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字孪生(DT)的少数民族档案文化创新实践与启示*

2024-05-17 09:06
图书馆 2024年4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数字服务

陈 茫

(1. 桂林理工大学商学院 广西桂林 541004; 2.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 广州 510275)

0 引言

档案文化是围绕档案资源形成的文化,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记录与反映的档案信息及其载体[1],由档案观念、行为方式和物化成果等构成[2]。在历史长河中,华夏各民族创造了辉煌的历史文化,在生产生活、信仰传说、节庆礼仪等方面,留下了大量各具特色的档案文化资源。这些资源类型繁多、成果丰硕(物化成果),体现了各民族的世界观与对自然的敬畏(档案意识),彰显了民族性格与审美情趣(行为方式),极具传承保护价值。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支持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3]。然而,在数字时代,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已呈现出创作成本昂贵、加工方式单一、辐射范围狭小、交易手续繁琐等诸多弊端[4]。如何做好少数民族档案文化资源的数字化整理挖掘和传承保护,如何进行数字化传承保护体系建设,已成为学界与业界关注的重点课题。

数字孪生(Digital Twin,DT)[5]也被称为数字镜像或数字化映射,是指利用实物复刻、服务建模、数据镜像、网络映射、虚拟仿真等数字技术,对现实世界的实体进行真实映射的智能技术形式。多家权威组织(如Grand View Research、MarketsandMarkets等)经调研发现,2021年全球数字孪生市场规模已达74.8亿美元,预计2025年将突破260亿美元。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王跃工在2020年的“世界VR产业大会”上展示了“数字故宫”的小程序,并表示未来将着重推动“数字故宫”建设[6]。

数字孪生已成为助力档案文化创新实践的新引擎[7]。引入数字孪生技术,少数民族档案文化该如何创新发展?数字孪生与少数民族档案文化的关联如何?数字孪生将带来哪些挑战与机遇?如何借鉴现有成功的数字孪生创新实践经验,实现少数民族档案文化的高质量发展?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索与分析。基于此,文章通过大量文献调研与典型案例分析,从数字孪生的演进历程、概念内涵、构成维度等方面进行梳理,厘清数字孪生与少数民族档案文化间的逻辑关联,通过实物、范式、数据、网络、体验等案例,深入探索少数民族档案文化的高质量创新发展路径。

1 研究背景与文献综述

1.1 DT的演进历程

参考学者们已有的研究[8-10],笔者依据时间线将数字孪生的演进历程分为4个阶段(如图1),分别为:① 理念源起期(1952—2003年)。该阶段数字孪生的理念刚在航空领域兴起并拉开发展的序幕,代表事件如NASA空间飞行器的孪生体、国际建模仿真学会的成立、Grieves教授的镜像空间模型(MSM)等。② 概念确立期(2003—2012年)。该阶段数字孪生的概念被正式提出,并很快受到业界和学界的一致认可,代表事件有中国第1个数字孪生研究小组的成立、NASA的Area 11技术路线图、Grieves正式定义DT等。③ 应用落地期(2012—2021年)。工业4.0时代到来后,知名厂商纷纷推出各自的数字孪生解决方案,为数字孪生的落地夯实了基础。在这黄金十年期间,数字孪生取得了飞速进步,工信部发布的《数字孪生应用白皮书(2020)》展示了我国在该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11]。④ 创新爆发期(2022—?)。进入数字时代,数字孪生变得炙手可热,预计2025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305亿美元。未来,数字孪生将在实物镜像、服务建模、数据科学、网络应用、虚拟仿真等细分领域进行更深度的融合。

图1 数字孪生(DT)的演进历程

1.2 DT的概念内涵

回顾演进历程,文章将数字孪生[12]定义为:数字孪生(DT)是由实体、模型、数据、网络和服务等构成的综合体,它能对真实世界予以动态、全面和逼真的模拟,本质是借助虚拟模型、孪生数据和虚实交互,对真实世界的状态、运行、行为、趋势和性能等进行仿真,实现数字化监测、控制、模拟、预测和优化等功能。根据业务复杂程度,数字孪生可分为3种类型,包括离散数字孪生[13](Discrete Digital Twins, DDT)、复合数字孪生[14](Composite Digital Twins,CDT)和组织数据孪生[15](Digital Twins of Organizations,DTO)等。实现数字孪生的方式有研发创新的自主应用、采购成熟的解决方案和套用商业化案例模板等。

