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加快发展首都新质生产力,不仅是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努力方向,更是实现北京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北京具有教育科技人才领先优势、首都大市场优势、绿色发展优势、区域协同优势,有条件、有基础、有能力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走在全国前列,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关键词] 首都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 绿色发展
[中图分类号] D6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4)05-0052-03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北京有责任有条件率先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形成符合首都定位、彰显创新优势、厚植绿色底色、深化区域协同、充满发展活力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格局。
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时代意义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深刻重塑生产力基本要素,推动生产力向更高级、更先进的质态演进,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现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1
新質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有本质区别。“在新质生产力驱动下,产业发展降低了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投入,改变了过去高污染、高消耗的发展模式,经济发展方式由传统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2对国家来说,抓住生产力迭代升级的机遇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制高点;对地区而言,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就能占据先机、赢得优势,掌握高质量发展的主动权。从北京实际出发,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与北京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出现历史性交汇,对新时代北京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加快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努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3加快发展首都新质生产力,将不断增强北京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能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这将在客观上促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推动北京成为世界科学前沿和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策源地、全球创新要素汇聚地。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北京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北京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必须依靠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实现动力变革和动能转换,构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新质生产力通过高质量要素投入和科技创新驱动,能够产生“乘数式增长”,摆脱传统“水平型扩张”经济增长方式的限制,构筑质、量并重的竞争新优势,从而实现对传统生产力的超越。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北京实现经济发展“惊人一跃”的有力杠杆。
发展新质生产力坐拥强大优势
发展新质生产力,北京具有强大基础和独特优势。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领先优势、首都大市场优势、绿色发展优势、区域协同优势,北京就能澎湃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以新质生产力的勃发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跃升。
教育科技人才领先优势。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在教育方面,北京拥有90多所大学、1000多所科研院所,34所高校、162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在科技方面,以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新型研发机构、高水平高校院所以及科技领军企业为主体的北京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化布局不断完善,“三城一区”主平台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主阵地作用日益凸显,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创新生态体系日益完善。在人才方面,北京有两院院士800余名,数量占全国的近一半,北京入选国家级、北京市级各类人才项目者超过5000人,还积极吸纳海外高端人才和留学人才,打造全球人才高地。1
首都大市场优势。北京拥有2000多万人口,不仅具有庞大的消费规模、强大的消费能力和升级的消费结构,而且具有相对完善的现代产业体系,特别是数字经济发展在全国领先。从供给端来说,产业体系相对完善、科技化程度高,科技创新更容易在北京找到落地生根的应用场景;从需求端来说,区域消费能力强、结构优,创新产品能够更快得到市场认可,从而摊薄创新成本,并以需求升级不断带动供给升级。
绿色发展优势。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2023年,北京PM2.5优良天数占比达九成,PM2.5最长连续优良天数为192天。北京坚持绿色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发展绿色生产力奠定了雄厚基础。依托北京绿色交易所,培育绿色优势产业,建立健全绿色产业体系,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中培育新增长点,就能以发展的“含绿量”提升产业“含金量”。
区域协同优势。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10周年,区域协同发展展现出巨大活力。北京具有催生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的优势,天津和河北则具备应用场景和制造生产上的优势,恰好形成了从创新到应用、从成果到转化的闭环链条,在横向上形成了差异化发展而又优势互补、协同联动的良好格局。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有效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1从北京实际出发,需要进一步深化科技、教育、人才体制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一方面,加快突破前沿颠覆性和关键核心技术,推出更多“从0到1”的原创性创新,为攻克“卡脖子”技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北京贡献。另一方面,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打通科技强向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持续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推进传统领域“迭代”、新兴业态“抢滩”、未来产业“占先”。特别是要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使更多人工智能大模型在政务、医疗、工业、教育、文化等各领域落地,着力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融合发展。
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要协同发挥作用,两个轮子一起转。”2重点领域改革要在科技体制、营商环境、投融资和民生保障等方面取得突破,扩大开放要用好“两区”“四平台”,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加快建设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深化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营造一流创新生态。推进有组织科研,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等科技成果转化堵点。完善科技金融体系,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扩大制度型开放,推动金融、知识产权等重点领域出台配套措施,全力塑造营商环境“北京服务”品牌,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
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发挥北京教育科技人才引领优势,创新体制机制,实现教育、科技、人才相互支撑、彼此赋能。支持在京高校全面融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推进新一期北京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培育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发挥北京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对促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积极作用。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深入实施国家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战略行动,让创新创造的活力竞相迸发,为北京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支撑。
携手津冀协同布局新质生产力。在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上重点突破,发挥“链长制”作用,做实京津冀产业链图谱,建立“龙头企业+产业基金+项目”的产业发展模式,推动三地联动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加力推动京津冀“六链五群”布局落地,合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推进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打造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
(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世界科技强国制度环境的比较研究”〈项目批准号:23&ZD149〉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作者简介:任晓刚,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技智库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 / 陈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