03—005—03

一、妻子变为弃妇后的情感特征

在西周,一夫一妻多妾制已经确立①,妻子这一身份对于已婚妇女来说,已有固定的社会定位,一旦失去了妻子的身份,女子就会产生极大的情感波动。弃妇诗是《诗经》中一种极具特色的诗歌类型,“《氓》《谷风》(邶风)、《中谷有蓷》《白华》以及《江有汜》五首作品都或详或简地反映了夫妻关系,都有妇人被弃的若干描写,应属大致可以确定的弃妇之作”[1]。结合《诗经》中的弃妇诗来看,女子成为弃妇后自然会极其悲伤,但除了悲伤之外,女子还会表现出其它的情感特征。

(一)弃妇的哀怨自慰

女子在知道自己被丈夫抛弃之后,内心的哀怨之感油然而生。但是女子内心依然抱有一定的幻想,觉得自己的丈夫还会回心转意,重新回来接受自己。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只不过是弃妇内心的自我安慰。因此便有了在身份转变后,弃妇哀怨自慰的情感特征,如《召南·江有汜》中的女子。对该诗的主题,方玉润《诗经原始》评曰:“乐而至于啸且歌,恐非嫡妇待妾意,且啸者,悲欢之词,非和乐意也。”[2]诗歌共有三章,以“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為主干,重叠复沓,抒写哀愁。《说文解字》曰:“汜,水别复入水也。从水,巳声。”[3]“之子归”的“之子”,当指妇人之夫。诗中女子以江水有支流,喻丈夫的情爱别有所归。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曰:“言今日不偕我居,其后必悔而偕我居也。”[4]面对丈夫的无情抛弃,她安慰自己说:“今日虽然不爱我,将来想聚又来求。”女子用长江尚有支流,原谅丈夫另有新欢,幻想将来他会回心转意。但这种自我安慰,也只是暂时的释怀,女子的内心还是充满了哀怨。无论女子如何自我安慰,最终也改变不了被抛弃的现实,如此,一位痴情弃妇的形象便鲜明地展现出来。最后,女子明白丈夫终不会相顾,于是不得不对“沱”啸歌,以抒其惆怅伤感之情,即所谓的“长歌当哭”。因此诗歌中的女子被抛弃后,不仅悲伤,还有自我安慰的幻想。

(二)弃妇的悔恨决绝

《卫风·氓》中的女子叙述了自己悲惨的命运,在被丈夫抛弃后,她没有自怨自艾,而是表达了坚定的决绝态度。这首诗是夹杂着抒情的叙事诗,叙事成分占比较大,反映和批判当时社会的男子喜新厌旧的恶劣品行。朱熹《诗集传》评此诗曰:“此妇为人所弃。”[5]朱熹能看出妇人是为人所弃的弃妇,眼光颇为敏锐。方玉润认为,此诗“为弃妇作也”[2]。诗生动地叙述了女子由恋爱到结婚再到受虐,最后到被抛弃的过程。女子既怨其夫始乱终弃,又表明了和丈夫决绝的态度。《氓》首二章从男女相识相恋开始,叙述了男女私定终身之事。从“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中能看出女子充满了期待和喜悦。三、四章使用“桑之未落”与“桑之落矣”两个比喻,描写女子在容颜发生变化后,所受到的不公平对待。“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诗歌的情感至此变得沉痛和苦涩。五、六两章则是追忆往昔,追溯她曾经是一个勤劳的妻子,常早起夜卧,如今却被抛弃。女子想到之前与男子约定一同偕老的誓言,不禁悔恨万分,最终她在“信誓旦旦,不思其反”的感怀中,展示了对负心男子决绝态度。这首诗充分表现了女子的悲哀与怨恨以及她丈夫的冷漠与无情,抒发了弃妇悲怨伤怀的情感特征。

