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冰洁,陈彧
(湖北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8)
中国是茶的故乡。早在大约5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发现了茶叶。在漫长的饮茶历史中,中国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文化。“茶圣”陆羽在唐代编写的《茶经》是世界公认的现存最早的关于茶的专著,对茶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茶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与儒、道、佛融为一体,凝聚成中华民族的文化结晶。
文化专有项是指国家和民族所独有的、能够表现出其最为突出文化特征的、在别国或别族中找不到相应文化项的项目。近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中餐消费的上升,中国茶在国际上受到更广泛的喜爱。翻译是中国茶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路径。然而,文化的差异性和对有关文化专有项翻译的过分强调,现有的翻译存在不能正确清晰地介绍中国茶的形式、功能和内涵的问题,阻碍了国际客户对中国茶叶的选择和购买影响了中国与世界的茶叶贸易。事实表明,准确翻译与茶有关的文化专有项不仅会促进贸易往来,而且会推进中国文化的传播,增强我国的文化自信。
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文化专有项进行了研究。奈达[6]提出了文化的五种划分,即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和语言文化。洛特曼[4]强调了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紧密关系,指出“任何语言(在词义完整性方面)都不可能存在,除非它存在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中”。纽马克[5]认为“文化是一个群体特有的生活方式和表现形式,它使用一种特定的语言作为其表达手段,此外,文化语言不同于其他普遍的和个人的语言”。甘比尔[3]用 “特定文化参考项”来指代特定文化项目,他认为这些语言项目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关,包括历史、政治、艺术、组织、运输工具、教育、地名等等。在中国学术翻译界缺乏对“文化专有项”概念的具体解释。邱懋如、刘宓庆[9]用“文化负载词”、“文化差异”、“文化特征”、“文化信息”等模糊的表达来探讨相关问题。代表人物王东风[10]提出了“文化缺省”的概念,用来指“缺乏作者和目标读者共有的一些文化背景知识”,然而“文化缺省”这种文化默契是单个文化中作者与读者所独有的,在翻译时,也因其文化独特性发展成为了文化专有项。但缺少系统的文化专有项的翻译方法。总体来说学者持有的主要观点包括忠实于原作和源语言文化,在翻译中主张采用外国化策略,以及强调翻译要符合目标语言的特点,强调本土化策略。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方法更具普遍性而非针对性。为了实现方法论的有效性,西班牙著名翻译研究学者艾克西拉率先提出了“文化专有项”这一术语。
从古到今,翻译不应该简单地理解为语言转换,而应该依赖于译者对于中外两种语言以及跨文化交流水平和能力的把握和运用。艾克西拉认为,一个项目成为文化专有项,不仅取决于其自身,而且取决于其在接受文化文本中的功能;对大众读者和目标语文化中任何人来说,源语文本中的某些项目,其功能和内涵在转移到目标文本时涉及到翻译问题,只要这个问题是由于所指的项目在目标文本的文化系统中不存在或读者的文化系统中此项目有不同的文化地位而产生的[1]。这类文化专有项既可存在于物质之上,又可存在于精神层面,一般都有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含义,并能推动某地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艾克西拉的文化专有项定义更直接,更突出地强调文化专有项的功能性与动态性[8]。
为了弥合语言之间的文化鸿沟,产生反映原文内容的可理解的翻译,翻译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刘必庆认为语言文化信息包括物质形态层、典章制度层、行为习俗层和心理(或心智)活动层等多个层次,这些范畴之间呈现出逐层深入的联系,并最终反映到以心理为中心的层面上[9]。
艾克西拉[1]从译者角度出发将文化专有项区分为专有名词和普通表达两个基本类别。专有名词又被分为常规专有名词和负载名词。专有名词指的是那些中国文化中特定或独特的人名、地名、国名、技术名等。至于普通表达,艾克西拉将其称为包括物体世界、社会习惯、制度在内的文化专有项,这些项目仅限于每种文化,但不能包含在专有名词领域。在比较了国内外学者对文化专有项的研究之后,发现国内研究者通过分类法来研究文化差异的翻译方法,但均存在分类方法上的局面性,而艾克西拉提出的文化专有项的文化分类方法比中国现有的分类翻译方法更为详细[12],因此本文采用艾克西拉文化专有项的分类方法作为文化词汇分类的理论依据。
