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出土铜镜关键时代特征研究

2024-05-19 10:17刘亮蔺朝颖肖攀吴小燕
东方收藏 2024年3期
关键词:仪器分析铜镜鉴定

刘亮 蔺朝颖 肖攀 吴小燕

摘要:针对铜镜鉴定工作中存在着感性认识成分较多、单一的定性描述难以满足鉴定需求等问题,文章提出进一步开展铜镜时代特征研究。从宏观定性角度提炼铜镜的关键铸造工艺技术痕迹特征、关键形制特征、关键铭文特征、关键纹饰特征,从微观定量角度提炼铜镜合金和锈蚀物的关键组成元素含量,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尽可能具象化的关键时代特征数据库,从而形成一套眼学和仪器分析相辅相成、并重的鉴定方法体系。

关键词:铜镜;关键时代特征;眼学;仪器分析;鉴定

铜镜的基本功能是照容,同时还具有辟邪消灾、礼物馈赠、感情信物、宗教法器等用途,是研究古代历史、艺术、科学技术的重要实物资料,是古代墓葬中常见的随葬品,考古学常将铜镜作为古代墓葬断代的标准器之一。

事实上,目前文物鉴定的基本方法和理论体系,即传统鉴定方法,俗称“眼学”,这一方法是目前主流的成熟方法。然而,由于地域差别、社会意识形态、国力、铸造技术(包括工匠的水平)、仿品以及铜镜腐蚀等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铜镜呈现丰富多彩、错综复杂的时代特征,难以把握和分类。

当今处于信息时代,仪器分析发展迅速,科技方法逐步在铜镜研究上得到运用,但是目前科研院所和高校对铜镜开展科学分析检测主要集中在成分和结构分析、产地及矿料来源等方面[1],博物馆的藏品保护部门取得的定量的科学数据主要用于研究腐蚀机理和编制保护修复方案等方面,个别文物保护修复专家也在鉴定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2]。以上科技研究工作都未涉及铜镜的形制、纹饰、铭文等时代特征。

综上,本文以关键时代特征为突破口,从宏观定性研究角度考察关键铸造工艺技术痕迹特征、关键形制特征、关键铭文特征、关键纹饰特征,从微观定量研究角度考察铜镜表面锈蚀物的关键组成元素和含量。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尽可能具象化的指向性较强的关键时代特征数据库,形成眼学和仪器分析相辅相成的鉴定方法体系,并以此为据,开展铜镜的断代、辨伪工作。

一、铜镜的发展历程

铜镜是青铜器中使用时间最长的一个小类,兴起于战国,发展于汉唐,衰落于宋,延续于元明清,经历了4000多年的发展历程。

最早的铜镜出土于西北的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并已进入铜石并用阶段的齐家文化墓葬,共两枚:素镜和七角星纹镜,其体形小,圆形,装饰有简单的几何线条图形纹饰,表面粗糙。

商周时期,铜镜属于统治阶级的生活用具,偶有发现,到商晚期,才在殷墟遗址出土了5枚铜镜[3]。到了西周时期,铜镜在中原之外有少量出土。此时的铜镜为圆形,桥形钮,以简单的几何图案和素面为主,做工粗糙,形制简单,远不如同时期青铜礼器纹饰神秘、数量庞大,铜镜的铸造工艺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

春秋时期,铜镜延续西周的风格,出现了方形镜。战国时期,礼崩乐坏,青铜器向实用器方向发展,使用人群扩大至贵族,铜镜的发展出现第一个高峰期。战国镜以楚式镜最具代表性,打破了早期铜镜纹饰简单且只用阳线条勾勒的模式,出现较为抽象的动物纹,错金银、镂空、彩绘、镶嵌绿松石等装饰工艺在铜镜上得到运用。

西汉时期,随着铁器和漆器的发展,青铜器制造业整体走向衰落,但铸镜业进一步发展。汉代铜镜以赋予了情感的阳文铭文镜最具代表性,铜镜同时也被赋予了多种用途以及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习俗,铜镜的发展出现第二个高峰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铜镜基本上还是延续东汉晚期的风格,整体纹饰趋于简单,铸造工艺稍显粗糙,出土铜镜数量少,出现了铁镜。此时期打破了汉镜以镜钮为中心向四周环绕式的构图布局,出现了以钮为中心分上下、左右布局,并产生了直形铭文,以斜缘神兽镜最为流行。

隋代的统治时间短,在铜镜装饰艺术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以四神十二生肖镜、四神铭文镜最具特色。唐代国家统一强盛,此时镜形多变,打破了方、圆模式,出现葵花形、菱花形、亚字形,恢复了东汉以钮为中心环绕式构图布局。在铸后加工工艺上有创新,镶嵌螺钿、金银平脱、金(银)壳等装饰新工艺在铜镜上得到运用。铜镜的发展出现第三个高峰期,达到全盛期。