(三)弃妇的悲怨伤怀

女子悲怨伤怀的情感特征在《邶风·谷风》中有明确地体现。《邶风·谷风》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诉说自己被抛弃后的不幸遭遇。诗歌的艺术特色是怨而不怒,缠绵凄怆。朱熹《诗集传》曰:“妇人为夫所弃,故作此诗,以叙其悲怨之情。”[5]这首诗充分表现了一个女子的悲哀与怨恨以及她丈夫的凉薄与无情,抒发了弃妇悲怨伤怀的情感特征。诗的首章追忆当初的夫妻恩爱。二、三章写其夫污蔑自己的清白而把自己抛弃。这两章充分表达了女子的怨恨之情,也写出了女子的悲伤。第四、五章,是女子诉说自己在家境困难时尽心尽力,但生活好起来后却被丈夫无情抛弃,心中不免伤怀。末章是对女子情感的总结,前两句再次怨恨丈夫把自己抛弃,后两句表达对丈夫的感怀和留恋。诗中女子的悲伤、怨恨以及女子被抛弃后的伤怀组成了女子的情感特征。

二、妻子变为寡妇后的情感特征

当女子的丈夫去世后,女子的身份就由妻子转变为寡妇。有些失去丈夫的女子会通过诗歌去怀念丈夫,表达情感。在《诗经》中就有悼念亡夫题材的诗歌,“何谓悼亡?顾名思义,应该是悼念死去的人”[6]。悼念亡夫的诗歌写的是爱情与死亡,虽然数量少,但是其意义却是不凡的,我们能从中探究女子在失去丈夫后的情感特征。《诗经》中的悼亡丈夫的诗歌如《唐风·葛生》和《桧风·素冠》。

(一)绵长难绝的悲伤

先来看《唐风·葛生》,余冠英认为,“这是女子悼念或哭亡夫的诗”[7]。通读全诗,全诗悱恻伤痛,感人至深。无论是诗中“予美亡此,谁与?”的内容,还是诗中失去丈夫后悲伤孤独的情感,都能说明《葛生》是一首妻子悼念丈夫的诗歌。诗歌的前三章以葛藤爬树、蔹草蔓延起兴,引出女子在丈夫已逝,形单影只的孤独处境下,无法排解的悲哀之情。诗中后二章写到女子在失去丈夫后夏天煎熬孤寂,冬天难耐孤寒。夏天煎熬孤寂、冬天难耐孤寒体现出女子绵长难绝的悲伤。女子一个人独处,生活十分愁苦寂寥,甚至想“百岁之后,归于其居”。这种愿意死后共归一处的想法,既是女子思念丈夫到极点的体现,也是哀痛到极点的体现。因此,闻一多用“悼亡”二字作为《葛生》的诗歌主题是非常贴切的,这也是本诗被后世称为悼念亡夫的诗歌之祖的原因所在。

(二)迸发式的悲伤

再来看《桧风·素冠》,这首诗的主题是有争论的,《毛诗注疏》曰:“刺不能三年也。”[8]古代的儒者在训诂《素冠》这首诗时,发现诗中有素衣、素冠等词,于是从守丧的角度认为这首诗是“刺不能三年者”。但从素衣、素冠联想到守丧是过甚其辞,有关于素衣的含义,《论语·乡党》中曾有记载:“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9]孔子指出要用白色的衣服配麑裘。在《孟子·滕文公上》中也有相关的记载,“‘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10]。由此看来,素衣是当时的常服即白色丝绢中衣,与守丧无关。因此,程俊英、蒋见元立足于诗歌本身,很有见地的指出:“这是一首悼亡诗。”[11]女子见到丈夫遗容憔悴后,心为之碎,悲伤的感情迸发而出。甚至在给亡夫入殓时,女子发出了“聊与子同归兮、聊与子如一兮”的感叹,表示愿意和亡夫一起共赴黄泉。因此在情感特征方面,《素冠》不同于《葛生》绵长难绝的悲伤,而是迸发式的悲伤,这种迸发式的悲伤使情感显得更加强烈。诗歌每章三句,形式精短而情感激烈。女子由“劳心慱慱”到“与子同归”到“与子如一”,章章递进,一种迸发式的悲伤之情使人为之一振。

三、少女变为妻子后的情感特征

除了上述两种身份发生转变的类型,还有一种转变类型是少女在出嫁后转变为妻子。根据女子出嫁后产生的不同情感特征,可以主要总结为两种类型:一是女子无奈忧伤的思归之情;二是女子情真意切的思夫之情。