对于文化专有项,国内外学者也先后提出了许多方法来解决这一翻译难题。艾克西拉对于文化专有项的研究是基于侦探小说《马耳他之鹰》的翻译,观察和总结了保留(conservation)和替换(substitution)两大类翻译方法,细分为十一种处理文化专有项的策略,分别为(1)重复(Repetition),也就是照搬原文,尽可能地保留原始文本的内容;(2)转换拼写法(Orthographic adaptation),指转换字母系统和音译;(3)语言(非文化)翻译(Linguistic translation),选择一个与源文本相似的文化专有项,使其容易被目标语读者理解;(4)文内解释(Inter-textual gloss)是指使用前三种翻译策略的同时将解释说明加到正文中;(5)文外解释(Extratextual gloss),通过标记为脚注、尾注或其他形式,对文化专有项的含义进行解释;(6)同义词(Synonymy),即以不同的表述来翻译相同的文化专有项;(7)有限世界化(Limited universalization)指利用目的语读者比较熟悉的其他源语文化专有项进行研究;(8)绝对世界化(Absolute universalization),指选择非文化专有项进行文化专有项的翻译;(9)同化(Naturalization),即利用目的语文化专有项对源语文化专有项进行翻译;(10)删减(Deletion);(11)自创(Autonomous)。国内也有许多学者基于小说翻译对文化专有项进行研究,本文则采用艾克西拉文化专有项的十一种翻译策略中的一些翻译方法对《饮茶史话》这本书中的文化专有项进行翻译研究,探究其中文化信息的传递策略及其翻译效果。
正如前文提到的那样,文化专有项分为专有名词和普通名词。在这里作者依据艾克西拉对文化专有项的分类,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对文章中的专有名词进行翻译。
这些区别适用理论的问题其实基本都是一样的。其一,与权利用尽规则规则的合理性基础相违背;其二,很容易被人绕开,致使法律规定的权利用尽条款实际失去作用;其三,在理论上相对比较复杂,不便于实践操作。因此,从符合立法本意、简单化理论架构以及保护买方的信赖利益的角度,笔者认为中国应对权利用尽原则予以统一适用。
《饮茶史话》中有许多专门的茶学词汇和大量古籍引文来介绍茶学和茶文化。此外,还有很多反映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译者很难在目标语言中找到对应的词汇。因此,为了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传播中国茶文化,在艾克西拉理论的指导下,在翻译过程中,作者以保留和替换两大类为基础,进而采用自由翻译、音译、注释等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来处理文中的文化专有项的翻译。
原文: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茶具均为银器,有烹汤用的风炉、鍑、火筴、匙、则、熟盂,有点茶用的汤瓶、调达子,有碾茶罗茶用的碾与碾轴、茶罗,有贮茶用的盒,还有贮盐用的簋、盐台,有烘茶用的笼子,有饮茶用的茶托、茶杯等。
译文:The tea sets unearthed in the underground palace of Famen Temple are all made silver,including wind stove,fu(a boiler),fire clamp,spoon,ze(a tool for scooping the tea out of the tea pot),shuyu(for holding boiling water,made of porcelain or earthenware,can hold 2 litres of water)for boiling tea;tea bottle,diaodazia (a tea set for mixing tea)for pointing tea;grinder,grider axle,tea sifter for grinding and sifting tea;box for storing tea,gui(A round vessel for serving food)and salt stand for storing salt;coop for baking tea;saucers and cups for drinking tea.
在茶叶的采摘、冲泡、饮茶等工序上,都有着明确、严格的标准,茶具的正确选用是重要一环。中国有句俗话,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国古代就有多种茶具问世,这些茶具在饮茶过程中有着不同的特殊作用。另外,茶具结合了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能够增进精神和茶叶之间的协调,即饮茶之灵气,茶之和气。
译者选择了音译和文内注释相结合的方式来处理这个文化特有的项目。主要原因如下:在处理茶具名称时,通常采用音译的方式,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中国文化。然而,为了实现文化功能对等,仅仅翻译字面意思是不够的,这样的翻译版本对目标读者显然没有意义,应该考虑到这本书背后的文化因素,让目标读者尽可能地感受到相同的情感。翻译不应局限于对源文本的描述。相反,翻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化元素应该得到反映。为了实现文化功能上的对等,有必要采用文本间增加注释的方法,让目标读者熟悉这本书[2]。在这里,译者添加了一些关键信息,对这些茶具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因为这种跨文本的注释会使译文清晰明了。通过这种方式,目标读者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茶具的魅力。因此,译者选择了将音译和文本内注释的方法与这一项目相结合。
原文:中国人没有忘记陆羽,尊陆羽为茶圣、茶神、茶仙。
译文:Luyu has never been forgotten by Chinese people,and is known as the sage of tea.
