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春林 贺容煜
(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 长沙 410128)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以数字化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也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文化生活需求的重要举措。我国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发展,自2002年开始,先后启动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国家公共文化云建设等数字文化工程。2021年印发的《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强调以数字化驱动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开放、融合发展,提升服务质量。2022年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提出要夯实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发展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县域层面仍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数字化驱动县域公共文化资源优化配置的效能未能充分发挥。高效配置公共文化资源是县域公共文化服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从一定程度上讲,数字化赋能县域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是以数字技术赋能县域公共文化资源高效管理与科学编排,提高资源配置与利用的效能,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均衡性、精准性与可持续性并满足人民美好文化需求的过程。文章聚焦“数字化如何促进县域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这一核心问题,基于资源编排理论,以湖南省长沙县为研究案例,以数字技术如何高效赋能文化资源配置与利用为切入点,探讨数字化促进县域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演进与逻辑进路,为新时代县域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启示。
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让民众获得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的必然要求[1]。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县域是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目前我国县域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主要面临三个问题:一是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不均衡。县域内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分布不均,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相对薄弱[2]。二是公共文化服务供需不匹配。县域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矛盾既源于经费投入、基础设施、文化活动、人才配备、组织建设等供给侧改革精准度不高,也源于需求侧管理科学性不足[3],以及民众需求表达渠道不通畅与表达意愿能力不强[4]。三是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不可持续。县域公共文化服务存在只“送”不“种”的突出问题,社会参与程度不高,民众参与的积极性较低,公共文化服务再生产的驱动力不足[5]。
数字技术以其跨时空性、虚拟现实性、精准性、开放性、复制成本低等特征与优势[6],可以调动一切文化资源,助力公共文化服务普惠化、个性化、持续化发展,有效赋能县域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数字技术的快速更迭,民众接受文化服务的习惯及心态已然发生转变,其追求更为时尚、快捷、开放的文化服务[7]。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可以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新载体、新平台[8],打通公共文化的“数字孤岛”,关联公共文化资源[9],优化文化服务供给运营机制[10],有效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与可及性水平[11],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精准匹配[12],从而提升县域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已有研究对数字化与县域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但较少从时间维度并结合具体案例来系统分析数字化促进县域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转型的阶段性特征,这导致无法全面、深入刻画数字化对县域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县域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是一个渐进式、螺旋式的上升过程,是会随着社会发展新形势、民众需求新变化和信息技术新变革而动态演变的,在不同发展阶段会呈现出不同的内涵与特征。因此,文章运用资源编排理论,以湖南省长沙县为例,探究不同阶段数字化赋能县域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动态演变和实践逻辑。
资源编排理论由Sirmon等提出,其认为资源价值的实现取决于资源编排方式,方式不同将产生不同效果[13]。资源编排理论包括三个子过程:一是资源结构化,即资源构建,指管理者获取、积累有用资源以及舍弃无用资源的过程;二是资源能力化,即能力形成,指融合既有资源与新资源后提升关键能力;三是资源杠杆化,即利用能力创造价值和传递价值,指通过能力将资源转化为服务或产品的过程[14]。在资源编排过程中,资源是形成持续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能力是中间产品,最终目的是更好地推进资源利用[15]。
