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融入新疆高校课程思政育人创新路径

2024-05-21 18:09冯梓洋
福建茶叶 2024年3期
关键词:茶文化新疆育人

冯梓洋

(新疆财经大学 中国语言文化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中国茶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传统文化输出的重要载体之一,既具物质文化内容,又饱含精神文明内涵。在高校开展茶文化教育,能够改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通过中国茶文化的茶艺美学和茶道精神去滋养学生,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大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1]。让当代大学生通过学习茶文化,了解中国茶道精神,形成以茶修德、以茶明理、以茶敬客、以茶会友的文化意识,实现入脑入心,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学文化、练技艺、修德行”,持续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入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2]这为新时代新疆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文化润疆,就是用中华文化涵养、滋润新疆各族人民的精神世界。高校既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更是重要的意识形态领域阵地,我们更应当担起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润泽新生一代灵魂的重任,使他们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做一个既有中国脸、又有中国味、还有中国心、更有中国魂的中国人。[2]

受气候和土壤等因素的影响,新疆不产茶,但随着唐宋时期古丝绸之路的兴起,茶叶便在新疆流通了起来。久而久之,饮茶成为了新疆各族人民的一种生活习惯,也融入到了各民族的饮食习俗中。它融合了丰富的历史背景、地域特点和中国传统饮茶文化,不仅体现了新疆的饮食习俗,更在精神表达、文化传承方面,突显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基于以上思考,“文化润疆”+“中国茶文化”+“课程思政”是文化传承和思政教育值得关注的切入点。在教学的过程中,新疆高校应尝试打破传统教学理念和固有思政教育理念的壁垒,更好地释放文化红利,将课堂分解,让知识有更多地可能性和延续性,将文化传承的使命感传递给学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1 中国茶文化融入新疆高校课程思政育人的意义

1.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强调,要以增强认同为目标,深入开展文化润疆。文化润疆,最重要的实现路径就是增强各族群众的“五个认同”,其中,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中国人从种茶、制茶、品茶,到以茶敬客的人际交往,中国茶文化都体现出和谐、共享、共生的价值理念。新疆虽不是茶产区,但在丝绸之路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茶文化。新疆各族人民通过泡茶、饮茶的方式传承着中国茶文化,形成了以“药茶”、“食用茶”为主的茶文化结构[1],它既是满足味蕾享受的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它连接着过去、现在和将来,以自己的方式发挥着丝绸之路上的茶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我们要发挥茶文化的精神引领作用,以茶文化为载体,将中华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和理念,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出来,让莘莘学子感受到文化的温度,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的影响和熏陶,让茶这个文化符号,成为一条精神纽带,一种情感载体,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标志,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实现“美美与共”。

1.2 教育理念转变的现实需求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茶文化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一直以来吸取着多方的文化精髓,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它的多元化可以打破传统思政教育的单一性,打破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相互隔绝的“两张皮”模式。利用茶文化的茶德、茶道、茶艺、茶事活动中的“和、静、真、怡”以及茶人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先苦后甜等“茶人工匠精神”,促进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及精神修养,以此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的育人目标,使专业课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前行。

1.3 扩充学生知识体系,提升人文素养

中国茶文化拥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与文化底蕴,不仅蕴含着我国儒释道的哲学思想,还涉及到经济学、民俗学、医药学、艺术学等学科领域。因此,在新疆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中国茶文化,开展相关实践类教学活动,使学生从多种渠道全面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对学生的知识体系进行有效的调整和补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4 发挥茶文化的思政育人作用,重塑学生价值观、审美理念

随着当下互联网技术的飞跃式发展,很多外来思潮涌入高校[3],严重腐蚀着广大大学生的思想。享乐主义、个人主义、金钱主义等在大学校园里屡见不鲜,包括审美和文化素养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这些错误的思想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三观”的形成。通过茶文化中“精、勤、俭、和”的精神不断渗透,是抵御外来思潮的侵害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借助茶文化丰富的文化内涵,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观念,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增强对祖国的认同和热爱,这也是实现新疆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促使大学生积极地追求真正的“真善美”,重塑审美理念。

