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故事绘本在提升孤独症儿童社交技能中的应用探究

2024-05-18 05:28盖梦迪
儿童绘本(阅读与美育) 2024年6期
关键词:绘本社交技能

盖梦迪

导读: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特殊教育迈入全新的时代,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关注。在特殊儿童中,孤独症儿童是一类容易被社会误解的群体。由于我国长期处于物质发展阶段,广大家长普遍对儿童的身体健康、能力发展、成绩指标等较为看重,相对忽视精神和心理层面的照顾及研究。孤独症儿童和普通儿童的最大差别不在单一短暂、不具备持续研究价值的情绪上,而在情感能力这种更为稳定的性能损耗方面。和幻想类绘本不同,社会故事绘本是一类以写实性、社会性为创作基准的阅读材料,尤其适合情感能力和社交能力的训练,被广泛应用于孤独症儿童专项干预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孤独症儿童社交方向相关研究

(一)孤独症儿童的定义

孤独症儿童,指的是一类情绪和情感识别能力薄弱、社会交际水平严重不足、思维和行为刻板重复的儿童。他们之所以出现这类情况,往往因为遗传学、病理性的元素。孤独症儿童通常具有程度不同的社交障碍,他们大脑中无法有效建立特定的情感模型,听不懂别人的“弦外之音”、无法做出相应反馈、抓不住沟通本质、不能控制向内攻击或向外攻击的现象时有发生。很多孤独症儿童的世界就像被蒙了一层纱布,遮盖住和他人进行正常交流的可能性,他们需要通过重复的训练将社交活动和学习活动变成一种思维惯性,积累和调动各类交往模型,以此弥补情感水平的天然缺陷。

(二)孤独症儿童社交现状

从社会大众的层面来看,很多人士无法接触到孤独症儿童。其实这类儿童虽然总体占比不大,但通常广泛分布于各个地区、各个家庭中,只是大部分被家长送到了特殊教育学校中,隔断了更多交际机会。另外,普通人群和孤独症儿童具有思维和情感隔阂。大众对孤独症甚至具有很多常识性认知错误,将片段性的情绪、情感失落和集体高压精神面貌等同于孤独“症”,一定程度上挤压了孤独症儿童的社交空间。从儿童自身层面来看,他们思维结构和常人不同,一般不能理解“换位思考”“体贴共情”“有来有往”等基本的情感模型。很多儿童只能用数学逻辑、程序逻辑对情感进行死记硬背,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抽取和调用,这实际上是一种层次较低的模仿行为。但大部分孤独症儿童的社交能力存在上限,并不随着年龄的症状、阅历的丰富、训练的提升而突破某一临界点,完成质变。这就意味着,孤独症儿童由于主客体原因,社交现状是不容乐观的。

(三)孤独症儿童社交技能培养重要性

孤独症儿童的根本问题在于情感能力的缺失,社交技能培养是对症下药的。在很多案例中,教师和家长都会对其进行配对游戏、动作训练等專项干预。儿童就像一张有待开发的白纸,他们天然的记忆力等潜力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孤独症儿童也不例外。将逻辑行为的重复训练引入社交技能培养中,可以帮助儿童建立特定的情绪、情感知识模型,在此基础上实现调用。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引入趣味性因素,最大限度增加他们情感理解的可能性,将有利于社交技能培养。综上所述,由理性逻辑训练和感性情感构建组合而成的社交技能培养是改善孤独症病理性问题,促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的一剂良药,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社会故事绘本在提升孤独症儿童社交技能中的作用

(一)社会故事绘本的定义

绘本是近几年高速发展的一类特殊阅读材料,受到了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领域的高度关注。它通常采用图文混合叙事的方式,具有鲜明的视觉性特点和强烈的文学风格、美术风格,符合儿童的审美观念和认知规律。绘本包含五花八门的类型,如幻想型绘本、洞洞书、冒险类绘本、现实主义绘本、文化风俗绘本、互动绘本等。社会故事绘本是其中一个重要典型,指的是以高度社会化的情节、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为主要元素的绘本,能快速帮助儿童建立某种社会认知模型和交际体系,对提升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效率颇有建树。

(二)孤独症儿童社交技能提升中的材料选择

特殊教育中,特定的模型、玩具是培养孤独症儿童社交技能的一类物质模型,如秋千、多媒体设备、魔方、特殊教具、游戏玩偶等。但这类模具专业性有余而情感性不足,孤独症儿童需要更具情感性的材料,辅助自身理解更多情感规律。由此可见,能天然寄托情感表达、营造社交语境、构建互动效果的书籍材料成为教师和家长的首要选择。绘本这种材料与纯文字小说、漫画、单纯的图片相比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其中,社会故事绘本以强烈的社交属性和故事性脱颖而出,成为教育指导和专业干预中当之无愧的最佳选择。