资源编排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多主体协同[16]、数字资源利用[17]、服务创新[18]等领域,以研究组织价值共创、资源科学编排、服务效能提升等问题。数字技术能够为县域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还需要其数字技术与文化服务相匹配,从而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与服务效能提升。数字化促进县域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以数字化实现公共文化资源的全面整合、科学编排与优化配置,开创高质量、高效率、高精度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格局。因此,资源编排理论适配于文章的研究主题,可用该理论探讨数字化如何促进县域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问题。
单案例研究方法能够对某种事物、现象进行深入分析,以规范性的质性分析得出普遍性的结果和经验,适合回答“how”和“why”这类研究问题[19],是探究复杂社会问题的重要工具之一。文章主要探究数字化如何赋能县域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是关于“如何”的问题,符合单案例研究方法的特征;核心内容是探究数字化赋能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演进与逻辑,是一个复杂动态的过程。单案例研究方法有助于规律提炼和理论归纳,利于分析和挖掘复杂问题和现象的背后规律,因此,文章采用了单案例研究方法。
长沙县隶属湖南省长沙市,自古为“三湘首善”之区,有着“中部第一县”之称,迄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长沙县于2014年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县”;2022年被评为落实《湖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21年—2025年)》绩效评价优秀县;2023年该县“‘云上·五悦’全域智慧数字文化服务网创新实践”被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等评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案例。长沙县一直致力于以数字文化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其数字赋能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因此,文章选取长沙县作为研究案例。
依据三角验证原则[20],文章以实地调查研究为主,广泛收集2005年以来长沙县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的数据资料,以确保案例的信度与效度。一是设计不同的访谈问题,对长沙县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农业农村局等部门和部分村镇、社区的负责人、工作人员以及长沙县民众进行半结构化访谈。二是走访长沙县图书馆、文化馆以及部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点,了解其运行模式和情况,获得相关数据资料。三是在网上搜集与长沙县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和数字化转型有关的研究报告、新闻报道等资料。
根据诺兰的信息化演进模型[21]以及西诺特的信息技术应用演进模型[22],笔者结合长沙县数字化与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实践,将长沙县数字化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过程划分为基础建设、初级应用、深度应用、全面应用四个阶段以及三次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转型跃升(见图1)。
图1 数字化赋能长沙县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演进
长沙县于2005年底正式启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2006年被确定为全国文化共享工程100个试点县之一,由此拉开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的序幕。此后,长沙县全面铺开镇(街)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体活动室和村(社区)农家书屋等文化服务与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每个文化站都配齐了信息共享工程室,奠定了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基础。与此同时,长沙县也已然成为互联网文化信息中心,与全省、全国的优秀文化信息实现对接。2008年长沙县获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示范县”,2012年底建成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20个、村(社区)文体活动室235个、农家书屋288家,有力实现了文化信息资源向基层延伸的目标。
2014年制定的“文化强县”战略,要求推动文化服务信息化向数字化升级,实现农家书屋数字化改造,建设电子阅览室、公益性上网场所等数字场所,为各分图书馆和文化服务站点配送中文在线数字阅读机,实施乡村数字电影院等数字文化品牌项目。长沙县主动把握数字技术发展与应用趋势,以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契机,以公共文化服务与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发展从基础建设阶段向初级应用阶段的跃升,把文化信息资源推送到城乡基层文化网点和群众身边,让广大群众突破地域、时空限制,共享公共文化服务,呈现出“夯实数字设施基础以驱动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的特点。
从2018年开始,长沙县坚持“数字赋能、公益惠民”导向,先后建成4个具有兼容性的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平台,构建公共文化服务虚拟场景,建设数字文化空间,并与现实空间相融合,打造一体化的公共文化服务空间。
其一,依托微信小程序运行的“悦生活·星沙文旅云”平台,全面整合县、镇、村三级公共文化资源,形成“悦读、悦艺、悦动、悦耀、悦游”五大版块,为民众提供全方位文化服务,同时嵌入大数据采集和处理分析系统,精准对接民众文化需求。其二,“云视讯”线上公益培训平台实现了长沙县文化总馆与分馆联动同步教学,面向广大民众及乡镇文化工作者开展文艺培训,补齐了基层优质文艺师资力量不足的短板,提升了文化工作者的文化服务能力。其三,构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双向互动的“总馆—分馆—基层服务点”三级网络化管理体系,全面系统管理县域文化服务网点和数字文化资源,精准协调文化资源分配。其四,智慧文旅产业运行检测管理平台则实时采集、加工、录入各文化服务点、文博场馆等服务数据,形成专题数据库,以精准掌握民众的文化需求。
