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博物馆收藏的大清宝钞

2024-05-19 10:54尹航
东方收藏 2024年3期
关键词:纸币

摘要:大清宝钞在中国货币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是研究清代政治、经济不可或缺的实物资料。文章主要结合时代背景,对天津博物馆馆藏大清宝钞进行初步阐释,并揭示其文物價值。

关键词:大清宝钞;纸币;天津博物馆

清代纸币在中国古代货币史上占据独特地位,咸丰年间发行的大清宝钞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种,由于发行量大、流通范围广,影响很大。大清宝钞的发行、流通等一系列问题长期以来为钱币界所关注。在清代,习惯上合称大清宝钞和以银两为单位的户部官票为“钞票”,从此“钞票”一词成为纸币的代名词,并一直沿用至今。天津博物馆收藏的大清宝钞票面完整、文字清晰,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一、大清宝钞的发行背景

清政府对发行纸币比较谨慎,早在顺治年间,因军事需要发行过纸币,但很快收回,没有实物留存。咸丰年间,清政府腐败日甚,国力不断下降,巨大的军费开支用来围剿太平天国起义,同时黄河连年决堤,只能大起河工,这样一来,清政府财政日益窘迫。此外,云南铜矿由于交通线被阻断无法及时运达,户部、工部铸铜钱缺少原材料。当时全国各地钱庄、银号发行的私票在市面上很受欢迎,流通无阻。《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在中国设立银行,国外纸币已在中国境内流通。在这种局势下,咸丰元年(1851)九月,陕西道监察御史王茂荫奏请发行纸币,认为纸币比大钱更有利可图,但未能成功。咸丰三年(1853)二月,清政府左都御史花沙纳和王茂荫以及户部商议发行纸币;同年十一月,户部奏拟《制钞应办事宜章程》18条;同年十二月,开始发行以铜钱为基准的大清宝钞,又称“钱钞”。起初准备用水印纸印刷,因时间紧迫,改用山西双抄毛头纸,这种纸张坚韧光洁又耐磨损。大清宝钞最初有伍百文、壹千文、壹千伍百文、贰千文四种面额。咸丰五年(1855)二月,为回收劣质大型铜钱,大清宝钞发行量大增,面额出现了伍千文、拾千文(一万文)两种;同年十一月又增发伍拾千文、百千文(十万文)两种。小部分学者认为还有贰百伍拾文面额,但至今未见实物。

二、大清宝钞的形制特征

大清宝钞以铜为钞版,均为竖版长方形,白色双抄毛头纸单色单面印刷,形制与户部官票大体相同,尺寸较小。钞首为云纹,自右向左横写“大清宝钞”四字,下方是龙水花框,花框左侧竖印“均平出入”,右侧竖印“天下通行”;票面中间竖印面额“准足制钱  文”,与铜钱单位一致,上面加盖满汉文“大清宝钞之印”,此印为特制铜印。票面右侧写有“×字第××号”,冠字及编号均为黑色墨迹人工填写,冠字采用《千字文》排列,伍百文、壹千文、壹千伍百文、贰千文分别以“天、地、宇、宙”为冠字,第1号用于进呈,从第2号开始发放,满10000号则换新冠字。宝钞编号由专人填写,用汉字书写的俗称“长号钞”,比较常见;用传统商码(例如苏州码)书写的俗称“短号钞”,非常少见。印发宝钞时不留存票根,而是在票面右侧边缘与号簿上加盖红色角刻篆文“宝钞流通”圆形印章,印上的花纹根据面额不同,有草木、鸟兽、星辰、川岳几类,宝钞票面上只有“钞、流、通”三字。再用棕笔刷丝于其上,笔迹的疏密浓淡各不相同,用于防伪。宝钞如有伪造,按刑部规定,为首私造者斩监后,从犯发配新疆给官兵为奴。如有误收假钞者去宝钞局兑换,则在钞面加盖“假钞”戳记。票面左侧写有“咸丰×年制”,下方有黑色印章,应为票号书写人员的个人印章,有“节以利度”“源远流长”等字样。票面下方印有户部明文规定:“此钞即代制钱行用,并准按成交纳地丁钱粮一切税课捐项,京外各库一概收解,每钱钞贰千文抵换官票银壹两。”颁外省者于左边骑缝加盖地方关防大印。

