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汉代饮酒之风盛行,《史记·货殖列传》中就有“通邑大都,酤一岁千酿……贪贾三之,廉贾五之,此亦比千乘之家,其大率也”的记载。满城汉墓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之墓,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饮酒器具,且保存完整,是研究汉代饮酒文化重要的实物资料。
关键词:满城汉墓;刘胜;窦绾;饮酒器具
1968年在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县发现的汉代墓葬,结构复杂、规模宏大,共出土文物一万多件,其种类之丰富、制作之精美,在已发掘的汉墓中甚是罕见。经专家研究确定,其墓主人正是西汉封国中山国第一代靖王刘胜及其妻子窦绾。满城汉墓出土的酒器种类繁多,包括壶、锺、钫、缸、杯和饮酒娱乐工具等。文章择其部分器物进行介绍。
一、盛酒器具
西汉鎏金银蟠龙纹铜壶(图1),全器使用华丽的鎏金、鎏银工艺进行装饰。主体纹饰位于壶身,装饰有四条独首双身的金龙,金龙上下蟠绕,其间点缀流畅的卷云纹,仿佛龙在云间飞舞。壶的盖面使用鎏金装饰三只夔凤,它们引颈长鸣、展翅欲飞。壶的口沿和底部装饰卷云纹,颈部装饰相间的三角纹,均采用鎏金或鎏银工艺。整体金银色彩交相辉映,可谓光耀夺目,极富艺术感染力。壶底刻有“楚大官,槽,容一石,并重二钧八斤十两,第一”字样,镌刻字体潦草不规整。据史书记载,“楚”应当指当时的诸侯国楚国,“大官”是指当时宫廷内主掌膳食的官吏,“槽”则是指未过滤还带有酒渣的酒。因此根据铭文推测,这件铜壶可能本是楚元王刘交家中主管膳食机构的官吏用来盛酒的,后因刘交之孙刘戊策划了汉景帝年间的“吴楚七国之乱”,叛乱被镇压后刘戊自杀,这件鎏金银蟠龙纹铜壶被朝廷没收,后转赐给刘胜。
西汉乳丁纹铜壶(图2),采用镶嵌和鎏金银工艺进行装饰。口部和圈足上段装饰鎏金宽带纹,器身主体为三组斜方格纹,方格纹交叉线条用鎏金装饰,交叉点镶嵌银乳丁,内部填饰绿琉璃,三组方格纹中间用鎏金鎏银宽带纹隔开。壶盖面上部装饰方格纹、镶嵌银乳丁纹和绿琉璃,壶盖边缘装饰鎏金宽带纹。壶底刻铭文:“甄氏,大官,五斗五升,今长乐饮官”,圈足内壁刻铭文:“右重四十斤一两八朱六”。对于这两处铭文,从字体、刻法和内容进行分析,可以判定不是一次刻成的。“长乐”应该指的是西汉皇室的长乐宫,根据“长乐饮官”铭文可知,这件铜壶原是长乐宫中的器物,后来转赐给刘胜。
西汉错金银鸟篆文铜壶(图3),共2把,通体用纤细的金银丝错出鸟篆文和动物纹带。鸟篆是篆书的一种,它是在篆体文字上装饰具有象征性的鸟或虫的形状,所以也称“鸟书”或“鸟虫书”。这些鸟篆文不仅起到装饰作用,还构成一篇文章,如此设计可谓匠心独运。最绚丽精致的一把壶上有鸟篆文44字,分别出现在壶盖和壶身。其中,壶盖上有12字,三字为一句,内容为“有言三,甫金鯠,为荃盖,错书之”,意思就是一个高贵华丽的壶盖上镶嵌着许多文字,三个字为一句话,文字之间还装饰着鱼形纹饰。壶身上共有32个字,四个字为一句话,颈部镶嵌着的“盖圜四叕,仪尊成壶”,大意是圆盖四周饰有文字和花纹,是一把尊贵华丽的酒壶。上腹部为“盛兄盛味,于心佳都,撎于”,大意是不管用来盛水还是盛酒都是一种享受;下腹部为“口味,充闰血肤,延寿却病,万年有余”,大意是饮酒可以疏通血脉、滋润肌肤,使人能够祛病延年、长命百岁。这些吉祥语应为宴饮时的助兴用词,表达了人们追求享乐、祈求长生的美好愿望。
