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学实践课程建设研究

2024-05-19 08:38宋小乐
学周刊 2024年16期
关键词:管理学贵州省应用型

宋小乐,杨 佳

(1.贵州财经大学商务学院,贵州惠水 550600;2.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贵州贵阳 550028)

应用型本科高校主要是指1999 年以后新建、升格的以培养面向生产、经营、管理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新建本科高校,是我国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应用型本科教育重在‘应用’二字,目标在于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走好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色发展之路,统筹做好地方性、应用型、开放性的文章”[2]。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各专业在办学上要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此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一、贵州省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学实践课程实施现状

2018 年6 月贵州省教育厅发布消息称将贵州省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试点本科院校包括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铜仁学院、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遵义师范学院等。除试点院校外,贵州省其他众多本科院校均极为重视培养应用型人才,各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实验教学平台、实践实训教学平台、创新创业(双创)教育平台等方式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针对贵州省各大本科院校的《管理学》课程进行调查研究并统计发现,《管理学》课程在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各管理类专业中均有开设。从开设时间看,近80%开设时间为大学一年级,少部分开设时间为大学二年级。从使用教材来看,各本科院校使用的教材版本较多,也存在同一所本科院校不同专业使用不同版本教材的现象。目前使用的最多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管理学》,较有影响力或者参考较多的是由周三多领衔编著的《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年出版,现已不断更新至第七版),各院校使用教材均为五年内更新或出版。从实践课程学时数来看,各院校区别较大,实践课程有4 学时、6 学时、8 学时、10 学时、12 学时、16 学时等,也有部分高校未设置实践学时。从实践课程内容和方式看,各院校实践课程内容各不相同,主要采用职业规划设计、撰写创业计划书、角色扮演、案例分析、课堂讨论、PPT 汇报、头脑风暴、商业游戏等多种方式进行。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贵州省基层管理人员技能需求分析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要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当前,贵州省在全面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接续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响应党和国家号召、符合时代大势的要务。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23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3];《贵州省“十四五”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规划》中将农村产业经营人才、产业发展人才、乡村公共治理人才纳入农村人力资源范畴[4]。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贵州省内本科院校重视对农村区域人才培养给予政策上的倾斜: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财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等院校在省内民族、贫困、边远地区等80 个县(市、区、特区)的农村区域实施招收农村学生的地方专项计划;但就基层管理人才而言,目前面临的困境是广大基层干部,尤其是村干部、社区干部管理理论相对缺乏,管理手段及方式相对单一,与乡村振兴的工作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农村企业管理人员在管理理论和管理技能方面相对欠缺,亟须培养一批兼具管理理论及实践技能的基层管理人才。

笔者以生源地为村镇户籍的已就业大学生为主要访谈对象,访谈对象涉及150 人次,结合实地调研,了解分析贵州省内现有基层管理人员的特质及能力,分析其目前所欠缺的管理技能,将基层管理人员所需技能概括为表1。

表1 基层管理人员所需技能分析表

一方面,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管理学》的教学目标之一是为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寄希望于通过一门课程来培养学生就业所需的所有技能也并不切实际。故而,《管理学》的人才培养应聚焦通用管理能力的塑造,为更加专业的技能培养打下基础。总结基层管理人员所需通用技能,基本归属为五大管理职能及其相关技能,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的能力。五大管理职能是管理学理论部分的重要教学内容,但从基层管理人员技能需求来看,对五大职能背后的技能需求仍较高。由此反映出,现行管理学教学有所欠缺,尤其在管理学实践课程建设方面需引起重视。

三、供需矛盾视角下贵州省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学实践课程存在的问题

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管理学实践课程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反映出了贵州省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类人才供给与人才市场需求之间的不匹配。一方面,乡村振兴需要大量基层管理人才,基层管理人才对完成工作所需的管理技能也有相应要求;另一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在管理学课程方面所接受到的技能培养并不能很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这就是所谓的供需矛盾。充分了解人才需求,比对现有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总结其中存在的问题,是进行管理学实践课程建设的必要环节。

(一)管理学实践课程建设未受到充分重视

管理学实践学时所占比例低。在被调查的学校中,部分学校并未开设管理学实践课程,即使开设了管理学实践课程的学校,学时比例也不高。由此可知,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管理学教学重点仍侧重在理论教学层面,实践课程建设及管理技能培养并未受到充分重视。

(二)管理学实践教学实施存在客观困难

目前,市面上的管理学教材侧重理论教学的较多,而实践教学辅助参考教材则较少。各本科院校所用教材也存在相同情况,基本以理论教材为主,辅助参考的实践类教材较少,加之课时限制、现行课程评价标准侧重对相关理论的考查、对管理技能的考查难以实施等原因,给管理学实践教学的实施造成一定困难。

(三)管理学实践教学教师主观随意性较大

各本科院校现有的管理学实践课程实施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应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和教学设计上均由教师自己把握,教师的主观随意性较大。根据访谈得知,目前在贵州省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学实践课程的多种内容和方式中,最为常见的是小组成员依据教师指定的主题制作PPT 上台汇报。这种方式操作相对简单,教师易于掌握,但由于这种重复性的汇报演讲与专业的结合度不高,所以总体来说效果不佳,实践效果的满意度不高,更不能实现系统培养与开发学生管理技能的目的。仅有少数依据专业设置实践活动,如贵州某大学的物流管理专业设计用滚动计划法制定一个物流服务,实践活动与专业的匹配度较高。