1.5 丰富校园文化,提升服务社会的可持续性

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既能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提升审美能力,又能润物细无声地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更能引导当代大学生重塑正确、积极、向上的个人追求和人生理想[3]。利用茶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文化属性,广泛开展类似“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节”、“游园会”等形式多样、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各类社会实践。通过创立茶文化社团、建立茶文化空间、开展茶艺表演活动、组织茶艺比赛等多种方式来充实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同时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3],实现第二课堂课程思政的目的。

此外,联合社会力量和茶产业相关企业,以公益的形式进行茶文化传播和弘扬,共同打造新疆地区浓厚的茶文化氛围。甚至可以将茶文化红利延续到学生步入社会后,鼓励学生进入茶产业领域,在弘扬茶文化的同时,带动新疆地区的茶产业经济,推进新疆高校茶文化推广的内涵式发展。

2 中国茶文化融入新疆高校课程思政育人的途径

通过对新疆高校大学生的学情和思政教育教情的综合分析,尝试整合茶文化的“显性+隐性”元素进行课程改革,从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实践到教学考核全过程进行大胆尝试,在课前、课中和课后进行全方位、无死角的文化渗透,将茶文化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使学生提升人文素养,坚定政治方向,提升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从而传承中国精神,服务于社会,助力“文化润疆”工程。

2.1 利用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和人文内涵,改变教学体系、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打破思政教育的单一性

在“文化润疆”的大背景下,探析茶文化的显性元素和隐性元素,分析茶文化在课程思政教育中的正面教学效果,从而将两者相互渗透、有机融合。传统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主导,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导致学生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处于较为被动的角色。所以我们需要改变教学理念和教学体系,同时在推动茶文化与新疆高校课程思政教育融合的过程中,针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如:课前,利用新媒体等开发茶文化相关视频和课件,进行课前预热;课中,利用课堂教学实践,通过引导学生通过品茶、茶艺表演等方式,实现茶文化的沉浸式教学,提升学生对茶文化的了解和自发的民族自豪感,实现茶文化的隐性育人功能,推动茶文化在新疆高校的传承与弘扬;课后,引导学生大量阅读茶书、茶文化典籍等,围绕茶文化对当代教育的影响等开展学术辩论,指导学生申请跟茶文化相关的创新创业项目等,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进而充分实现茶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通过对茶文化的学习和实践,创新茶文化的课程思政教育方式,润物细无声地滋养当代大学生的灵魂,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理念,提升人文素养,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2.2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积极探索茶文化与专业教学和思政教育的融合

茶文化与其他学科知识一样具备人才培养作用,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之一,中国茶文化是一门涉及到自然科学、美学、艺术学、社会学、茶叶经济学、茶艺技能等各学科交叉的文化领域。在新疆高校教育中积极探索茶文化的思政教育价值,同时也要注重茶文化隐性育人功能与专业知识体系之间的紧密融合,提升专业知识教学效果的同时促进学生对茶文化的了解和感悟,利用茶文化隐性育人功能,推动与各类学科同向同行,实现隐性育人教育功能最大化。如:针对语言、文学类专业学子,比较分析中外茶文化的异同,了解历史各个时期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与传播,学习茶诗、茶史、茶类书籍、茶事典故等,以及茶文化相关外文词汇与知识,扩大专业知识眼界和学识;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基于“一带一路”中茶文化的纽带作用,以孔子学院、国际中文教师为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中国茶文化,并将中国茶文化、中国茶艺带出国门;针对财经类专业学子,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分析我国茶产业当下的行情,以及各类茶品牌在国内外市场所具有的商业价值,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等[4];对于农学专业学子,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新疆当地饮茶习俗,结合本土特产,研发本土再加工茶或拼配茶等,利用农业技术尝试小面积种植茶叶,以茶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学习热情和求真态度。

总之,新疆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和实施区域,新疆高校教师更要积极寻找茶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路径,结合各专业教学与茶文化的契合点,让茶文化为专业教学和思政教育服务,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2.3 在课程思政教育背景下,建设茶文化相关课程

