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跃供,白金伟,朱清伟
漳州正兴医院神经外科,福建漳州 363000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因长期高血压致脑内小动脉管壁出现病理性改变(如变性、坏死及缺血等)所致,患者多为50~70 岁中老年人群,发病率随近年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剧而逐年升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1]。高血压性脑出血可严重损害患者的大脑神经功能,导致脑水肿,因此需尽早处理。颅内血肿清除手术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段,但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弊端较多,临床开展存在较多局限[2]。相比之下,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Minimally Invasive Removal of Intracranial Hematoma, MPST)是基于微创医学理念发展起来的一种手术方式,可减少创伤,尽量彻底清除血肿,解除占位效应,在治疗脑出血方面有确切效果[3]。本研究方便选取2021 年10 月—2023 年3 月漳州正兴医院收治的84 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MPST 用于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治疗价值。现报道如下。
方便选取本院收治的84 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对照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 例。对照组中男25 例,女17 例;年龄44~73 岁,平均(62.34±5.88)岁;发病至入院时间3~22 h,平均(11.98±2.31)h;出血位置:位于基底节区24 例,位于小脑6 例,位于丘脑10 例,位于额叶2例。观察组中男23 例,女19 例;年龄45~76 岁,平均(62.42±6.03)岁;发病至入院时间3~20 h,平均(11.96±2.28)h;出血位置:位于基底节区23 例,位于小脑7 例,位于丘脑9 例,位于额叶3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且本研究经本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与《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90)》[4]中的判定标准相吻合;有手术指征;无脑疝表现;患者及家属知悉研究目的,已签署同意入组协议。
排除标准:伴严重器质性病变者;并发肿瘤疾病者;其他因素所致脑出血者,如脑外伤等;有严重精神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问题者;有颅脑手术史者。
对照组予以传统开颅手术处理,结合头颅CT对血肿的定位报告,设计手术切口,经气管插管全麻后,将头皮切开,将骨膜剥离,使颅骨充分暴露,再予以颅骨钻孔,借助铣刀做一骨窗(2.5 cm×3.0 cm),并视情况借助咬骨钳将骨窗口扩大,使硬脑膜显露,完成后利用微型吸引器将血肿吸除,处理血肿腔并止血,术毕留置导管引流,并于术后3~5 d 时将引流管拔除。
观察组予以MPST 处理,借助头颅CT 对血肿灶进行精准定位,在局部麻醉、常规消毒及铺单后,做一直径约3 cm 的切口,通过电钻进行颅骨钻孔,借助铣刀将骨瓣铣开,完成后将穿刺针刺入血肿腔,成功后拔出套管内芯,手术操作在套管外壁进行,在内镜监视下尽可能彻底地清除血肿,清除后使用生理盐水对血肿腔进行冲洗,并给予引流管留置,于术后2~3 d 时拔除。
比较两组围术期基础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血肿体积以及住院时间4 项。
比较两组炎症指标:在术前及术后7 d,采集两组患者的空腹静脉血3 mL,在转速3 000 r/min 下离心处理10 min 后,取上清液检测,按照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3 项血清指标含量,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 IL-4)及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
比较两组术后功能恢复:以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 ADL)[5]、脑卒中量表(NIH Stroke Assessment Scale, NIHSS)[6]为评估工具,评价两组的术后功能恢复状况,其中ADL 量表内含行走、转移等评分项,总分100 分,得分与其自主生活能力呈正向关系;NIHSS 量表内设感觉项、运动项以及意识项等内容,总分42 分,得分越低,则表示神经缺损状况越不明显。
采用SPSS 24.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围术期基础指标、炎症指标、ADL、NIHSS)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及住院时间更短,术后血肿体积[(6.77±2.08)mL]更小,术中出血量[(63.17±18.49)mL]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基础性评估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基础性评估指标比较(±s)
组别观察组(n=42)对照组(n=42)t 值P 值手术时间(min)73.24±13.25 105.38±20.41 8.559<0.001住院时间(d)14.38±3.97 20.01±5.14 5.617<0.001术后血肿体积(mL)6.77±2.08 11.32±3.74 6.890<0.001术中出血量(mL)63.17±18.49 152.33±48.29 11.174<0.001
术前,两组IL-4、IL-6、TNF-α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7 d,观察组3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机体炎症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机体炎症指标比较(±s)
注:IL-4:白细胞介素-4,IL-6:白细胞介素-6,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
组别观察组(n=42)对照组(n=42)t 值P 值IL-4(ng/L)术前13.86±2.97 13.64±3.11 0.331 0.741术后7 d 16.23±3.64 18.92±4.27 3.107 0.002 IL-6(ng/L)术前11.83±2.31 11.68±2.59 0.280 0.780术后7 d 20.91±3.04 24.08±5.82 3.128 0.002 TNF-α(μg/L)术前42.39±3.67 42.12±3.83 0.329 0.742术后7 d 49.12±5.20 53.32±7.41 3.006 0.003
术前,两组ADL 量表、NIHSS 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6 个月,观察组ADL 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 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情况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情况比较[(±s),分]
注:AD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NIHSS:脑卒中量表。
组别观察组(n=42)对照组(n=42)t 值P 值ADL 量表术前40.78±4.89 41.02±5.10 0.220 0.826术后6 个月76.18±8.04 69.55±6.28 4.211<0.001 NIHSS 量表术前25.12±3.48 25.35±3.56 0.299 0.765术后6 个月10.21±2.05 14.29±2.87 7.496<0.001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发病与血压长时间处于高水平状态有关,出血灶多为脑实质,伴随颅内出血量的增加,可导致血肿块产生,对脑组织形成压迫效应,导致颅内压骤升。这种压迫和颅内升高会使脑组织的血氧供应受到影响,进而严重损害患者的神经功能,引发一系列神经缺损症状[7-8]。因此,对于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尽早的降压及血肿清除非常关键。
开颅血肿清除术是临床处理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经典手段,可及时清除血肿,改善神经缺损症状,但存在创伤较大、并发症较多等问题[9-10]。而MPST手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以及并发症少等优势,在直视下操作,既可保证颅内血肿得到有效清除,又可防止过度牵拉加重脑组织损伤[11-12]。本研究得出,观察组MPST 手术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手术及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血肿体积)相较于对照组均更优,术后各项机体炎症指标(血清IL-4、IL-6 以及TNF-α)测定值以及NIHSS 量表得分[(10.21±2.05)分]相比对照组均明显下降,而ADL 量表得分相比对照组则明显提高(P均<0.05);提示MPST 手术用于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治疗,相比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优势更明显。其原因在于,MPST 手术在神经内镜下操作,术野相对清晰和开阔,能够及时发现活动性出血点,更有效清除深部血肿,提高血肿清除效果;并且内镜下操作相对更精准,可避免手术牵拉损伤,减少术中出血,减轻机体应激反应,防止术后炎症物质产生“瀑布效应”[13],能够更好地保护脑组织,为患者术后功能的恢复创造有利条件。另外,在王振华等[14]报道中,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经MPST 手术治疗后血清IL-6、TNF-α 等机体炎症指标水平均明显下降,术后患者的NIHSS 量表得分为(10.63±1.89)分,明显低于采取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的患者(P均<0.05)。邵勇等[15]对66 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开展随机对照试验,发现MPST 治疗者术中出血更少,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更短,与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者相比明显占优势(P均<0.05)。其报道观点与本研究均存在一致性。
综上所述,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中,予以MPST处理,可更有效地减短操作时间,控制术中出血,获得更高的血肿清除效果,并可促进机体炎症清除,加快患者术后功能恢复,具有较高的临床开展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