五代十国时期,处于战乱分割的局面,导致铜镜制造业衰落,具体表现在出土的銅镜少,素镜数量增多,制作粗糙。五代十国铜镜以湖南出土较多,且具有鲜明的特色。

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时代,宋镜整体重实用轻美观,合金配方发生了重大改变,克服了之前铜镜易碎的缺点,以适于日常使用。出现了无纹饰,具有广告性质的商标铭文牌记镜。纹饰题材世俗化,以北宋的花鸟镜和南宋的商标铭文镜最具特色。宋代崇古、复古之风盛行,受仿古铜礼器的影响,出现了大量仿唐镜,仿镜大多暗滞无光,带有本朝代的某些特征。

辽代铜镜源于五代,发展于宋文化,体现了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的交融,但又有其民族特色。辽代铜镜使用的都是宋代常见的镜形,以具有对称性和犀利风格的凤鸟纹、龟背纹以及饰以珠点的菊花、方圆结合的连钱纹等最具特色。

金代与南宋形成对峙,金代铜镜沿用宋代铜镜的形制,镜背装饰内容在表现手法上有女真族粗犷豪迈的特点,有较为明显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并创造了一些新的纹样,如童子入镜,附耳形挂镜应为金代首创,以双鱼镜最具代表性。金代一度实行严格的铜镜检验制度,因此有的铜镜镜缘上錾刻有标明铸造地点、人名等官府押记,这是金镜重要的时代特征。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政权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政权时间较短,确切的元代铜镜较少。元代统治者在很多方面都是借鉴汉文化,表现在铜镜上,基本沿袭宋镜的制作工艺和图案,创新很少,纹饰相对简陋,工艺水平较宋金时代低。最具代表性的是宗教题材,如梵文佛像、八仙过海等。早期以仿宋镜为主,镜体较轻,晚期变得厚重。

明代铜镜以八宝纹、五子登科等铭文、钮上铸铭最具代表性。仿古镜除早期不带铭文外,大多在镜面加铸有标明年款、工匠姓名的戳记,反映了崇古的意味。明代商品经济、手工业较宋元更为发达,商业竞争激烈,某些铜镜甚至出现了“包换”等铭文。

明末清初,欧洲玻璃镜作为贡物或中外贸易商品传入中国,玻璃镜照容的效果比铜镜明亮、清晰、真实。至清中期后,铜镜逐渐被玻璃镜取代,用途从实用向仿制、收藏赏玩、祈福转变,逐渐淡出日常生活。清代铜镜的形制大多为仿战国、汉、唐镜,创新了双菱形、双环形、六角星形等新镜种。在铸后加工方面有所创新,出现了髹漆描金、掐丝珐琅、松香涂墨、烫银等装饰工艺。

二、铜镜的制模技术和纹饰制作技术

铜镜纹饰经历了线条勾勒、线条勾勒和浅浮雕、高浮雕、浅浮雕和线条勾勒结合装饰技术的演变,纹饰内容经历了几何线条图形—植物纹—动物纹—人物故事纹的过程,纹饰设计从抽象、神秘发展到形象、世俗化。了解铜镜的制模技术和纹饰制作技术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助了解、厘清时代特征,对古代铜镜的鉴定是大有裨益的。

泥范铸造是中国范铸技术的主流,战国至唐代铸造铜镜大多采用的是泥范铸造工艺。泥范铸造的制模和纹饰制作的大致工艺流程为:制母模、制阴模、制阳模,最后翻成范。采用不同的泥料制作模、范,经过不同程度的阴干、焙烧,以满足翻制和浇注的不同功能需求。镜背范和面范对合后浇注铜液,开范后取出镜子,对镜子进行铸后加工。泥范铸造采用的泥料细腻,因此制作出的纹饰精致圆润、纤毫毕现。

宋代是铜镜制作的分水岭,此时期湿法冶炼铜工艺得到应用,黄铜在宋代就有记载,到了明代,《天工开物》中出现了关于炼锌技术的记载。宋代后,铜镜的制作采用了新的材料(锌)、新的配方和新的技术(砂型铸造工艺)。砂型铸造是我国古代一项重大的技术创造,省去了泥范铸造过程中的大量人力、物力,本质上讲仍是“模范—熔液—浇注”体系,只不过是用砂型代替硬形的范而已。不同的是,砂型铸造采用的黏土砂相对粗糙、硬度低,因此要求模具有较大的拔模斜度,使得制作出来的纹饰粗犷、棱角分明。

