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标准化康复路径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

2024-05-17 04:51:46邓梦兰
康复 2024年6期
关键词:置换术康复训练髋关节

邓梦兰

(常州市武进中医医院,江苏 常州 213100)

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速,老年人的健康问题逐渐得到重视。由于老年人存在肌力下降、活动能力减退、骨质流失的情况,其发生跌倒的风险远高于中青年人群。股骨颈骨折多是由老年人跌倒引起,髋关节置换术是其重要的治疗方式,通过置换人工髋关节假体,恢复患者关节的结构和功能,进而改善其活动障碍,提高其生活质量。但由于老年人体质较差,手术耐受性较低,多合并有心血管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多种基础疾病,加之老年患者因疼痛或体质虚弱而长时间卧床,活动较少,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坠积性肺炎、压力性损伤等并发症的风险较高,不仅影响术后康复,延长住院时间,还可能威胁患者的生命[1]。多项研究表明[2],早期、系统、科学的康复训练对增强肌力、提高关节活动度、预防假体脱位和促进活动功能恢复具有积极意义。快速康复外科理念(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是近年来被广泛应用的医学模式,其通过实施循证医学,证实可预防并减少围术期应激,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加快其康复[3]。早期活动及康复训练是快速康复外科理念中的重要内容,标准化康复路径指根据疾病的特点和患者的个体情况,实施程序化、标准化、路径化的康复方案,确保康复干预措施的科学性和计划性,进而促进术后患者的早期康复[4]。本文分析基于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标准化康复路径应用于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效果,结果表明,该方案可有效促进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2年6月—2023年12月常州市武进中医医院收治并实施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82例老年患者,采用电脑随机抽样法将其分为2组,41例/组。观察组男女比例为24∶17,年龄为64~88岁,平均年龄(73.5±4.2)岁;对照组男女比例为23∶18,年龄为62~90岁,平均年龄(72.9±3.8)岁。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骨折部位、手术及麻醉方式等基线资料相比,具有可比性(P>0.05)。

纳入标准:① 符合股骨颈骨折诊断标准[5],经影像学检查证实;② 接受择期单侧髋关节置换术;③ 术后生命体征平稳,无严重并发症发生;④ 精神及认知正常,可有效沟通;⑤ 配合研究,患者或其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 双侧髋关节置换者;② 急诊手术者;③ 合并有严重心、肺、肝、肾功能疾病者;④ 术后生命体征不稳定或发生严重并发症者;⑤ 患有其他影响活动的疾病者;⑥ 沟通障碍者或无法配合研究者;⑦ 中途退出者。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护理干预,即术后做好生命体征及病情观察,对有引流管的患者做好引流管护理,指导其早期下床活动,缩短卧床时间,但无硬性要求。

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实施基于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标准化康复路径,具体方法如下。

(1) 康复目标的制定:患者入院后,主管护士应充分了解患者的情况,对其受伤情况、跌倒风险、压力性损伤风险、深静脉血栓风险、营养风险、自理能力、心理状况等进行全面的评估,制定可行性较强的康复方案。

(2) 预康复训练:术前应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一对一访谈,明确手术可治疗创伤及可改善症状,但术后患者如不能积极参与康复训练,仍可能出现功能障碍、关节脱位等问题,严重者可致残,因此须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认知,提升其配合度。对于术前情况较好的患者,可指导其在入院后进行肺康复训练,如腹式呼吸、有效咳嗽等,对于卧床患者,指导其进行抬臀运动、踝泵运动、肌肉等张收缩练习,另外可指导患者进行床上直腿抬高练习、膝关节屈伸练习等,以改善其全身情况,提高其手术耐受度,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6]。

