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文体学视角下主位推进模式对散文英译及其教学启示

2024-05-17 20:21王敏儿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7期
关键词:主位主语语篇

王敏儿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在当前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背景下,若想将我国文学作品更好地推向世界,必须要对译文语篇进行合理组织并适当调整译文信息结构,尽可能符合译文受众的语言习惯。通常情况下,主述结构能够充分展现出作者吸引读者的过程,研究主位推进模式是对语篇展开模式及信息传播模式进行分析的手段之一。相关调查研究表明,从语篇层面来看,小句是信息的重要载体。若是在一个小句中涉及两个信息单位,那么这两个信息单位有可能是主位和述位。主位通常包含已知信息,是信息的出发点,为述位提供了背景和方向; 述位则通常包含新信息,是信息的核心,推动信息流的发展。主位和述位的交互作用构成了信息传递的基础结构,进而使其展现出更加完整和连贯的语篇结构。结合当前业界的重点研究内容来看,研究人员大多更加关注英语学术语篇的主位特点及主位推进模式,同时还会与一些英语学术语篇之间进行对比分析,但在散文英译以及教学领域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针对主位推进模式在散文英译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几点应用模式和要点。

1 主位推进模式概述

功能文体学是文体学的重要分支之一,还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主位推进模式是功能文体学比较典型的研究成果。语篇来源于人们的日常交流,有诸多学科都涉及对于语篇的研究和探索,根据语篇的定义来看,其通常情况下是指语言单位,并非由单一句子所构成的,其中大多包含着多个句子或者是语段。文本包含着多种功能,包括概念、交际及语篇,人们对于文章意思的理解主要是因为语篇自身需要实现其交际功能,所以各个句子之间需要有着一定的联系,这种联系本质上便是衔接。针对一个完整的语篇而言,其不仅前后句包含着一定的语义关联,在形式层面大多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例如前后句的主述位便会产生一定的联系和变化,进而使其构成一个意义完整的整体[1]。在对语篇语言学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将这种信息推进模式定义为主位推进模式,是研究语篇连贯性的重要理论基础。迄今为止,主位推进模式已经受到了业内的广泛关注,目前已经有诸多学者都开展了对其的研究并提出了诸多成果。

散文作为一种文体类型有一定的特殊性,散文语言大多有简洁、流畅及朴素的特点,一般来说,人们往往会使用形散而神聚来形容散文。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不仅要综合考虑目标语言、文章思想及作者的写作风格,还应当针对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展开更为深层次的探究。翻译人员的翻译需要采用更能够被翻译语篇接受者所理解的语言,针对文章的信息发展结构进行优化组织,以有效帮助读者对散文的内容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有更为深入的解读。在语篇研究领域,主位推进模式是至关重要的理论之一,是现阶段翻译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翻译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方向和视角。对于主位推进模式来说,其具体是指立足于语篇和话语针对不同句子的主位及主语的构建和内在联系展开深层次的分析,进而使得语篇能够形成一个宏观结构,所以在当前英译领域经常会应用主位推进模式,以更好地保留和传达原文信息。

从整体趋势来看,译者选择保留原文的主位推进模式,原因在于能更好地保留原文的语境和信息流动方式。有助于保持散文的连贯性和可读性,使英文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意图,在原文中不同的模式均能够在译文中体现出与之的对应。但译者在保留原作主位模式的过程中,有时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性的舍弃。这主要是因为,尽管主位推进模式对于保留原文的语境和信息流动方式非常重要,但在翻译过程中,也需要考虑其他的因素,有时倾向于选择派生型及连续型模式。杨若希表示,散文的创作并不会受到分场、分幕、情节及韵律等限制,这种文体有着更好的灵活性,所以在散文中往往能够体现出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所具有的差异性[2]。对于主位推进模式的转换是翻译中常见的一种现象,主要源于译者对源语和目的语之间差异性的衡量,以及在视角转换方面的尝试。在翻译过程中,由于不同语言之间的语法、表达方式及文化背景等存在差异,完全保留原作的主位模式往往是不可能的。因此,译者需要在充分理解原作含义和语境的基础上,从目的语的角度出发,对原作的主位推进模式进行适当的转换和调整,实现对于固有表达角度的合理转换,切实保障译文的合理性,使其能够充分同译语习惯相适应,更好地被读者所接受和理解,提升原文信息传达的效率和完整性。

