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庆华 谢玲玲 谢辉 陈菀蒨 熊梦琪
[摘 要]跟踪海洋科学专业本科生的毕业去向、了解各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评价,有助于高校优化海洋科学专业本科生的人才培养方式,从而培养出更多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本研究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展开,对广东海洋大学2014、2015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升学单位进行了调查,了解了用人单位满意度、毕业需求及对海洋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的反馈。课题组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综合分析,对我国海洋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海洋科学专业;中长期毕业生;就业单位;升学单位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3-0123-05
21 世纪,海洋成为决定我国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极其重要的因素。为了把我国由一个海洋大国发展成一个海洋强国,涉海高校不仅应该在21世纪的海洋科学事业方面大有作为,而且应该在海洋科学人才培养方面有大的发展[1]。目前,我国高校海洋教育的特点是“专业学科教育成体系,通识教育待发展”[2]。因此,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有特色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国家及各高校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
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简称 OBE)最早出现于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基础教育改革[3],其强调教育评价基于学习产出,考量学生的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是否明确、设定的目标要求是否达成。首先,其注重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以此来保证学习者能获得步入社会后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品质。其次,其强调教育的灵活性。在产出目标明确的基础上,OBE培养模式不拘泥于特定的指导方法。教师可根据不同类型的学习者使用不同的教学方式,采用不同的评价手段。综上所述,OBE 培养模式有利于整体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立互认的教育结构,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并促进就业。因此,采用OBE 培养模式是当前国内外高等教育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该培养模式已在国内多个高等院校的不同专业进行了推广[4-8]。而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则是实现OBE 培养模式的第一步。
本研究以广东海洋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海洋科学专业中长期毕业生为例,调查了用人单位(包括就业单位和升学单位)对他们的评价,并总结了海洋科学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旨在了解涉海就业单位和升学单位对海洋科学毕业生的满意度、对毕业生的能力需求以及对海洋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的反馈,以便优化海洋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而培养出更多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促进我国海洋教育的发展。
一、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我校2014届、2015届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包括就業单位与升学单位)为研究对象。其中,就业单位24家,包括民营企业、事业单位、合资企业、政府机关、外资企业等;升学单位包括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这些单位基本涵盖了海洋科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和升学去向。
(二)研究方法
课题组采用线上问卷调查的方式开展调查。
1. 问卷回收情况
共回收170份问卷,其中就业单位问卷37份,升学单位问卷133份。
2. 问卷内容
根据单位的性质设计了分别面向就业单位和升学单位的问卷。
(1)就业单位调研问卷包括4个部分内容:①就业单位情况,旨在了解毕业生就业去向的专业相关度和单位性质;②招聘情况,旨在了解招聘单位重视的技能和招聘形式;③就业单位满意度与培养目标达成度情况,包括专业技能满意度、各项能力满意度和毕业5年后从事的岗位及我校毕业生优势等;④就业单位需求,包括专业需求(物理海洋、海洋化学、海洋地质、海洋生物方向)、课程需求(包括基础类课程、专业类课程和实践类课程);⑤就业单位对人才培养的建议。
(2)升学单位调研问卷包括3个部分内容:①升学单位情况,即单位性质;②单位满意度与毕业生素质,单位满意度包括专业技能满意度和各项能力满意度,毕业生素质即我校毕业生优势;③用人单位需求,具体调查部分与就业单位调查部分相同。
二、调查结果
(一)就业单位
1. 就业单位情况
(1)单位性质调查:共涉及24家就业单位,其中,有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合资企业、其他等,参与调查的单位以民营企业和事业单位为主。
(2)专业相关度分析:与海洋科学专业相关的就业单位有16家,专业相关率达67%,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与本专业方向比较一致。
2. 招聘情况
(1)招聘方式:就业单位对海洋科学专业毕业生的招聘方式呈现多样化,以网络招聘和校园招聘为主,除此之外,还包括经纪人推荐和毕业院校发布招聘信息等手段。
(2)就业单位重视的技能:就业单位比较重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专业对口程度、海洋调查和观测能力、学习成绩、计算机应用以及社会实践能力等。总体来讲,既重视应聘者的理论基础,又重视其实践能力。
3. 就业单位满意度与培养目标达成度情况
(1)专业技能满意度:就业单位对毕业生专业技能满意度较高(专业技能符合率达85.72%)。
