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妇女动员工作

2024-05-21 12:32马红伟
党史文汇 2024年3期
关键词:晋察冀边区模范边区

马红伟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1939年7月,毛泽东在中国女子大学开学典礼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假如中国没有占半数的妇女的觉醒,中国抗战是不会胜利的……只有妇女都动员起来了,全中国人民也必然会动员起来。”晋察冀根据地作为党在敌后创建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按照党中央指示,在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方针下,边区政府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把占边区半数人口的广大妇女群众组织动员了起来。

宣传动员,成立妇女宣传队

抗战初期,为发动妇女参加抗日救亡工作,边区一些县陆续成立了妇女抗日救国会。但此时各地妇救会还处于分散状态,缺乏统一的领导机构。

1938年3月,晋察冀边区召开第一届妇女代表大会,决定成立“晋察冀边区妇女抗日救国会”来统筹全边区的妇女工作。1940年7月,《晋察冀边区妇女抗日救国组织章程》正式出台,对边区妇救会的名称、宗旨、入会手续、会员的权利与义务、组织层级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此后,边区的妇女动员工作逐渐走向制度化、组织化。

在边区妇救会的指导下,各县妇救会纷纷成立妇女宣传队,以便深入到区、村开展妇女动员工作。为了能更广泛地将边区妇女组织起来,宣传队特别注重方式方法的运用。

首先,宣传人员积极主动。深入基层后,为了能接近当地妇女,宣传人员称呼她们十分亲切。年长者,就叫婶子、大妈;年轻者,就叫嫂子、姐姐,有的甚至还和她们结拜成干姐妹。完县妇救会到乡村挨家挨户宣传时,宣传队的妇救干部还学会了纺纱、织布、推磨和掐谷穗等一些当地活计,真正做到了入乡随俗。

其次,宣传方式多种多样。在动员时,宣传队不是简单他将所有妇女召集在一起,给她们讲道理,而是利用歌舞、大字报、传单、标语口号等丰富多样的方式向妇女群众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抗日主张。在宣传队的动员下,妇女们逐渐明白,只有大家团结一致才能彻底粉碎日军灭亡中国的图谋,争取抗战的完全胜利。

最后,宣传步骤循序渐进。在未组建妇救会的村庄开展工作时,宣传人员首先普遍宣传,使当地妇女对妇救会有一定认识,了解其组织的基本工作和主要目的。宣传人员先和妇女们从家中事情谈起,以唠家常来产生感情上的共情,再将话题转移到抗日救国上,进而发展到工作上的团结。并且,宣传队不仅仅只接近妇女群众,还和气耐心地向当地的男人们解释。如参加妇救会的意义、最新的抗战消息、缴纳救国公粮的办法等。有村民提出疑问时,就仔细地给他们讲解,尽可能地帮助他们解决困惑。在宣傳队的努力下,边区农村百姓都非常尊敬她们,逐渐消除了轻视妇女及妇救会的错误思想。

经过不懈努力,边区各区、村纷纷建起妇女组织。动员起来的妇女积极参加征募、慰劳、缝纫、救护、宣传、侦察警戒等活动。1939年,完县妇救会仅在一周内,就为部队征募到308只鸡、610余斤山药、3000多个柿子、1200余斤粮食。其中下叔、西甘城两地的妇救会主任以身作则把儿子送进队伍,鼓励妇女送丈夫、儿子参军。同一时期,涞源县妇救会积极发动广大妇女从事参战和支前慰劳工作。她们破坏敌人公路,担当起抬担架、护理伤员、探听敌情等任务。在多次八路军粉碎日军的围攻中,边区妇女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教育动员,开设妇女识字班

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妇女一方面由于身处欠发达的农村偏远地区,另一方面又深受“女子无才便是德”等封建观念的影响,受教育的权利得不到保障,读书识字成了她们最迫切的需求。

1938年1月,晋察冀边区召开军政民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关于妇女问题的决议案,明确指出要设立妇女补习学校、识字班、夜校等来提高妇女的文化水平、政治水平。于是,冬学运动便在边区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广大妇女踊跃报名参加,仅1938年一年,边区妇救会就创办了1161个冬学点,招收34865名妇女学员,其中青年妇女占80%左右。

经过妇救会的长期发动和各村共产党员的共同努力,妇女识字班在农村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识字班以扫盲为主,进而结合战时需要设定教学内容,学习的课程包括识字课本、妇女问题、音乐体育、政治常识、时事报告、持久战等方面。