2 主位推进模式在散文英译中的应用

2.1 保留原文模式

从实际情况来看,人类思维模式有着一定的相似性,所以英语同汉语之间在主位推进模式上也存在相同点,若是在翻译的过程中没有考虑这些相同点便会导致译文质量受到影响,所以译者在进行英译的过程中更加倾向于选择保留原文的主位推进模式,因为其在保障语篇连贯性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在保留原文的主位推进模式中涉及多种类型,其中,平行型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其主要是将第一句中的主位作为出发点,接下来的每一句都将其主位看成主位,以此引出各种主位,从多维度着手对一个主位进行阐释。结合实际情况来看,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均有相似的例子。所以这种模式的应用并没有较高的难度,能够顺利达到让译文和原文含义相同的效果,模式应用原理便是T1→R1、T1→R2、T1→R3……以下述句子为例。

例1:Mrs Cox teaches Chinese in a primary school in Shanghai, a big city on East coast of China.She aspired to be a teacher when she was 16.She has taught nine years now and always enjoyed her work.

Mrs Cox 和两个She 分别是T1、T2 和T3,第一句其余部分为R1;同理,第二句其余部分则是R2,第三句其余部分则是R3。

在正式进行翻译之前需要先对这一整体语段进行划分,明确其由3 个句子构成,其主述位采用平行式模式进行衔接,若是译文没有根据这一模式进行翻译便会对其内容的完整传达造成影响。

译文1:考克丝女士在上海一所小学中教中文,它是中国东海岸的一个大城市,她9 岁时便有着当教师的理想,至今为止已经从教9 年,并且十分热爱自己的工作。

译文1 存在诸多欠缺,其中最不合理的便在于“它是中国东海岸的一个大城市”这一句子,其在整体语篇中实质上是一种全新的主述位结构,这便导致语段本来的平行式模式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所以可以将其改成译文2。

译文2:考克丝女士在上海,中国东部沿海的一座城市的一所小学教中文,她10 岁便有着当教师的理想,至今为止已经从教9 年,并且十分热爱自己的工作。

译文2 极大提升了译文的流畅性,并且符合交际用语特点。从交际的角度进行分析,译者需要实现对于语段的整体把控。这主要是因为,在一个语段内部,格局的主述位在排列上需要按照特定的顺序,若是未能综合考虑句子的整体性,仅仅是对单一句子进行考虑,便有可能会形成一组散句,面临着欠缺整体性及过于凌乱的问题。虽然从句子层次的角度来看并没有过大的问题,但结合语段层次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能够发现,其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不合理性[3]。

2.2 部分调整原文

英语和汉语在语言组句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在进行翻译时,即便是两个语篇有着一样的主位推进模式,但在实际进行推进阶段,译者同样需要在对原文信息结构进行充分传达的同时,从译语本身的句法结构出发采取科学有效的调整措施,以尽可能地提升译文本身所具有的连贯性。

例2: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朱自清《匆匆》)

译文:I don't know how many days I have been given, but the days in my hands are becoming numbered.(张梦井,译)

对于例2 的汉语原文和英语译文来说,其所采用的主位推进模式本质上都是主位统一性,但英语大多注重形合,其存在着明显的形态上的变化,大多会使用代词或者是定冠词,而汉语则比较注重保障语言整体的连贯性,尽可能避免过多的应用代词,更加常用无主语小句,所以英译中尽可能省略过多的主语重复,以提升译文的贴切性及自然性。

例3: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铜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鲁迅《故乡》)

译文:At this point a strange picture suddenly flashed in to my mind: a golden moon suspended in the deep blue sky and beneath it the seashore, planted as far as eye could see with jade-green watermelons,while in their midst a boy of eleven or twelve, with a silver ring on his neck and a copper fork in his hand,stabbed with all his might, but that cha twisted his body and fled from his crotch.(杨宪益,译)

在这一语段中,原文和译文所采用的主位推进模式基本上相似,原文主要是根据脑海中的画面这一主位进行丰富和展开,而译者杨宪益则在保留语篇效果和主位推进模式的基础上作出了适当调整,即“深蓝的天空”和“海边的沙地”两部分,此举既能够完整地展现出原文意图,还能够尽量符合表达规范[4]。