1.3 DT的关键维度

数字孪生贯穿产品(或服务)数字化创新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实物刻画、数模构建、数据管理、网络交互和服务应用等5大关键维度(如图2),具体为:① 精准化的实物感知刻画。即通过使用感知设备(传感器、穿戴设备、智能终端等)对实物进行精准的感知、识别与刻画,并实时动态地应对环境变化对实物状态产生的影响。如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与思看科技合作,依托TranckScan设备和非接触式探测技术,对云冈石窟进行三维数据采集和1:1刻画,甚至对部分实物的表面色彩进行复原以呈现其原本的色彩。②逼真化的数模场景复制。即通过构建三维模型、数据模型和算法模型等,确定实物的物理属性、逻辑结构和仿真机理,形成逼真的数模场景,并依此反映虚实世界的彼此作用与相互转化。谷歌发布的Tilt Brush,邀请了大批艺术家共同参与Artist in Redidence项目并创作了大量3D艺术作品,英国国家剧院的沉浸式叙事工作室也是其中最典型的案例。③ 标准化的多源数据镜像。即通过分析各数据产生的逻辑关联和业务流程来打破数据壁垒,制定标准化的数据交互与处理机制,实现实体、模型、服务和动态等多源数据的规范化镜像。阿里云推出的DataV,通过建立标准化的多源数据接口和图形化的可视界面,满足了展览、监控、预警和分析等多业务需求,并以此描述数据的内在关联,产生新的融合知识。④ 同步化的多维网络映射。即通过利用统一平台、图像匹配和选择算法等构建交互同步、多特征融合和可视化的物理网络镜像,实时呈现网络实体与孪生体的交互映射。孙涛等设计的数字孪生网络系统构架,深入探讨了各子系统的模型构成、关键技术、应用前景等,有效推动了数字孪生网络的标准化建设、技术进步与发展应用。⑤ 仿真化的服务应用模拟。即基于多源数据和数模场景双驱动,实现数据可视、业务模拟和实物仿真等应用,还针对服务对象的个性化需求实现产品设计、业务监控、性能优化、故障诊断等扩展功能。玛氏公司基于微软Azure云平台的数字孪生系统在各业务线部署了200多个案例,其已成为推动其业务成长的强大引擎。

图2 数字孪生(DT)的5大关键维度

2 数字孪生技术对少数民族档案文化发展的影响

2.1 内在逻辑关联

基于数字孪生的少数民族档案文化服务是支持少数民族档案文化实体实现在网上虚拟空间的多维度感知、同步化交互、仿真性体验的服务模式[16]14-22。从发展趋势来看,数字化转型是时代发展趋势,数字孪生是少数民族档案文化发展的必然进程。从运营管理来看,数字化转型是组织创新的难得机遇,数字孪生是少数民族档案文化实现高质量服务的新型运营模式。从理论创新来看,数字孪生的思维方式与结构框架为少数民族档案文化的理论发展提供了全新的理论、服务、方法和工具。从实践价值来看,数字孪生的服务系统与应用技术为少数民族档案文化的服务创新提供了有效的实践参考、创新依据、案例和技术,还能为少数民族档案文化的孪生体复刻、数模场景复现、多源数据存储、异构网络映射、仿真体验模拟等提供全新高效的解决思路与应用方案。因此,构建结构清晰、技术扎实、操作便捷的少数民族档案文化孪生服务模式是实现数字孪生服务的必然要求。

2.2 六大主要问题

然而,档案文化机构要着手建设数字孪生服务体系就无法回避以下问题:①基于数字孪生的少数民族档案文化如何界定?有哪些理论、方法、内容和工具?该怎样剖析与论证?②相关的理论、方法、对象、内容和工具等与传统的档案文化研究间存在哪些联系与区别?③哪些数字孪生的解决方案更适合解决当前少数民族档案文化的现实问题?④基于数字孪生的少数民族档案文化服务体系是需要全新构建还是在现有基础上改善?⑤少数民族档案文化该选择何种数字孪生的组织形式、数字技术、服务模式和管理方式?⑥如何利用数字孪生的技术优势有效解决少数民族档案文化的发展难题,以促进其数字化传承与创新发展?

