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洁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放射与核医学科,磁共振成像脑信息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神经变性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53;通信作者 卢洁 imaginglu@hotmail.com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全球第二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上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及姿势平衡障碍等运动症状为主要特征[1-2]。帕金森病伴认知功能障碍(Parkinson's disease with cognitive impairment,PD-CI)是较为常见的非运动症状,包括帕金森病轻度认知损害(Parkinson's disease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PD-MCI)和帕金森病痴呆(Parkinson's disease with dementia,PDD)。PD-MCI为PD认知功能正常和PDD的中间状态,随时间发展可向PD认知功能正常或PDD双向转化。PD患者PD-MCI的发生率约为36%,5年内约39%~50%进展为PDD,早期诊断和干预是临床研究的重点[3-4]。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可通过不同靶向示踪剂无创显示脑内分子层面的异常改变,主要包括脑葡萄糖代谢、多巴胺能神经元功能、β-淀粉样蛋白(Aβ)、Tau蛋白以及靶向胆碱能神经递质系统的示踪剂成像,不仅有助于PD-CI的早期诊断,还能深入探究发病机制。因此,重视PET分子影像在PD-CI的研究和应用,对早期诊断和临床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18F-FDG PET可显示PD-CI患者的脑葡萄糖代谢改变,是目前最常用的脑成像方法[5]。18F-FDG PET脑成像通过分析葡萄糖代谢减低与认知功能改变的相关性,预测PD患者是否向PDD发展。PD相关代谢模式典型表现为丘脑、苍白球/壳核、小脑和脑桥代谢增高,枕叶、颞叶、顶叶和额叶皮层代谢减低[6];而PD认知相关代谢模式典型表现为额叶和顶叶皮层代谢减低,小脑蚓和齿状核代谢增高,该模式与记忆及执行功能相关[7-8]。初君盛等[9]比较47例PD(其中15例PD-MCI)及20例正常对照的18F-FDG PET结果,发现PD-MCI主要表现为双侧枕叶代谢减低,双侧小脑及岛叶代谢增高,提示其可作为诊断的分子影像标志物。此外,Booth等[10]对53例PD-MCI患者进行18F-FDG PET随访研究,发现23例5年内转化为PDD,这些患者双侧颞叶及顶叶皮层葡萄糖代谢减低,前扣带回、壳核、岛回、中颞回和中央后回葡萄糖代谢增高,应用支持向量机分析显示18F-FDG PET鉴别PDD及PDMCI的特异度和敏感度分别为80%和67%。Garcia-Garcia等[11]研究47例PD(28例PD-MCI、19例PDD)及20例正常对照的18F-FDG PET图像,结果显示PD-MCI双侧顶叶、枕叶以及额叶、颞叶局部皮层代谢减低,而PDD双侧顶叶及枕叶皮层代谢减低的范围更大,主要位于后部皮层区域。Baba等[12]对46例PD患者随访3年,发现进展为PDD的患者18F-FDG PET显像顶枕叶皮层代谢减低,提示其为早期预测痴呆发生的重要指标。18F-FDG PET显像也有助于PD与其他认知功能障碍疾病进行鉴别,Yong等[13]比较16例PD认知功能正常患者、13例PDD以及7例路易体痴呆(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DLB)患者的18F-FDG PET代谢模式,发现与PD认知功能正常患者相比,PDD双侧额叶及右顶叶皮层葡萄糖代谢减低;与PDD患者相比,DLB患者前扣带回代谢明显减低。Blum等[14]利用脑网络和半球不对称方法分析60例阿尔茨海默病、36例PDD、72例DLB及22例正常对照的18F-FDG PET,发现鉴别DLB与PDD的准确度达0.95(95%CI0.89~0.98),鉴别DLB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准确度为0.92(95%CI0.86~0.96)。因此,18F-FDG PET对PD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突触前多巴胺能PET脑成像是监测脑内多巴胺能系统损伤的重要方法,其特异性示踪剂主要针对多巴胺合成、储存运输、多巴胺转运。18F-FDOPA评估氨基酸脱羧酶活性,反映多巴胺合成情况;18F-FPDTBZ和11C-DTBZ是与Ⅱ型囊泡单胺转运体特异性结合的示踪剂,反映多巴胺囊泡功能情况;18F-FP-CIT靶向多巴胺转运体(dopamine transports,DAT),反映脑内多巴胺转运体的分布和功能[15-18]。
