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战略擘画

2024-05-18 13:05赵磊
前线 2024年5期
关键词:总体国家安全观

[摘要] 2024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十周年。十年来,中国经受住了诸多重大风险考验,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稳步提升,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显示出这一思想的强大生命力。总体国家安全观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构成了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相互贯通的科学理论体系。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逻辑精髓在于统筹发展与安全,突出标志体现在总体安全、大安全和动态安全,根本落脚点是国家安全体系与能力的现代化。

[关键词] 总体国家安全观;  统筹发展和安全;  大安全观;  新安全格局

[中图分类号] D61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4)05-0013-04

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创造性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一个被确立为国家安全工作指导思想的重大战略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年来,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科学指引下,维护与塑造国家安全更加积极主动、务实有力,这一思想充分展现出四大显著特征。

最大成就在于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国家安全上的具体体现。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涵实质是“五大要素”,即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

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宗旨,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本,国家利益至上是国家安全的准则。坚持人民安全、政治安全、国家利益至上有机统一,才能更好地实现人民安居乐业、党的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强调,人民安全、国家安全同国际安全相统一,而不是对立冲突的。十年来,中国经受住了诸多重大风险考验,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稳步提升。

国家安全特别需要夯实社会根基。从理论上讲,衡量社会安全的具体指数,有法治类指标,如八类严重暴力犯罪案件发生率、破案率,盖洛普全球法律与秩序指数;经济类指标,如痛苦指数、基尼系数;精神类指标,如精神病发病率、抑郁症患病率、自杀率,等等。2021年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我国国民安全感达到98.6%,较2012年提升11个百分点。我国是命案发案率最低、刑事犯罪率最低、枪爆案件最少的国家之一,每10万人的命案率是0.5%,2012—2022年十年来刑事案件安全事故五项指数大幅下降。中国社会大局保持长期稳定,成为世界上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新中国70年来的伟大成就概括为“两大奇迹”,即“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1

一般而言,较高的失业率和糟糕的通胀水平都将导致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不稳。痛苦指数(Misery Index)是由经济学家阿瑟·奥肯(Arthur Okun)提出的,是通过将失业率和通胀率加和而得的一个经济指标,即痛苦指数=失业率+通胀率。2023年,在经济运行不确定因素增多的情况下,党中央、国务院将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把稳就业提高到战略高度通盘考虑,取得了就业稳定增长、失业率平稳回落、就业形势总体改善的成果。2023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44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514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72万人,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达3397万人。2

全球法律和秩序指数是美国民调机构盖洛普根据居民对当地警察的信心、对自身安全的感受以及过去一年中盗窃、人身伤害或抢劫案件发生率得出的综合评分。这一综合得分越高,则表示该国家有安全感的人口比例越高。2021年11月,盖洛普发布了全球法律和秩序指数排名,基于2020年度在各地区的调查,中国以93分名列第二。在榜单中,挪威以94分名列第一。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中国、瑞士三国得分均为93分,并列第二。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是唯一进入前十位的世界大国。

逻辑精髓在于统筹发展和安全

发展和安全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两者互为保障。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是安邦定国的基石,是民族复兴的根基。没有国家安全,就不可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去。事实证明,发展和安全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纵览世界大国兴衰历史,大国兴起时,往往能够较好地统筹发展和安全,而衰落则与没有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密切相关。没有发展作为支撑的安全,必然难以长久;没有安全作为保障的发展,必然不可持续。发展和安全合则兴、离则弱、悖则亡,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深刻启示。因此,发展与安全不是“单选题”,而是“缺一不可”的必答题,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要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某种程度而言,不发展是最大的不安全,在安全中遇到的问题唯有在更高质量的发展中得以解决。一段时期以来,一些国家将经贸和科技问题政治化、武器化、意识形态化,动用国家力量打压、制裁华为等中国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将中国企业列入各种制裁清单,企图通过“筑墙设垒”,推动对华“脱钩断链”。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无论是强调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先进生产力,还是强调“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現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都是服务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也是服务于高水平安全的迫切要求。

统筹发展与安全,首先需要坚持以经济安全为基础。国家经济安全是指在开放而非封闭条件下,主权国家的经济利益不受内部或外部威胁和侵害而保持稳定、均衡和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和能力,是确保一国有效运作的经济能力的总和。为了实现这种状态和能力,国家既要保护、调节和控制国内市场,又要在深度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条件下维护本国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利益。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強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经济安全的着力点是实体经济,实体经济的着力点是制造业,制造业的着力点是装备制造和先进制造。2014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郑州考察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时强调,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制造业的脊梁。2017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徐州考察徐工集团重型机械有限公司时再次强调,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脊梁。装备制造业在国家制造业中起支撑作用。努力发展、壮大装备制造业,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是装备制造业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关键,是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关键。