3 基于DT的少数民族档案文化服务的案例分析

文章通过大量的文献调研、实地走访和案例分析,归纳出5种基于数字孪生的少数民族档案文化服务方式(如表1所示)。

表1 少数民族档案文化的典型DT应用案例分析

3.1 多维实体复刻

如何精准地感知、识别与刻画是开展少数民族档案文化多维实体复刻亟待解决的问题。王蕾(2022)等[31]结合前沿理论、技术实践与融合环境,深入阐述了“镜像世界”的理论体系和实践领域,提出了多维实体复刻的服务方式。表1中的云游博物馆、贵州苗族围腰帕数字孪生体、档案说畲族等案例就是多维实体复刻的典型DT应用,也是未来少数民族档案文化在数字孪生方面的创新实践方向。

基于此,文章设计了多维实体复刻的整体框架(如图3所示),包括:① 数字场馆镜像,即利用建筑本体设计、数字展厅建模、文保设备监测等技术,尽可能完整复原少数民族历史建筑(或空间)的镜像,包括建筑外观、主体功能和历史价值等。② 数字藏品复刻,即利用数字化加工、原生态追溯、三维虚拟等技术,尽可能全面地重塑实体藏品的形制、结构、色彩和花纹等,传递民族档案文化的知识与价值。③ 数字民俗再现,即利用场景设计、沉浸体验、人机交互等技术,尽可能真实地再现民俗活动的场景、氛围、过程和体验等,传承民族档案文化中独特的习俗观念和精神信仰。

图3 多维实体复刻的整体框架

3.2 数字场景建模

数字场景建模是开展基于DT的少数民族档案文化服务的一项重要工作,包括实体场景搭建、传播场景利用和体验场景设计等内容。例如,赫哲族历史文化建模、厂甸“云”庙会、大湾苗寨数字化建模等,这些都是少数民族档案文化在相关方面的特色应用。数字场景建模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对于少数民族档案文化服务的需求,能实现“实物虚化”和“虚物实用”,提供不受场地制约、不受时间限制、有自主性的服务体验,提升少数民族档案文化服务的效益与质量。同时,数字模型的仿真能力会越来越强,对于档案文化实体特性的复现将越来越逼真。

数字场景建模的工作流程如图4所示,其核心流程为:首先,深入分析用户的档案文化需求,根据研究对象的特性来决定后续采用的模型构建方法、体系框架结构、数据处理方式。其次,进行概念构架和知识格式的抽象描述,构建少数民族档案文化的数字孪生模型,步骤依次为概念建模、构架设计、模型实现和体系集成等。最后,不断调整模型结构(或参数),形成不同版本的模型并完成模型动态演化。演化过程依次为增量迭代更新的渐进演化、动态数据驱动的重新配置、场景组件变化的模型重构。

图4 数字场景建模的工作流程[32]

3.3 海量数据镜像

有关少数民族档案文化的文本、图像、影音等各类数字资源,当前已达大数据级别,而数字孪生的飞速发展为少数民族档案文化的创新实践注入了新动力。广西古籍文库数字平台、美国记忆在线图书馆项目、云南少数民族古籍数据库平台等案例就是相关服务模式的创新与大胆尝试,且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参考朱利峰等学者的研究[33],文章认为海量数据镜像的数据管理流程体现在数字资源建设、数字资源管理和数字资源应用等方面,并通过大规模数据存储、标准化数据组织和智能化数据应用等途径实现。

海量数据镜像的数据管理过程如图5所示,包括:① 数字资源建设,其特点是实现大规模数据存储,即广泛搜集整理民歌民乐、视频影像、民族图志等海量少数民族档案文化资源,并通过扫描复制、数位摄影、实体模拟等技术实现图文采集与影音加工。② 数字资源管理,其特点是实现标准化数据组织,即建立多媒体数字资源库,实现海量多源数据的备份与镜像;借助标准化数字组织完成少数民族档案文化的文档资料管理、音频视频管理和数字版权保护等工作。③ 数字资源应用,其特点是实现智能化数据应用,即从优化核心业务和资源共享等流程着手,运用识别技术(RFID、NFC、GPS等)、数据技术(大数据、云存储、物联网等)、现实技术(VR、XR、AR等)及其他技术,开展新闻咨询服务和档案文化应用。