(3) 术后康复路径:术后1~3 d,指导患者进行踝泵运动,包括踝关节的屈伸和旋转运动,各动作持续3~5 s,每小时练习5~10次。术后4~7 d,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的收缩练习、直腿抬高练习,以及臀部肌肉收缩练习,膝关节、髋关节的外展练习等,每日练习3~4 次,每次练习10 个回合;术后8~14 d,指导患者进行下床行走练习,要求其术侧髋关节及骨盆平行移动;指导患者进行高凳子坐位练习,屈髋不得超过90°。指导患者扶住床栏或桌子进行腿部练习,患侧腿在前,健侧腿在后,进行站立位后伸腿练习;或指导患者于站立位扶住扶手,进行患肢抬高练习,每日练习3~4 次,每次2~3 组。术后15~20 d,指导患者使用助行器进行站立及步行练习,逐渐延长练习时间;术后21 d 后,可进行上下楼梯练习,要求健侧腿先上台阶,带动术侧腿上台阶;下楼梯时则先将双拐移至下一个台阶,先下术侧腿,再下健侧腿。

1.3 观察指标

① 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② 干预前后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③ 步态和平衡能力。

1.3.1 髋关节功能

评价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量表,用于评价髋关节的功能、疼痛、活动范围、畸形,共10个条目,总分100分,评分越高表示被测试者的髋关节功能越好。

1.3.2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评价采用基于Barthel 自理能力量表的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价日常生活活动的完成情况,共10个条目,总分0~100分,评分与被测试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成正相关。

1.3.3 步态和平衡能力

评价采用计时起立-行走试验,即指导患者坐于高度约45 cm 的椅子上,背靠椅背,双手扶住扶手,上身放松,听到指令后站起,使用助行器或独立向前步行3 m,然后转身返回椅子再次坐下,计算完成以上动作的时间,共测试3 次,取平均值,所耗时间越少表示被测试者的平衡及步态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软件分析数据,2 组Harris、MBI评分及起立-行走试验结果的比较采用t 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连续性数据以均值±标准差(xˉ±s)呈现,以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MBI评分

干预前,2组患者的MBI评分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基于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标准化康复路径后,观察组的MBI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MBI评分的比较(±s,分)

表1 2组MBI评分的比较(±s,分)

?

2.2 Harris评分

观察组患者的Harris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步态及平衡能力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Harris评分及步态及平衡能力的比较(±s)

表2 2组Harris评分及步态及平衡能力的比较(±s)

?

3 讨论

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重要方式,由于患者多为老年人,而手术创伤较大,易发生围术期患者应激反应,老年患者手术耐受性较差、合并症较多,使其术后康复具有一定困难[7]。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是以循证医学为基础,实施经科学证实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措施,以减少围术期应激,加速患者的术后康复,近年来这一理念已被逐步推广应用。早期下床活动和计划性的康复不仅是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核心内容,也是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早期康复的关键[8]。但目前暂无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的指南或标准规范,影响康复计划的实施。标准化康复路径以患者术后康复为目标,根据疾病围术期治疗和康复的特点,以时间为纵轴,康复措施的实施为横轴,根据术后恢复时间,循序渐进地指导患者开展有阶段性和针对性的康复训练,避免不同医护人员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偏差,确保了康复方案实施的标准化和计划性[9]。本文通过全面评估患者,根据其个体特点制定针对性的康复方案;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康复相关知识的宣讲,以提高其认知和配合度;术前让患者进行预康复训练,以减少患者术前卧床时间,提高患者的心肺功能和手术耐受性,有助于患者术后康复。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助行器,在确保患者安全的基础上,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的恢复[10]。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Harris评分、步态和平衡能力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分析原因:基于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标准化康复路径通过实施标准化、路径化的康复训练,有效增强了患者的下肢肌力,避免出现术后关节僵硬、瘢痕挛缩等,且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有助于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提高其康复的积极性,进而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提高其生活质量。同时,观察组患者的MBI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分析原因:随着患者上侧肢体功能的恢复,患者参与各类日常生活活动的能力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本文将基于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标准化康复路径应用于接受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中,有效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改善其步态和平衡能力,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

猜你喜欢
置换术康复训练髋关节
髋关节活动范围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冰球守门员髋关节损伤与治疗
冰雪运动(2020年4期)2021-01-14 00:56:02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肩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感染的研究进展
成人型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分型与治疗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引流对血红蛋白下降和并发症的影响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反肩置换术
3D打印人工髋关节获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