西汉铜链子壶,整体为橄榄形。壶盖上有四个钮,钮上各系一条短链,壶身上部也有四个钮,钮上各系一条长链。长链穿过短链末端的一個环,而相近的两条长链末端用一个大环连接,使长链成为左右两组。合盖时,将两组提链拉紧,利用链环之间的阻力作用使壶盖无法自动开启,链拉得越紧,壶盖扣合得就越紧,可谓构思巧妙、设计别致。这件铜链子壶既可以手提,也可以背在身上,携带十分方便,适合出行时使用。
西汉铜锺,口部较小,微向外侈,腹部鼓起,圈形底足。上腹部装饰有一对铺首衔环,口沿部、肩部、腹部、下腹部微微凸起一条宽带纹。肩部宽带纹刻铭文四行:“中山内府锺一、容十斗,重(缺文),卅六年,工充国造。”此外,实测其容量为18.86升。
西汉铜钫2件,器身呈方形,小口,腹部外鼓,圈足较高,上腹部装饰有一对铺首衔环,钫的颈部刻有铭文。其中,一件刻铭文7行27个字:“中山内府铜钫一,容四斗,重五十斤八两,第一,卅四年,中郎柳市洛阳。”另一件刻铭文7行28字:“中山内府铜钫一,容四斗,重十五斤十两,第十一,卅四年,中郎柳市洛阳。”根据汉代与现在的计量单位换算,一斗约为现在的200毫升,四斗则为8升,一斤约为现在的250克,十五斤十两则为4千克左右。而实际测量铜钫容量为7.15升,重量为3.75公斤,与铭文记录数据相近。
这两座墓葬中共出土陶酒缸33件,包括刘胜墓16件、窦绾墓17件。陶酒缸大部分为方形,口沿较直,肩部向外倾斜,缸壁笔直,均带有方形盖子,盖子内部有一周凸起,与缸的口沿部吻合。出土时,缸的底部还残存有白色粉末状渣,部分陶酒缸的肩部带有铭文,文字使用朱砂书写,清晰可辨。内容有 “甘醪十石”“黍酒十一石”“稻酒十一石”等,“甘醪”“黍酒”“稻酒”都是当时酒的名称和种类,说明汉代酒的种类丰富多样,已经能够用多种谷物酿造不同的酒。部分酒缸上写有“黍上尊酒十五石”,“上尊酒”是一种酒的名称。汉代的酒有上尊、中尊、下尊之分,《汉书·平当传》载:“使尚书令谭赐君养牛一,上尊酒十石”,注:“如淳曰:律,稻米一斗,得酒一斗为上尊;黍米一斗,得酒一斗为中尊;粟米一斗,得酒一斗为下尊……作酒自有浇、淳之异,为上中下耳,非必系之米”。按陶酒缸铭文“黍上尊酒”,可以证明在汉代,酒的等级高低不一定按照酿酒的原料来进行判定,也会按照酒的浓醇度来确定。经过测量,如果将这33件大缸都装满酒,可达一万多斤,印证了刘胜夫妇喜欢喝酒这一史实。
二、饮酒器具
西汉椭圆形铜套杯(图4),饮酒器,一套五个,大小依次递增,根据容量的不同可供不同酒量的人使用。杯体呈椭圆形,敞口,腹部弧形,底部平整。杯的一端设计成环形耳,为凤鸟回首衔住凤尾的造型,姿态优美。口沿和底边鎏金,四条鎏金竖带将杯身平均分为四格,杯身和杯底用方格图案花纹装饰。图案内容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作对角线的十字交叉,一只凤鸟回顾环穿其间;第二种是两带对角勾连,以形象化的鸟纹蟠绕其上,二者均以纤细的云雷纹衬底。经测量,这五件套杯的容积从小到大依次为65毫升、195毫升、600毫升、900毫升和1800毫升。整套椭圆形杯制作精致、纹饰华丽,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
满城汉墓还出土了两件玻璃耳杯,颜色为翠绿色,半透明状,晶莹如玉,微有光泽。因长期埋藏在地下,局部受沁呈乳白色。经光谱定性分析,这两件玻璃耳杯的主要成分是硅和铅,并含有钠和钡,属于中国早期的铅钡玻璃。该玻璃器采用铸造法制作,成形后又经通体打磨,其工艺的精巧细致可与当时的世界玻璃制作中心埃及的产品相媲美。
