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艳华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 应用外国语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茶及茶文化在中国传承了数千年,并通过丝绸之路传往国外,逐步发展成为全球的饮品,同时因其独特的品性而催生出了独特的茶文化体系。对于英美国家而言,茶文化作为外来文化,给文学工作者的创作带来了灵感,在文学作品中拥有独特价值,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和社会交往载体,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系统研究英美文学中的茶文化,把握其与英美文学的关联,能够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互动。
公元16世纪,随着新航道的开辟,茶叶传入欧洲各国。由于运输费用高昂,茶叶成为当时西方国家贵族和上流精英社会成员的专属物,直至18世纪,传入英国的茶叶在数量和品种上不断增多,茶叶价格才得以逐渐下降。随着西方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接触到这种独特的东方饮料,使得茶叶在欧洲大陆各个国家盛行开来,茶文化也逐步形成体系。最早有关茶文化的英美文学作品出现在17世纪,当时茶作为英国奢侈品只出现在富有家庭的社交场合,茶叶的新奇享用方式被记录在文学家的日记中。18世纪英国人开始探索茶文化,当时文学家也开始将茶看作是象征元素,如亚当·斯密在《富国论》中描述了茶作为社交文化的一部分。美国则从19世纪开始兴盛茶文化,如作家亨利·詹姆斯等在作品中将茶和自然、社交等联系在一起,他们将饮茶视作浪漫的艺术,反映当时西方国家对中国文化的无尽想象。随着茶文化和英美文化的不断融合,茶文化成为了英美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元素,为探究西方文化提供了新视角。
在英美文学中,茶常常是身份的象征,如简·奥斯丁的作品《傲慢与偏见》中描述的上流社会社交场景中,详细讲述了茶叶泡制、茶水倒法和品法等规矩,从细节处展现了上层阶级的礼仪规矩。如作者在叙述角色间的文化差异时,则将一次茶话会当做是背景,描写了主人公伊丽莎白和达西在茶叶品鉴上的不同社交礼仪,由此可以得出,茶文化在当时是阶级的身份象征[1]。简·奥斯丁作为英国著名的女作家,十分喜爱茶文化,其许多作品都涉及茶文化,如《理智与情感》等等,多数作品以英国庄园为背景,通过描述茶文化体现贵族的优越生活条件,将茶视作上层阶级的身份象征。而在奥斯卡·王尔德的作品《无足轻重的女人》中,则将茶视作表面礼仪,贵族妇女在悠然自得饮茶的背后,却是相互嘲讽,揭露了上层社会虚假的社交关系。在英美文化中,茶文化多与女性相关联,但也常用于讨论性别角色的转变,如在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到灯塔去》,将茶作为社交场合引出性别歧视议题,展现了女性对社会平等身份和地位的追求。在英美文学作品中,茶文化可以象征贵族,也可以象征女性,同时也能代表社交、家庭情感和文明,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反映不同社会文化的同时,呈现了作者的价值观念,由此可见茶文化对英美文化的深远影响。
英美国家没有茶叶种植历史,因此大多将饮茶视作享受生活的态度,通过细化分类茶文化展示不同阶层的生活习惯。如美国一度流行袋装茶叶,反映了当时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在查尔斯·狄更斯的作品《艰难时世》中,茶文化的描写伴随着主人公社会地位的变化,最初茶仅供上层阶级使用,但随着工业革命引发的社会经济发展,茶逐步普及,成为了普通人都能消费的饮品,反映了社会阶级的演变。随着英美国家社会发展,贯穿文学作品的茶文化也反映了不同发展历程,成为了不同时期的社会缩影。在美国作家亨利的《贵妇人画像》中,主人公来自于中产阶级和社会底层,但是依然喜欢饮茶,作者通过描绘茶杯颜色、样式等,展现主人公不善品茶,但依然拥有美好生活追求,表达了对不同社会群体文化的认同。在维多利亚时期,英国作家常常详细描写下午茶,在呈现上流社会人际交往细节的同时,通过还原当时生活场景为作品奠定“活泼”的基调,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喜爱[2]。根据作家对茶文化做出的不同描写,能够对当时社会背景产生直观感受,如在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贫富》中将茶叶视作文明象征,反映了当时中产阶级参与独立运动和民权运动的社会背景,将茶文化视作对自由和平等的追求。在英美文学作品中,茶叶从最初奢侈品演变为日常饮品,从早期社交载体变为政治意象,代表在不同社会发展时期形成的文明思想,在英美文学历史上留下了独特痕迹[3]。