(一)无奈忧伤的思归之情

女子出嫁从夫,在住进夫家后,想“归宁父母”是比较困难的,尤其对一些远嫁的女子来说更是难入登天。若是思归不得,女子便会产生无奈忧伤的情感,如《邶风·泉水》中的女子。关于诗歌的主题,陈子展认为,“《泉水》,卫女思归也”[12]。诗中的每一章都蕴含着女子的思归之情。诗的首章以泉水起兴,写出女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第二章承接首章,写女子对出嫁时离别场景的回忆。第三章写女子思归不得的无奈。第四章写女子驾车出游的同时抒发自己的忧伤。诗中的女子出嫁到别国,远离自己的父母兄弟,思念亲人的情感源源不绝,就像涌流不息的泉水一样。她有着绵绵的相思之情,希望回到自己出嫁前的家。但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她只能驾车出游,试图以此来宣泄自己内心的愁苦之情。女子思念亲人却不能回去看望他们,只能自己想办法排解内心深深地思念,无奈忧伤之情油然而生。

(二)情真意切的思夫之情

《诗经》中还有一种诗歌类型与女子情感有关,即思妇诗。《诗经》中著名的思妇诗有《周南·汝坟》《卫风·伯兮》等。思妇诗主要表现妇女对久役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诗歌不仅写尽女子心中的酸甜苦辣,还蕴含着女子情真意切的情感特征。以《周南·汝坟》为例,关于《汝坟》的主题,《伊川经说》曰:“君子从役于外,妇人为樵薪之事,思念君子之勤劳如久饥也。”[13]这是一首思妇诗,诗中的女子在汝水旁砍柴的时候,思念自己行役在外的丈夫。这首诗共分为三章,每章都有诗意的转折。转折不仅体现在内容方面,还体现在女子情感的方面。主要表现在每章的最后一句,“惄如调饥”写出了女子对丈夫深切的思念,“不我遐弃”写出了女子想象与丈夫见面时的欢喜和疑惧之情, “父母孔迩”写出了女子想要挽留丈夫的委婉之情。从“惄如调饥”到“不我遐弃”再到“父母孔迩”,诗歌寥寥数语写尽女子心中的情感,将女子情真意切的情感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惊叹。

综上所述,本文从女子身份转变的角度,探究了《诗经》中女子的情感特征。结合具体的诗歌来看,当女子的身份由妻子转变为弃妇后,女子会表现出不同的情感特征,主要以哀怨自慰、悔恨决绝、悲怨伤怀这三种为主;当女子的身份由妻子转变为寡婦,女子主要表现为悲伤的情感特征,其中包括绵长难绝的悲伤和迸发式的悲伤;当女子的身份由待嫁女子转变为妻子,女子会表现出无奈忧伤的思归之情和情真意切的思夫之情。因此,女子身份转变这个角度是具有独特价值的,我们从女子身份转变的角度出发来研究《诗经》,为《诗经》研究打开了一种新的思路,可以更加深入地挖掘《诗经》中女子的情感,把握女子的情感特征。

注释:

①徐惠婷,粟丹.浅析西周婚姻制度对中国传统婚俗的影响[J].浙江社会科学,2012(10).

参考文献:

[1]尚永亮.《诗经》弃妇诗分类考述[J].学术论坛,2012(8).

[2](清)方玉润.诗经原始[M].北京:中华书局,2021.

[3](汉)许慎,撰.说文解字[M].(宋)徐铉杨,校定.北京:中华书局,2015.

[4](清)王先谦,撰.诗三家义集疏[M].吴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

[5](宋)朱熹,赵长征,点校.诗集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7.

[6]胡旭.悼亡诗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0.

[7]余冠英.诗经选[M].北京:中华书局,2012.

[8](汉)郑玄,笺.毛诗注疏[M].(唐)孔颖达,疏.朱杰人,李慧玲,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9]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0]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6.

[11]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2017.

[12]陈子展.诗经直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

[13](宋)程颢,程颖,注.二程集[M].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1.

作者简介:张宸睿(2001—),男,汉族,山东临沂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先唐文学。

猜你喜欢
诗经
Black phosphorus junctions and their electrical and optoelectronic applications
El oficio del lector
《诗经》里提到的食物总是很好吃
品读诗经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诗经说鸟
《诗经 凯风》
《花·诗经》:寸心容得许多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