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一”探索生态保护修复路径

2024-05-20 17:32:30河南省自然资源厅
资源导刊 2024年4期
关键词:五个一林田湖厦门市

3月25日,自然资源部在厦门市召开“学习运用‘厦门实践经验推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现场交流会”,学习运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厦门实践”经验,研究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交流会期间,河南省自然资源厅以“五个一”探索生态保护修复路径为主题作交流发言。

2018年以来,河南省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自然资源部部署,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完成生态保护和修复面积约200万亩,筑牢了黄河中游生态屏障,厚植了美丽河南的绿色底色,济源示范区下冶煤铝土开采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鹤壁市黑山头玄武岩矿矿山环境生态治理项目入选全国首批“山水工程”典型案例。

协同发力

助推生态保护工程提速提质

坚持规划先行,绘好“一张图”。着力查清生态本底,2018年,河南省组织开展专项调查,精准掌握全省黄河流域、淮河流域等7个重点生态区自然生态、资源环境等情况。率先编制专项规划,2018年,河南省启动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规划编制工作;2021年,河南省政府印发《河南省“十四五”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和森林河南建设规划》,确定了“一带、三屏、四廊、多绿芯”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格局,谋划了45项重点工程,明晰了美丽河南建设路径,并在国土空间规划中予以落实。各市结合当地实际,编制了生态保护修复规划,形成了河南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一张图”。

坚持协同推进,共抓“一本账”。河南省委、省政府高位推进,省委把建设美丽河南作为“十大建设”重要内容,印发实施方案;省政府把加强生态保护作为必须抓好的三件大事之一,成立生态保护修复领导小组,统筹推进。责任化抓好落實,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召开后,河南省率先印发《自然资源系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责任清单》,细化了6个方面、20项职责任务,明确了任务书、责任表。实行台账化管理,省级领导小组建立山水工程工作台账,实行挂图作战,全过程督促推进。加强工作调度,各级领导小组采取月会商、季督导、定期通报等方式,加快项目实施。强化示范引领,坚持每年举行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现场观摩会,分析解决存在问题,总结推广工作经验,评选优秀典型案例,形成了“上下联动、同频共振、同向发力”的工作格局。

坚持系统修复,下活“一盘棋”。河南省统筹推进黄河生态保护治理,坚持左右岸一体共治,2018年至2021年,在黄河左岸实施总投资63亿元的河南省南太行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有效解决了水土流失、流域污染等突出问题,显著提升了黄河自然生态质量;2022年至2024年,在黄河右岸接续实施了总投资52亿元的河南秦岭东段洛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着力解决生物多样性下降、入黄支流水土流失与生态功能退化等问题,系统改善黄河生态功能。统筹省域重要生态区生态保护治理,以三山、四流域为重点,正在系统谋划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地丹江流域、大别山淮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修复工程,形成了重点推进、多点发力的生态保护修复态势。

坚持专项治理,严控“一条线”。严格执法督察,利用卫星遥感影像、无人机航拍等手段,严肃查处违法违规偷采盗采矿产资源破坏生态环境行为,2023年以来,河南省从严查处14起违法采矿案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从严“控新治旧”,对全省1268个有主矿山,建立开发利用、生态修复、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安全生产五本台账,对537个问题“一矿一策”制定整改方案,力争到2025年底实现问题清零;对全省11355个历史遗留矿山图斑,争取资金21.69亿元,重点实施了黄河流域矿山专项治理,加快推进南阳市、鹤壁市历史遗留矿山治理示范工程,并多方引入社会资金开展修复,举办全省首届生态修复项目推介会,现场签约50个项目,签约金额332亿元,“十四五”以来,河南省已累计修复历史遗留矿山近11万亩。全面推进整治,将中央环保督察、审计指出问题作为专项整治重点,标本兼治解决存在问题。加强日常监管,创新建立矿山全链条监管机制,明确省、市、县三级监管职责,压实矿业权人责任,建设综合监管系统,建立监管台账,强化闭环管理,坚决守牢有序开采、有力保护底线。