三、娱乐用具
满城汉墓除了盛酒器具和饮酒器具外,还出土有饮酒时的娱乐用具。窦绾墓出土一套行酒令钱和一枚铜骰,据专家推测应为刘胜夫妇生前宴请宾客时行酒令用的。
行酒令钱(图5),共出土了40枚,单枚直径约3.3厘米。其外圆内方,外形同五铢钱相似,尺寸较五铢钱大。正面铸篆体阳文,背面没有纹饰。其中,20枚分别铸有三字或四字韵语,另外20枚铸“第一”至“第廿”的字样,分别为:第一,圣主佐;第二,得佳士;第三,常毋苛;第四,骄次己;第五,府库实;第六,五谷成;第七,金钱扡;第八,珠玉行;第九,贵富寿;第十,寿毋病;第十一,万民番;第十二,天下安;第十三,起形酒;第十四,乐无忧;第十五,饮酒歌;第十六,饮其加;第十七,自饮止;第十八,乐乃始;第十九,田田妻鄙;第廿,寿夫王母。
窦绾墓出土的铜骰(图6),小巧精致,共有18面。每一面都铸有文字,其中16面为数字“一”至“十六”,另外2面相互对称,文字分别是“酒来”和“骄”,字体为隶书或篆书。全部文字采用错金银工艺制作,其中“一、三、七、十、骄、酒来”6面以嵌金为地外周错一圈银线,另外12面以嵌银为地外周错一圈金线,金银互相交错,线条明朗,文字清晰。每一面的空隙也装饰精美,分别用金丝错出三角卷云纹,卷云纹中心镶嵌红玛瑙或绿松石作为装饰,炫彩夺目。铜骰直径仅有2.2厘米,能在如此小的球形体积上装饰这么多的复杂纹饰,说明汉代的错金银工艺已经发展到非常高的水平。銅骰与行酒令钱一同出土,可能是与行酒令钱配套使用的行酒令用具。
四、总结
满城汉墓出土的盛酒器具主要分为两类:一类属于赏赐流传,比如刻有“楚”“长乐”铭文的鎏金银蟠龙纹铜壶、乳丁纹铜壶,从侧面反映出西汉政治格局的变动细节。西汉早期实行分封制,其目的主要在于守卫京师,但随着一代一代诸侯王的世袭,诸侯与帝王的血缘关系越来越远,各自为政的趋势逐渐显现,尤其几个大的诸侯国形成威胁中央集权的局势。针对中央的削权措施,刘胜虽有不满,但仍恪守本分,并未参与“吴楚七国之乱”,反而是沉迷于饮酒享乐,得以善终,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刘胜的政治智慧。满城汉墓出土的另一类酒器属于个人督造,比如刻有“中山内府”铭文的铜锺、铜钫等酒具。玻璃饮酒具的出土在众多汉墓中也甚为少见,行酒令钱和铜骰反映了刘胜夫妇饮酒娱乐项目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同时也体现了汉代贵族生活的奢靡之风。此外,墓中还出土铜耳杯、陶耳杯、陶卮等酒器,可能主要作为冥器陪葬使用,并没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满城汉墓出土的酒具种类齐全、工艺制作精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汉青铜铸造工艺的高超水平,为我们研究汉代酒文化提供了丰富充实的文物资料。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满城汉墓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2]任玉华.汉代酒业的发展及其社会功效研究[D].吉林大学,2012.
作者简介:
王利超(1989—),女,汉族,河北邯郸人。大学本科,文博馆员,研究方向:汉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