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体松
技工教育是中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盐城技师学院在65年办学过程中以人无我有的探索精神,以人有我新、人新我特的求变思维,走出了一条有自身特点的发展之路。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盐城技师学院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紧跟数字经济发展的步伐,加快专业建设,数字技能专业达95%以上,努力培养数字技能人才,为助力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进行新一轮探索实践。
技能大赛是比拼技能的赛场,更是促进高精尖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广阔平台,盐城技师学院借助技能大赛的舞台,使一大批出类拔萃的高技能人才有了人生出彩的机会。2004年以来,学院先后获得世界技能大赛1金4银2優胜奖,全国职业技能大赛25个第一名、17个一等奖,江苏省职业技能大赛120个第一名,培养了全国技术能手43人,江苏省技术能手111人。
一是在技能运动会中发现苗子。80%以上的学生、30%的青年专业教师报名参加学院的技能比武。其目的就是营造浓烈的技能比拼氛围,培养竞争意识,保持竞技状态。与此同时,也让有竞赛潜质的种子选手能够崭露头角。正是这样的海选和初筛让学院发现了一批有天赋的师生,并让他们进入了后备队伍,进入更高级竞赛梯队。
二是在省市赛平台上锤炼选手。校级比赛毕竟面对的是熟悉的场地、熟悉的设备、熟悉的裁判、熟悉的对手。而要锤炼选手,必须让他们走出校门,走进陌生的环境,特别是在市级、省级比赛中承受压力、经受考验、培养毅力,提升适变、应变的抗压能力。在省级比赛中,学院的选手显现了较好的心理素质,大部分选手能够正常发挥,少数选手甚至能够超常发挥,既实现了自己的华丽转身,也为学院赢得了荣誉。
三是在更高级别赛事中实现绽放。作为最早参加全国技工院校技能大赛的技师学院,学院先后以9个第一名永载这一竞赛平台的历史纪录,由此也最早在全国打响了盐城技工品牌。在第41届世界技能大赛上,学院选手王泽民引旗入场。如今,学院拥有3个世界技能大赛国家集训基地。
名师出高徒。打造数字工匠,必须先培养一流教师。为此,学院高度重视名师团队建设,探索名师成长的路径,根据专业建设和教师成长的需要,重点依靠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动专业名师团队建设,适应数字技能专业建设需要,适应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
一是分类培养,人尽其才,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从专业角度分析,每所学校都有优势专业,关键在于要不断培育新的优势专业。盐城技师学院10个二级学院中有的专业大而不强,有的专业强而不大,有的专业又弱又小。但在教师的培养上,各专业只有类型之分,没有厚此薄彼之别。正因如此,专业发展上不是一枝独秀,而是满园春色。专业建设如此,教师培养也是这样。学院始终围绕专业建设和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促进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以教师的专业核心课程为中心,举一反三,辐射提升所有相通课程、专题的教学能力,努力培养专业大类的“通才”教师。围绕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实施“一体化师资工程”。引导广大教师不断提高课程开发能力、教学方案设计能力、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和学生综合职业素质评价能力,主动开展一体化教学实践,积极参加企业岗位实践,努力提高一体化教学水平。
二是分层培养,因势利导,打通各显其才成长路径。通过青蓝结对,加快青年教师成长。安排副高以上教师结对培养青年教师,师徒签订“青蓝工程”结对协议,有计划组织实施,每两年评比表彰“十佳青蓝师徒”,有序、有力地引导青年教师成长。青年教师李信在全国教师职业能力大赛中脱颖而出,被表彰为全国优秀教师。系统培养,尽快形成中坚力量。精心组织岗位能力提升培训,系统提升师德修养、教学业务技能和教研科研素养。定期安排骨干教师参加各级各类专业与技能培训,每年有10%以上专任教师受益。积极争取,安排优秀教师出国研修锻炼,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近几年,学院共有60多名教师赴国外学习。借力发力,多点助力改革发展。通过设立教科研、督导等岗位,为遴选出德技双馨的老教师搭建平台,在重要改革中有发言权、重大决策中有建议权、重点事项上有监督权。同时还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柔性引进一批特聘教授和兼职教授,让高校的专家学者和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教育教学改革。通过有效整合力量,充分发挥智库在学院改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是重点培养,攻坚克难,打造教育教学名师团队。首先,借助项目建设带动名师团队建设。项目建设是教育教学改革系统工程,从陌生到熟练、从简单到复杂,从申报到实施,从管理到考核、从过程评价到验收评审,跟随着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前行的方向,伴随着学院各类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建设,一批又一批专家成长起来,有效地促进了学院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其次,借助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动名师团队建设。