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冲
(山东工业职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山东 淄博 256414)
机械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工业发展的支撑产业,承担着为国家各行各业提供技术装备和生产工具的任务,机械工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1]。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机械行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应用型专业人才,不仅需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而且更加注重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随着近几年职业教育的不断改革与用人单位对学历要求的提高,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政策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培养目标逐渐模糊,培养方向逐渐偏离,无法顺应新形势下国家对高级技工的需求。
产教融合是为了满足机械行业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实现教学内容与技能操作的紧密结合,以学校系统教学为基础平台,融入企业生产、产品开发的一种办学模式[2]。在“中国制造2025”强国战略中提出的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也对机械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因此,该文从产教融合模式下的高职机械类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现状入手,探讨机械类专业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策略。
机械类的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系统的理论学习结合技能操作才能使学生充分领会贯通[3]。当前,在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的教育过程中,教学形式主要以学校进行理论教学为主,实习单位负责实践培训。即使学校大都设置实训课程,但技能性的实践学习也只是流于形式,没有很好利用实训课使实践应用能力得到提高。由于校内缺乏实用的实践教学内容和真实的实践环境,因此学生真正的能接触到实际的技能培训几乎是在进入工作岗位后。同时,学生进入到工作岗位后,理论脱离实践的弊端才真正显现出来,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才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而且长此以往,繁忙的工作更是将理论专业知识抛之脑后,不利于自身竞争力的提高。如此,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分离,使得学生无法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有效结合,很难形成系统和连续的专业知识体系,产教融合模式下高职院校机械类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也将难以实现。因此有效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及平衡理论和实践的培养策略显得至关重要。另外,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单一传授复杂的理论知识,并且缺乏实际接口分析指导,会增加其对所学专业的理解难度,从而导致对理论知识理解不够深入,就业后只能操作简单而且重复的工作内容,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等用人单位对高水平、高层次、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不利于学生今后自身的发展和转型。
职业教育以能熟练运用基本专业知识开展生产活动的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为重点[4]。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应具有精湛的专业技能、扎实的基础知识,能够承担工作领域中高难度的工程实践问题。然而,目前高职机械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封闭且僵化,滞后于机械行业的快速发展,尤其面向“中国制造2025”强国战略中提出的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要求时,传统的培养模式无法满足机械制造企业对高级人才的需求。封闭僵化的培养模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教学内容保守,知识更新不及时。当前机械类专业教学内容主要以传统制造工艺和材料为主,教学设备工具陈旧,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没有随着数字化、机器人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及时在机械制造专业的教学内容中得到更新,难以保持教学内容的时效性,更难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其次,授课方式固化单一。长期以来,“填鸭式”的培养模式在我国各个层次的教育体系中根深蒂固,应试教育的结果也从义务教育影响至职业教育[5]。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当前的教学方式仍以满堂灌式的授课方法为主,教师作为知识的输出者,学生为接收知识的群体,被动式的学习形成被动式思维,忽略了创新思维的培养。然而,“中国制造2025”提出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这一战略部署,对高级技能人才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传统的教育培养模式显然不能适应产业转型对人才的需求。再次,教师队伍建设也不够成熟。近年来,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大多由研究生毕业直接进入到工作岗位,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验缺乏,在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技能方面力不从心,再加上多年来自身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在教学工作中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与高职机械类专业在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方向和主要路线上存在背离的倾向。目前,高职教师团队的教学思维固化现象也比较突出,教学理念比较陈旧,缺乏创新意识,如不少教师在教学中极少关注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导致学生的独立创造性思维得不到培养。
机械类专业的职业教育,重在为机械行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应用型人才队伍,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有效结合是产教融合模式下培养的重中之重[6]。在机械类专业的教学中,可依托学校实训基地和模拟生产线,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实践项目,根据课程内容调整课程模式,实施模块化、项目式教学,从而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同步学习。学生可以从最初的项目设计与方案实施到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再到最后的产品评价的各个环节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最重要的是能够将理论具体运用到实际操作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开拓创新性思维。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生动、真实的案例教学让学生了解产品生产研发的实际过程,避免了单纯理论知识输出的枯燥与低效率。另外,技能大赛也能有效促进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结合,学生可以在竞赛中使自身技能水平迅速得到提高,增强综合素质和团队合作意识。