突出标志在于总体安全、大安全、动态安全

总体国家安全观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是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相互贯通的科学理论体系。过去人们对国家安全的理解,往往是狭义的军队国防建设或反间谍、情报工作,而今天总体国家安全观突出“总体”二字,强调大安全理念,涵盖政治、军事、国土、经济、金融、文化、社会、科技、网络、粮食、生态、资源、核、海外利益、太空、深海、极地、生物、人工智能、数据等诸多领域,而且将随着情势变化不断动态调整。

2015年10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需要注意的是,各种风险往往不是孤立出现的,很可能是相互交织并形成一个风险综合体。”面对风险综合体,要以总体安全、大安全、系统安全有效应对,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因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完善重点领域安全保障体系和重要专项协调指挥体系”。1同时,要实现动态安全,即要在多重目标中实现动态平衡。这需要高超的国家安全能力,既不能出现“安全赤字”,也避免出现“安全偏执”,要将战略资源用在刀刃上。

对任何一个国家而言,国家安全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止的。从理论上讲,无论是“安全化”还是“去安全化”都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安全化”是行为体对存在性威胁进行识别,据此将公共议题纳入安全议题从而投入战略资源予以解决的过程,但是一国之战略资源不是无限的,要避免出现战略资源的过度透支。因此,存在性威胁解除后,势必要启动退出机制,将安全议题还原到公共议题,从而释放战略资源,这就是“去安全化”进程。可见,国家安全的重点领域不是越多越好,而是一个不断动态调整的过程。未来,可以根据情势需要,将数据安全、网络安全、人工智能安全合并为数字安全,从而形成强大合力。

根本落脚点在于国家安全体系与能力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对国家安全工作进行专章论述和部署,特别强调“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1十年来,成立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审议通过《国家安全战略纲要》,先后颁布《反间谍法》《反恐怖主义法》《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法》《网络安全法》《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生物安全法》《数据安全法》《反外国制裁法》等,将每年4月15日确定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政府机制、法治长城、人民防线等国家安全体系的四梁八柱搭建完成。

国家安全工作绝不仅仅是风险评估的问题,关键还要加强能力建设。在实践中,要坚持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突出实用鲜明导向,多措并举推动各方面建设有机衔接、联动集成。一方面要健全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形成专业性强且环环相扣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另一方面,要筑牢维护国家安全的人民防线,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不断创新基层治理。

需要强调的是,总体国家安全观高度重视理论现代化建设。政治上的坚定、党性上的坚定都离不开理论上的坚定。国家安全是状态与能力的统一,不仅要重视“最后一公里”,也要重视“最初一公里”,即理论现代化。理论通透才能够确保决策科学,第一公里没有问题,最后一公里才有意义。国家安全学有极强的跨学科属性。2019年1月,教育部通过了国家安全学的一级学科论证。2021年1月13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宣布,设置“交叉学科”门类(门类代码为“14”),以及“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和“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2021年10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通知,全国共有14家单位获批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点。基于国家安全学的自主知识体系、自主理论体系和自主价值体系,正在积极构建之中。

安全研究在20世纪40年代首先兴起于美国,五六十年代步入黄金时期,随后又出现了短暂的衰落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安全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进入新的理论生产高峰期,美国学派和欧洲学派共同推进安全研究学科的发展。总体看,无论是欧洲学派还是美国学派,始终彰显的是“西方中心主义”倾向,西方学者研究的立足点,仍是对欧洲经验或是美国经验的理论化总结。这就迫切需要中国学者的学术贡献,拿出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夯实中国实践的学术建树,实现学术、话语的置换。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强大的发展能力,也需要强大的安全能力。总体国家安全观就是要用强大的安全能力保障发展能力,让老百姓安居乐业、中华民族国泰民安,在注重维护本国安全利益的同时,注重对外求和平、求合作、求共赢,推动国际社会和平繁荣、命运与共。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2]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节选)[J].求是,2016,(1).

[3]赵磊.国家安全学与总体国家安全观[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24.

(作者简介:赵磊,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 / 蔡庆悦

猜你喜欢
总体国家安全观
组织与制度:应对“颜色革命”之策
中国共产党执政生态系统的非线性安全分析
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的国家安全能力建设探析
“一带一路”战略下西部高校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基本特征分析
“新安全观”下高校国防教育新形式探索
关于推进“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思考
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导向的高校国防教育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
浅析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传统文化底蕴
习近平首提“总体国家安全观”
“总体国家安全观”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