图5 海量数据镜像的数据管理过程

3.4 虚拟网络映射

虚拟网络映射是数字孪生网络构建的核心技术与关键环节。它是一种将虚拟网络映射到现实网络实体中特定节点和链路的技术服务,能在开放共享的现实物理网络的基础上同时提供多个网络应用(见图6)。开展少数民族档案文化的虚拟网络映射服务,可根据文化场景、服务目标、映射方式和约束条件等的不同按需分配网络资源,得到个性化的虚拟网络映射解决方案,实现底层档案文化实体网络资源的高效利用。如赣南客家民俗体育信息网络平台、西部少数民族非遗数字资源联盟链、齐鲁民俗网络春晚等案例,都已利用相关的虚拟网络映射技术,在网络建设、资源共享和文化传播等方面取得不俗的成绩。

图6 虚拟网络映射示意图[34]

然而,虚拟网络映射仍会面临诸多难题:① 复杂网络构建,即如何基于DIP图像处理、RDMS数据库、PDE图像修补、Flex网络等技术,适时采用动静混合的网络映射方法构建复杂网络体系,以提升少数民族档案文化资源的接收率、利用率和平均收益等。② 网络开放共享,即如何基于联盟链区块链技术、P2P网络结构和双链模式等,适时采用集中与分布相结合的服务部署形式,保障网络开放共享,降低少数民族档案文化服务的资源消耗量、带宽占用率和成本损耗等。③ 网络实时同步,即如何基于网络同步和异步技术,适时采用最优路径和平衡负载复合的规划算法,实现传播的网络实时同步,提升少数民族档案文化传播的服务质量、分配效率和同步效果等。

3.5 沉浸虚拟体验

沉浸虚拟体验是档案文化深度体验的新业态,深受各用户群体的喜爱。它是现代科技与文化体验的深度融合,通过VR、AR、XR等数字技术,以及剧本杀、游戏IP或角色扮演游戏等体验形式,模拟与还原真实的文化体验场景。目前,沉浸虚拟体验的服务方式有3种:① 剧情式体验,即利用声光电技术进行环境布景、情节设置、剧本编写、NPC融入等创作,打造少数民族档案文化的虚拟剧本产品,参与者能亲身体验少数民族档案文化的情节与细节。② 游戏式体验,即利用创意互动、解谜游戏、特色场景等游戏方式,增加档案文化体验的趣味性和交互性,激活体验者参与的主观热情和愉悦感,提升项目的娱乐性和可玩性。③ 角色式体验,即利用有强烈画面感和带入感的虚拟数字技术,如VR+AR展览、VR眼镜、虚拟互动、全息影像等,通过复制、扭转、扩大和迭代等方式重新定义现实场景,让用户角色式体验各民族的风物,获得身临其境般的互动与娱乐体验。

沉浸虚拟体验的服务方式有以下特征:①拓展了档案文化的服务功能和业务范围,能有效提升用户的档案文化体验,在不断吸引新用户的同时留存老用户。②新颖的服务模式增强了用户的参与感和互动性,促进了用户与机构之间的相互交流,提升了用户的成就感和获得感。③运用灵活多变的体验方式,帮助用户高效掌握文化知识、全面体验民族精髓。诸如,“山海社的宝藏”剧本杀、“谜宫·如意琳琅图籍”解谜游戏、“多彩贵州”体验项目等,都为少数民族档案文化的沉浸虚拟体验提供了可参考的案例。总之,参与者置身于沉浸虚拟体验的服务过程,能获得多重体感互动的极致美好体验,可有效弥补传统体验方式形式单一、体验感较差的弊端。

4 基于DT的少数民族档案文化服务的案例启示

4.1 以战略地图设计,引领数字体系构建

要推动少数民族档案文化的数字孪生服务项目落地,开展战略地图的顶层设计是首要任务。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将数字孪生技术作为未来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抓手,体现了国家对于数字孪生战略顶层设计的重视。