对于西方学者来讲,中国茶文化是复杂且多样的主题,能够为文学作品提供丰富元素和深刻内涵。首先,茶文化多与社交主题相关,因为茶叶作为社交的媒介,与人际交往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如在查尔斯·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中,描写到平民妇女在街上饮茶和聊天的场景,在叙述品茶过程和描绘女性柔美姿态的同时,展现女性人际交往过程和技巧。其次,茶文化作为日渐成熟的英美文化,也常常与个人成长的主题关联,将饮茶视作心灵之旅,给人带来深思。如在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的《小妇人》中,茶文化作为重要元素,常用来作为主人公的精神寄托,展现人物通过不断成长而取得内心平和状态的过程,体现了作品的独特韵味。此外,茶文化作为一种外来文化,也能够与跨文化主题相关,如英国作家创作的《印度之行》中将茶当做是英国和印度间文化沟通载体,描述英国殖民印度后期两国产生的文化冲突和文化交融过程。茶叶作为古老的饮品,承载了丰富文化历史,体现了多样文化的交融过程,因此英美文学家通过传承和发展茶文化丰富英美文化的同时,促进了跨文化交流和理解。在英美文学作品中,茶被用作隐喻,能够展现英美文化艺术的丰富主题,拓展作品的深层含义,成为连接人与文化的纽带,为读者带来无尽的启示。
在英美小说中,时常出现茶文化元素,甚至利用大篇幅描述下午茶的情景。如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中就包含大量描写上流社会茶会的内容,甚至描写了茶会中的贵族着装方式、饮茶礼仪等,故事主角总是在晚餐后穿着一新参加各种茶会,指导仆人摆放茶具,展现自己的优雅,男主角也总就着茶朗诵诗歌,表达对贵妇们的尊重,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茶文化的追求。在英国小说家萧伯纳的《卖花女》中,则设计了主人公伊丽莎白被迫参加贵族茶会的情节,女主人公尽管伪装成高贵姿态,但在饮茶礼仪和谈吐等方面则轻易暴露了自己的真实生活背景。在亨利·詹姆斯的小说《一位贵妇的画像》中,将茶作为关键线索,描述贵族饮茶场景的同时,讲述凄美的爱情故事。透过这些小说作品,都能发现茶文化在英美上流社会广泛传播,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英国的散文中,最能体现茶文化的就是乔治·吉辛的《四季随笔》,以文学纪实的手法描述了当时的饮茶盛景,被称作是英国茶历史的回忆录,表达了作者对茶文化的推崇[4]。该作品在描绘饮茶过程时,多采取侧面描写方式,确保了茶文化元素能够与散文体裁较好融合,充分体现作品的文学性。对于不少西方散文家来讲,茶叶清爽淡雅,能够体现高洁的人品,著名作家乔治·奥威尔甚至创作了《泡一杯好茶》这一散文作品,总结出了十二条饮茶方法,叙述了用热水和茶壶泡茶时需要先将茶叶放入茶壶,而并非是先倒入热水等内容,充分表达了对茶文化的喜爱之情。在英美散文中,有关茶文化的描述都伴随着优美的语言,表达着对饮茶习惯的赞叹,能够帮助人体会到作者创作时的情绪和感受,传播典雅审美观念,从而提高作品艺术价值。
在西方人眼中,茶叶可以与瓷器、丝绸媲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常常成为诗人创作的源泉。英国的诗人在诗歌创作中表达了茶文化的强烈热爱,如爱德华·杨在《声誉女神的爱》中描绘了女郎饮茶场景,表达了对茶文化的无尽追求。英国诗人雪莱在《为中国之泪水——绿茶女神所感动》中将茶称之为“中国之泪水”,表达了愿意为茶而死的情感态度,被称为西方茶痴。诗人考莱·西伯则在作品中称赞茶为“你清淡雅致的香味,使我的生命获得愉快”,表达了对茶文化的爱戴。在威廉·格拉德斯的《茶是可人儿,万灵丹》中,赞美茶叶使人温暖、安定、开怀,描述了各种品茶体验。由此可见,随着茶文化不断渗透西方文学作品,拥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和底蕴,为推动中西方文化融合发展做出了贡献。
英美戏剧多由小说作品改编,在英美小说深受茶文化影响的情况下,戏剧中同样描绘了大量的茶会情境,并以戏剧形式突出表现作者情感和思想。如由萧伯纳创作的戏剧《匹克梅梁》中,讲述了主人公与好友打赌可以成功冒充上流社会人员参加茶会的故事,重点描绘了茶会场景,男士们身着燕尾服,女士光鲜亮丽,在希金斯的打造下伊莉莎看似高贵,但是在饮茶时却表现得扭捏造作,语言生硬刻板,反映出伊莉莎对茶会游戏一无所知的内心,仅能在表面展现礼貌和客气,无法真正摆脱出身贫寒的形象,与高贵优雅的茶会格格不入。通过描写茶文化体现下层人物和上流社会人士的差距,充分体现了戏剧矛盾张力的同时,也表达了下层人民对优雅生活的追求,展现了戏剧深刻的思想和内涵。