2.3 重构主位推进模式

从本质上来看,翻译主要是指不同语言和文化的互相转换。英语和汉语在表达方式和句子结构上都有其独特的特点。英语造句时倾向于使用形合法,即通过连接词、介词等语言形式手段将分句和词语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句子。其主要指的是使用衔接手段进行合理连接,以更加科学合理地对逻辑关系及语法意义进行表达。而中文则更注重意合,即通过语义的内在联系将分句和词语连接起来,较少使用明显的语言形式手段。该方法是尽可能不用或者是少用衔接手段,利用词语或者是分句对句中所包含的逻辑关系及语法关系进行表示。基于此,汉语更加侧重于隐性连贯,强调逻辑事理的顺序,强调功能和意义,充分展现出两种语言所独有的特征,为了切实提升交流效果应当严格按照各种语言的特征和表达方式进行交流。通过尊重语言差异、学习目标语言、注重语言表达、运用语言策略和不断练习,我们可以更好地与他人进行交流,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如果译者只是生硬地加入另一种语言结构,可能会破坏原作的连贯性和可读性,使读者难以理解,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通过译语的语言结构完整全面地展现出源语的信息。基于此,译者在翻译时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变化尽可能突破原文句法结构及语法结构的限制,充分考虑句子形成的规则以及源语特征,为了实现有效的翻译,译者需要灵活地运用目标语言的语法和词汇,以准确地传达原作的含义和风格。这包括对句子结构、词汇、语法等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写,以适应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阅读需求。但这种调整和改写必须在保持原作意思和语境的基础上进行,在不造成损害的基础上切实保障译文阅读的完整性以及流畅性。

茅盾翻译的一段《白杨礼赞》就是一个很好的典型,“It's a kind of going-all-out tree, with a straight trunk and straight branches.Its trunk is usually more than ten feet high, within which no branches can be seen as if it were roan-made(R2).And all the other branches are growing straight upward and close together as if they were meant to be in bundles without any transverse branches.Its broad leaves also grow straight upwards with only a few that lean this way or that, to say nothing of the hanging ones.Its bark is smooth with faint silvery.”。

英语本身作为一种主语突出型语言,更加强调形式,所以其句法结构大多以主语语言为主,汉语语篇则比较注重话题,其大多会采用话题和评论相结合的模式。基于此,在进行英汉互译的过程中应当通过技巧实现汉语话题和英语主语突出的有效转换,源语语篇主要是围绕着“白杨树”这一中心话题,译者在英译的过程中则对原文的主位推进模式做出了相应的改变,使其能够更好地向主语突出进行过渡,以更好地适应英语语序结构[5]。

2.4 连续型模式的应用

汉语语言、英语语言的思维方式与语言结构存在显著的差异,这使得英语主语、汉语主语相同的情况较少,尤其是述位推进、主位推进相一致的情况更是寥寥无几[6]。若翻译后的内容和翻译以前的主位推进模式存在冲突,则原文模式的强行保留只会导致翻译后的内容缺乏流畅性,甚至变得“扭曲”。因此,翻译人员应积极转换主位推进模式,对语序进行重新排列,并让翻译后的内容自身拥有推进模式和一定的连续性。应用连续性模式时,当全篇以相同话题为中心进行描述时,文章具有统一的主语和整齐的句式,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句子意思[7]。

例4:a.有时太阳走进了云堆中,它的光线却从云里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b.这时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倒也不容易,因为我就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c.有时天边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太阳出来,人眼还看不见。d.然而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e.后来太阳才慢慢地冲出重围,出现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f.这时候发亮的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明亮的了。g.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么? (《海上的日出》)

译文:Sometimes, hidden by the clouds, the sun nonetheless shed its rays straight onto the seawater,making it difficult for me to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sky and the sea because what I saw in front of me was nothing but a wide expanse of dazzling brilliance.Sometimes, with thick layers of dark clouds hanging in the sky, the sun was hardly visible to the naked eye.but its radiance managed to show through the dark clouds to edge them with golden lace.Then, after gradually breaking through the tight encirclement, it came into full view and even dyed the dark clouds purple and scarlet.At the moment, apart from the sun,the clouds and the seawater, I too was luminous.Wasn't that a marvelous spectacle?(张培基,译)