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场景在长沙县的创新应用,不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发展由初级应用阶段向深度应用阶段跃升及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由“有没有”“缺不缺”向“精不精”“好不好”转型,呈现出“整合数字资源驱动公共文化服务高精度”的特征。
公共文化服务兼具文化与社会属性,亦具有经济属性[23]。长沙县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以数字化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扩展融合。长沙县出台《长沙县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6年)》等文件,大力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并与其他产业和行业部门相融合,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进一步构建囊括智慧文旅公共服务、智慧文旅行业监管、智慧文旅推广营销三大平台的智慧文旅体系,以数字化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业融合发展,为县域文化旅游发展安上智慧“芯”,提升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打造更多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数字文化品牌,创造更为个性化、优质化、多样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以满足民众的新兴文化消费需求。与此同时,“悦生活·星沙文旅云”平台于2021年与“我的长沙”App中的长沙县特色专区相对接,2022年与“在星沙”App相对接,将公共文化服务融入长沙县“网上群众工作云”,为基层治理现代化与惠民服务“零距离”贡献力量,获评2022年湖南省基层智慧治理优秀案例。
长沙县为了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由深度应用向全面应用阶段跃升,努力推动数字文化服务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将公共文化服务与基层治理现代化相融合,最终实现各领域数据共建共享与数字化服务“便民、利民、惠民、益民”的目标,呈现出“撬动数字边界驱动公共文化服务广拓展”的特征。
长沙县以文化服务数字设施建设与数字文化资源对接与共享为重点,夯实数字基础,以数字赋能文化资源“全连接”,积极积累和部署文化资源,提升县域文化资源的集成能力,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城乡社区全覆盖,完成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次转型跃升(见图2)。
图2 数字基础驱动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的实践逻辑
4.1.1 夯实数字基础:赋能资源全连接
长沙县以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契机,通过加大财政资金投入与注重引导社会参与,加强图书馆总馆与分馆、综合文化站、文体活动室、农家书屋等文化活动场所和设施建设并进行数字化升级,设立集上网浏览、阅读、娱乐、学习于一体的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乡村数字电影院,加强远程教育、有线数字电视等项目建设。利用互联网等数字技术全面接收并共享来自卫星天网、互联网和光盘的各类文化信息资源,向上对接国家及省市的优秀文化资源、向下打通文化资源并将之推送到基层服务站点的“最后一公里”,消除文化资源共享的阻碍,实现文化资源上下全连接,以为民众提供多样优质的文化服务。
4.1.2 资源结构化:文化资源积累与部署
长沙县通过文化服务信息化设施建设与数字文化资源的对接与共享来推动文化资源的积累与部署,进而实现资源结构化。一方面,联结全县、全省、全国优秀文化资源,积极提供图书期刊、舞台艺术、音乐美术、影视作品、科普知识、农业知识等文化资源,重点建设具有县域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资源和农村科技文献数据库,丰富县域文化资源库,积累优秀公共文化资源。另一方面,根据各级基层服务点情况,合理配置数字设备,科学部署公共文化资源,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乡村延伸,实现均衡配置文化资源、统筹安排文化活动的目标,以保障民众的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权益。
4.1.3 资源能力化:文化资源集成创新
长沙县通过数字技术赋能文化资源全连接,在资源积累与部署的基础上提升县域文化资源集成服务能力。具体而言就是依托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通过数字文化设施赋能与文化资源积累及部署,破除图书馆、文化馆等不同部门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各自为政的弊端,以各综合文化站为主干,以文体活动室、农家书屋为网点,形成了“读有书屋、唱有设备、演有场地、看有影厅、跳有广场、讲有故事”的公共文化集成服务模式。
4.1.4 资源杠杆化:文化服务全覆盖
长沙县通过上述行动要建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体系,实现县域村社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一是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长沙县以数字设施与资源建设为核心,以基层服务网点建设为重点,全面实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在乡镇及街道文化站设立基层服务中心,在村和社区发展基层服务点,利用数字技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并拓展传播范围,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满足民众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二是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可及化发展。可及化具体表现为时空与经济的可及[24]。长沙县出台的《图书馆、县文化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实施方案》指出要免费开放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设施设备与资源,建立起覆盖全县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和纵横全县的“十分钟文化圈”,方便民众就近共享公共数字文化服务。