围绕2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和多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建设,推动了一个又一个名师团队的建设。大师工作室中有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被表彰为全国模范教师,5人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学院近700名教师中,教授级讲师34人、高级讲师212人,其中,国家职业教育专家4人,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基地专家8人,各级技能大赛的裁判长、裁判员、教练员100多人,江苏省“333”人才培养对象4人,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5人,“江苏大工匠”2人,“江苏工匠”7人,江苏省首批职业能力建设专家3人,江苏省省级教学名师10人,江苏省省级学科带头人81人。
人才培养最终通过教育教学来实现。盐城技师学院始终紧跟专业发展的前沿,顺应教学改革的需要,加大专业改造的力度,加大设备投入的力度,加大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覆盖面,全面提升数字工匠培养的前瞻性,增强办学的硬实力,提升软实力,努力提高人才的市场竞争力。
一是面向市场需求开设专业。专业设置是技工院校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的窗口,是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实施教学计划的源头,专业契合产业才能促进就业。盐城技师学院牢固树立专业匹配产业的设置导向,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行业指导,定期召开专业设置论证会,广泛听取各方面专家意见建议。聚焦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经济、现代服务业以及新职业、新业态,围绕盐城市“5+2”战略性新兴产业和23条重点产业链,适时优化设置和动态调整数控技术、信息通信技术、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无人机应用、3D打印、轨道交通、新媒体应用、家政服务等专业,淘汰供给过剩、就业率低、职业岗位消失的专业,推动专业群、培养链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学院现有11个专业群、44个细分专业。其中,国家重点建设示范专业5个、江苏省示范专业8个、江苏省重点专业29个、江苏省精品课程30个,专业含金量越来越高,培养层次越来越高,技能就业荣誉感越来越强,形成市场需求旺盛、学生就读意愿强烈的良好发展态势。
二是面向专业需求加大投入。2020年以来,在盐城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投入5亿元,对海洋路校区进行整体二次规划,分期建设,并完成一期工程建设,现代化、智能化的新校区雏形初现。与此同时,盐城市财政重点加大教学设备设施的投入,4年来累计投入超2亿元,确保学校现代化教学设备设施更新。教学设备先进性和信息化水平跃居全国同行前列,为全面系统推进教学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学院对10个二级学院进行了整体教学资源重组布局,两大校区各5个二级学院,全面完成搬迁办学,持续推进设备设施更新,建设符合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所需的场地。
三是面向企业岗位提升能力。校企合作是技工院校基本的办学制度,是连接学校与企业、理论与实践、培养与就业的坚韧纽带,是技工院校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和前行动能。盐城技师学院先后与盐城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台经济开发区、盐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多个重点园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深化校企合作,建成176家重点企业的顶岗实习企业库,促进“专业、产业、园区”深度融合,推进园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深入推进一体化人才培养工作,与广联达、碧桂园、华人运通、中国移动、京东等头部企业深度合作组建产业学院,共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专业建设质量;共同开发校企合作课程、打造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搭建产学研就业服务平台,实现产教融合。
与盐城市23条产业链链主企业、龙头企业全面合作,为产业发展提供技能人才支撑。2023年,学院成立15个生产型教学基地,新增5个产业学院、1个技师培养工作站、10个冠名班、2个技能大师工作室、5个订单培养班。牵头2个专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学一体化课程标准及课程设置方案开发任务。在招生就业、专业建设、教学标准、生产实训等方面与企业开展全面深度融合,实行定向、定岗培养,实现学生好就业、企业得人才的共赢局面,盐城悦达起亚汽车有限公司60%的员工、90%的生产班组长是盐城技师学院的毕业生,100%的技术工人在盐城技師学院参加过技能培训,400多名员工在盐城技师学院参加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20多名高技能技术骨干兼任学院企业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