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揿针联合腹部按摩在结肠镜检查患者胃肠道反应预防及护理中的应用

2024-05-17 04:51赵毅飞
康复 2024年6期
关键词:结肠镜胃肠道排气

赵毅飞, 卢 芸

(无锡市中医医院,江苏 无锡 214000)

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结直肠疾病最有效的方式,已成为结直肠疾病诊断的“金标准”。为充分暴露结肠镜检查的视野,提高诊断效果,术前常指导患者口服聚乙二醇电解质散以清洁肠道,且在检查过程中,向肠腔内注入气体。以上措施会造成患者胃肠道不适,导致其在检查后出现腹胀、食欲下降等不良反应,严重者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面色苍茫、出冷汗等症状。这不仅不利于检查后患者消化系统功能的恢复,而且增加对其治疗和护理的难度,给患者带来身心痛苦,影响其治疗依从性[1]。因此,采取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改善患者结肠镜检查后的胃肠道功能、促进患者舒适具有积极意义。中医学将结肠镜检查后的不适症状归为“痞满”“腹痛”范畴,其认为检查前服用的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是外邪入侵,可致使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扰乱中焦,进而发生腹胀和恶心呕吐[2]。穴位揿针又被称皮下埋针,是中医外治疗法的一种,其结合腧穴理论与皮部理论,将静留针固定于腧穴部位的皮下或皮内,对穴位产生长时间的刺激,进而起到调节脏腑、活血通络的效果[3]。腹部按摩则通过规律、有效的按摩,促使膈肌规律收缩和放松,加速胃肠道蠕动,提高增强胃肠道平滑肌的兴奋性,促进胃肠道功能的恢复,缓解腹胀[4]。本文对结肠镜检查患者实施穴位揿针联合腹部按摩,有效促进了胃肠道功能的恢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无锡市中医医院消化科于2022 年6 月—2023 年10 月收治并接受结肠镜检查的患者122 例,采用随机抽样法将其分为2 组,61 例/组。观察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35 和26 例,年龄为35~76 岁,平均年龄(52.3±4.1)岁;对照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32 和29 例,年龄为32~78 岁,平均年龄(51.9±3.7)岁。

纳入标准:① 符合结肠镜检查指征;② 能按要求完成检查前肠道准备;③ 认知、沟通正常;④ 能配合研究,且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① 因肠道准备不合格等原因,无法完成结肠镜检查者;② 近1 个月内有胃肠道手术史者;③ 有穴位揿针禁忌症者;④ 沟通及认知障碍者;⑤ 无法配合研究者;⑥ 中途退出者。

2 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诊断、肠道准备方式等基线资料相比,具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结肠镜检查护理干预,即于检查前3 d,指导患者进食少渣半流质、软食,检查前1 天进食清淡流质,并按要求服用聚乙二醇电解质散,观察排出的粪便性状,以排出粪便是水样便为宜。检查后,协助患者进食温凉流质、半流质,指导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以促使胃肠道蠕动,加速排气;或予以腹部热敷,用温度适宜的热水袋置于患者腹部,加速其腹部内气体的排出。护士应观察患者有无腹痛、腹胀等不适感,并及时向医生汇报,必要时予以药物治疗或肛管排气。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实施穴位揿针联合腹部按摩。具体方法如下。

(1) 穴位揿针:患者取坐位或平卧位,护士选取其膈俞穴(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正中线旁开1.5 寸处)、胰俞穴(背部第8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三阴交(小腿内侧,踝关节上三寸处),使用75%酒精消毒穴位局部皮肤2遍,打开穴位揿针的密封纸,对准已消毒的穴位刺入,黏附及按压确认无误后,去除剥离纸,并用胶布妥善固定;所有穴位均采用以上方法进行操作,每日予以穴位揿针2次,每次3 min[5]。

(2) 腹部按摩:协助患者取平卧位,双膝弯曲,双小腿竖起,将软枕放置于患者臀部,使其臀部抬高;护士搓热双手后,将其大鱼际、小鱼际及手掌紧贴患者腹部皮肤,从右下腹开始,双手一前一后,按顺时针方向沿患者脐周进行旋转按摩,力度适中,每日按摩2 次,每次按摩3~5 min,120~160 次/min,促使患者肠道内气体转移至肛门处,并加速其排出[6]。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检查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及首次排便时间;比较2 组患者结肠镜检查后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胃肠道反应的发生情况

(1) 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即患者结肠镜检查结束后,患者返回病房后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

(2) 首次排便时间:即结肠镜检查结束后,患者返回病房的首次排便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采用SPSS 22.0 软件分析,2 组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及排便时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2 组结肠镜检查后胃肠道反应情况的比较行χ2检验,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首次排气时间及首次排便时间

实施穴位揿针联合腹部按摩后,观察组检查后肛门的首次排气时间及首次排便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肛门首次排气、排便时间的比较(±s)

表1 2组肛门首次排气、排便时间的比较(±s)

?