(三)社会故事绘本对孤独症儿童社交技能的培养价值

形象性思维是广大儿童普遍具有的认知特性,孤独症儿童也不例外。对一般儿童而言,他们可能只需在生活中经过稍加点拨,甚至接受一些抽象说教,就能在潜意识里构建情感法则,认识到一些社会交往规律,从而调整自身的情感,平衡自我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孤独症儿童在情感方面具有残缺性,天赋不足,开蒙较晚,上限较低,普通的生活情境类比和说理无法和他们的大脑产生深层次的交集。所以,对形象性思维训练的要求更加苛刻。社会故事绘本是一个个生活事件和生活模型的浓缩,如孤独交往、群体适应、环境转变、交际心事、换位思考、对比联想等,以符合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特殊教育专业领域的观点进行设计,是有效调动孤独症儿童情感的工具之一,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例如,《光》中的小女孩戴着各种各样的面具在人群中进行穿梭,她孤僻内向,在陌生的环境中用艺术的手段表达着自我。这和很多孤独症儿童的处境有着高度的一致性,他们内心有着自己一套特殊的情感规则,虽然可能缺乏逻辑性和规律性,和社会主流脱节,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没有情感,更不代表没有融入社会的可能性。通过建立和生活情境和心境类似或不同的故事,孤独症儿童能在认知层面知晓一些社交技能,如仁爱守信、互相倾听、互帮互助、宽容让步、理性分析等。虽然他们可能不知其所以然,但知其然已经是能迈出的一大步。教师要利用形象生动、直观清晰、具体可感的社会故事绘本进行教学,浓缩各种社会现象、交际情况和生活事件,将孤独症儿童社交技能培养推向极致。

三、社会故事绘本在提升孤独症儿童社交技能中的应用策略

(一)《团圆》:家庭模型,情感迁移

一些社会故事绘本是以家庭为主轴进行叙述的。例如,《团圆》以一枚硬币为线索暗示了父女之间无法割舍的血缘关系。情感迁移既是孤独症儿童稀缺的一种能力,也是绘本教学在社交技能培养中的一种应用手段,包含丰富的内涵。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比喻、象征等艺术化技巧,摒弃强硬刻板的理论说教,以特定词汇为核心在儿童情感思维和现实客体之间搭建桥梁,如硬币和不舍对应、春节和团圆对应、父母和关爱对应、对联和美满对应,开展连线匹配游戏、词汇反复训练让儿童形成特定的心理和情绪记忆。其次,教师要以戏剧表演的形式和儿童展开一对一对话,自己扮演父亲或母亲的形象,儿童扮演主人公。他们可以先模仿主人公面对父亲回归、共同玩耍、离开时的各种反应,再体会固定场景中的心情,如惊喜激动、惬意快乐、矛盾不舍。教师要通过生动的台词、夸张的肢体、形象的语言、友爱的语气等尽可能将情绪进行传递,儿童能读懂多少是多少,不要揠苗助长,不要强求教育效果,只求儿童在大脑中。最后,在生活中的特定情境中,教师可以进行相关迁移。例如,在春节、家庭团圆、家园联合活动中,鼓励家长带领儿童再次阅读《团圆》,或顺其自然扮演绘本中的人物,或展开和绘本类似的对话。这样可以让儿童产生调动特定情感记忆和阅读记忆的可能性,升华以家庭模型为基础的社会故事绘本阅读效果。

(二)《我有友情要出租》:友情模型,模拟相处

孤独症儿童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具备过多的交际机会。此时,如果教师和家长强行让他们在教室、社区内展开交际,一些儿童会产生明显的抵触、厌烦或不解的负面情绪,造成适得其反的教育现象,情境模拟成为一种可行的解决办法。研究表明,动画片、音乐、故事书等虚拟作品对儿童启蒙时期的情感塑造有着现实不能代替的深刻影响。他们会在潜移默化中模仿人物的行为、动作、语言等,展开一系列模拟活动,这样的活动不一定需要多人完成,也可以由单人完成。友情是社会故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童年的玩伴对人的社交技能提升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我有友情要出租》就是一本典型的以友情模型为基础的社会故事绘本,讲述了大猩猩和人类咪咪跨越物种的、动人肺腑的故事。这个故事和特殊教育的现实有所对应,社会的少数群体和一般群体之间存在着生理和心理的隔阂,绘本作品一般通过动物元素这种可爱的比喻表现这种隔阂,能引起儿童深层次的共鸣和效仿。教师可以鼓励孤独症儿童自行演绎主人公之间的细腻友情,不做额外的教育安排,只做好观察和分析。研究得出,他们对友情的理解和一般儿童有着明显差别,虽然能察觉出和同龄人、长辈相处的差异,但采用的方式呈现呆板、协同、重复等特点。通过阅读和自我演绎,他们能激发内心的情感能力,有的儿童将大猩猩和咪咪的相处演绎得像成人和孩子之间的故事,有的儿童用重复、呆板的话语表现着大猩猩不善交际的特点,有的儿童喜欢用高昂的语调凸显咪咪的活泼开朗。这些行为都有一定的指向性,教师可以根据儿童的细节反馈在教学中展开针对性指导,对儿童情感进行强化。例如,深化亲情感悟,多为他们阅读主人公性格内向或外向的故事,引起他们的共鸣等。通过模拟相处过程,教师可以更了解儿童平时无法展现的情感需求,进行专门的督促和干预。

