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伟玲
“文化育人”具有独特的时代价值。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时期,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愈加频繁,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以文化教育人,以文化影响人,从精神上塑造人,塑造有灵魂的人,是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优秀的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六年级下册历史和文化主题单元,相对集中地向学生介绍了人类共同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与文化,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在本单元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学科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让优秀文化滋养童心,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
巧设情境,理解多样文化
六年级学生对人类文明、世界文化已有初步认识,但不够系统、深入,加之这类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有一定距离,学生很难产生深刻体会和理解。因此,笔者通过设置情境对知识进行统整,使其可知可感。
例如,在教授《探访古代文明》一课中的“闻名世界的文化遗产”板块时,考虑到教学内容涉及古今中外多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文化,笔者设置了“参观历史博物馆的主题云展览”这一情境,并细化为中国文化遗产展览区、世界文化遗产展览区、知识互动区,将本课教学的三个主要板块的内容巧妙镶嵌、整合,让学生全面且直觀地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合理、恰当的情境教学既能使教学内容结构化、系统化,又有利于创设开放、和谐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再比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多元文化 多样魅力》一课时,充分挖掘学生生活资源,以家乡南通举行中外文化交流活动的大情境贯穿课堂,设置了招募小小志愿者、中外文化交流会、打卡南通美术馆等环节,将教学内容巧妙地融入情境。学生戴上志愿者胸章,化身小引导员,介绍起了各地文化。整节课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活跃。此外,教师通过开展系列体验活动帮助学生充分了解世界各地的多样文化,比如体验不同国家或地区人们的见面礼仪、学习不同民族的舞蹈动作、聆听夏威夷的优美传说等。通过设置美术馆打卡的学习情境,教师引导学生对吊脚楼、窑洞等建筑的特征进行观察思考,引导他们认识到各地的建筑与当地人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相关,如此一来,学生在后续活动中进行建筑设计时,就能充分考虑各种因素,设计出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的作品。
情境的创设要立足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规律等,无论是设计虚拟情境还是挖掘真实的生活情境,都要科学合理、力求自然,在达成教学目标的同时,给予学生生动的学习体验。
自主探究,触摸文化本质
对于历史与文化主题的教学内容,教学的落脚点不能仅停留在“让学生对世界各国丰富的文化有所了解”上,课堂教学也不能以单一的“接受性学习”为主。对于此类教学内容,教师应创造性地引导学生进行开放性、探究性学习。
在“探究世界文明,感受辉煌成就”这一板块的教学中,笔者利用网络平台为学生构建了包含文本、视频、图片、表格等资料的学习资源库,充分拓展学生的学习时空。此外,笔者还设计了相应的探究活动,让学生阅读教材及资源库中关于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按照学习单上“我们了解了”“我们的疑惑”“我们的猜测”“我们的发现”四个探究微项目的要求,通过调查、比较、推测等方式进行研究,最后以现场演示、绘制海报、小组汇报等形式进行成果展示。过程中,笔者鼓励学生自主提问,并引导学生围绕疑问展开多种形式的探究,比如通过绘制示意图猜测古埃及人民运输、垒砌巨石的方法,通过实验推测、演示古埃及人如何灵活运用杠杆原理进行施工,将《汉谟拉比法典》与现今法律进行对比研究以推断其对人类社会的重要影响。丰富的探究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
再回到上文提到的《多元文化 多样魅力》课例,在学生体验了见面礼仪之后,教师点拨追问“不同的见面礼仪文化有何共性”,或者在学生感受了世界各地的特色舞蹈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舞蹈有不同的风格”,以此启发学生对文化本质的思考,再通过查阅资料、对比分析等一系列自主探究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无论何种形式的见面礼仪都是表达对对方的尊重,不同地区舞蹈的特色大多与自然环境有关。
探究性学习深化了学生的认知,引领学生触摸文化的本质,让文化主题类教学充满思维张力,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活力与兴趣,实现深度学习。
立足实际,根植文化自信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教育”学习主题的内容要求之一是“了解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为中华民族创造的文明成就感到自豪,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应该是从学生心底自然生长出来的,教师生硬的灌输与说教无法真正培养起学生的文化自信。
教学中,除了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感知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笔者还通过调整、补充教材内容,进一步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例如,笔者将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文化遗产补充进课堂教学,以胶片电影的形式滚动播放,将学生带进中国文化遗产长廊。在学生被深深震撼之时,鼓励学生畅谈对中华文明的感受,学生的真情实感喷涌而出,纷纷为中华文明历经千年不衰而自豪,为自己身为华夏儿女而骄傲。至此,文化自信的培育水到渠成。
再以上文课例《多元文化 多样魅力》加以说明,授课教师立足本校学生的学情,巧妙激活学生的真实经验,比如借助学校组织的非遗体验活动,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拓展补充我国的传统纺染织绣工艺,并将其与“丝绸之路”教学内容相结合,从张骞、郑和的故事到中欧班列的开通,再到“一带一路”的伟大构想,兼具广度与深度的多维拓展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独特的价值和内涵,也将文化自信的种子播进学生的心田。
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时代中真实且丰富的教育资源,让学生“知”和“情”的发展和谐统一,不断坚定文化自信,成长为符合国家和时代要求的合格的接班人。
智慧思辨,构建文化大格局
对于小学生来说,历史和文化主题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什么?笔者认为,应该是在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的基础上,为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即理性、辩证地看待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成就,用发展的思维看待历史和文化现象。实际教学中,可通过设置思辨性话题达成这一教学目标。
《探访古代文明》一课中,教材结束语有如下阐述:“不同文明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学习和借鉴的。”笔者围绕这一观点设置了思辨性话题:有参观者试图从奥林匹亚遗址、古罗马大竞技场、古代波斯帝国宫殿遗址等古代遗存中评选出“最佳古代文明成就”,你如何看待此事?学生通过价值辨析,体悟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差异性,理解以交流互鉴促进文明发展的过程。在此基础上,笔者又引导学生开展“一带一路”文化融合的拓展探究,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其世界眼光。
此外,为了引导学生认识到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必然趋势,教师也可以巧妙引导学生展开辩证性思考:世界文化在不断融合,本地文化会被侵蚀吗?学生在思考与讨论中学会辩证地看待世界文化的交融与发展,懂得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从而避免了陷入片面、狭隘的文化保守主义。有了这样的认识,学生对“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就会产生深刻的认同感,其国际化视野的培养,正确历史观、文化观的形成也就于此发端。
文化对人的影响潜移默化,深远持久。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尤其要注重开发沉浸式、体验式的优质创新课程,让学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浸润,涵养家国情怀,不断健全人格,成长为包容开放、善于创新、具有人文精神的新时代好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