(2)各项能力满意度:课题组对海洋科学专业中长期毕业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发设计能力、创造性与创新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人文综合素养、职业道德修养、团队合作能力、人际沟通表达能力、管理和协调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危机处理和应变能力、外语水平、国际化视野、综合能力共16项技能、素养的满意度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除计算机应用能力(满意度88%)之外,就业单位对我校海洋科学专业毕业生各项能力的满意度都较高(满意度90%以上)。这表明,我校海洋科学专业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开发设计能力、创造性与创新能力、外语水平及国际化视野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
(3)中长期毕业生工作岗位:毕业生进入就业单位后的岗位有基层工作人员(占37.14%)、技术骨干及研发人员(占28.57%)、储备干部(占17.14%)、中层管理干部(占5.71%)、其他岗位(占11.44%)。可见,大部分毕业生在进入就业单位后能较快地成为单位的核心骨干力量(技术骨干和研发人员、储备干部、中层管理干部)。
(4)我校毕业生优势:调查结果显示,我校毕业生优势主要在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团队精神、敬业精神和上进心、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等方面;在文化修养、管理能力、公关能力等方面相对较薄弱。
4.就业单位需求
(1)专业需求:调查结果显示,就业单位对物理海洋方向毕业生的需求量最大(占54.29%),其次是海洋化学方向(占42.86%)、海洋生物方向(占34.29%)、海洋地质方向(占31.43%)毕业生,其中有部分就业单位认为这些方向都不符合单位对毕业生的专业需求(占22.86%)。
(2)课程需求:①对基础类课程的需求。就业单位最为需求的是与海洋相关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和实践类课程,包括海洋学、海洋调查、海洋大气与全球变化、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线性代数、物理化学、海洋化学与物理过程耦合。除此之外,就业单位认为公共课中的高等数学和大学物理也较为重要。②对专业类课程的需求。就业单位对物理海洋方向最为看重的是物理海洋学和流体力学课程,其次是海洋数据处理与可视化、海洋数值模式及应用、流体力学实验等课程;就业单位对海洋化学方向最为看重的是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海水分析化学两门课程,其次是海洋无机化学、海洋生态学、化学海洋学、海洋资源化学等课程;就业单位对海洋地质方向最为看重的是海洋测量学和海洋地质学两门课程,其次是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及地球物理学概论等课程。③对实践类课程的需求。就业单位对实践类课程最为需求的是海洋科学类见习(占51.43%)及专业创新创业综合实践(占34.29%),其次是毕业实习(占20%)和毕业论文设计(占14.29%)。
具体来说,就业单位在物理海洋方向,最为需求的是数据处理实习,其次是海洋数值模式应用实习和海洋调查实习;在海洋化学方向,对海洋生物基础实习需求最大,其次是仪器分析课程实习、海洋水文基础实习、化学海洋学课程实习、海洋化学数据处理实习等;在海洋地质类方向,对海洋地质数据处理和测量实习的需求最大。
(3)就业单位对海洋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调查结果显示,就业单位认为海洋科学专业人才培养应侧重加强应用能力(占57.14%)、基础知识(占20%)和创新能力(占11.43%)的培养。就业单位对人才培养给出了建议,包括强化专业实践,增强实践能力;加强基础培养,拓展学生知识面;拓宽专业口径,增强专业适应性;加强专业知识培养;专业设置动态调整,以适应社会需求;增强计算机應用能力。
(二)升学单位
1. 升学单位情况
升学单位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构成,其中科研院所占69.46%,包括中国科学院系统科研院所和自然资源部系统科研院所。
2. 升学单位满意度
(1)专业技能满意度:升学单位对毕业生专业技能满意度极高(占100%)。
(2)各项能力满意度:对海洋科学专业中长期毕业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发设计能力、创造性与创新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人文综合素养、职业道德修养、团队合作能力、人际沟通表达能力、管理和协调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危机处理和应变能力、外语水平、国际化视野、综合能力共16项技能、素养的满意度进行了调研。除人文综合素养(占86%)之外,升学单位对我校海洋科学专业中长期毕业生各项能力的满意度都较高(占90%以上)。其中,升学单位对毕业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管理和协调能力的满意度最高,均达100%。调查结果也显示,人文综合素养、创造性与创新能力、外语水平及国际化视野4个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
(3)我校毕业生优势:调查结果显示,我校毕业生优势主要在学习能力、团队精神、专业技能、动手能力、上进心和敬业精神等方面;在文化修养、管理能力、公关能力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
3. 升学单位需求
(1)专业需求:综合数据来看,升学单位对物理海洋方向的毕业生需求最大(占77.1%),紧随着其后的是海洋地质(占66.41%)、海洋生物(占65.65%)、海洋化学(占62.6%)方向的毕业生,且这三个方向的需求量相差不大。还有极少数升学单位对上述方向均无需求(占0.76%),这可能是毕业生跨方向考研所致。
(2)课程需求:① 对基础类课程的需求。与就业单位的调查结果相似,升学单位最为重视的是与海洋相关的基础类课程,依次为海洋学、高等数学、海洋调查、海洋大气与全球变化、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大学物理、海洋化学与物理过程耦合、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大学物理实验、物理化学。与就业单位调查结果不同的是,升学单位对这些基础类课程的需求均在40%以上,比重较大。② 对专业类课程的需求。升学单位对物理海洋方向课程的重视程度与就业单位相似,即同样看重物理海洋学、流体力学以及海洋数据处理与可视化、海洋数值模式及应用、流体力学实验这几门课程。不同的是,升学单位对所有专业类课程的需求均在40%以上,比重较大。升学单位对多个海洋化学方向课程都比较看重,其中最注重的是海水分析化学,其次是海洋生物地球化学、海洋生态学,且从数值上看,升学单位对这三门课程的需求量相差不大。升学单位对海洋地质类课程最为看重的是海洋地质学和海洋沉积学两门课程。③ 对实践类课程的需求。升学单位对实践课程各模块的需求与就业单位相似。升学单位认为海洋科学见习、毕业论文设计、毕业实习、专业创新创业综合实践等海洋科学实践课程均非常重要。升学单位对各方向专业实践课程的需求与就业单位相似。升学单位在物理海洋方向,最为需求的实践课程是数据处理实习,部分升学单位也同样看重物理海洋实习与海洋调查实习,而对海洋数值模式及应用实习的需求不太高;在海洋化学方向,对海洋化学基础实习需求最大,仪器分析课程实习次之,对所有海洋化学专业实践课程的需求均大于30%;在海洋地质方向,对海洋地质调查实习的需求最大,对海洋地质数据处理实习、普通地质实习及地学综合实习的需求均大于30%。
