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熙山水画中的世界观

2024-05-19 17:52:45卢晓莹
收藏与投资 2024年5期
关键词:天人合一山水

摘要:中国山水画由来已久。自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就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出现。此时的山水秉持“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原则。直至唐朝,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与宗教意识的逐渐淡薄,山水画从人物画中慢慢脱离,日渐有了自己的现实含义。山水画发展的巅峰时期在宋元,此时人们经历了晚唐的声色犬马后,向往悠然之境,期待从自然的山水中寻求心灵的慰藉。郭熙的代表作品《早春图》就映射出中国山水背后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山水;《早春图》;天人合一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经历了无数变化与创新。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曾说:“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明代王世贞云:“山水至大、小李将军一变也;荆、关、董、巨又一变也;李成、范宽又一变也;刘、李、马、夏又一变也;大痴、黄鹤又一变也。”观此可见,宋元的山水发展可分为北宋、南宋、元三个历程。郭熙作为北宋画家,绘画理论家,其代表作《早春图》及其理论著作《林泉高致》在吸收了前人的基础上生发新意,对中国山水画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不断引导人们去探索山水背后的精神世界。

一、背景

郭熙一生都致力于山水画的创作,根据《图画见闻志》,他“工画山水、寒林,施为巧赡,位置渊深。虽复学慕营丘,亦能自放胸臆”。《宣和画谱》中也谈到郭熙“初以巧赡致工,既久,又益精神,稍稍取李成之法,布置愈造妙处,然后多所自得”。郭熙的山水师法李成,创新了状如卷云的皴笔,后人称为“卷云皴”。画史上讲郭熙取李成之法,一方面指的是笔法,但另一方面更是指其背后“自放胸臆”的精神境界,在自然的天地中游历四方。郭熙在其著作《林泉高致》中指出 :“山春夏看如此,秋冬看又如此。所谓四时之景不同也。山朝看如此,暮看又如此。阴晴看又如此,所谓朝暮之变态不同也。”可看出他对自然景物作了大量详尽的观察,非常重视景色随季节、气候、时间、地区、位置的改变而产生的变化。虽观察细致却不呆板,日有朝暮,却不计时辰迟早;天有阴晴,却不问光暗程度;地有东西南北,却不求四方分明。这构成了中国山水画的一大特征,他对描摹的山石、树木、云水、楼阁等赋予了自己生动的情感与审美体验,反映了郭熙运用山水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精神世界,这种山水中的世界观符合我国几千年来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其因信奉道教,将山水的天然与中国哲学思想贯通。他在《林泉高致》中进一步阐述了关于山水的世界观,在他传世的绘画作品《早春图》中也有充分体现。

二、《早春图》画面分析

(一)空间的经营

中国画中的山水不循严格的透视法,郭熙提出“三远法”时是这么解释的:“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郭熙在《早春图》中,以画布为天地,构造了一个属于自己内心精神的小世界[1]。《早春图》采用全景式构图,整幅画面中山峰的安排呈现“S”形的走势,宛若一条游龙,游走在山川峰峦之间。在《早春图》中,山之高,是通过“自山下而仰山巅”来实现的。郭熙认为:“山之高,尽出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可以看到,在画面中,郭熙大量使用了烟霞,使烟霞流转于山峰周围,好似要冲破天际。山的盘踞、起势都使观者能直接感受到山的高远。郭熙对人物的描写亦能表现山之高耸。在近处圆岗与湖面的接壤处,即从眼前的平视角度近距离看到的山脚,这是人行迹的起点。左右两侧的湖堤上,有一行人正在缓步向前,虽描绘的是日常生活的场景,但画中的这些人见不到画面中最上层的山巅,他们的视野里只有周围的景物。其次,画面左侧前景山腰处亦有行走的人。这表明,他们都是从山下出发,路或在山中,或在山边小道,或是水上小桥,或是隐于山谷、林木中。这些人翻山越岭,出没于山水之间。以人的渺小,映衬出山川的高远。整幅画面在空间上可谓将深远运用到了极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几块怪石与几株枯木,顺着视线的不断深入,我们可以看到被怪石遮掩的湖面及流水,再往后可看到在不同层级的沟壑中有许多不同的杂树,这些树长短、浓淡各不相同,远处的山脉只能看到山顶的轮廓,山体则完全隐没在深雾里,这是何等的遥不可及,如幻似真[2]。至于平远法,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认为“远山无皴,远水无波,远人无目,非无也,如无耳”。在画面中亦可发现,郭熙对不同位置、空间的安排,运用了“三远法”,将其贯穿在画面之中。