坚持政策协同,织密“一张网”。完善最严格的制度规定,2021年6月,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亲自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落实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决定》,发现存在私挖乱采矿产资源等7种破坏生态环境情形的,对相关县级政府主要领导先免职再调查,传递从严保护生态环境的鲜明信号。完善最严格的管理措施,省级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了山水工程管理办法,省直相关部门制定了项目质量、资金管理等制度,进一步织密织牢了生态保护修复监管网络。构建最严格的法规体系,2023年5月,省人大颁布了《河南省露天矿山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条例》,以立法形式全面加强露天矿山修复治理。

多年坚守

描绘美丽河南新画卷

区域生态安全屏障逐步筑牢。河南省坚持系统治理,实施矿山环境修复等一系列工程。坚持重点攻坚,南太行地区治理废弃矿山320处,治理矿山47.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37.5万亩,整治河道282.7公里,恢复湿地1.6万亩,地质灾害风险、水土流失风险、污染环境风险得到有效防治,生态恶化趋势基本得到遏制。

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河南省坚持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相统一,通过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整治,改造低质低效林8万亩,新增林地12万亩,新增草地1.9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2.9万亩,整治土地12.2万亩,自然资源承载力和生态系统服务质量全面提升。

区域生态转化路径不断拓宽。河南省高度重视生态产业发展,始终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积极探索“生态修复+”模式。新乡市通过实施凤凰区矿山环境生态治理项目,引入生态旅游产业,年收入可达800余万元;焦作市通过实施博爱县废弃矿山修复项目,栽种果树6.7万株,预计居民每年可增加200余万元。

久久为功

持续建设现代化美丽河南

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工作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丰富,系统完整,集中体现为“十个坚持”和正确处理“五个重大关系”。自然资源部门作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责部门之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责任更加重大、任务更加艰巨。唯有自觉学深悟透用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学增智、以学促干,才能在新征程上担当起建设美丽河南重任,才能不辱使命,不负时代、不负历史、不负人民。

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重在自觉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2022年,“中国山水工程”获得联合国首批世界十大“生态恢复十年旗舰项目”。河南省已经完成的南太行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作为“中国山水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采取修山、治水、护渠、整地、复绿、增湿等措施,实施了5大类53项工程249个子项目,消除了生态胁迫影响,完善了生态网络,区域生态格局大幅优化。

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成在久久为功。“厦门实践”从1988年筼筜湖综合治理开始,历经36年,探索出一条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促进人海和谐的生态文明实践路径。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要有战略定力,要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开展生态修复,需要充分运用科技手段“管”。河南省开发的生态保护修复监测监管系统及智能终端,实现了生态修复项目“一张图”管理,全要素动态监测监管。开展生态修复,需要充分采用修复技术“治”。河南省倡议召开首届黄河流域九省(区)生态修复技术创新论坛,部署开展破损山体及石漠化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等科技攻关工作,为后续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提供了有益借鉴和技术支撑。开展生态修复,需要充分吸引社会资本搭建“桥”。河南省设立省级生态保护修复专项资金,每年安排5亿元支持推进“山水工程”。出台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系列文件,综合运用土地、财政、金融等政策手段,引导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力量开展修复治理。

下一步,河南省将深入学习运用“厦门实践”经验,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坚持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高标准推进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加快建成美丽河南,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作出河南贡献。

什么是“厦门实践”

谈到“厦门实践”,首先要了解厦门市的筼筜湖。

筼筜湖位于厦门岛西部,旧称筼筜港,与海相通,原有面积约10平方公里。20世纪70年代初,因围海造田、筑堤围湖,筼筜港变成一个相对封闭的潟湖,水域面积仅为1.6平方公里,改称筼筜湖。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湖区周边高强度的建设和开发,筼筜湖承受的环境压力越来越大,1.6平方公里水域面积承担着市区37平方公里流域的泄洪排涝。当时的筼筜湖区,杂草丛生、污水四溢、水体黑臭,生态严重恶化。

1988年,厦门市启动筼筜湖综合治理,创造性地提出“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20字治理方针。

36年来,厦门市秉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生动诠释了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成功实践。