2.118F-FDOPA PET脑成像18F-FDOPA是最早用于评估多巴胺能神经元功能的PET示踪剂。Ito等[19]分析10例PD认知功能正常患者、10例PDD及15例正常对照18F-FDOPA PET图像,结果显示PDD表现为双侧纹状体、中脑和前扣带回区FDOPA摄取减低,与PD认知功能正常患者相比,PDD双侧纹状体、扣带回前部以及右侧尾状核FDOPA摄取显著降低(P<0.001),提示PDD与中脑和尾状核多巴胺能受损有关。Brück等[20]对21例PD及24例正常对照的18F-FDOPA PET图像进行分析,发现PD患者纹状体FDOPA摄取显著降低,而额叶皮层FDOPA摄取增高;持续注意力测试的反应时间与前额叶皮层FDOPA摄取呈显著正相关(r=0.54,P=0.014),而抑制注意力测试的反应时间与内侧额叶皮层、扣带回前部区域的FDOPA摄取呈显著负相关(r=-0.81,P=0.014),提示额叶皮层FDOPA摄取能够反映患者的认知功能情况。
2.2 Ⅱ型囊泡单胺转运体PET脑成像 临床常用的靶向Ⅱ型囊泡单胺转运体PET示踪剂包括11C-DTBZ及其衍生物18F-FP-DTBZ等。Yang等[21]应用11C-DTBZ PET研究129例PD和75例正常对照,结果显示双侧壳核及尾状核DTBZ摄取降低与痴呆总评分(包括注意力、概念形成、记忆等各项评分总分)显著相关(t=2.487,P=0.014),提示其可作为PD-CI的预测指标。Bohnen等[22]纳入143例PD患者进行11C-DTBZ PET研究,根据患者整体认知领域综合评分(Z评分)严重程度进行分组,无或轻微认知障碍组89 例(Z>-0.5);轻度至中度认知障碍组(Z=0.5~1.5)47 例,其中-1.0<Z≤-0.5 为26 例,-1.5<Z≤-1.0为10例,-2<Z≤-1.5为11例;重度认知障碍组(Z≤-2)7例,结果发现各组尾状核11C-DTBZ摄取降低,分别为51.1%、73%、50%、100%和71.4%(χ2=12.8,P=0.012),提示核多巴胺能神经元受损与认知功能有关。
2.3 DAT PET脑成像 目前临床应用的DAT PET示踪剂主要是18F-FP-CIT。Chung等[23]纳入182例PD认知功能正常患者及129例PD-MCI进行18F-FP-CIT PET研究,发现PD-MCI的纹状体DAT摄取较PD认知功能正常患者显著降低,PD-MCI尾状核、壳核前部、壳核后部及腹侧纹状体DAT摄取值分别为1.80、2.21、1.33和1.99,而PD认知功能正常患者分别为1.96、2.31、1.43和2.15;尾状核、壳核前部和腹侧纹状体的DAT减低程度与认知功能受损严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β=0.262,P=0.005;β=0.153,P=0.085;β=0.321,P<0.001),提示纹状体DAT功能受损可能与PD发生MCI有关,有助于临床早期诊断和预测进展。
Aβ沉积和Tau蛋白沉积是认知相关的重要病理学标志物。Aβ和Tau PET显像阳性能够活体检测认知功能障碍情况。70例PD及40例正常对照的18FFlorbetaben PET图像分析显示,患者左侧枕叶皮层(R2=0.18,P<0.005)、右侧顶叶皮层(R2=0.21,P<0.005)摄取与MoCA评分呈显著负相关,提示Aβ沉积可评估PD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变[24]。Gomperts等[25]对46例PD患者(其中11例为PD-MCI)进行5年随访,发现14例患者认知障碍进展,认知功能正常PD患者8例进展为PD-MCI,1例进展为PDD;11例PD-MCI患者5例进展为PDD;基线期11C-PIB楔前叶和额叶皮层的高摄取能够早期预测患者认知功能障碍进展。Gomperts等[26]报道8例PD-CI患者、9例PD认知功能正常患者及29例正常对照,18F-AV-1451 PET显示PD-CI患者简易智能量表评分与颞下回、楔前叶18FAV-1451摄取呈显著负相关(r=-0.57,P=0.026;r=-0.69,P=0.005)。Smith等[27]对29例PD(其中18例PDD)及44例正常对照行18F-AV-1451 PET研究,结果显示PD患者认知评分(字母S流利度评分)与顶叶内侧和外侧皮层18F-AV-1451摄取呈显著负相关(r=-0.45,P<0.01;r=-0.38,P<0.05);与PD认知功能正常患者相比,PDD顶叶的18F-AV-1451摄取显著增高(P<0.05),提示顶叶Tau蛋白沉积反映认知障碍的病理过程。
11C-MP4A是反映胆碱能神经元功能的PET示踪剂,PDD患者胆碱能神经元功能受损,表现为额叶及枕叶皮层11C-MP4A摄取降低[28-29]。Hilker等[30]采用11C-MP4A PET评估17例PD认知功能正常患者、10例PDD患者和31例正常对照的胆碱能神经元功能变化,结果显示PDD患者全脑皮层11C-MP4A摄取重度减低(29.7%),而PD认知功能正常患者仅轻度减低(10.7%),表明PDD患者存在明显的皮层胆碱神经元功能异常。目前胆碱能神经元功能PET成像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PET成像通过不同靶向示踪剂提供可视化、定量化的分子影像信息,在PD-CI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及预测进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随着新型PET示踪剂的不断研发,将有助于更加深入地了解PD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为临床早诊早治提供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