利用茶文化“显性+隐性育人”的教育功能,在新疆高校的教学体系中加入茶文化教学板块,例如,开设茶文化相关的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等。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修养以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意识为抓手,通过学习中国茶文化,了解茶的起源与发展,认识六大茶类、各类茶器和新时代茶文化发展变革等,完善学生对茶文化的知识结构,对学生进行文化的滋养,从理论和实践多维度感受中国茶道之美,领悟中国茶文化“和”的核心思想[5],传承茶礼,提高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素养,培养大学生优秀的品德、高尚的风格以及出众的综合素质,进而提升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化,让爱国主义教育更深一步,达到润物无声又掷地有声。

此外,深入开展茶文化课程质量标准和教学资源开发的研发活动,大力开发与课程配套的茶文化教育资源,编写具有新疆特色的茶文化教材。尝试开发优质视频和课件资源,积极利用MOOC等网络和多媒体平台进行线上教学平台搭建[5]。

2.4 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

利用社会资源和业界人士的力量,为学生搭建一个大学习平台,通过茶文化达到传授知识、提高技能、重塑“三观”的思政目的,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例如:充分统筹整合社会资源,汇聚各大高校、茶学界、教育界、知名茶企、艺术界人才充实茶文化教育教学力量,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茶文化教育教师队伍;[3][4]拜访专业茶文化从业者、研究者或推广者,进行专业知识学习;邀请专家开展茶文化讲座与教育活动;[5]联合新疆各个高校、高职院校等,开展茶文化推广活动、比赛等,打造具有新疆特色的品牌茶文化活动等,优化教师的茶文化素养和思政素养,促进茶文化教育教师培养、授课、科研和服务一体化,形成一支适应教研教改要求的强教师团队,发挥学科带头人在茶文化教育教学研究上的引领作用和辐射带动作用。

2.5 丰富实践教学活动,创建高雅校园文化,打造品牌“第二、三课堂”

为进一步发挥好学校育人和服务功能,不断深化和拓展“第一课堂”的学习内容,形成“1+X”的课程模式。课堂内,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通过行茶实操,发挥茶文化的隐性育人功能,在培养茶艺技能的同时进行价值观塑造。课堂外,在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的同时,重视打造品牌第二、第三课堂,实现从“基础型课程”到“拓展型课程”的延伸,通过“情景式”融入学、“沉浸式”常态学,打造精品“第三课堂”社会实践活动,既综合了“第一课堂”的专业知识学习,又融合了“第二课堂”学生兴趣爱好和技能的发展,知行合一,达到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目的。如:定时开展茶会、茶艺大赛、茶知识技能大赛、举办文化艺术节、举办“无我茶会”、引导学生构建茶文化社团、引导学生体验茶文化场所、组织学生排练茶剧等,强化学生对茶文化的深度体验,深化文化自信感,加强校园的茶文化氛围,创建高雅的校园文化,助力“文化润疆”。

2.6 坚持开门办思政课,整合企业和社会资源,建设“开放式实践教学平台”,改变课堂局限性,将课堂延伸到校外

积极对接茶企和各类社会教育资源,[3]共同开发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开放式实践教学平台。利用学生实习、创新创业项目以及校企合作项目等资源,尝试与有关单位、基地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在校园内建立校园茶文化空间站、体验馆等,发挥学生的主人翁意识,鼓励学生走出课堂甚至校外,利用假期或专业实习,去茶企或茶相关行业进行学习体验,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将更广的视野和理念带进校园和课堂,发挥课堂教学服务社会的孵化器作用。

同时依托已搭建好的文化平台,进行公益性茶文化推广、理论宣讲、社会调研等实践活动,在学习和实践中感悟茶道的“和合”精神内涵,从而增强文化认同感,赓续中华文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3 结语

中国茶文化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瑰宝,它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在“一带一路”的发展进程中,对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中国茶文化有效的引进新疆高校教学课堂,结合新疆特色、高校各专业特色,将茶艺之美,茶道之和,茶礼之德与高校思政教育充分融合,在提升高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养的同时,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让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掷地有声,同时在思政教育中发挥茶文化的育人作用,改善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和学习态度,培养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以中国茶为媒介,讲好中国茶和茶文化的故事,讲好新疆故事,讲好中国故事。

猜你喜欢
茶文化新疆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茶文化的“办案经”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别具特色的俄罗斯茶文化
新疆多怪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