目前,战略地图是描述组织(或机构)战略最有效的工具之一,它能将抽象的战略管理转化为由管理目标、用户服务、内部流程和学习成长等4个子系统,并予以清晰地量化和落地[35]。因此,根据战略地图绘制的要点,文章认为可从管理目标、用户服务、内部流程和学习成长等开展相关战略地图设计:① 在管理目标层面,应做好组织结构、资源利用、价值创造和愿景等管理目标的规划与设计,注重统筹规划和细分指导。② 在用户服务层面,应立足发展特色对接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例如服务、功能、偏好、质量、品牌等,创新管理模式、技术方案和服务内容。③ 在内部流程层面,应做好组织内部流程的规划与设计,明确未来的创新方向、重点难点和发展规划。④ 在学习成长层面,应做好人力资本、信息资本和组织资本等无形资产的规划与设计。其中,人力资本是指支持战略所需的技能和知识;信息资本是指支持战略所需的信息系统、网络环境和基础设施;组织资本是指执行战略所需的组织能力。

4.2 以智能基建投入,夯实数字转型基础

智能化的数字孪生基础设施是实现少数民族档案文化创新实践的基石,是数字化档案文化服务发展的新契机。基于数字孪生建设的基础设施体系具有技术智能升级、管理数字转型、孪生服务创新等特征,已成为促进民族特色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新变量,为少数民族档案文化服务提供了新场景、新模式和新业态。

基于此,本研究认为智能基建投入可遵循分步骤推进、小范围试点、示范性引领的思路进行,并着重从以下3个层面展开:① 建设服务创新的孪生物理设施。数字孪生技术与实体复刻、场景建模、数据处理、网络互联和沉浸体验等物理设施的深度融合,能极大助力少数民族档案文化数字化服务的创新与升级;传统的物理设施也会因有数字孪生技术的加持而诞生新兴的孪生物理设施,使少数民族档案文化服务变得更高效、更安全、更智能。② 建设数字转型的运营管理设施。即随着传统娱乐、教育、交流、参与、消费等群众文化需求的持续演进,逐渐建成可满足政府、机构、企业与个人不同需求以及更高效的运营管理综合服务平台,包括实物孪生加工平台、虚拟藏品展示平台、仿真体验互动平台、文创产品交易平台等,这些由数字孪生技术变革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而构建的档案文化综合服务平台,构成了数字运营管理设施的核心内容。③ 建设智能升级的数字技术设施。即通过构建“数据+算法+算力”的通用型孪生技术平台,将人、物、数据、算法、算力等整合并连通起来,实现数字技术设施的智能升级。其中,数据须通过各类传感器、摄像头、穿戴设备、触控装置等自主采集现实世界的信息,用数字化复刻现实世界;算力则是指档案文化资源的云计算服务,要通过打造大数据中心和边缘计算中心等给予保障;算法是最优数据应用与最强算力激发的桥梁,可借助5G/6G、Wi-Fi、光通信、卫星、蓝牙、NFC等通信技术,实现人工智能应用、业务流程优化和数字场景建模等。

4.3 以关键技术攻关,推进孪生系统建设

科学技术是驱动与引领少数民族档案文化服务转型和创新的关键动力,是实现实体物化成果与虚拟数字产品之间信息交融的有效技术手段,也是推进少数民族档案文化服务系统建设的重要途径。根据上文案例分析可知,数字孪生是极其复杂的技术体系,几乎涉及少数民族档案文化服务系统建设的所有功能模块。

数字孪生的关键技术包括:① 在实体复刻方面,有以建筑本体设计、数字展厅建模、文保设备监控等为主的场馆镜像技术,以数字化加工、原生态追溯、三维模拟等为主的藏品复刻技术,以场景设计、沉浸体验和人机交互等为主的民俗再现技术。② 在场景建模方面,有以全景航拍、立体视效和三维建模等为主的实体场景搭建技术,以网络直播、融媒体和小程序等为主的传播场景利用技术,以虚拟现实、BIM、逆向设计等为主的体验场景设计技术等。③ 在数据镜像方面,有以大数据管理、快速检索和数字同步等为主的数据存储技术,以数字合作、资源整合和TEI元数据等为主的数据组织技术,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服务等为主的数据应用技术。④ 在网络映射方面,有以动态数据管理、混合映射、动态组网等为主的网络构建技术,以联盟区块链、分布式部署、权限控制等为主的网络共享技术,以异步处理、最优路径和负载均衡等为主的网络同步技术。⑤ 在虚拟仿真方面,有以剧本创作、声光电布景和NPC融入等为主的剧情体验技术,以关卡设计、数字解迷和虚拟交互等为主的游戏体验技术,以VR+AR展览、全息影像和角色扮演等为主的角色体验技术。