2.2 胃肠道反应发生率

观察组检查后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胃肠道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3 讨论

结肠镜检查是各类结直肠疾病重要且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式,但其作为一种侵入性操作,实施检查后患者常出现腹胀、不适感,且大部分医护人员认为这是正常现象而忽视。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结肠镜检查前,患者需进食1~3 d 流质、半流质及软食,并口服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期间排便次数增多、排水样便,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此外,为了确保结肠镜检查过程中的视野,通常会在检查过程中往肠腔内注入空气,无痛结肠镜患者还予以镇痛药物等以抑制肠道蠕动,检查后患者因不适、虚弱而减少活动,增加了卧床时间,以上均成为结肠镜检查后患者出现腹胀的相关因素,如不能予以及时、有效的干预,不仅给患者带来身心痛苦,影响其正常进食、睡眠和情绪,还可导致患者抗拒结肠镜检查,严重者可能出现肠黏连、肠梗阻等并发症,增加治疗的难度[7]。

中医学认为,腹胀属于“肠结”“关格”范畴,呕吐则为“胃反”范畴,其认为胃肠道是具有传输和消化功能的器官,患者出现腹胀、呕吐,多由于气逆于上、胃失和降,应以温中驱寒、和胃降逆、调理脾胃为主要治疗目标。早在古代,中医就通过刺激穴位来改善呕吐和腹胀症状。穴位揿针即微型针灸,是中医学重要的外治疗法之一。《素问·离合真邪论》中描述了“静宜久留”的揿针疗法描述,揿针是皮内针的1种类型,其通过将揿针置入患者穴位,并予以按压和固定,揿针对穴位产生持续的刺激,量效得以协同积累,以改善脏腑功能,达到调理身体机能、防病治病的目的[8]。本文选取的膈俞穴有养血和阴、行气止痛的效果;胰俞穴可改善胃脘部疼痛、便秘呃逆;足三里可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驱邪扶正、提高机体免疫力;三阴交则可调肝补肾、健脾益气、安神定志。选取以上穴位予以揿针疗法,与穴位贴敷和穴位按压相比,其与穴位的贴合度更高,对穴位的刺激更为温和持久,黏附性更强,能够刺入皮肤表层,通过经络传导,刺激相应的脏腑和经络,进而达到调理脾胃、调和脏腑、改善呕吐及腹胀的功效[9]。同时穴位揿针操作简便,患者不适感较轻,接受度较高。

多项研究表明[10],实施有效的腹部按摩,可改善患者的腹腔压力,增强其胃肠道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有助于肠道形成反射性及机械性的影响,进而促使肠道内其他排出。本文对结肠镜检查后患者实施腹部按摩,通过沿脐周顺时针按摩腹部,可防止肠道间黏附,手掌按摩产生的机械性动力可增强肠道蠕动,促使胃肠道功能的恢复。在腹部按摩时,指导患者抬高臀部,使患者胃肠道内的气体不断上升,有助于气体顺利排出。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肛门首次排气、排便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分析是由于穴位揿针联合腹部按摩通过持续刺激穴位和按摩腹部,加速患者胃肠道内气体的排出,有助于其排泄及消除结肠镜检查后的便秘。同时,观察组结肠镜检查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分析是由于穴位揿针联合腹部按摩有助于增加肠道平滑肌血流量,改善患者胃肠道功能,加速其胃肠道蠕动,有调理气血、健脾和胃和补中益气的功效,进而缓解其呕吐、腹胀、腹痛等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本文对结肠镜检查患者实施穴位揿针联合腹部按摩在结肠镜检查患者胃肠道反应预防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展开分析,可知这一治疗方案可有效促进患者胃肠道功能的恢复,对预防并降低检查后胃肠道反应的发生具有积极作用。同时,穴位揿针和腹部按摩安全、创伤小、患者舒适度高、接受度好、费用低廉,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结肠镜胃肠道排气
结肠镜治疗前肠道清洁准备致水中毒一例报告
体外仿生胃肠道模型的开发与应用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结肠镜下治疗肠息肉的临床疗效观察
175 例结肠镜诊断和治疗结肠息肉的临床分析
减轻结肠镜操作中腹痛的研究进展
连花清瘟胶囊致胃肠道不良反应1例
堀场制作所的新型排气流量计
堀场制作所的新型排气流量计
排气歧管螺栓紧固力的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