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音乐剧离产业还有多远?

2024-05-19 10:17福来
上海戏剧 2024年2期
关键词:票价音乐剧明星

福来

这些年上海乃至全国的音乐剧发展很快,各类人才和新老剧目持续涌现,特别在上海,形成了一些热闹景象和产业雏形。我们都在期许着,在上海产生一个与英美日韩相接近的音乐剧产业。

期待固然美好,但如果客观看上海的音乐剧市场,会发现我们与音乐剧发达国家差距还很大。一个基本事实是,大型音乐剧的长期驻演,无论原创、中文版、海外原版,我们都还做不到。对此,我们应有一个共识,即没有一批大型音乐剧的驻演,就谈不上音乐剧产业的成熟。

回顾过去几年,《剧院魅影》《妈妈咪呀》《猫》《变身怪医》《罗密欧与朱丽叶》《基督山伯爵》等世界经典名剧的中文版轮番上演,但却没有形成日韩欧美那样的长期驻演现象,便可见一斑。如果这些剧不依靠明星演员加持,恐怕就更没可能。一部戏的结果,还有偶然因素,但一批剧目的结果,就足以证明我们距离成熟的音乐剧产业还有很大的距离。

近年来上海虽然有以亚华湖为代表的诸多小剧场实现了长期驻演,可谓异军突起,但主体是小众观众的复购模式,还不能代表大众市场。而小剧场要想持续扩圈,引导大众市场,目前看来还极其缓慢,而经过两年的热闹后,许多小剧场的上座率也开始明显下滑,整体运营进入瓶颈期。

究其原因,是我们仍然缺少稳定的大众戏剧市场和观戏传统,尽管在全国,上海已经是最好的市场,但我们与发达戏剧国家的市场差距恐怕不是短时间内可以缩小的。如果我们对上海的音乐剧的未来期待过高,甚或急功近利,就相当于期待一个尚不成熟的树根去支撑起一个巨大的树冠,不仅会让树冠难以为继,对整个机体也会有伤害。这是我的担心,何况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了消费降级。

环顾世界各国,没有戏剧的国家几乎不存在,但没有戏剧产业的国家比比皆是。退一步说,一个国家不能没有戏剧文化,但并不必须和必然会形成戏剧产业。我们要分清戏剧文化和戏剧产业的差异,前者主体是文化,后者既是文化又是产业。无论做文化还是做成产业,都需要市场(供需关系),没有市场就没有生命力,最终也谈不上社会效益。但反过来说,有市场并不代表一定会形成产业。产业必须要盈利才能生存。换句话说,文化是需要有人养的,而文化产业则可以依靠自己生存和发展。这个概念我们要先捋清楚。

如果我们要研究音乐剧产业,就要看形成戏剧产业的要素。

回顾英美的早期音乐剧产业,是二三百年前伴随工业革命产生大量中产阶级而逐渐兴起的,是典型的“需求带动供给,供给又带动需求”的正向循环。早在150年前,伦敦和纽约的早期音乐剧(那时不叫音乐剧,但已作为通俗音乐戏剧与歌剧相分离),就已经能连演几百场甚至上千场了,就是因为有庞大而稳定的中产需求和看歌剧的传统。如果看日韩,也是一样,先有坚实的中产需求,再带动内容产品的循环。

与西方偏向“需求在先、供给在后”的模式相反,我们中国是明显“供给在先,需求在后”的。供给侧以剧场的建设首当其冲,即由政府先造剧场(20多年来各地造的剧院数量可谓惊人),再用内容生产来带动市场需求。类似先有硬件再有市场的做法是改革开放几十年里所形成的固有模式,事实证明是完全成功的。但有一个问题,这个模式主要是对应物质产品,对于后发优势的中国的确可行,可戏剧这样的精神产品却未必先有供给就一定能带动需求。

试想,有了剧院和戏剧,一定会有观众吗?答案是,一要看供给的内容是不是民众需要的精神产品,如果不是,那么供给未必拉动需求,甚至可能抑制需求。二要看供给的性价比,如果票价过高,民众消费不起,行业也无法稳健发展。这两个方面是相互支撑和相互拉动的,缺哪个都不行。

因此,精神产品不能简单用供给来解决需求,中间还有很多环节,何况当代环境下的民众选择很多。

我认为当代我们音乐剧内容的适配度和性价比两方面多多少少还存在问题,甚至有可能因此而产生一种“逆向循环”。因为市场弱,所以场次少,而为了盈利,票价又不得不定高,又使大众消费意愿降低,最终导致市场增长缓慢,停滞甚至倒退。

如果我們对比一下百老汇、西区、日本、韩国的音乐剧票价所占民众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就会发现,我们的音乐剧票价的确过高了,而如何提高戏剧品质,如何降低票价,这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说来可能时运不巧。如果没有互联网,中国的音乐剧产业应该会发展更快也更稳,但可惜在我们的音乐剧产业起步阶段,正巧撞到互联网时代(对于发展了几千年的戏剧行业,这个相遇应该算是偶然)。互联网给予了民众无数便捷且低廉的娱乐选择,这让中国的音乐剧先天就面临挑战。日本和韩国等近邻在早期音乐剧发展时,就没有遭遇中国这样如此强烈的互联网影响。

归根到底,我们还是要从“逆向循环”转向“正向循环”,持续用合理的票价推好戏,持续扩大观众群,降低运营成本和票价,提高性价比,再持续观众扩圈,周而复始,最终达成正向循环。在此之前,我们的音乐剧产业恐怕不能称之为成熟,或将在混沌中轮转很久。

西方的戏剧产业路径是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城市化带动娱乐业,用需求推动供给,当需求疲软时,供给端比如剧院就会关门歇业或转变职能,这一现象在百老汇历史上已发生过多次。而中国相反,是用城市化带动工业化,用供给来刺激需求,现在这条路走了上半段,批量的剧场已建设完成,如今进入了下半段的课题,就是如何刺激需求,此时更需要我们转变思路,将重心放在产品的供需关系上,核心还是两个——内容与价格。

对刚刚形成尚不稳定的音乐剧、消费意愿还不强的中国来说,产业是急不得的。唯有持续输送有性价比的优质作品,持续深耕细作做好优质服务,才能逐渐吸引观众走进剧场看戏,形成稳定的消费习惯,假以时日,才会迎来产业成熟的一天。正向走还是逆向走,不同的剧院,未来完全可能是不同的局面,就像不同的饭店一样。

最后,谈一谈在中国愈加显著的明星流量现象,这其实恰恰证明了我们的戏剧产业还比较薄弱,不得不依靠明星来带动商业。这当然无可厚非,且在当下是必然的路径。只是走这一条路,还需要更多也更稳定的明星群体参与进来才能成立,否则就不能算是一条稳健的发展道路。因为只依赖明星而形成市场供需关系的戏剧,也会因为明星的离场,而变得难以为继。

猜你喜欢
票价音乐剧明星
五一档电影平均票价42.2 元同比涨约23.39%
巧算票价
近期国内歌剧/音乐剧演出预告
音乐剧新闻
近期国内歌剧/ 音乐剧演出预告
明星们爱用什么健身APP
扒一扒明星们的
用替换法求票价
谁是大明星
爆笑音乐剧的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