4.4 以运行机制创新,加速服务效能提升

基于数字孪生的少数民族档案文化服务系统建设是一项复杂的数字系统工程。孪生数据是支持档案文化服务系统运行及其动态建模的重要驱动。为了提升该DT系统的服务效能,应着重从数据采集与处理、模型构建与仿真、可视化与交互、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方面,完善、创新甚至是重建该系统的服务运行机制。

数字孪生的运行机制包括:① 在数据采集与处理方面,根据少数民族档案文化实体数据多源异构的特点,利用条形码、RFID标签和传感器等设备提升数据采集与处理的效率,利用物联网技术解决数据孤岛和异构数据融合的难题。② 在模型构建与仿真方面,通过设置固定约束条件和动态异常事件增强仿真模型运行的适应性,通过深度融合的数据模型和机理模型克服单一驱动的缺陷,全面考虑各要素间的协同以避免仿真结果片面化。③ 在可视化与交互方面,基于多智能体和实时数据驱动,根据档案文化的实体、场景、数据、网络等特征构建分测的交互体系,建立分布式的三维可视化看板系统,实现物理空间透明可视以及信息交互的纵横贯通。④ 在安全与隐私保护方面,严格遵守物理系统安全规范,建立风险评估、电气安全、机械安全等制度,强化功能安全,设计孪生系统的风险分析、功能模块、等级评估等规程,全面遵循信息安全规范制定数据安全、网络安全、人员安全等规章。

4.5 以孪生馆员培养,保障系统运行稳定

加快数字孪生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是推进少数民族档案文化DT服务工作落地的核心任务之一。少数民族档案文化的数字孪生服务几乎涵盖战略规划、技术应用、用户交互、反馈评价和服务维护等所有环节,而这些服务环节又需要大量孪生馆员参与。因此,为了保障各项服务工作的顺利推进与实施,各服务机构有必要根据自身的技术特点和应用场景,培养复合型的数字服务人才,打造高效率的技术服务团队。

孪生馆员的培养是一个系统且长期的过程,各服务机构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系统规划,分阶段、分步骤有序推进。首先,最大限度地整合与利用已有的人力资源,建立组织内跨专业、跨岗位、跨部门和跨系统的稳定服务团队,根据相关发展规划,明确要通过利用新技术再次激发馆员的创新动力和服务热情,扎实推进本土高素质孪生馆员的培养进程。其次,谋求并物色与外部的组织合作,建立定期与不定期的馆员访学、培训与交流制度,通过学习先进数字孪生服务理念和成功实践经验,提升孪生馆员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最后,还应引入第三方专业智力支持,组建以孪生馆员为主体的档案文化DT服务专家智库,如Citizen Archivist(美)、Lib-Crowds(英)等服务外包项目,将第三方力量纳入档案文化服务。通过建立“虚拟仿真+专家智库”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数字孪生技术应用档案文化服务领域培养专业孪生馆员。

5 结语

文章一是系统梳理了数字孪生的演进历程、概念内涵、关键维度,以及国内外开展的少数民族档案文化数字孪生服务的典型案例,补充了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二是厘清了少数民族档案文化的5种数字孪生服务方式,及其整体框架、核心流程、管理过程、关键问题和体验方式等内容。三是从战略地图设计、智能基建投入、关键技术攻关、运行机制创新和孪生馆员培养等方面提出了相关的管理建议。然而,研究难免存在不足,例如,案例样本的数量较少,研究结论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案例分析的主观差异可能导致对于数字孪生技术与少数民族档案文化服务存在认知偏差,有待未来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当前,数字孪生技术已日趋成熟,并被应用于水利、医疗、制造等领域。随着时间的推移,数字孪生应用会也变得成本愈发低廉、功能愈发强大、处理愈发智能、应用愈发成熟,可为少数民族档案文化服务创新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不远的将来,数字孪生将与档案文化服务深度融合,既有利于少数民族档案文化数字孪生服务体系的构建,以全面提升其服务成效;又能使广大民众更好地感受数字孪生带来的各项普惠服务,以助力数字化转型战略落地。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数字服务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答数字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数字看G20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