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
导读:特殊儿童因为特定生理问题被送到特殊教育学校,进行专业训练和干预。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给予特殊儿童更好的照顾和呵护,一些家长在学校同意的情况下参与陪读。任何教育形式都不是完美的,陪读教育中,家长和儿童都可能出现一定的心理问题,亟待沟通与疏导。通过家校共育和绘本阅读的形式,笔者对特殊教育学校陪读家长心理疏导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一、特殊教育学校陪读探析
特殊教育,指的是对一些生理和心理有缺陷的儿童进行专门指导,通过有效干预让他们特定能力发展态势趋于平稳,尽可能适应社会需求,满足个人基本生活和情感诉求。特殊教育学校由一群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优秀人才组成,旨在为特殊儿童的健康快乐成长提供沃土。出于对特殊儿童未来的担心和成长的考虑,一些家长致力于给予儿童无微不至的关怀,追随儿童并伴读在学校附近。基于这种现实条件,陪读家长数量有所增加。根据中国社科院教育研究所的統计,36.8%的中国家庭存在陪读现象。由于特殊儿童自理能力、身体能力或情感能力在客观上存在不足,特殊儿童陪读的必要性相对比普通儿童更强。在和教师、学校达成一致的情况下,家长可以秉持专业的眼光和态度参与陪读,给儿童提供更好的成长教育环境,更好地补充教育视角,针对性观察和分析儿童的各类问题,做出及时调整和解决。与此同时,家长毕竟没有受过专业的、长期的、系统性的特殊教育培训,容易出现各种主客观问题,如对疾病的认识不足、缺乏专业教导策略、出现负面情绪等,连带影响儿童的情绪和情感。所以,陪读是把双刃剑,家长要合理使用,教师也要尽可能用专业知识进行辅导和帮助。
二、特殊教育陪读家长心理疏导重要性
一方面,特殊教育是一门对专业性需求很高的学科,特殊教育教师需要经过专业训练和严格选拔才能持证上岗。家长掌握的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和医学知识不足,再加上社会压力、工作压力、社会目光等因素,在教育过程中容易出现气馁、失落、愤怒、难过等负面情绪。另一方面,家长的情绪容易被特殊儿童感知和察觉,造成一个特殊家庭在情感交流方面的恶性循环,这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和能力成长也较为不利。基于此,特殊教育陪读家长心理疏导具有重要的价值。特殊教育学校只有在心理层面落实家园指导,才能真正帮助家长和儿童实现情绪稳定和成长共进。
三、特殊教育陪读家长心理疏导的两个重要因素
(一)家校共育
特殊儿童在特定方向上存在不足,如视力、听力、理解能力、情感能力、社交能力、智力、感知觉等,并且每个儿童在行为表现和心理个性上呈现不同的特点。一方面,教师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针对性研究,建立师生信任,这本身就是一个艰巨的、阶段性的、长期的过程。另一方面,相较于普通家庭的家长,特殊儿童的家长往往承担着更多社会压力,在儿童教育方面更要有效补充医学方面的知识,很容易力不从心,在儿童日复一日的康复训练中消磨意志,心灰意冷。社会不仅是个多元统一的大家庭,也是一个无穷无尽的知识宝库,如果家校能联合教育,互动探讨教学策略,分享专业知识,便能在理性认识和情感上给予彼此最大的教育力量,形成一股专业、科学、有温度的教育合力,帮助儿童改善心理问题,最大限度实现发展的可能性。
(二)绘本助力
绘本是一种符合教育心理学的工具型图书,在特殊儿童干预指导中受到了广泛关注与运用。家长在陪读过程中出现心理问题的很大原因是缺乏和儿童有效沟通的教材,缺少能帮助自身完善家庭教育体系和专业指导的模板。绘本琳琅满目,题材丰富广阔,编创思路清晰专业,对儿童的视力康复训练、情感能力提升、社会交往培养、智力提升、感知觉系统训练、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等颇有助益。有了绘本的帮助,家长不再孤军奋战,也不再因为教师的忙碌而苦恼缺少专业的教育桥梁,心理能得到一定程度缓解,家庭教育氛围将得到改善,儿童的心理问题和教育问题也会有所改善。