(三)《石头汤》:社会模型,群体教育

一般的特殊教育形式为一对一教育或一对几教育。其实,在特殊教育学校中,班级同学之间便已形成了天然的、小型群体模型,可以和社会模型对标。社会故事绘本中,以群像描写著称的《石头汤》便能有力提供这一模型。教师可以此为基础,利用好课堂人数的优势开展专门的群体教育。在《石头汤》中,三个和尚到访一个村庄,村民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喜欢紧闭窗户和门扉。他们通过煮一碗汤先后唤醒了小女孩、老太太、年轻人等一群村民,用智慧和耐心让村庄重新充满了人情味。这个故事具有典型的社会学意义,彰显了社会集体的价值。教师可以展开表演活动,让儿童选择特定角色进行生动演绎。在交流过程中,他们可能并不懂具体的故事内涵,但可以产生特定的观感刺激和互动体验。例如,小女孩和和尚之间的友好打招呼、村民之间从冷漠到试探再到和解的过程、和尚互相配合的默契、最后大家开一桌宴席感谢和尚等,都蕴含着特殊的社交技巧,如暗示、隐喻、试探、互动、感恩、交心、搭建台阶等。儿童模仿情节进行多人表演的过程,也是和绘本人物一样培养社交技能的过程。虽然他们词不达意,词汇量少,表达能力欠缺,却有着属于自己的语言,如摇头、点头、特殊手势、咯吱笑、转动身体等。通过彼此的识别和确认,他们不仅在演绎着《石头汤》的故事,还在进行着实际的互动过程,包含着发出信号、确认信息、给出反馈、做出评价、双方达成一致等基本的社交礼仪和技巧。这种培养方式以绘本表演为模板和基础,不至于让他们过于羞赧,无的放矢。经过一段时间的群体教育,他们能形成一定的关系,在大脑情感资源库中下意识地储存一些交往技巧,因为是自身主动印证过、表演过、思考过、交流过的,所以这些技巧相对要更稳固和持久。

(四)《光》:个体模型,侧面表达

在社会故事繪本中,有一类绘本看似讲述着个人的故事,实际上也是在映照个体和集体之间的关系。例如,《光》阐述了小女孩在陌生环境中孤独生存,寻找自我,最后找到和自己志同道合的室友同伴的故事。孤独症儿童在语言能力方面较为薄弱,但很多儿童习惯采用肢体、神态等侧面方式表达自我。在个体教育中,教师可以允许儿童在特定的情节做出特定的反应,给予适当鼓励。例如,在小女孩戴上小鸟面具时,一个儿童做出了流泪的手势,表明其感受到女孩的孤独;在小女孩戴上小猪面具和男孩交流时,一个儿童笑了出来,表明其感受到作者幽默的表达;在小女孩戴上恐龙面具追随男孩时,一个儿童神态明显严肃了起来,表明其沉浸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中;当小女孩戴上狮子面具在公交车上闪闪发光时,一个儿童突然站了起来,表明其为女孩欢呼雀跃。这些都是儿童自我意识的体现,自我意识正是一个人在社会中确立个性的基础。教师可以多利用以个体模型为基础的绘本激发儿童的自我感受,并准确记录这些感受,在平时的生活情境和教学课堂中有效加强特定感受,提升儿童的情感深度,助力儿童通过侧面表达完善情感,用这种特殊的方式实现社交技能的有效培养。

四、结语

社会故事绘本可以搭建各种社会模型和生活场景,在提升孤独症儿童社交技能中理应得到广泛应用,教师要更灵活、专业、准确地运用这类绘本,为孤独症儿童的综合训练添砖加瓦。

猜你喜欢
绘本社交技能
高级技能
社交之城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绘本
绘本
绘本
社交距离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