长沙县以构建文化服务数字化场景为切入点,积极建设数字文化服务平台,整合数字资源,以数字赋能文化资源“全联动”,捆绑与协调文化资源,提高县域文化资源开发能力,实现公共文化服务高精度发展,完成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第二次转型跃升(见图3)。
图3 数字整合驱动公共文化服务高精度的实践逻辑
4.2.1 整合数字资源:赋能资源全联动
长沙县依托一站式数字文化服务平台,从服务与管理两方面实现资源全联动。坚持“资源整合优化,服务统一发布”,联动县、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点及场馆的文化资源,将各类公共文化资源和服务从线下“搬”到线上,不断丰富线上服务内容,提供优质文化服务,实现全县域公共文化服务联动。坚持政策规划引领,理顺文化服务流程与业务,拓展新的业务领域和服务项目,利用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联动国家、省、市相关部门举办文化活动和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同时,长沙县利用“总馆—分馆—基层服务点”三级网络化管理体系,对全县文化服务点进行24小时视频监控,推进各馆际、各文化服务点互联互通,加强部门协作,实现县域公共文化服务管理联动。
4.2.2 资源结构化:文化资源捆绑与协调
长沙县通过构建多元联动的文化服务数字化场景,以全联动推动资源捆绑与协调。一方面,长沙县以人为中心,以互联网为平台,以“云”为载体,积极争取政府及社会各界支持,建立特色文化、红色名人、星沙非遗等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库群,联动开展县域文化活动,让更多民众特别是偏远地区的民众足不出户就能享有文化服务,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品牌影响力和民众参与度。另一方面,长沙县利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与三级网络化管理体系,以总馆为中心、各分馆为支撑,将总馆优质的培训、讲座等文化资源同步传送至基层分馆,实现县域文化资源的实时交换互动与高度协调,以为民众提供常态化、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
4.2.3 资源能力化:文化资源开发创新
长沙县在推动文化资源捆绑与协调的基础上积极提升县域文化资源开发服务能力,开发出更高质量、更具针对性的文化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深度挖掘长沙县本土文化的核心内涵并通过数字化方式外化与传承,举办群众文艺团队展演、公益培训成果展演等文化惠民演出活动和民族民俗文化特色活动,形成“田汉大舞台”“雅韵星沙 周末有戏”“书香星沙”“悦艺益课堂”等群众文化品牌。与此同时,长沙县根据民众使用数字文化服务平台的大数据,精准掌握文化资源的分布情况、民众喜好及其潜在需求,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精准化、个性化开发与利用。
4.2.4 资源杠杆化:文化服务高精度
长沙县通过上述行动构建资源共享、服务联动、供需对接的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体系,以促进公共文化服务高精度发展。一是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发展。标准化是公共文化服务高精度发展的基础,发挥引领和支撑作用[25]。加强信息处理员的业务培训,规范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场馆状态、文化产业等领域的数据采集与应用标准,构建便捷高效透明、富含人性关怀的文化服务流程标准,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平台的适用性和互联性,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全面对接与全域联动,推动文化资源共享与服务标准化。二是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精准化发展。依托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精准掌握民众文化偏好与需求,开展个性化、定制化的文化服务,并使之更加灵活与自由,满足公共文化服务过程中民众的“我要知道”“我要参与”“我要评论”“我要互动”四大需求,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的精准匹配。
长沙县积极推动数字化文化服务的扩展融合,撬动数字边界,以数字赋能实现文化资源“全融合”,推动文化资源辐射与互补,创新县域文化资源协同能力,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广扩展,完成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第三次转型跃升(见图4)。
图4 数字撬动驱动公共文化服务广扩展的实践逻辑
4.3.1 撬动数字边界:赋能资源全融合
长沙县以创新驱动为引领、融合发展为主线,撬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边界,实现跨业态的协同融合。将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平台与政务服务、智慧文旅等平台相融合,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县域治理、社会教育、智慧旅游等领域在线上线下进行全方位融合,打造“红色星沙、民富星沙、健康星沙、品质星沙、智造星沙”等品牌,着力推动现有文化站逐步转型为文化体育活动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红色文化传承中心、旅游服务中心、文创产品展销中心,实现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文化资源融合。
4.3.2 资源结构化:文化资源辐射与互补
长沙县不断盘活文化资源,以全融合的文化资源推动县域文化资源内容拓展至基层社会治理、精神文明建设、旅游产业发展等领域,实现数字公共服务的有效辐射以及与其他领域数字资源的优势互补。将公共文化的规训、教化等规制作用融入县域基层治理,在拓展公共文化服务范围的同时,以“柔性治理”和“软治理”来提升县域治理水平和能力。与社会精神文明教育相结合,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来拓展精神文明,创新活动内容,树立星沙文明新风尚,助力和谐星沙建设。与县域旅游产业相融合,打造优质智慧文旅品牌,推出更多优质的“精神食粮”“文化大餐”,提升公共文化的经济价值,有效满足民众的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需求。
4.3.3 资源能力化:文化资源协同创新