四、特殊教育学校陪读家长心理疏导的探索与实践
(一)根据心理需求为家长推荐特定的绘本
在某些教育问题上家长如果产生了相应的烦恼,教师可以针对性地推荐相应的绘本。如果儿童对色彩的感知较弱,家长在学校看到儿童的视觉干预情况较差,进步比较微小,以此气馁,可以阅读《小蓝和小黄》《艺术真好玩》等绘本,和教师一同分析作者的用色技巧,以及怎么结合情节和三原色知识循序渐进地帮助儿童进行视觉恢复。如果自闭症儿童在学校和家庭中的表现不佳,经常在课堂上大喊大叫、在家中把自己关起来,家长可以阅读《我说话像河流》《康康的世界》《我想飞进天空》《与你同行》等和自闭症相关的绘本。这些作品可以缓解家长的心理焦虑,具有一定的情绪治愈效果,兼具专业性,可以帮助家长了解自闭症儿童的心理世界和逻辑动机,提供更多思路和教师交换分享干预意见和建议。如果儿童患有身体残疾而受到轻视、忽视乃至漠视,伴随着长期压抑的负面情绪,影响教师教学和家长干预,《往上看!》《故障鸟》等绘本便能派上用场。在失望难过、束手无策时,家中通过阅读这些专业、精美的作品可以疏解心结,一定程度上沉浸式体验儿童的心理境遇和社会境遇,产生怜悯、同情、互助、想要积极改变的正面情绪,从而和教师联手找到更适合儿童建立自信心和成就感的教育模式。不同的心理需求对应着不同的绘本作品,教师要根据专业经验,以绘本为媒介进行心理疏导,并且在家长阅读作品时适时、适当、适度提供帮助。
(二)教师和家长分别开设绘本课程
在上个步骤中,家长通过阅读绘本对儿童的特定健康问题、心理问题和社会境遇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教师的帮助下深化了相关认知。但绘本教育最终的服务对象依然是儿童,为了进一步疏解家长心结,帮助他们改善心理弊端,下一步就是理性认识的引入。心理疏导的根本便是让理性认识健全感性认识,如果家长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特殊教育研究方面,心理内耗的空间便会得到有效挤压。他们会把注意力放在引导方法的尝试、教学频次的选择、教育策略的改善上,用对特殊教育知识的渴望、向往和学习代替不必要的、没有作用的焦虑与愁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对比教学这种巧妙的方式,悄然转变家长的客体身份。通过分别教导儿童阅读同一本绘本,家长的身份从家庭教育者变为专业特殊教师。通过和教师的对比,家长的身份又转变为教育行业中的良性竞争者及虔诚的学习者。通过自主思考自己和教师之间的专业差距,家长最终回归第一身份,通过职业教育与比较实现了“家长—教师—家长”的心理身份循环。这个链条符合心理学和教育学规律,健康而稳定。家长可以从中受益,改善心理不足,同时将这种理性和智慧潜移默化地带给儿童,极好地滋养家庭氛围。
例如,某位特殊儿童患有肢体疾病,内向封闭,没有自信,愿意跟教师对谈,却不愿意和家长沟通。陪读家长可以利用教育时间、教育机会上的绝对优势开展《故障鸟》比照教学活动。《故障鸟》讲述一只翅膀有残疾的鸟经历挫折后幽默化解的故事,作品具有正向的力量。家长在家中讲故事时发现效果不佳,虽然儿童对相关情节表现出一定的兴趣,但注意力不够集中,依然不肯沟通,没有打开话匣子或做出进一步的肢体反应或神态反馈。家长通过旁听发现,教师在教学时严格、均匀分配了时间,包括课前生活案例引入、多媒体教学、个人讲述、团队合作、总结升华、课后绘本推荐,符合儿童注意力分配规律,并且引入了戴在头上的面具等工具,注重多媒体教学和声音、画面刺激,语音、语气、语调都做出了特殊处理,设计的小游戏既简单有趣又和自我认同、自信心建立息息相關。反观家庭阅读教育较为干瘪生硬,没有充分站在儿童视角进行编排,自然效果不佳。家长可以得知一些教育心理问题根源是教育思考量的匮乏、教育专业度的不足,从而得到了释怀,通过陪读的切身观察和记录对教师教学步骤、特点、亮点进行模仿和迁移,也更懂得从儿童的立场和心理视角出发看待问题,教育心理更成熟。
(三)以绘本为枢纽开展亲子活动
陪读家长的优势便是时间和注意力。他们有更多和儿童亲身接触的机会,能观察儿童的一日生活情况,汲取教师的专业经验,予以效仿和利用,教师要利用绘本将这种优势发挥到最大。心理问题产生的一个核心根源是想得多、做得少,很多困惑和负面情绪都可以在充实的实践中得到某种程度的消解和转换。多开展绘本亲子活动,既有利于儿童获得更多专业指导和帮助,也有利于家长通过这种艺术化的形式了解特殊教育的内涵,用关爱和真诚做儿童行为和心理的观察者,最大限度提升心理阈值。
