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春雷
在玉米种植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类型的病虫害,对其生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如果不进行及时的防治,就会影响玉米的产量。在病虫害种类不断增多的背景下,传统的防治措施已经无法起到防治病虫害的效果。目前,农药防治是主要的防治方法,在农药使用的过程中,逐渐暴露农药用量过大、使用不科学等问题,不仅无法保证农药防治的效果,同时还可能会给玉米的正常生长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合理控制农药的使用是现阶段玉米种植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蚜虫属于翅目科害虫,同时聚集在玉米叶的背面、叶鞘以及心叶等部位,通过吸食玉米叶的汁液而存活。蚜虫在适应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会快速地进行繁殖,此外,严重危害玉米的生长[1]。在其吸食汁液的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的蜜露,影响玉米进行光合作用,导致玉米植株的生长受到一定的影响。蚜虫释放的蜜露还会引发其他病虫害的发生,对玉米的生长造成较严重的影响。
青枯病属于真菌型病害,是玉米种植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在玉米灌浆期到乳熟期出现的机率较大。感染青枯病的玉米植株会出现节间中空的情况,在生长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倒伏的情况,影响玉米的产量。判断该种病虫害的依据是玉米叶片由正常的绿色逐渐转变为青灰色,严重时玉米植株会整体枯死,影响玉米的产量。
黏虫的生长和繁殖受环境湿度的影响较大,在雨季湿度较大的情况下,黏虫的繁殖就会加快,从而出现暴发性的发病情况。黏虫的繁殖需要经历蛹、幼虫、卵以及成虫四个阶段,对玉米的危害非常大。黏虫属于杂食性害虫,不但会啃食玉米的叶片,还会啃食整个植株,从而导致玉米植株的死亡,造成玉米产量的降低。
玉米生长期较长,在不同的生长阶段都可能出现不同类型的病虫害,只有密切关注其整个生长过程,才能更及时的发现病虫害的情况,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避免病虫害进一步发展和恶化。种植人员需要通过密切的关注玉米的生长情况,充分掌握玉米病虫害的种类以及各种病虫害发生的时期。比如,在连续的下雨天过后,是黏虫高发的阶段。种植人员需要到玉米地中进行仔细的观察,通过观察玉米叶片、植株、果实的生长情况,及早发现可能出现的病虫害,从而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保证玉米的健康生长。一些病虫害具有较强的传染性,种植人员还要关注周围玉米的生长情况,在发现周围玉米有出现病虫害的情况时,可以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控制病虫害的蔓延。
在玉米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借助农药可以实现良好的防治效果,但是农药的使用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不仅会对玉米植株造成一定的危害,同时还可能污染周围的环境。目前,一些玉米种植人员认为农药使用的浓度越大,防治病虫害的效果就会越好,在使用过程中会加大农药的使用量[2]。总之,严格控制农药使用量,不仅可以降低对玉米植株的不良影响,还能有效避免病虫害出现抗药性,从而更好的发挥农药的防治效果。种植人员要改变传统的用药观念,加强对农药使用量的重视,严格按照相应的用药要求以及实际病虫害情况,做好农药的科学配比和使用。
玉米病虫害的种类较多,不同种类病虫害的特点也会有所不同。在应用农药防治的过程中,需要结合病虫害的种类,科学的选择农药,确保做到对症下药,保证最终的防治效果。种植人员需要对玉米病虫害的种类进行详细的了解,充分掌握不同病虫害的特点,能够根据玉米植株外在表现出的各种症状,准确判断病虫害的种类,从而选择相应的农药进行防治。比如,钻心虫主要攻击玉米的心叶和叶片,在发现玉米叶片出现茬叶状的情况时,需要对整体的玉米生长情况进行更详细的观察,并进行有效的防治。另外,种植人员还要对农药的特点以及类型等进行充分的了解,掌握不同种类农药防治病虫害的种类,从而更准确的选择农药的种类,确保防治的良好效果[3]。
在玉米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农药的大量使用不仅造成了部分害虫的耐药性,同时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种植人员需要进一步加强其他防治措施的开发,借助一些生物或者物理的防治措施,减少农药的使用,有效降低农药的不良影响和危害。自然界的物种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竞争关系,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可以有效利用物种之间的竞争关系,利用病虫害的天敌,达到防治的目的,保证良好的防治效果[4]。另外,在玉米生长期间,种植人员还要做好杂草的清除工作,保证玉米生长有充足的营养,减少病虫害的侵入机会。总之,玉米病虫害的防治,不仅可以合理的应用农药防治的方法,同时还可以有效利用生物或者物理防治的方法,保证病虫害防治效果的同时,有效减少农药造成的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在玉米种植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类型的病虫害,只有进行及时治理,才能降低病虫害的危害,保证玉米的健康生长。在实际的防治过程中,需要对玉米病虫害的类型进行详细的了解和分析,然后结合实际情况,科学的选择农药或者其他防治措施。同时,还要严格按照农药的使用说明,进行科学的配比,避免出现使用过量的情况,在保证病虫害防治效果的同时,有效减少对环境以及玉米植株的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