虽然高职院校的实训课程流于形式,但是这是学生接触实践技能操作最简便且快速的途径,可以有效减少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对机器设备、生产工具的陌生感。因此,适当增加实训课程的比重也有助于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在产教一体化模式下,教师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传统模式以教师授课为主,而目前的教师队伍除了在实践性教学上力不从心外,教学经验的缺乏也影响着学生的培养质量。因此,可以组建以骨干教师为核心的教学管理小组,由骨干教师指导青年教师积累教学经验,逐步胜任教学工作;另一方面,引进企业骨干技术人才,成立名师工匠工作室,由技能教师讲授实践技能课程,把企业的新技术新材料融入进传统的教学内容中,使其与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不脱节,也减轻了学校教师在实践性教学工作上的负担。这样由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及技能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形成“梯队式攻关团队”。 另外,高职院校可通过对教师定期培训,考核教学能力,组织参加教学能力竞赛等方式提升教学水平,也可以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学术会、研讨会等,行业间的交流可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有利于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7]。
目前,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总体素质较高,但是在理解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对工作的适应速度上呈现出巨大的差异[8]。学校可在对企业进行人才需求及产业发展规划调研后,根据不同专业类别制定合理的个性化培养方案,设计出与之相适应的精细化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从学生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企业用人标准和需求出发,增强其就业竞争力,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一贯性。一是对于选择就业较早的学生,学校可开设“匠造专班”,将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与技师培养培训体系进行整合,通过缩短学校学习时间和理论课程学习时间、增加学生实训课程时间和实习单位培训时间等方式,合理规划学习时间和地点,使学生尽快、准确地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同时还需要对学生在课程设置上进行精确教学,匹配企业与社会需求的复合技能型人才。另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就业志向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实习单位,但学校要严格把关实习单位的质量,实时掌握学生在实习单位的情况。二是继续提学生的学历层次,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尤为重要。学校需要在课程教学上增加内容深度,拓宽知识范围,丰富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参与项目设计、案例分析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以通过定期举办学术沙龙和行业学术会议来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企业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够实时了解到前沿的新技术和市场的需求,不至于与机械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相脱节[9]。
在当今机械制造业快速发展、转型升级的大环境下,职业院校应借助双方资源配置,与企业加深交流合作,共同发展,互利共赢[10]。在校企合作中,职业院校可以借助企业的技术、设备、人力等优质资源,更好地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和完成教书育人的培养目标。与此同时,企业可利用学校的科研力量和研究平台来推动技术创新,扩大企业影响力。一是学校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技能教师:一方面给学生进行实践技能性指导,使学生很容易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在解决实际的技能问题中;另一方面可以帮助青年教师填补实践性教学经验的空白,使其快速成长。二是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项目、开展课题是有效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重要形式。学生可以在项目和课题的整个实施中形成系统性的知识体系,教师在合作中可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企业则可以利用校企合作的研究成果提升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力,完成产业的转型升级。三是学校可以借助企业的技术支持、机器设备、资金资源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打造可以进行实践活动的真实实践环境,有利于企业进行高级技能应用型机械人才的储备。
对于高职机械类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其目标绝不仅仅是单纯的理论知识传递,更多的是需要结合实践进行实训训练。随着校企合作双协同教育模式在中国的实践化运用,对于高实践性的专业,高职院校可整合自身优质教育资源,借助企业的资金设备资源优势,与企业共同建设校企协同培育基地,开设“双元制”班,实施“双元制”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当学校完成对学生的理论专业知识的教学及考试后,学生去到校企协同培育基地进行充分实习,由企业安排技术骨干开展技术指导,完成实操训练,来补充学校培养中缺失的实践训练板块。一方面,学生可在基地的实际工作中接触到先进的机械设备并深入了解机械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掌握市场最前沿动态,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和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企业可在实训基地中通过考察方式录用成绩优异的学生,有效保障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和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
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的职业教育,重在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应用型机械人才。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工业技术的变革,市场和用人单位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适应新形势下国家对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及应对“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产业转型升级要求与挑战,确保机械类专业人才在高职院校的培养质量,是当前机械类专业职业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在产教融合模式下,实现实践与理论培养的有效结合,优化师资结构,制定个性化的学生发展培养方案,深化校企交流合作,对培养高质量的机械人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随着职业教育培养体系的不断改革与完善,培养机械类专业人才的体系已初步定位,但是要形成一套符合高职院校机械人才培养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培养策略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不断摸索,大胆实践,根据机械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及时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优化改革,为我国的机械行业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技能应用型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