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良
(普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云南 普洱 665000)
稻谷是普洱市的口粮作物,统筹推进稻谷产业发展,不仅关系全市口粮安全,而且对保持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普洱市稻谷生产存在种植收益低、劳动力缺乏、水田多被改为旱地、灌溉设施损坏严重、病虫害频发等问题,提出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加强技术培训、推广种植高产优质稻谷品种等建议,以期尽快扩大稻谷种植面积,实现农业增产增效。
普洱市土地面积4.5万km2,山区占比98.3%,属典型的山区农业市。海拔在1 400 m以下的热区面积2.32万km2,占全市土地面积的52.2%,是云南省热区面积最大的州市。年平均气温18.3 ℃,大部分地区常年无霜、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主要粮食作物有稻谷、玉米、小麦,主要经济作物有茶叶、咖啡、甘蔗、烤烟、橡胶、水果等。近年来,普洱市经济作物种植快速发展,粮经争地现象日益突出,稻谷种植面积呈逐年下降趋势。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普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要求扩大稻谷种植面积,提高产量和品质,确保口粮自给自足。
2009年普洱市粮食播种面积30.12万hm2,产量88.12万t。其中稻谷种植面积9.16万hm2,产量41.64万t,分别占粮食总播种面积和产量的30.42%、47.25%。2022年普洱市粮食播种面积34.42万hm2,产量123.08万t。其中稻谷种植面积5.68万hm2,产量27.37万t,分别占粮食总播种面积和产量的16.5%、22.24%。2022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比2009年增加4.3万hm2,产量增加34.96万t,而稻谷播种面积比2009年减少3.48万hm2,减少37.99%,产量减少14.27万t,减少34.27%,稻谷种植面积和产量呈逐年下降趋势。
全市稻谷种植主要分布在边远山区,其中陆稻面积占11%左右,生产条件较好的坝区主要种植经济作物,稻谷种植面积较少。边远山区由于水田为山地梯田,灌溉条件差,土壤肥力较低,种植管理技术落后,受当年降雨影响大,产量较低。
由于全市稻谷种植主要分布在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种植田坡度大、地块小,大型机械无法操作,稻谷生产环节除用小型翻耕机机耕机耙外,其他工序基本靠人工完成,机械化率较低,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低。
由于从事稻谷种植的人员多为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其种植稻谷主要是因为山区交通不便,不利于外出购买大米,种植稻谷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口粮需求,基本不对外销售,商品化率较低,全市无较大规模的稻谷加工企业。
从每亩水稻和玉米种植所需劳力、费用、净收益分析。劳动力投入方面:由于普洱市水稻种植机械化率低,每亩水稻种植比玉米需多投入劳动力3~5个工。产量方面:水稻平均每亩产量450 kg,而在相同的水稻田种植玉米平均每亩产量550 kg。费用方面:种植水稻和玉米每亩投入肥料费用相近,种子费用水稻比玉米略高,而农药费用玉米比水稻略高,水稻和玉米所需种子、肥料、农药费用相加,二者基本持平。市场价格方面:2022年普洱市水稻和玉米市场价格都在3.5元/kg左右(除常规优质稻外)。因此,种植水稻比种植玉米净收益低。
普洱市农村劳动力老龄化趋势严重,外出打工经商人员较多,在家务农人员较少,且农村常住人口不断减少,全市有70%左右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留守务农的多为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加之普洱市稻谷种植机械化率低,需投入劳动力多,劳动强度大,农村现有劳动力无法满足大面积稻谷种植需求。
普洱市热区资源丰富,适宜种植经济效益较高的作物,由于水稻种植效益相对低,劳动强度大,许多农户把种植水稻的农田改为旱地,改种经济效益较高的作物增加收入,或种植玉米发展养殖业。以前的水田现已完全失去水田的功能,要恢复成水田种植水稻难度较大。
由于许多地方长期未种植水稻,以前用于水稻生产灌溉的水利设施损坏严重,修复难度大,无法满足水稻种植灌溉需求。加之近年来云南雨季推迟,降雨较少,连年干旱,极端异常天气增多,导致稻瘟病等病害频发,鸟害、鼠害严重,影响稻谷产业发展。
加强领导,提高恢复稻谷生产对保障全市口粮安全重要性的认识,积极争取广大人民群众对加强稻谷生产的支持和参与,引导扶持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积极开展稻谷种植,确保全市口粮自给。发展稻谷种植是提高普洱市口粮自给水平的重要措施。政府应出台扶持政策,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完善农业基础设施,认真落实粮食生产行政首长负责制。
普洱市耕地多为15°以上的坡地,且单块耕地面积较小,农业生产机械化率较低。各级政府要充分利用国家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的机会,加快基本农田建设,多建高产稳产永久基本农田,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增强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提升耕地质量。要引进新型适用农业机械,并引导鼓励种植户购置适用农机,提高机耕、机播、机防、机收等农业生产机械化率,降低稻谷生产整体用工需求,增加种稻收益。
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土地、资本及其他所有要素的总和[1]。开展农业技术培训能提高广大群众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是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有效手段;是加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重要措施。要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稻谷种植技术,加强稻谷各生产环节的技术培训。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子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品种的优劣、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关乎农民切身利益[2]。在农业生产中,种子是提高产量、品质、抗病性、抗逆性的关键。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加强稻谷品种展示、示范,筛选出适宜全市不同区域种植且产量高、品质优、抗性好的优良品种大力推广,提升种稻经济效益。同时加强种子市场管理,对市场中存在的假劣品种进行严厉打击,确保种植户能购买到高产、优质、抗性好的优良稻谷品种。
普洱市种植陆稻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陆稻种植面积占全市稻谷种植面积的11%左右。2021年以来,云南省把推广水稻旱作作为开辟稻谷生产新途径给予立项扶持,并下达普洱市实施国家、省级水稻旱作示范种植面积1 126.7 hm2。2022年全市推广水稻旱作5 740 hm2,平均亩产350.4 kg。但水稻旱作是雨养农业,受当年降雨量、雨季到来的早晚影响较大,难以确保高产稳产。因此,必须认真探索研究,提高水稻旱作种植技术水平,首先是确保种后出苗齐苗;其次是要改善山地灌溉设施,确保水稻旱作幼苗期浇灌;最后是要选育出耐旱优良品种,向广大种植户推广,提高产量和品质,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围绕稻谷生产过程中的育秧、耕耙、播种、施肥、施药、收获、烘干等环节发展社会化服务,降低种植户稻谷生产的整体用工需求,解决因农村劳动力缺乏而无法大面积种植稻谷的困难。政府应引导推行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社会化服务,支持发展土地流转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粮食生产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水平,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和绿色生产[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