三、铜镜的关键形制特征、关键铭文特征、关键纹饰特征和关键铸造工艺痕迹

纵观铜镜的发展历程,呈现出错综复杂、丰富多彩的时代特征,难以把握和分类。以纹饰清晰度为例,一般认为古镜纹饰清晰,仿镜模糊,但具体到某一朝代,如唐代晚期的铜镜纹饰本身就很模糊,纹饰较浅,制作较粗糙;以镜形为例,铜镜以圆形为主,一直贯穿各个时期,方形、花形和亚字形镜在多个时期都有出现,形制在传承中又有发展,很难将某一种镜形简单地作为一个判断标准来断代。

因此有必要在理解铜镜发展脉络和纹饰制作技术的基础上,从错综复杂的时代特征中提炼出关键点。如:战国镜的镜背纹饰有拼兑铸造痕迹(图1,1954年长沙杨家山出土);西汉镜的铭文多以“e”“而”等符号间隔(图2,1977年长沙杨家山出土);五代镜的镜背有龟裂纹,镜缘有刮削痕迹,钮变小,镜身变薄(图3,1953年长沙市人民广场17号墓出土);双鱼纹多为金代[见图4,湖南岳阳出土,铸有“镜子局官(押)”];清代有髹漆描金、“烫银”等装饰工艺等。这些关键时代特征都是断代的依据。

四、铜镜合金和表面锈蚀物的关键元素含量

由于我国古代采用钾钙玻璃、铅钡玻璃、琉璃体系制作出来的玻璃透明度不高,起不到映像的作用,所以从战国到清代,一直沿用铜合金材料制镜的思路。

(一)铜镜合金的主要元素含量

历代铜镜合金的成分大致如表1所示。

根據铜镜的保存状况,结合上表的数据可以得到一个基本的认识:

1.从锡、铅含量来看,战国至唐代铜镜基体含锡量高,属于含铅的高锡青铜,色白。经研磨抛光后,反光性能好,纹饰细腻,缺点是易破碎。战国镜因为其胎薄、缘高、边沿窄,所以是历代铜镜中最容易破碎的。宋代以后的铜镜基体含锡量降低,锡含量鲜有达到20%的,含铅量或含锌量增加,属于含锡的铅青铜或锡黄铜,映像效果变差,但是经过磨镜抛光处理后,也可获得较好的映像效果。从技术上讲,这也是一种创新,带来的优点是耐用。

2.从锌含量来看,明清铜镜基体锌含量明显提高,铜镜颜色变黄,映像效果变差,但耐磨性提高。

(二)铜镜表面锈蚀物的关键元素含量

古代铜镜经历复杂的长期腐蚀过程,在表面形成成分复杂、颜色各异的锈蚀物。毋庸讳言,在当今信息发达的今天,作伪者如果钻研已发表的科研成果,掌握鉴定方法,利用高科技设备,想要制作出形制、纹饰、铭文与原器物相近的仿品也不是难事,传统的鉴定方法面临着新的挑战。但是,想要制作出与原器物相近的铜合金基体和锈蚀物就很难了,因此通过铜器表面锈蚀情况来判断器物真伪一直是青铜器辨伪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古玩行里便有“看锈是关键”一说。铜器遭受到腐蚀后,铜器基体与锈蚀物之间存在某种关联,锈蚀物的成分比例不同于原铸造时基体的配比规律,这正是古代青铜器锈蚀层的特点。采用科学仪器直接检测铜镜表面锈蚀物的成分及含量,从中提炼出关键元素含量的规律,是对“眼学”的一个重要补充。

1.分析方法及仪器

铜镜基体的主要元素是铜、锡、铅、锌,根据铜镜的腐蚀机理和合金含量,从铜镜鉴定目的出发,确定铜镜表面锈蚀物中的锡、铅、锌为关键元素。铁虽然是铜镜锈蚀物中的次要元素,但是因为它关联铜镜的腐蚀机理和土壤的地域特性,所以也一并考虑。

一般情况下,因为文物的特殊性,我们不可能在铜镜上提取大量样品,因此湿化学分析方法和X射线衍射分析在铜镜上不是常规的做法。在实际鉴定工作中,可选择X射线荧光光谱法定性或半定量测定铜镜表面约10μm深度的锈蚀物中组成元素及含量。该方法优点是准确、快速、无损,基本满足铜镜研究的需要。虽然会因为样品本身元素分布不均匀、检测窗口有时很难贴近样品表面以及测试束斑过小等因素干扰,导致一定的系统误差,但是该方法精密度高,且可以通过取多个测量点的平均值来弥补。