在《光》绘本亲子课程中,教师设计了双人表演活动。自闭症儿童扮演内向、不善言谈的主人公,戴着各种面具穿梭在人群中,家长可以先扮演不理解儿童的配角,再扮演一直默默注视着儿童、关心儿童的另外一个主人公。最开始时,儿童不理解主人公的情感,肢体和表情都较为僵硬,家长在教师的启迪下将生活中的一些情绪巧妙引入移植到特定场景中,增加了手势、神情、语气鼓励等表演手段,成功调动儿童的情感。随着演出的推动,亲子之间展开了戏里戏外结合的情感互动,虽然自闭症儿童由于语言功能迟缓、词汇量匮乏、情感理解能力薄弱等问题整体情绪起伏不大,但和自己相比已经迈出了很大一步,在微表情、表达方式的多样性、动作语言等方面已经有了显著进步,这归功于教师的启示手法和家长的全方位引导。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到,绘本是一种发挥空间极大的枢纽,可以帮助家长联系生活情感和故事情感,表达生活中无法表达的特殊感情和思想,将其传递给儿童,形成亲子之间独特的交流方式。这样一种充满暗喻、象征的艺术活动形式拓宽了家长的教育视野,让家长知道有时自身和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与方法选取不当有着密切关联,从而在教育心理上更成熟,充分利用陪读的价值和优势和儿童实现有效交流、亲密沟通和共同成长。
(四)家长和教师通过身份互换开设绘本课堂
最好的教育形式便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学校和家庭本就是密不可分的命运共同体,其命运就是特殊儿童的成长情况,包括能力发展、情绪发展、情感发展等。在陪读过程中,家长可以通过接受教师绘本推荐、旁听教师课堂活动、和儿童完成亲子游戏进一步完善心理机制,形成专业的、理性的教育思维,抵御不必要的、容易对自身和儿童造成影响的负面情绪。在形成一定的教育意识后,家长便可以积累过硬的教育经验,开始和教师以多次、少量的频次开展身份互换。教师可以帮助家长设计一堂绘本课程,让家长以完完全全的专业教育者视角开展教学活动,积累一些只有教育者才能收获的经验,让教育心理更自信和健全。
例如,某位陪读家长开展《晚安,月亮》绘本教学活动,家庭内部有语言迟缓的儿童,班级儿童语言能力不足,表达薄弱,经常一个字一个字往外蹦,逻辑思维能力薄弱,迁移能力和联系思维水平较低。《晚安,月亮》由很多简单的词汇构成,这些词汇涉及儿童能切身感受到的生活用品和景物。家长采用“课前导入—重复训练—自主游戏—延伸活动”的教学模板,利用多媒体电子设备设计课程,发现儿童的行动力和理解能力比预期的要低。因为转换了专业身份,家长没有像往常一样气馁和松懈,而是肩负更多教育责任感,立即尝试采用以往储备的特定教学知识改善现状,包括使用夸张的语气、集体意识的培养(特地点拨某位儿童,让其成为课堂中心,培养儿童的集体意识和自我意识,以此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将绘本中的词汇案例和儿童的生活进行关联、及时转变游戏活动策略、采用刚柔并济的课堂模式等。经过了实际课堂的磨练,家长可以将很多理论性的知识技巧进行总结、延伸和升华,真正懂得教育特殊儿童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需要和教师积极配合,学习很多专业技巧,明白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差距,以更成熟、更理智的心态从事家庭教育工作。相信家长的理智心态也会影响家庭氛围,让儿童保持更健康的心理。在绘本课程结束后,教师对家长的课堂效果进行了点评,包括准确度、生动性、形象性、儿童注意力专注度、知识接受程度等维度。基于专业实践的家校沟通将更有实际内容和内涵,家长陪读的意义能得到最大程度展现和凸显。在心理建设方面,教师、家长和儿童三方都将持续受益。
五、结语
在特殊教育领域中,陪读家长无疑是特殊群体。他们承受着家庭教育和社会眼光的双重压力,亲力亲为地验证教育理念,补充教育实践,理应受到应有的尊重。教师和社会人士应看到他们的努力,看到家校共育和绘本助力的优势,给予陪读家长和特殊儿童心理宽慰。希望本文对家长的心理疏导意见能为特殊教育的发展和特殊儿童的成长提供实质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