1939年6月29日,正值七七事变爆发两周年之际。为进一步推进边区的妇女动员工作,《抗敌报》发表文章《用战斗的突击工作来纪念“七七”》,提出要对各地开展的识字运动进行成果检验。规定以“卢桥挑事变,日本错打算,中国一抗战,鬼子真不沾”20个字作为学习内容,通知各县的识字班要对其进行讲授。班上的妇女不仅要会读、会写,还要理解每个字的意思及整句话的内涵。边区政府定期组织比赛、测验,对每个识字班、识字小组学员的学习成果进行考察。成绩好的会给予奖励,有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物质奖励办法由各县具体规定,精神奖励则是用报纸刊登大字特讯来表扬获胜者。

1939年10月,中央妇委考察团在定襄县巡视、考察时,详细记录了龙门村识字班的上课情况:

那天,尽管天上哗哗地下着雨,道路泥泞不堪,但妇女学员们学习的热情没有降低。因天气的影响,当天上课的时间确实比平时迟了些,但人数丝毫不减。班上一共有80多个学员,除了因事、因病请假的,基本全部按时到学。这些学员中年轻的妇女占了绝大多数,有的妇女专门为了上识字班,甚至不辞辛劳地从外地赶来。

上课,有固定的老师专门讲授某一门功课,这些老师也都是由有文化基础的妇女担任。妇女们最爱的是识字课和音乐课。上课的时候,每两个人共用一个识字课本,如果遇到晦涩难懂的字,在一旁的妇救会副主任还会用通俗的方法向大家解释字义。除了上课外,龙门识字班还组织妇女上操。她们学会了正步走、齐步走、双行走、单行走,左右转弯等六七个动作。跑步时,妇女们还喊着“一二三四”“抗战到底”“努力杀敌”这些口号,不仅脚步整齐划一,口号喊得也清脆洪亮。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这些学员有了显著的进步。刚进识字班的时候,有些妇女害羞得连自己的名字都不敢讲,也从来不会写自己的名字。现在她们学会了写字、唱歌,变得越来越开朗,敢说敢笑。

接受教育是边区青年妇女最迫切、最普遍的要求。晋察冀边区政府从这一实际出发,开设识字班,既提高了妇女的文化水平,推动了妇女的解放;又深入接触群众,向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促进了根据地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

政治动员,鼓励妇女踊跃参政

在旧社会,受封建伦理纲常的影响,绝大多数妇女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领域处于极其低下的地位,根本不可能有参政机会。晋察冀边区政府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政权,主张自由和平等,鼓励各地妇女积极参政。

1938年3月23日,边区政府颁布《晋察冀边区区村镇公所组织法暨区长、村长、镇长、闾邻长选举法》。规定:“中华民国人民无论男女,在本村镇区域内居住一年或有住所达二年以上年满十六岁经登记后为村镇公民,有出席村民大会或镇民大会及行使选举、罢免、创制、复决之权”,边区妇女民主参政的权利正式得到法律的保障。1940年7月又通过《晋察冀边区妇女抗日救国会工作纲领》,明确指出边区要“实行真正的民主宪政,动员妇女参政,发扬大众民主主义的作风,提高妇女社会政治地位”。

在各地妇救会的组织动员之下,边区广大妇女逐渐解放了思想,克服了封建观念和家庭伦理的阻碍,开始追求社会地位的平等。1940年,晋察冀边区的区村政权改选运动中,许多县出现了妇女参政的热潮。灵丘县某村举行选举,到场的妇女比男子还要多。定襄县是游击区,为了预防敌人的侵扰,村选常常在夜晚举行。大多數妇女不仅按时参加,在会上也都能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平山县某地甚至出现了妇女自卫队因需要检阅,未能及时参加选举,强烈要求重新进行选举的情况。

竞选时,妇女们更是没有丝毫的胆怯害羞。她们挺起胸膛,大方站在台上发表演说,好让村民们了解自己的情况,把票投给自己。易县一个村妇女代表大声讲到当选后的工作规划:“如果大伙儿选上我,我一定积极抗战到底,一定彻底实行减租减息,想法改善大家生活。”完县齐各庄青妇部部长还竞选了多个岗位,“如果大家看我当不了村长,选我做个委员也可以(后来她真的当选上了委员)”。