2.X射线荧光光谱仪成分分析结果与讨论

选择一批保存状况有代表性的铜镜,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仪对表面锈蚀物进行检测。测试分析仪器为:德国Bruker手持式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仪,型号:S1 TITAN 600 ;实验条件为:激发源为高性能微型陶瓷X射线管,铑靶,电压/电流:50kV/200μA,探测器为FASTSDD检测器,检测模式为金属模式,测试时间为20秒。

结合铜镜的保存状况,检测结果表明:

1.宋代之前的铜镜:铁离子含量在0.61%—3.50%范围内时,形成漆古状态的概率大;在3.50%—6.73%范围内时,难以形成完整的漆古。铁离子水解使得土壤呈酸性,说明土壤酸性是形成漆古的必要条件。湖南地区出土铜镜的保存状况与北方有明显差异,应该与湖南地区的土壤性质有关。

2.宋代之后的铜镜:由于开始使用锌和铅代替锡,锡含量降低,理论上不足以生成足够的二氧化锡,很难形成致密的漆古。有的铜镜,特别是仿唐镜,镜面应该经历过表面处理而获得白亮的膜层,经历腐蚀后,也呈现出类似于黑漆古状态,但是与宋代之前的黑漆古相比较,颜色发乌,缺少玉质感。

3.铜镜表面锈蚀物的铅含量:战国至唐代的铜镜表面锈蚀物的铅含量都小于17%;宋代铜镜除湖州镜外,基本上都大于17%;金代铜镜和元代铜镜的铅含量数据不太统一;明代铜镜的铅含量一般都小于17%。

4.铜镜表面锈蚀物的锌含量:明清镜表面锈蚀物的锌含量,明显高于战国至唐代的铜镜,这与基体的分析数据相吻合。

5.铜镜表面锈蚀物的锡含量:唐代之前的铜镜表面,锡含量越高,漆古的颜色越纯正,个别锡含量可达到86%。宋代之后的铜镜表面层的锡含量整体明显降低。

五、结论

古代铜镜的关键时代特征研究是一个实战性、时效性较强的应用型基础研究工作,其核心是断代和辨伪。

1.铜镜的关键时代特征研究要与时俱进,从宏观定性和微观定量两个视角,进一步采集、厘清、提炼出确切有效的关键铸造工艺技术痕迹特征、关键形制特征、关键铭文特征、关键纹饰特征、锈蚀物的关键组成元素及其含量信息,建立一个指向性较强的关键时代特征数据库,形成眼学和仪器分析两个方法相辅相成的鉴定方法。

2.基于考察取得的数据能否真实反映铜镜的时代特征依赖样本的有效性和样品的数量,我们在选择样本时,应优先考虑出土且铸有年款的铜镜为标准镜,建立一个足够大且确切有效的关键时代特征数据库。

3.依据关键时代特征数据库可减少鉴定工作中的失误,提高鉴定工作的准确性、权威性和说服力。

4.鉴定工作中有如下观点:

⑴当宏观角度和微观角度的判断观点一致时,说明断代和辨伪的结论正确;

⑵当宏观角度的数据超出关键时代特征数据库范围时,不能简单、程序化地一票否决,而是应先对超出数据库范围的数据存疑,再对铜镜的局部和整体进行微观分析。

⑶当微观角度的结果超出关键时代特征数据库范围时,则可直接判断待鉴定物为赝品。

参考文献:

[1]张予南,崔剑锋,白云翔等.汉代铜镜显微组织腐蚀现象的比较分析——以安吉上马山及临淄出土为例[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8,30(03):61-74.

[2]钟家让.现代检测仪器在中国古代青铜器鉴定中的应用方法研究[J].文物春秋,2016(Z1):39-49.

[3]章用秀.铜镜的发展历史和时代特征[J].大观(收藏),2018(05):5.

作者简介:

刘亮(1971—),男,汉族,湖南长沙人。大学本科,文物保护专业,文博研究馆员,研究方向:金属文物保护。

蔺朝颖(1991—),女,漢族,湖南常德人。硕士研究生,材料工程专业,文博馆员,研究方向:文物分析检测。

肖攀(1990—),女,汉族,湖南长沙人。硕士研究生,材料学专业,中级工程师,研究方向:文物分析检测。

吴小燕(1982—),女,汉族,湖南长沙人。硕士研究生,文物与博物馆专业,文博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青铜器研究。

猜你喜欢
仪器分析铜镜鉴定
新乡市博物馆藏铜镜
论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两面珍贵铜镜
建平博物馆藏辽宋铜镜简述
辽宋金铜镜辨识举例
浅议检察机关司法会计鉴定的主要职责
仪器分析课程立体知识体系构建的思考与实践
青铜器鉴定与修复初探
高职《仪器分析》网络化微课的探索与开发
八种氟喹诺酮类药物人工抗原的合成及鉴定
《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