茶作为特殊的文化符号,为英美文学家提供了具体的情感表达方式,能够通过描写茶文化展现不同阶层的文化背景和情感纠葛。茶场景用于设定文化背景,不仅可以丰富情节,也能体现作品文化深度,更好地展现人物间的情感交流。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常常描述茶会、下午茶、茶话会等蕴含茶文化的社交场景,为主要角色对话提供背景,借助饮茶的仪式增进情境交流,建立人际关系[5]。如在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的《华盛顿广场》中,描写的茶会中当时的人们借助泡茶、倒茶等展示不同的社交技巧,体现了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情感往来。在英美文学作品中,茶场景也多与自然环境结合在一起,营造良好环境氛围。如英国作家乔治·吉辛在《亨利·赖伊克罗夫特杂记》中写到“茶壶送进书房来时,房间里立即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芳香”。在描写茶场景时,英美文学注重描述茶的外观、气味和制作过程,为读者带来丰富感官体验,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品味茶的色泽、香气等,能够营造出和谐、平静、温馨的氛围。此外,英美作家也多将茶场景和人物反思放在一处,如美国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主人公独处时多处于饮茶场景中,通过描述内心独白展示人物对人生意义的思考。由此可见,在英美文学中,茶文化不仅需要起到象征意义,也用于表达情感和传递思想,扮演着多重角色,确保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物心态和内心情感,在生动表达作品内涵的同时,为作品带来独特魅力。
英美文学中在描述人物礼仪、品位等过程中,常常利用茶道茶艺完成细微之处描写。如英国作家艾伦·亚历山大·米尔恩创作的《小熊维尼》中,主人公罗宾在与小熊维尼举办茶会时,强调把控茶道各个细节,以展现自身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热爱,体现了人物的高修养,无疑增加了这部童话作品的深度。对茶道仪式、茶艺思想的描写,表达了英美文学者对茶文化蕴含的尊重、礼貌等品质的理解,以细腻的手段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但英美文学家在展示茶道茶艺等茶文化的过程中,也常常出现对中国茶文化的错误理解。如英国作家阿瑟·高登的作品《花样年华》将日本当做是故事背景,却在其中描写了中国功夫茶文化,将中国茶艺与日本茶道混淆,出现了文化失真问题,容易对读者产生误导作用。这些误解作为文化创作的一部分,经过文化解读和评价后,能够增进文化交流,使读者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认识到文化间的复杂关系。因为对于英美等国家来讲,中国作为神秘且遥远的东方国家,多数英美文学者只能通过意象理解中国文化,甚至为增强作品戏剧性效果故意放大中国茶文化特点,希望作品获得更强艺术表现力。无法做到准确呈现茶文化,也反映出了当时英美国家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体现了作品的文化层次,能够启发更多西方读者深入探究作品中的文化元素,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
从意象营造角度来看,茶文化的审美和文学作品创作带有异曲同工之处,均表达了对艺术和美学的追求。英美文学家通过表达茶意蕴,营造了富有诗意的作品情境,能够给读者带来良好的审美感受,有效增强作品的吸引力。在英美文学中,茶不仅可以作为角色间的纽带,同时也可以承载情感,因为茶的制备和品鉴过程就充满了情感,作者可以通过表现茶文化引导读者深入探究人物内心,在描述茶香、温度、味道等营造审美意蕴,与角色情感状态呼应,将读者带入到其中想象和思考,体现了作品丰富层次[6]。如在霍桑的《茶叶女士》中,将茶当做是主线,介绍女主人公在一次茶会上的情感冲突和内心世界转变,借助茶文化描写人物心理,在短时间内将读者带入其中获得丰富情感体会,理解人物内心复杂性和情感多样性。而在英美诗歌中,时常通过描述茶意蕴完成独特审美表达,透露了上层社会对绅士生活、自由主义、功利主义等核心价值的追求。1663年,英国与莎士比亚齐名的作家埃德蒙·沃勒创作了英国第一首茶诗《论茶》,称“月桂与秋色,美难与茶比”,将自身对茶叶的感情比作对英国王后寿诞的祝福。在对茶意蕴的个性化表达中,英美文学呈现出了审美意象的物化倾向,反映了文化传播的世俗化过程。在英美文学发展的过程中,茶文化不仅仅是元素,更是文化和情感交融载体,能够跨越国界和语言障碍,为人类带来美好文化体验,展现了文化的共通性,因此可以赋予作品更强的吸引力。
在英美文学中,茶由于来源东方,早期仅供上层阶级使用,被视作身份的象征,后期随着社会的变迁发生变化。茶文化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为复杂主题和深刻思想表现提供了载体。在英美小说、散文、诗歌等各种作品中,都能够发掘出茶文化元素,投射着作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从英美文学文学性实践来看,围绕茶文化进行场景描述、茶道茶艺叙述和意蕴表达,能够有效丰富作品内涵,为读者欣赏文学带来美好体验的同时,更好地理解文化包容性和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