(二)筆法的运用

在《早春图》中,郭熙用墨色描绘物象时,近景处墨色浓厚,有强烈的对比。远处的则使用淡墨,给人以朦胧之感。正如郭熙所说的“墨则远淡近浓,愈远愈淡”,这离不开他深入自然,对草木、山川的细致观察。云烟弥漫的《早春图》被和煦、朦胧的晨曦笼罩着,散发着勃勃生机。画面中近景、中景、远景的对比,是画家通过熟练运用墨色的浓淡变化表现出来的,明暗对比则是画面中黑白关系的体现。画家通过墨色黑白、浓淡关系的对比,让画面产生了空间感。郭熙在《早春图》中用独特的笔墨技法表现早春时节的袅袅云烟、雾气蒸腾的美感,画面中笔墨干湿结合,淡墨层层渲染,笔墨相互融合、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既湿润又朦胧的神秘景象。清代乾隆皇帝也写下了“不借柳桃闲点缀,春山早见气如蒸”来赞美这幅画的雾气蒸腾之美。山石的描绘运用“卷云皴”的画法,以圆笔勾勒轮廓,中锋、侧锋并用,再于阴暗面以湿笔皴擦,用淡墨多次渲染,使山石具有足够的体量感,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地貌及早春时节云烟在大地上的蒸腾之感,为画面增添了如云雾般变幻的戏剧效果。此外,树木的刻画也极为考究。树木挺拔而浑厚,伫立在巨石之上,佐以蟹爪为树枝,树干用笔最为强劲有力、抑扬顿挫。枝干的用笔则稍弱,直至延伸出细小的枝干,这种用笔的变化符合真实的自然树木生长规律。早春时节,松树上刚生长出来的嫩枝,郭熙用中锋长线细笔迅速地勾勒出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画面中的老枝郭熙则用略微老辣、抑扬顿挫的笔触表现出老干上面的褶皱和结疤,最后再用淡墨渲染树木的暗部,分出阴阳,用细笔勾画松针,穿插其中,在松树下面陪衬着点叶树,用笔力度较小,意在衬托主树和拉开与远山的关系[3]。在描绘远山时,郭熙用“泥里拔钉皴”来表现远处茂密的树木,从画面中可以看出郭熙对笔墨的灵活运用,以深浅、浓淡的细微变化表现空气中的光影、山川溪流之间淡淡的薄雾。即使没有色彩,仅通过对墨色的黑白处理,便将山水的空间感表现得十分到位,笔墨不至亦有灵气运行,运用大量的留白处理,真正做到了“无画处皆成妙境”。以笔带墨,墨随笔出,笔势与墨韵相合,一笔一画中,线条、体积、韵律皆蕴含其中。