原文:唐苏廙《十六汤品》,著录在《清异录》中。
译文:Sixteen Tea Liquors by Su Yi in the Tang Dynasty is cited in Qing Yi Lu which is a note of ancient China,covering knowledge of diversified fields.
原文:宋蔡襄《茶录》上下篇。上篇述茶,下篇论器,对茶叶的贮藏、烹饮方法、用器等,提出了比较严格的要求,强调要体现茶的色、香、味品质。
译文:There are two parts in Tea Records of Cai Xiang in the Song Dynasty......
根据艾克西拉的翻译方法,对于人名的翻译通常采用音译法[1]。考虑到中英文之间的转写不合适,译者在这里采用了音译。
与前面的例子不同的是译者在这里没有给出任何文本间的注释。尽管在中国文化中,陆羽、苏廙、蔡襄是众所周知,但对于目标读者来说,他们会不知所云。同时,即使文化专有项是相似的,对于译者来说,可能会根据不同的场合选择不同的策略[2]。这样,文化功能对等性就得以实现。也正因为如此,译者才会仅用音译来应对这一文化特殊项目而不做更多说明。
原文:在此期间,曾被朝廷召为太子文学和太常寺太祝,均未赴任。
译文:During this period,he was called by the imperial court as Taiziwenxue and Taizhu in Taichang Temple,but he neither took office.
Note:Taiziwenxue is the Crown Prince's literary attendant.
Taizhu in Taichang Temple is in charge of the ritual reading and placing of the deity in fedual society.
文中所有的文化专有项都是被赋予了深刻文化内涵的表达方式。这些官职是中国古代历史社会的见证,而且推动文化的发展。但翻译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传播中国茶文化。因此,在实现翻译意图并唤起人们对茶文化兴趣的前提下,对这些官职进行音译,再对其具体内容做了脚注说明。
原文:陆羽字鸿渐,自称桑苎翁,又号东冈子。
译文:Lu Yu had a courtesy name Hongjian and literary name Donggangzi and called himself Sangzhuweng.
在我国古代,名和字不是一回事,古时男子20岁取字,用来在社会上与别人交往使用,以示尊重。在这里,译者根据《新韦氏人名辞典》(Webster’s New Biographical Dictionary)将“字”翻译成“courtesy name”[7]。“号”是人在名、字之外的尊称或美称,古代的中上层人物,尤其是文人雅士,总喜欢给自己起个号,以自由地抒发和标榜其志向和情怀。在这里译者同样根据辞典将其译成“literary name”[7]。即使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传播中国文化,也并不意味着只有在翻译文化专有项时才应该采取保留翻译策略。为了实现文化功能对等,译者还应该考虑到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考虑到文化差异,译者选择了归化的翻译方法,以使目标语读者好地理解源文本。在此基础上,文化交流也可以更好地实现。
原文:还有《匡庐游录》则提到砍伐方法,说茶树有的“五六年便老无芽,则须伐去,俟其再蘖”。
译文:Besides,the book Travels in Lushan mentioned the way of falling trees,that is,after growing for five or six years,if the tea plants are aging and cannot sprout again,the old plants ought to be cut off,waiting for new shoots.
“蘖”在词典中是指被砍去或倒下的树木再生的枝,在这里作者只是想告诉目标读者它本身的含义。在这种情况下,一个非文化专有项可以被用来翻译源于文化中的专有项。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作为一种饮品,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也改变了中国以外人们的生活,中国人将茶献给了全世界,用香茗的芳泽滋润了中华,也滋润了世界。中国茶文化蕴含着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基因,承载了我国特有的审美追求和人生感悟,广泛地影响了中华文化,并使茶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对《饮茶史话》中的文化专有项进行翻译能够助推茶文化走向世界,有助于更多的外国友人领略到中国茶文化的神奇之处,从而展现中国茶文化的独特魅力。《饮茶史话》的翻译,定将会对当今中国茶文化的走出去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