(3)升学单位对海洋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
调查结果显示,升学单位认为海洋科学专业人才培养首先应侧重基础知识学习(占77.56%),其次是创新能力锻炼(占69.47%)和专业理论学习(占68.7%),也有部分单位认为应重视应用能力锻炼(占49.62%)。
三、讨论
综合以上海洋科学专业用人单位的调研结果及建议,笔者认为我国海洋科学专业本科生的人才培养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9]
引导学生从入学之初就站高望远,了解海洋科学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合理规划大学生活,提高自己的各项技能。第一,课堂教学引导。在海洋科学专业导论、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中,公布海洋科学专业人才需求调研问卷的结果,引导学生从大一开始对自己的人生做好规划;在海洋科学类见习课程中,选取不同性质的就业单位开展课程见习,通过现场参观与交流,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并完善大学的学习规划。第二,课外报告引导。邀请用人单位、优秀校友举办讲座,分享报考用人单位的切身体会。第三,学科竞赛及社会实践引导。鼓励学生参与“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以赛促学,促进学生对创业就业的思考与实践。第四,制度引导。进一步完善导师制,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加强引导,满足个性化人才培养需求。
(二)加强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参与科研活动能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以更高的強度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10]。因此,应鼓励本科生在大一即参与实验室工作,让学生有机会接触科研创新,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激发自己的科研兴趣;鼓励学生申报创新项目并主持创新项目,在“雏鹰沙龙”等活动中分享自己的科研成果,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科研思维、创新意识和协作能力。
(三)加强专业英语应用能力及国际化视野的培养
专业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第一,双语教学。推广双语教学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而且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英文文献阅读能力,为学生走向国际化道路奠定基础[10]。尝试在一些特色课程及核心课程中开展双语教学,提高课程的挑战度,促进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学习。第二,专业英语课程。提高海洋科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质量,邀请国外专家为学生讲授部分章节,让学生切身感受专业英语在今后工作中的应用,明确差距,并有针对性地去努力学习。第三,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课程。重点培养学生英文文献阅读能力,通过文献阅读、PPT制作和口头汇报阅读体会,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
国际化视野的培养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第一,开设海洋科学前沿课程,让学生及时了解本领域的前沿理论知识;第二,参加学院组织的“海学论坛”前沿讲座活动;第三,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内和国际线上学术交流会。
综合以上,海洋科学专业人才培养任重道远,只有以产出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反馈,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海洋类专业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乔宝刚, 李秀光, 薛清元. 海洋科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流向:以中国海洋大学为例[J].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2 (1): 45-47.
[2] 郝秀云. 中国海洋教育的进展[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18(3): 143-144.
[3] WILLIS S, KISSANE B. Systemic approaches to articulating and monitoring student outcomes: are they consistent with outcomebased education[J]. Studies in educational evaluation, 1997, 23 ( 1) : 5-30.
[4] 胡向东.新工科背景下以OBE为导向的课程持续改进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29):134-137.
[5] 周忠新,王艳文.基于OBE教育理念的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培养教育模式研究[J].英语教师,2018,18(7):6-9.
[6] 刘畅,林海.以OBE理念探索一流本科建设的实现路径[J].教育评论,2018(8):33-36.
[7] 刘吉轩,任晓莉,李娜娜,等.以制造业发展为导向基于OBE理念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71):18-22.
[8] 李莉梅,欧阳乐军,韦明肯,等.基于OBE教育理念的生物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究[J].广州化工,2017,45(3):126-128.
[9] 钱龙.经管类专业本科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相互满意度研究:基于南财大经管类本科毕业生的案例分析[J].教育文化论坛,2018,10(6):55-60.
[10] 高艳,潘鲁青.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海洋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高等理科教育,2002(5):7-10.
[责任编辑: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