在这次1940年的改选运动中,妇女取得的成绩十分显著。据统计,当时全边区(不算冀中)共有192万多名妇女,本次参加选举的有135万多人,占总数的70%。其中当选的女区代表有363名,女村长、副村长共139名,女村委员共1425名,女村代表5052名。共有1926名妇女被选到村区级政权里,占全体女选民的千分之三多。

除鼓励广大妇女积极参政外,晋察冀边区政府还出台其他措施保障妇女的参与权利,如允许妇女团体代表参加有关妇女案件的审判和各级行政会议等。这些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妇女的解放事业,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加强了边区的政治建设。

榜样动员,举行模范妇女大会

随着妇女动员工作的持久开展,晋察冀边区涌现出许多妇女模范。如四专区的参政模范刘玉珍、曲阳县的生产模范张彦绪、一专区的参政模范梁春莲、模范小学教员李翠珍、唐县的生产模范张小丫等。为充分发挥这些榜样模范的带动作用,推进边区妇女动员工作的深入发展,1944年4月,晋察冀边区召开各种模范妇女大会。在会上,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岗位、不同年龄的各个战线上的模范聚在一起,她们分享自己在生产、战斗、工作上的经验,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这些模范妇女当中,绝大部分都是农村的劳动妇女。闻名于边区的劳动英雄韩凤龄和拥军模范戎冠秀,便是她们中的典型。

涞源县银坊村的韩凤龄,特别勤劳能干,不仅耕耩锄耪都会,而且纺线、喂猪、养鸡等杂活也不在话下,还开店做生意、搞副业。1943年,涞源县发生严重干旱和雹灾,农作物遭受了巨大损伤。有人因此怨天尤人,认为“反正地里是指不上了”,杂草长得快跟谷子一样高了,也不管不顾。韩凤龄却没有垂头丧气,她丈夫是村长,整天忙着公事,她就独自一人下地,连续锄了20天地,到秋收时她家一亩地产出了6斗谷。在大灾之年的银坊村,韩凤龄家缴纳公粮后,依然过着宽裕的生活,引来村民们的羡慕。

作为当地妇救会的小区委员,韩凤龄积极组织妇女参加生产,战时领导转移群众,帮助男人工作。1944年2月,涞源县召开群众大会,为奖励韩凤龄在大生产运动中所做的贡献,边区政府和三专署奖励给她一头大黑牛。

平山县下盘松村的戎冠秀,连续6年担任村妇救会主任。1943年反“扫荡”期间,她对过往部队多方关心,帮助部队解决困难,保证部队顺利执行任务。她还多次不避艰苦危险,救护部队伤员。一次,某团的一个重伤员到了下盘松村,他连续4昼夜水米未进,已经快不省人事。戎冠秀了解情况后,亲自看护,先向伤员口内灌送盐水,伤员逐渐睁开眼睛后,再用豆腐脑儿慢慢喂他;到伤员能够说话后,再喂他稀饭。戎冠秀怕伤员受冷,把自己女儿的棉衣内襟扯下,给伤员包脚裹腿。在她细致入微的照顾下,伤员终于神志清醒、身体也慢慢康复,好转后戎冠秀又将其送回部队医院休养。

1944年边区群英大会上,戎冠秀被赠予“北岳区拥军模范子弟兵的母亲”称号。聂荣臻司令员代表全体子弟兵,赠送给她一面大红的光荣旗。旗上粘贴着一个老太太的半身像:头上挽着发髻,脖子上围着白毛巾,半身像下横写着6个大字:“子弟兵的母亲”。

在这些妇女模范的带动下,边区妇女更加热情地投身到抗日救亡事业当中,晋察冀边区的妇女动员工作更广泛、持久地发展起来,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党的组织动员下,晋察冀边区广大妇女群众被唤醒,积极投身到全民族抗战、谋求自身解放的事业之中。她们在参战、征募、慰劳救护、缝洗生产、拥军优属、锄奸警戒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推动了根据地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巩固和发展了敌后抗日根据地。

(作者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 赵珍珍)

猜你喜欢
晋察冀边区模范边区
从平江起义走来的模范红十二团
模范邨
——给祖母
模范护工
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女性婚姻问题的考察
道德模范自有后来人
彭真的《关于晋察冀边区党的工作和具体政策报告》
简论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兵役制度
战斗在皖浙赣边区的刘毓标
《中共闽浙赣边区史》出版发行
抗日战争时期的鄂皖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