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生态友好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思考

2024-05-20 17:32:30白世强
资源导刊 2024年4期
关键词:农用地全域农田

白世强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依据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空间布局,在县域内统筹规划、乡(镇)内具体实施,整体推进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治和乡村生态保护修复,优化各类用地结构和布局,促进耕地保护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改善人居环境,助力乡村振兴的土地整治模式。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及自然资源部印发多个相关文件,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做出安排。浙江、广东、河南、湖北等省积极落实党中央部署要求,扎实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一些地方也存在追求“指标”最大化、过度工程化等问题。高质量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需要提升站位和认识,坚持因地制宜,不搞大拆大建,在各类用地整治的全过程做到绿色低碳,实现生态友好、节约集约、人地和谐。

实行生态化农用地整治

维护农田生态系统健康

农用地是农产品生产的基础。连续高强度的垦殖活动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农药、化肥和农膜的大量使用产生农业面源污染。一些地方在农用地整治中追求新增耕地率最大化,通过土地平整等措施,减少田坎、沟渠、坑塘等自然、半自然生态空间,造成农田生物多样性下降,这些都威胁到农田生态系统安全和农产品的品质。农田的生态型整治须转变理念、创新技术,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各要素和田水路林村各要件之间的内在关联和相互统一关系,将原有单一地块或某一项目区的整治单元转变为一个流域或一片区域的生命共同体建设单元,提升整治系统性和整体性。

整体规划要突出农田生态系统健康要求。根据整治区域的地形、地质条件和资源禀赋情况,统筹安排各类用地布局,保持农田、村庄、道路、河流水系、森林等要素的功能联系,保护农用地地块内外非农作用地的自然、半自然生境,以及沟、渠、路、林等生态缓冲带功能,减少耕作和畜牧养殖对野生生物栖息地的干扰,提升生物多样性和田园景观的异质性。

运用工程技术促进土地生态保护修复。在土地平整工程实施中,选择和划定适宜大小的田块,尽量做到平整区内土方平衡,减少土方填挖量与运量,避免对耕作层大规模扰动。对耕作层进行剥离的,应就近堆放并保护遮盖,回填时,应尽量保持原有土壤剖面的有机组合和整体性,减少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应施用农家肥、各种绿肥对表土进行培育和改良,改善土壤理化形状。在田坎归并及布设中,优先采用土质田坎,并做好防冲刷设计。采用干砌石质的,应对石坎进行植物固定。沟渠灌排体系建设应采用适合生物栖息的天然土石工料,合理设置生物通道,渠底可设置低洼区,保证干旱条件下的水生生境。沟渠边坡应设计为缓坡,并在坡面设置原生植被护岸及生态孔洞,形成灌草生境,降低水流冲击,保证动植物栖息环境。田间道路设计和建设时,在满足交通运输、农机行驶和田间生产及管理要求的同时,应使用生态材料(如泥结碎石),形成素土路面,增强透水性,避免穿越生态敏感区,为动物迁移设置通道。在水土保持及生态防护林工程实施中,要优先选用表现良好的多样化乡土树种,合理布局林带走向、间距和宽度,构建适应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发展需要的农田防护林体系。

此外,农用地整治工程中还应注重对灾害或建设损毁耕地、退化耕地、污染耕地等进行治理,对宜耕后备资源的开发要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维护农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打造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环境优美的田园生态。

落实绿色低碳要求

分类推进村庄建设用地整治

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中,村庄建设用地整治是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我国村庄长期缺乏整体规划指导管控,各項建设大多处于自发无序状态,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村人口大量进城导致的村庄“空心化”不同程度存在。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将盘活存量废弃的村庄建设用地,优化村庄用地布局,提升乡村建设质量和效率,助力乡村振兴。开展村庄建设用地整治,应在综合分析村庄现状特点和发展条件基础上,依据村庄规划确定的“集聚提升类”“特色保护类”“城郊融合类”“搬迁撤并类”等类型,因地制宜、分类推进。

对于集聚提升类村庄,应优先将零散、闲置和低效利用的建设用地进行整治复垦或盘活利用,通过建设用地布局调整,保障村民住宅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推进农村垃圾革命、污水治理,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对于城郊融合类村庄,纳入城镇详细规划的,各项建设按照规划标准施行,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并预留二三产业发展空间,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城乡一体化的新型社区;未纳入城镇详细规划的,在形态上应保留乡村风貌,在治理上体现城市水平,逐步强化服务城市发展、承接城市功能外溢等方面的作用。

对于特色保护类村庄,应在保持乡村自然景观,保护村庄历史沿革、民俗风情、古建遗存、古树名木等构成的乡土文化的前提下,整治盘活废弃和低效利用的建设用地,就地取材绿化美化村庄、宅院,传承具有地域特色的自然风貌、建筑民居、传统文化,为发展乡村文旅提供空间和条件。

对“搬迁撤并类”村庄,应在充分尊重村民意愿、保护群众合法权益的前提下,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原则,将村庄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林地等,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农田,为发展现代农业、规模农业提供基础。

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

开展乡村生态空间修复治理

我国人多地少,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矛盾突出。由于缺乏有效的管控措施,部分乡村地区土地、矿产开发造成生态空间破碎、自然生境减少、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生态修复必要而迫切。乡村生态空间的修复,应在问题诊断识别的基础上,参照受损生态系统历史状态或周边未受损的原生生态系统,科学制定生态保护修复的目标,明确自然恢复、人工修复的区域范围,优化生态用地布局,逐步推进“耕地下山、林地上山”。

对生态保护红线特别是自然保护地核心区,应主要采用保护保育、自然恢复和辅助再生的模式,加大封育力度,尽量减少人为扰动,充分发挥大自然自我修复功能,实现生态系统功能稳定提升。生态系统受损较为严重的,应根据具体情况,通过引入必要的物种、增殖放流、清理病害动植物等措施辅助生态系统恢复再生。

对于一般生态空间,应根据地形地势和参照生态系统,衔接相关规划,按照“宜林则林、宜耕则耕、宜建则建”的原则,规划设计修复后的土地用途,统筹兼顾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涉及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的,应根据矿山的类型、规模、生态破坏状况及治理的难易程度,确定相应的修复模式和措施。矿山生态修复涉及的边坡整治和防护、地形整治、植被恢复等工程,应采用乔、灌、草相结合的近自然生态修复模式,坚持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人工修复为自然恢复创造必要条件,最大限度“让自然做功”,避免过度工程治理及绿化结构和树种单一化。

此外,生态修复工程应与区域内的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协同开展,减少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工程实施中,应合理控制清理平整土地的工程量、辅助设施建设规模等,减少化石燃料消耗量,多使用清洁燃料,实现减碳增汇。

猜你喜欢
农用地全域农田
达尔顿老伯的农田
用一粒米撬动全域旅游
今日农业(2021年11期)2021-08-13 08:53:30
“全域人人游”火爆周宁
海峡姐妹(2017年9期)2017-11-06 08:39:37
谋全域 图四时 大连金普新区的全域“旅游+”
辽宁经济(2017年5期)2017-07-12 09:39:33
全域旅游向更广更深发展
西部大开发(2017年7期)2017-06-26 03:13:40
农田创意秀
发明与创新(2017年3期)2017-01-18 05:14:04
农田搞养殖需办哪些证
农田制作所
住建部:城市大数据已覆盖400个城市
精品(2015年10期)2015-11-01 02:14:08
龙海市县域农用地整理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