(三)物象的安排

郭熙在《早春图》中对物象的安排是极为考究的。《早春图》,顾名思义,冬日冰雪消融,大地万物复苏,万象更新。画面中多次出现因春回而涌动的水流,因天暖而蒸腾的大地,但其中人的行踪更能表现早春万物蓬勃之感。整幅画面中一共出现了十三个人物,有春游归家的妇孺,有山间行旅者,亦有正在劳作的渔夫。他们隐于高耸山峰之中,好似各司其职的散落于画面各处,幻化为山林中的“点”。但仔细观察后,即可发现“人”的存在绝非偶然。首先,在近岸处,描绘了渔人日常捕鱼的生活场景。其次,是旅途中的人,画面左侧前景山腰处,有两个挑着货物向上行走的人,沿着这条小路,还有两处人物皆在行旅中。这表明,他们都是从山下出发,路或在山中,或在山边小道,或是水上小桥,或是隐于山谷、林木中,这些人翻山越岭,没于山水之间,正如山是可行的,画者与观者也宛如行者那样,于山水中时缓时急、时歇时行,水流之音,鸟鸣之声,使人完全浸入局部的气氛里。可见,每一处物象的安排都映照了郭熙所说的山水应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郭熙在《早春图》中真正做到了这点,将自己的心灵寄于画中,正如老聃所言:“吾游心于物之初。”

三、《早春图》中的精神

长久以来,郭熙的《早春图》在中国画坛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背后所蕴含的核心思想与中国传统老庄哲学有密不可分的联系。郭熙所处的北宋时期,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禅宗空前繁荣。禅宗教义与中国传统的老庄哲学对自然的态度都有相近之处,二者都要求自身与自然合为一体,希望能从自然中吸取养分,来摆脱人事的琐碎,寻求心灵的归宿与解放。郭熙在《林泉高致》中也提到“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烟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也”。可见,君子之所以喜爱山水美景,是希望能寄情山水,排解人世間的喧嚣,人们厌恶如枷锁一般束缚着人的尘世,心系山野田园,云霞仙圣,却不能轻易得到。可以得到结论,当时的山水画带有深厚的人性和普遍性。山水田园、野店村居成为一种情感的寄托与追求,成为人们对荣华富贵、庭阁楼台的替代与补充,在人们的普遍需求与思想观念的碰撞下,共同构成了中国山水画背后深层的思想观念,即天人合一的内心精神写照,这也是谢赫六法中的“气韵生动”。人与自然的愉悦亲近,是士大夫的共同追求。郭熙所说的高远、深远、平远,亦是对宇宙世界的体会和描绘,高远、深远、平远都是无限的,是郭熙“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集中体现,宗师造化,自创景物,皆合其妙[4]。

四、总结

长久以来,山水画在中国画坛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背后所蕴含的核心思想与中国传统老庄哲学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山水画之变反映的亦是其背后观念的转变。郭熙的《早春图》使后人更加深刻地正解了山水画与中国哲学、美学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山水画不仅是美的视觉享受,更是一种中国文化和精神的传承,它侧面反映了时代背景下艺术家的思想及深层内涵。无数前人以山水画来抒发自己内心的畅怀,他们的精神内涵与其构筑的世界观也深刻影响着当今时代下的人民,让后人在对中国传统山水画与其背后哲学思想的研究时,能够有迹可循,体会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厚文化意义及精神价值。

作者简介

卢晓莹,女,汉族,吉林长春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当代中国画形式语言。

参考文献

[1]王珊.浅析郭熙的山水之境—以《早春图》为例[J].文化月刊,2022(1):176-178.

[2]马佳.“画石如云”的北宋山水典范—《早春图》[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23):12-14.

[3]王雅静.郭熙山水技法中的线性美—以《早春图》为例[J].艺海,2021(7):55-57.

[4]刘宇桑.郭熙的山水时空思想研究—以《早春图》和《林泉高致》为例[D].保定:河北大学,2023.

猜你喜欢
天人合一山水
爱在一湖山水间
心声歌刊(2021年1期)2021-07-22 07:52:14
山水之间
一处山水一首诗
学生天地(2020年29期)2020-06-09 03:10:46
大美山水
青年歌声(2018年10期)2018-12-19 09:57:10
《山水》
流行色(2018年11期)2018-03-23 02:22:00
山水怀抱
论太极拳拳义中的儒道思想
武术研究(2016年7期)2016-12-15 08:46:33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美学之意境
艺术科技(2016年10期)2016-12-14 23:56:30
“中国学派”动画片的审美解读
艺术科技(2016年10期)2016-12-14 21:09:51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00:2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