大清宝钞背面空白,为书写流通记录之用。背面记录越多,表明该宝钞流通越频繁,信誉度也越高。背书中常见的有人名、地名、日期、花押等,其中日期的书写方法有多种:一是将月、日合写为一体;二是将月、日用苏州码写,这是因为苏州为清代商业活动最频繁的城市,苏州商人的记账方式影响到全国;三是年在上,日、月在下竖写;四是将月、日写在大写数字下;五是用“0”代表“初”字;六是直接用楷书填写日期。[1]

值得注意的是,几乎所有流通过的大清宝钞,在票面上边空白处均有一破孔。此处并非残破,马定祥曾提及他见过整扎的同面值的大清宝钞,以一百张新钞为一叠,编号是连接的,票的上端空白处穿有一孔,可用绳线穿扎,便于计数缴库。[2]

三、天津博物馆馆藏大清宝钞概况

天津博物馆馆藏大清宝钞共21张,现对其基本信息进行整理(见下表):

现存世的大清宝钞以伍百文、贰千文两种面额居多,它们的发行时间也最长。由表格可见,天津博物馆收藏的大清宝钞缺乏后期大面额的品种。大清宝钞的发行时间在咸丰三年(1853)末,因此这一年的大清宝钞极为少见。大清宝钞的冠字较为杂乱无序,例如咸丰四年(1854)发行的宝钞,壹千文冠字为“友”,出自《千字文》中的“交友投分”,壹千伍百文冠字为“尊”,出自“礼别尊卑”。在《千字文》中,“尊”在“友”前。

下面重点介绍几张有代表性的藏品:

咸丰九年(1859)拾千文(图1),冠字“海”,编号为商码书写,即前文提到的短号钞,极为少见。左边骑缝盖有关防大印,说明是颁发外省。票面上部写有“撙字第壹千二百八十三”,为重新编号。票面左侧上部骑缝有一黑色圆印,尚无法识别。背面人为揭薄,背书已经模糊不清,甚为可惜。

咸丰五年(1855)伍百文(图2),冠字“兵”,第一万八千三百二十一号。左边黑色墨押为“节以利度”,并骑缝加盖地方关防,颁发外省。背书十分丰富,多为日期,有一“内务府”红色字样印章。内务府掌管宫廷各项事务,可见此张宝钞在当时的信誉较高。

咸丰七年(1857)壹千文(图3),冠字“耳”,第四千三百八十七号。此张宝钞背书内容不多,但有一“房钱库”红色印章应特别注意。房钱库又称“钱谷库”,是太平天国设立掌管财政的机构,这表明太平天国政权一方面独立发行货币,另一方面也使用清政府发行的纸币,但二者之间的兑换关系及购买力尚不清楚,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还有两点必要的说明:一是在这21张大清宝钞中,有三张纸质厚硬,与其他纸张有明显差异,没有磨损痕迹,或未流通过,或是新纸,背书简单且极为相似,背面污迹几乎相同,疑为早期伪品;二是其中两张票面下部的户部规定文字印刷极为杂乱(图4),不知何故,也未见前人对此有过论述,有待进一步鉴定和研究。

四、大清宝钞的流通情况

咸丰三年(1853),由户部奏请先在京城开设官号,后改名为官钱局,各省在省城及商业繁荣之地设官钱总局和分局,这些官钱局开设的目的便是推行大钱和纸币。管理官票、宝钞收放的机构,除官票所、宝钞局外,还设一核对处,办理书写、核算放项、包封、查点、文案稿件等事宜,钞票抽字亦由其负责。[3]

