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源正
倾听群众心声、吸收群众意见是邓小平开展工作的鲜明特点。这既是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举措,也是开展群众工作、组织动员群众的具体体现,既是践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要求,也是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必要条件。邓小平尊重群众主张、创造条件让群众表达意见的立场是一贯的,他也用实际行动号召全党重视群众的意愿和要求,体现出共产黨人坚持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
“我们的办法就是使群众有出气的地方,有说话的地方”
邓小平始终认为,要想真正听到人民的声音,就要让人民群众能够讲真话。1950年7月,他主持西南局工作时,针对西南地区复杂但又重要的民族团结问题,就曾希望同志们敢于发表意见。他指出:“我们很希望同志们研究各种问题,多提意见,哪怕是一个片面的意见,也比没有意见好。现在我们就是苦于没有意见。”
邓小平到中央工作后,多次强调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重视群众的意见。1957年整风运动开展期间,他在西安干部会议上作报告时,提出经济建设应该面对群众需要,注重解决群众的需求,强调:“我们的建设工作应该面对群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现在有各种观点,追求这个化那个化,连共产主义化也有了,就是缺乏群众观点。对于花很少的钱就可以解决群众需要的问题,甚至有些不花钱也能解决的问题,却注意得不够。”针对当时滋生的骄傲情绪、主观主义、官僚主义等错误倾向,他要求党员干部对此要高度重视,“党组织和党员,特别是领导同志,必须保持党的优良传统,依靠群众,相信群众,经常接近群众,了解群众的要求、思想和感情,把握群众脉搏的跳动,同群众同甘共苦”。他还指出:“群众有气就要出,我们的办法就是使群众有出气的地方,有说话的地方,有申诉的地方。”这些主张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
三年困难时期,为了解农村的真实情况,进而调整党的农村政策,全党兴起调查研究之风。党中央领导人身体力行,组织调查组或亲自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1961年4月,邓小平到北京顺义县调研,就争议较大的公共食堂问题,他反复询问:“公共食堂是吃好,还是不吃好?”经过一段时期的深入调查,邓小平掌握了真实情况,明确表态:“吃食堂是社会主义,不吃食堂也是社会主义。要根据群众的意愿,决定食堂的去留。”
为纠正“大跃进”以来工作中的错误,切实贯彻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1962年初,七千人大会在北京召开。邓小平在会上发言时提醒全党同志:“这几年在我们党内滋长了一种不如实反映情况,不讲老实话,怕讲老实话的坏风气。有意弄虚作假,是不好的;怕讲老实话,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同于弄虚作假,但也是不好的。”他还提议:“各级领导同志要善于倾听反面意见,倾听不同意见;要听老实人的话,要听老实话。”同年12月8日,邓小平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听取关于中央监委全会和全国监察工作会议情况的汇报,他特别指出:“现在不是民主够了,是不够,发扬民主永远要坚持。这是制度,是子孙后代的问题。”他提出的这些要求是对党的群众路线的重申,更是对发扬民主作风的强调,对于修正当时党的工作中存在的错误起到积极作用。
“要注意听取群众的呼声,同群众商量办事,共同克服困难”
“文化大革命”中,许多党的优良传统被破坏。不敢说真话的现象普遍存在,社会气氛十分沉闷。粉碎“四人帮”后,创造条件让人民敢于说话,是进行拨乱反正,打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必要条件。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发表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其中提出:“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党的领导就是要善于集中人民群众的正确意见,对不正确的意见给以适当解释”。
邓小平的讲话像一股春风,为进一步解放全社会思想,实施推进改革开放创造了必要条件。但要真正把民主集中制贯彻好,把党的群众路线的要求落实好,还必须创造民主的条件,建设良好的政治生态。邓小平认为,只能采取民主手段,而不能采取压制、打击的手段。他要求重申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的“三不主义”。
在实践中,他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强调领导干部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切实关心群众的生活,这样才能鼓励群众发表意见,凝聚力量一起解决国家面临的经济困难。他要求高级干部“要注意听取群众的呼声,同群众商量办事,共同克服困难”,并充满信心地指出:“只要我们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地做工作,把道理向群众讲清楚,就能得到群众的同情和谅解,再大的困难也是能够克服的。”
邓小平大力支持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批评“两个凡是”的错误,鼓励深入探讨重大理论问题,推动了党的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邓小平认为,对于思想问题,无论如何不能用压服的办法,要真正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1979年10月30日,他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重申“双百”方针,鼓励文艺创作要“虚心倾听各方面的批评,接受有益的意见”,“提倡同志式的、友好的讨论,提倡摆事实、讲道理。允许批评,允许反批评;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邓小平认为,民主是解放思想的条件,只有充分的民主,才能做到正确的集中。他特别强调经济民主的重要性。针对国家经济管理体制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他主张下放权力,赋予地方和企业、生产队更多经营管理的自主权,以充分调动国家、地方、企业和劳动者个人的积极性。他提出要切实保障工人农民的民主权利,包括民主选举、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动员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他的这些思想,对于保护基层群众的创造精神、鼓励多个领域的改革探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要加强民主就要加强法制”
