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北京大学开设的一门“神奇课”火遍全网,选课成功的学生中有三分之一的人减重5%以上,半数人的腰围降低5厘米以上,多数学生养成了运动与健康饮食的良好习惯。想“抢”到这门课需满足一定要求:身体质量指数(BMI)超过25,也就是说,只有确属超重或肥胖的学子才能选这门课。这门课叫作《体能提升:运动与膳食》,针对超重或肥胖及体质测试成绩不达标的同学,打造专业教学团队,进行膳食营养与运动健身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教授。
北大“减肥课”的“神奇效果”被媒体报道后,其他高校学生及网友纷纷“求网课”“求旁听”“求跨校选课”。“年轻不减肥,老大徒伤悲”,如今,肥胖成为年轻人的“流行病”,肥胖不仅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体健康,也会为其就业带来困扰。除了肥胖,很多大学生在“以瘦为美”的社会审美观主导下,期待自己“再美一点”,减肥作为优化自身外在形象的一种方式,在大学生中受到追捧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
最近一两年,“脆皮大学生”一词走红网络。“吃刀削面,太好吃了激动大了,心率直接飙到两百”“我伸个懒腰,脖子断了”“刷短视频憋笑,鼻动脉笑裂了,血止不住被送到医院”“侧躺玩手机确诊斜视”……诸如此类让人意外又哭笑不得的意外伤害事件在社交媒体上疯狂传播。“脆皮”之说虽然是大学生的自嘲,但也表明他们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并不满意。
北大开设的“减肥课”除为学生提供系统而个性化的减肥方案、传授科学减肥方法、促使科学地行动起来之外,还能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观念,养成规律运动、合理膳食的习惯,提升体能,提高体质测试成绩。理论讲授涵盖减肥原理、合理膳食与减脂饮食、科学健身与运动处方等关键知识点,让学生在减肥塑形过程中学会“生活”,“通过课程接触并喜欢上攀岩”“找到了一起锻炼的‘运动搭子’、一起健康饮食的‘吃饭搭子’”等是学生们的普遍收获。
高校开设选修课固然要重视专业性和学术性,但也不妨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瞄准学生的兴趣点,推出一些更具实用性、生活化的课程。比如有的大学开设了“婚姻与爱情”选修课,课堂上总是座无虚席。一份调查显示,62%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在寻求爱情、恋情经营、恋人相处等恋爱婚姻问题上“偶尔感到迷茫”,有18%的学生“经常感到迷茫”,这类“症状”被称为“爱无能”。开设“谈情说爱”等选修课,对大学生进行爱情辅导,就是对“爱无能”的有效化解。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经提出过“教育即生活”的论断,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提出过“生活即教育”的主张。其实,从幼儿园到中小学再到大学,都应践行“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的主张,“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而大学践行“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不妨从开设选修课开始探索。
以生活为中心的选修课,看似有些“不务正业”,实质上却是每个人的“必修课”,如何调配健康饮食、养成运动习惯、怎么跟异性相处,这些课堂之外的知识可能会对每个人的人生产生深远影响。一些“另类”课程如宠物鉴赏与驯养课,可以传授宠物保健和疾病防治等知识,既能提高文明养宠意识,也能促进人宠和谐相处,为美好生活增添色彩。与单调乏味且无所收获的“水课”相比,这些看似“不正经”的选修课蕴含着不可小视的教育创新和社会价值。
(编辑" 张建" 445718228@qq.com,西米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