长沙县以文化资源辐射与互补带动产生规模效应、叠加效应,创新县域文化资源协同能力,实现文化资源的创新利用。探索出“政府搭台+公司运营+村集体入股+农户参与”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打造了福临镇、金井镇、开慧镇、高桥镇等文旅融合示范点。培育出云旅游、云演艺、云娱乐、云直播、云展览等新业态,形成“网络体验+消费+文娱”新模式,使得公共文化服务成为引导和培育民众文化消费习惯、拉动内需的重要抓手。同时,以“政府引导、企业参与、民众为主体、社会力量为突破、资源撬动为补充”的协同发展模式,将文化服务融入社区、乡村建设,组建社区(村)文体艺术中心,以文化活动改善邻里关系和加深邻里感情,加强县域精神文明建设并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4.3.4 资源杠杆化:文化服务广拓展
长沙县通过上述行动激发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动能并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广拓展的目标。一是公共文化服务实现持续化发展。长沙县积极吸纳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本发展新型文化业态,以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反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倒逼公共文化服务寻求高质量的发展路径,在更广的范围内编排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产出民众看得懂、用得上、买得起的文化产品,为民众提供多层次、高质量、可持续的文化服务。二是公共文化服务价值化的实现。以智慧文旅、文化产业“塑形”,以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铸魂”,让民众享有更加充实、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充分发挥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为建设文明和谐、物心俱丰、美丽宜居的星沙提供助力。
在运用资源编排理论对长沙县数字化公共服务发展案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了数字化推动县域公共文化服务转型的演化模型,揭示了在不同跃进阶段县域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践逻辑(见图5)。长沙县聚焦民众的实际文化需求及其动态变化,通过数字化行动与赋能,编排县域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激发县域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活力,促进县域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经历了基础建设、初级应用、深度应用、全面应用四个阶段三次跃升。当然,每一个阶段的变化和每一次跃升并非简单的取代,而是在前者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与升级。具体而言,第一,数字赋能。顺应民众文化需求的新变化和数字技术的新变革,以数字化行动促进文化服务的数字设施建设、数字资源对接与共享、数字应用场景构建与扩展融合,不断夯实数字基础、整合数字资源和撬动数字边界,逐步实现县域文化服务资源的全连接、全联动、全融合。第二,资源获取。在数字行动与赋能的基础上,加快实现县域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积累与部署、资源捆绑与协调、资源辐射与互补,实现资源编排结构化,形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及覆盖全面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资源池,为县域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资源基础。第三,资源转化。对获取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进行重构与创造,创新转化为县域公共文化服务集成能力、开发能力、协同能力,实现资源结构化向能力化跃升,这是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县域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势能的关键步骤。第四,价值传递。在资源获取与转化的基础上,通过资源结构化与能力化推动资源杠杆化,促进县域公共文化服务可及化与均等化发展、标准化与精准化发展、持续化与价值化发展,实现县域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高精度、广拓展,确保县域公共文化服务实现高质量发展并可高效能满足公众需求。总而言之,数字化赋能县域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不是静态、单一的发展,而是动态、多元的发展,遵循“数字赋能—资源获取—资源转化—价值传递”的实践逻辑,动态满足民众对美好文化服务的需求。其高质量发展实践逻辑从数字化赋能资源编排来讲,依次对应县域公共文化服务行动数字化、资源结构化、资源能力化、资源杠杆化,其中,行动数字化是动力,资源结构化是基础,资源能力化是关键,资源杠杆化是目标。
图5 数字化赋能县域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践逻辑
基于长沙县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历程和实践逻辑,文章得出以下普遍性启示:第一,满足民众实际需求是数字化驱动县域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县域应坚持以民众需求为导向,以数字化赋能文化资源编排和创新构建与县域人口知识结构相匹配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及新业态,精准识别民众的公共文化需求,动态调整与优化公共文化服务,着力解决民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公共文化服务问题,让民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第二,把握数字化驱动县域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因时有序推进。县域应瞄准国家在不同阶段提出的公共文化服务要求,把握不同阶段的数字技术特征,充分利用自身与外部资源条件,因地制宜推动数字化赋能文化资源编排与文化服务创新,分目标、分任务、分阶段地有序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动态满足民众对美好文化服务的需求。第三,创新引领,创设县域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应用场景。县域应直面民众的美好文化需求,以数字设施建设与提质为基础,以数字资源整合与编排为途径,持续深入推进数字资源融合、挖掘与应用,与时俱进创设县域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应用场景,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数字资源互联互通互认、共建共享共治,促进县域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