四、构建管理学实践课程体系实现人才培养供需平衡

为解决贵州省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类人才培养方向与人才市场需求之间不匹配的问题,需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市场人才需求之间的紧密连接,尽快构建管理学实践课程体系,将对学生的管理技能开发与培养落到实处。为此,要转变思维,提高对管理学实践课程的重视程度。除此之外,本文还尝试提出一些综合性的问题应对措施。

(一)加快推进管理学实践课课程标准建设

加快建设管理学实践课课程标准,推进现行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观念的转变,为提高管理学实践课程的学时比例、减少教学过程中的主观随意性、规范管理学实践课程教学提供基础保证[5]。

(二)加快推进管理学实践课教材的引入和编撰

立足当前的现实问题,可通过引入或者编写专业实践课程教材来解决。立足长远发展,建议结合贵州区域特点及乡村振兴的实际需要,尽快组织编撰具有本土特色、满足本地需求的管理学实践教材,从根源上解决贵州省乡村振兴管理人才培养的问题。

(三)《管理学》实践课程务必要与专业相结合

贵州各应用型本科院校要依据学生的专业特点设计不同的管理学实践课程,具体的实践形式和内容要突出学科特色。如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实施中可以结合实践章节,让学生调研某村现状,撰写“农学体验夏令营”项目设计方案,拓展乡村旅游市场;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前往村内协助核对集体财产,编制财务预算;电子商务专业创设农产品网络直播专场等等。

(四)塑造大管理学实践课程概念

贵州省内应用型本科院校目前的管理学实践课时较少,单从课堂内无法切实提升学生的管理技能,也无法满足基层管理人员的实际需求;想要缩短这种差距,需要扩宽思维。本文建议树立“大管理学”实践课程概念,结合学科背景创设“三阶三课”的大管理学实践课程模式。三阶指前置阶段(学校教学)、中期阶段(以赛促学)、后期阶段(回乡创业),见图1。三课指课前、课中、课后,采用项目式教学模块,让学生课前在网络平台或以自学的方式识记基础知识,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进行分析;课中以小组模式进行分享,梳理遇到的困难,获得教师的专业指导,采用头脑风暴法等解决问题;课后进行总结并实施,以此循环,使得实践教学模块能滚动前进。如果要延展课程深度,可以设计更高难度的实践模块。现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构建大管理学实践课程体系,设计目标为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管理实践能力;前置阶段见表2,课中领导与沟通实践课程设计见表3;课后以大学生寒暑假三下乡活动、大三年级的专业实训、大四年级的毕业实习作为大实践的整体衔接;中期阶段(以赛促学)见表4,最终达到回乡创业将管理技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图1 大管理学实践课程模式流程图

表2 前置阶段目标分解

表3 分析村干部的领导力实践课程设计

表4 中期阶段(赛事名单)

(五)构建实践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从目前的调查结果来看,现行的《管理学》课程考核方式仍以闭卷测试为主,所有专业基本都是一套理论试卷,标准化的考试,固定化的评分标准,没有体现到学科、专业、年级的特点。考试具有导向性和塑造功能分数的价值,是评优评先的依据,考试目的不应只是对《管理学》课程内理论知识点的简单回忆和复制粘贴,更要反映行业发展的新动向、新知识,培养学生“求新务实”的能力。虽然各本科院校不断调整考核方式,但针对实践课程的考评标准不一[6]。本文建议各院校《管理学》课程负责人组织成立实践课程研讨组,依据专业背景不同规范设计具体课程内容,不断调整优化补充实践课程资源(如最新政策性文件),调整教学方案并完善教学设计;采用过程性考核方式,由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进行实践课程评分设计;在期末考试中的主观题设置上,可以依据学生的学科背景考查其实践能力,考试题目设计要着重锻炼其思维能力,将学生思维转化为管理思维,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实践课程融入思政元素,塑造爱家回乡价值观念

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管理学》课程设计要紧抓专业特征,深入挖掘思政教育元素,使理论讲授与信仰塑造相结合。实践课程要培养学生树立乡村振兴的使命意识,建设美丽中国,坚持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的方向,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激发学生反哺家乡的情怀,引导他们爱家乡,从村中来,回村中去,充实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村科技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7],鼓励学生扎根农村、发扬吃苦耐劳、实干肯干的精神,为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结论与不足

本文梳理了近年来贵州省内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学》实践课程的实施方式,找出了人才供需之间的差距并尝试提出相关对策,提出了以赛促学、暑期实践、专业实训、毕业实习、回乡创业联合起来形成大管理学实践课程思路,并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重新设计了实践课程具体内容。但由于各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管理学》的专业太多,在调查和写作中难以面面俱到,故本文还存在很多不足,如没有对管理学实践课课程标准建设做详尽探讨,没有对更多的应用型本科专业设计具体实践课程实施方案,没有对不同的管理学教材版本实践教学板块进行详尽分析,没有深入研究管理学实践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等,这些不足将在后期其他课题中进行论证。

猜你喜欢
管理学贵州省应用型
贵州省种公牛站
“天人合一”的管理学启示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张瑞敏金句背后的管理学知识
不动产登记地方立法的思考——以贵州省为例
浅谈管理学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贵州省党代会开得最成功
贵州省高速公路养护管理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