清政府规定,每壹百千文铜钱,额定伍百文宝钞40张、壹千文宝钞30张、壹千伍百文宝钞20张、贰千文宝钞10张。民间缴纳关税、盐课、地丁、钱粮以及赎罪、报捐、交官等一切款项,最多可以搭交宝钞或官票5成,其余仍需缴纳铜钱或白银。宝钞和官票可在宝钞局相互兑换,旧钞也可到宝钞局换新。宝钞贰千当银一两,官票一两当铜钱贰千,但官票不能直接兑换白银,只能兑换宝钞和铜钱;宝钞可以兑换铜钱,但必须同时兑换大面额减重大钱。实际上,很多省份和地区并不按规定执行,如修运河时河工工钱是按照纸币8成、白银2成进行发放的,另有地区征收钱粮时干脆拒收纸币,“风闻近日崇文门之收税务,火器营之收捐项,内务府之收地租,大兴、宛平之收地丁,或全不收钞票,或只收一二成,收后旋以银买钞票,按五成抵交抵放。缘纹银一两可换制钱二千四五百文,以银买钞票只需二千,每两可获利四五百文,所以不肯收钞票,或只收一二成也。”[4]清代白银、铜钱比价不固定,但规定的纸币与银钱比价是固定的,因此给官员提供了舞弊的机会。京城是宝钞流通最为集中的地方,咸丰四年(1854)初,一千宝钞可换七八百文铜钱,到七月则只能换四五百文铜钱,“如都城市肆是也,凡以寶钞买物者,或坚决不收,或倍昂其值,或竟以货尽为词。有戏呼为吵票者,殊谑。”[5]各种乱象层出不穷,官府拒收、民众拒用,民间甚至出现以物易物的情况。为此,清政府在同治元年(1862)停用大清宝钞。发行使用了近十年的大清宝钞,至此以失败而告终。据统计,大清宝钞一共发行27113038串,且不包括各省发行的“省钞”。[6]

五、结语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传统金属货币天然存在诸多缺陷,造成携带、流通、支付的不便,纸币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纸币的产生和推广对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古代中国,统治者一旦掌握了纸币发行这一经济杠杆,就必然将其纳入国家财政领域,发行纸币经常被用来解决财政困难、弥补财政赤字。无节制发行纸币的现象普遍存在,使得通货膨胀严重,加剧人民生活困难,导致民间纷纷抵制纸币,最终难逃失败的命运。

大清宝钞是从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中产生的,是利用国家权威强制流通的国家纸币,但因缺乏准备金,发行数量过多,官钱局无力承担收换,市面按比例搭收,贪官舞弊,乘机肥己,并支付军费,形成恶性通货膨胀,违背了当时的客观经济规律,纸币迅速贬值。大清宝钞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失去价值,彻底沦为维持封建统治的工具。留存至今的大清宝钞虽数量可观,但由于纸制品本身容易损坏且不易保存,存世品相完好的大清宝钞还是不多见的,背书丰富者更为稀少,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和历史价值。

天津博物馆收藏的中国历代货币享誉全国,其中大清宝钞的收藏年代跨度较大、面额种类较为齐全,是馆藏货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清宝钞虽然只在咸丰一朝发行,但其背后映射出的是整个清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是清代政治、经济和社会变迁的重要实物见证。不论是纸币、古代铸币还是近代机制币,都是反映历史上政治、经济最直接、最有说服力的实物资料,在今后的展览中应多加以利用,让各类文物都能“活”起来。

参考文献:

[1]陈娟.河南博物院藏清咸丰宝钞、官票述考[J].中原文物,2010(01):72-79+87.

[2]马定祥主编;马传德,徐渊编.咸丰钱汇[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1080.

[3]姚朔民主编;戴建兵主撰.中国货币通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8:91.

[4]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金融史料组编.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第一辑(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4:387.

[5]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金融史料组编.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第一辑(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4:385.

[6]彭泽益.十九世纪后半期的中国财政与经济[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15.

作者简介:

尹航(1988—),汉族,河北玉田人。大学本科,历史学专业,文博馆员,研究方向:中国货币史、中国邮票史。

猜你喜欢
纸币
硬币变纸币
带了多少钱
带了多少钱
硬币变纸币
消失的纸币
古代中国为何最终弃用纸币?
猜纸币
“消失”的纸币
猜纸币
Val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