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提出一系列重要主张,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供了有力指导。我国在民主制度建设、政治体制改革等方面都出台了一系列新举措,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逐渐发展起来。
邓小平认为,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建设,使民主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转变而改变。他强调“要加强民主就要加强法制”,鼓励人民代表大会加快立法步伐。1979年六七月间,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7部重要法律,为建立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提供了必要保障。邓小平对此评价说:“这次会议以后,要接着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我们的法律是太少了,成百个法律总要有的,这方面有很多工作要做,现在只是开端”。
随着我国的法制建设步入正轨,根据新情况修改宪法被提上议事日程。1982年12月4日,在广泛征求意见和反复修改完善的基础上,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宪法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置于“国家机构”一章之前,意在表明国家权力来自于人民的委托和授予,增加了民主集中制的具体内容,恢复了1954年宪法关于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规定。1982年宪法充分保障了人民的民主权利,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结合,在中国法制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此后,法制建设步伐加快。六届、七届全国人大期间,共审议通过法律96部,进一步加强了对公民权利的保障。
国要有国法,党要有党规党法。邓小平指出,党章是最根本的党规党法。没有党规党法,国法就很难保障。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审议和通过新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新党章丰富和发展了民主集中制原则,恢复了党员权利的条文,以党内根本大法的方式保障了党员的民主权利。十二大党章不仅在党的建设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邓小平还就政治体制改革问题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问题。1980年8月,他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深刻分析了官僚主义、家長制、特权现象的表现和危害,他认为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等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他特别强调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在他的推动下,干部退休制度、国家公务员制度等相继制定和实施,我国政治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达到新高度。
邓小平还身体力行,注意发扬民主,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1988年4月8日下午,在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坐在主席台上的邓小平如往常一样点燃了手中的香烟。此时,会场里的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看到后,写了一张字条给邓小平。很快,主持大会的宋平接到工作人员递上来的字条,上面写着:“请小平同志在主席台上不要吸烟。”宋平郑重把它递给邓小平。他看过后笑着说:“好,好!”说罢就将手中的香烟熄灭了。他的举动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邓小平同志这样认真地接受我们的意见,使我们非常感动”。这虽是小事,但从侧面反映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大背景下保障群众参与权、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建议的良好政治氛围。
邓小平始终反对压制不同意见的不良风气,意在警醒全党要时刻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正确贯彻落实群众路线,避免党在长期执政中与群众疏离甚至对立。他希望能够很好地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发扬民主,避免闭目塞听的不良倾向,并提出要从制度建设上解决问题。他的这些思考和探索,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我国政治建设领域的体现,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也是对保障党的长期执政地位和领导能力,使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的有益探索。
(责编 王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