“厦门实践”在生态治理方面蕴含着坚持人民至上、共建共享,坚持战略谋划、规划引领,坚持高位推进、依法治理,坚持陆海统筹、综合治理,坚持尊重自然、科学治理,坚持问题导向、一湾一策,坚持循序渐进、久久为功等重要经验。

坚持人民至上、共建共享。1988年,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专题会议,回应厦门市群众“筼筜湖何时不再黑臭”的强烈诉求,启动筼筜湖综合治理。其后的36年,厦门市始终坚持生态为民、生态利民、生态惠民,及时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生态环境问题;始终坚持共商共建,积极发动社会各界为生态保护献计献策;始终坚持把最美的沙滩留给百姓,构建市民亲近自然的山海空间,实现美好生态环境全民共享。

坚持战略谋划、规划引领。习近平同志在厦门市工作期间主持编制的《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纵跨15年,前瞻性地设置生态环境专章,在全国首开先河,奠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基调。厦门市认真落实“跨岛战略”、凸显城市特色与保护海湾生态相结合,一体推进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率先在全国实现“多规合一”,在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生态修复专项规劃中,始终锚定建设美丽厦门目标不动摇。“厦门实践”有力彰显了战略规划的强大引领力。

坚持高位推进、依法治理。当年,综合整治筼筜湖的会议纪要写明:“首先,市长要亲自抓治湖,并把这项工作摆入市政府常务会议议事日程。”这一高位推进的有力举措,破除了体制机制障碍,改变了以往“九龙治水”局面,形成治理合力。筼筜湖综合治理20字方针的第一条就是“依法治湖”,其后,陆续出台10余部涉湖、涉海、涉地法规,为持之以恒开展生态保护修复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坚持陆海统筹、综合治理。海洋生态环境问题表现在海上,根子在岸上,必须陆海一体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筼筜湖治理20字方针鲜明体现了“追根溯源、诊断病因、找准病根、分类施策、系统治疗”中医整体观。36年来,厦门市强化陆海交错带规划管控,建立流域协同、区域协同生态修复工作机制;与上游漳州市建立九龙江生态补偿机制,从源头上解决流域对河口湾区的污染问题;建立厦漳泉跨区域执法联盟机制,促进陆海一体的空间资源保护和永续利用。

坚持尊重自然、科学治理。厦门市始终注重按照自然和科学规律办事。从筼筜湖治理开始就重视发挥科研机构、高校专家的智库作用,定期磋商重大生态问题的科学解决方案。无论是筼筜湖的“搞活水体”,还是后来的红树林湿地系统重构、沙滩修复、海堤开口等重大涉海工程建设,都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和科学治理的成功实践。

坚持问题导向、一湾一策。海湾整治是系统工程。厦门市根据每个海湾的特点,明确不同的生态修复目标和区域发展目标,“一湾一策”、多措并举。在抓住改善水动力条件这个根本的同时,针对不同生态问题,协同推进污染治理、生态修复和岸滩环境整治,实现生态功能和空间格局的整体提升。如,筼筜湖搞活水体,五缘湾湾外疏浚开口、湾内保留湿地,都是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典型做法。

坚持循序渐进、久久为功。厦门市始终遵循习近平同志当年提出的筼筜湖综合治理理念和方向,始终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和发展观,算大账、算长远账,把生态优先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领域全过程,“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不断复制筼筜经验并传承发展,最终绘就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猜你喜欢
五个一林田湖厦门市
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持正确的生态观、发展观
资源导刊(2021年10期)2021-11-05 01:25:30
基于文献计量法的山水林田湖草研究概述
农技服务(2021年3期)2021-06-16 03:58:06
组织祭扫活动 缅怀革命先烈
红土地(2019年5期)2019-07-12 09:32:44
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与修复找准问题明确目标和路径
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内生机制
做好民族工作“五个一”工程巩固发展民族团结大好局面
“五个一”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考试周刊(2016年57期)2016-08-23 07:50:30
2015年厦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决算总表
老区情难忘——记厦门市老促会原会长张振福
长宁县“五个一”打造智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