在原文中,b 句、c 句二者的主位分别是时间状语与地点状语,这在汉语中是常见主题句。翻译人员并未按照原文把a 句翻译为 “At this time, it's not easy to distinguish between water and sky, because I only see a bright light.”,而是把述位一部分当成主位,和谓语相结合,以此作为句子主干。而c 句采用了相同的处理方式,把原文的地点状语主位转换为“with thick layers of dark clouds hanging in the sky”,将主题主位向主语主位进行变换,必然导致主位推进模式随之产生变化。而原文延续模式也替换成译文连续模式。

例5: 从北平来的人往往说在上海这地方怎么“呆”得住。一切都这样紧张。空气是这样龌龊。走出去很难得看见树木,诸如此类,他们可以举出一大堆。我想,月亮仿佛失掉了这一点,也该列入他们认为上海“呆”不住的理由吧。假若如此,我倒并不同意。在生活的诸般条件里列入必须看月亮一项,那是没有理由的。清旷的襟怀和高远的想象力未必定须由对月而养成。把仰望的双眼移到地面,同样可以收到修养上的效益,而且更见切实。可是我并非反对看月亮,只是说即使不看也没有什么关系罢了。(叶圣陶《看月》)

译文:People from Peiping often wonder why Shanghai should choose to live in such a lousy place.They say life here is so full of tension, the air so foul,and the trees so scarce, and so on and so forth.I wonder if the apparent loss of moonlight might as well be listed among their reasons for staying away from the city.But I would think otherwise, for it doesn't make sense to call the enjoyment of moonlight one of the requisites of life.Open heart and wide vision do not necessarily come of watching the moon.The same can be achieved in self-cultivation, and that in a more practical way, by looking earthward instead of skyward.Nevertheless, I'm not opposed to watching the moon.I only mean it doesn't matter at all if you see no moon.(张培基,译)

在例5 原文中,信息流相对松散,由作者在前一年夏天听闻的蝉声向如今所见的月亮进行转变,随后继续讲述自身的赏月经历。不同小句述位的关联并不显著。不过,原文的理解难度并不大,其原因是该句群存在超句语义主位,“从北平来的人往往说在上海这地方怎么‘呆’得住”,这是派生型模式,而翻译后的内容,基本上小句都将主位更换为“I”这一主语,从而变为连续型模式,具有整齐的句式和统一的主语,这样一来,英语读者便会更好地理解原文内容。

2.5 派生型模式的应用

若翻译前的主题主位不符合翻译后的主语主位,要想使翻译后的内容阅读流畅,翻译人员需要展开相应的转换和增补,而这样的转换将会有悖于翻译前内容的主位推进模式。在翻译过程中,应用派生型模式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传达原文的含义和信息结构。这种模式通常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前一主位由后一主位进行说明; 二是前一主位由后一主位进行补充。这种模式有助于充实文章的内容,并且使整体形式显得紧凑、完整。因此,该模式是应用较多的主位推进模式,使用频率也比其他主位推进模式更高[8]。

例6:a.“唉! 往事,只是不堪回首的往事呢! ”我悄悄地独自叹息着。b.但是我目前仍然有一幅逼真的图画展现出来……(庐隐《异国秋思》)

译文:O the old days! I sighed softly by myself."I can't bear to look back." Nevertheless, the follow ing picture began to open out vividly in my mind's eye...(张培基,译)

将译文、原文相互对比,翻译人员对例6 的a 句进行了感叹句的处理,通过这种方式,原句自身信息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从延续型的原文模式变成了派生型的原文模式。翻译人员采用该处理方式,能够让整个篇章的结构更加紧密,而不是只注重单个句子的完整性和一致性。这样可以解决上句和下句之间没有直接语法联系的问题,为读者的理解提供便利。

3 主位推进模式下的散文英译教学启示

胡壮麟和刘世生在《文体学研究在中国的进展》一文中指出:“文体学为外语教学服务具有巨大的潜力。”传统的语言学翻译理论虽然在很多方面对翻译活动和翻译教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但研究重点多局限在“是否忠实、对等于源文上”等语言内部。功能文体学理论不仅忠实于语言材料的分析,而且关注语篇与语境的关系,对翻译活动参与者之间的关系、翻译过程发生的环境条件、对源文与译文关系进行重新阐述,动摇了“源文至上”的传统翻译观,扩大了翻译研究的范围。“主位推进模式”是系统功能语法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能反映出篇章结构的框架和不断渐进的过程。理论上来说,主位推进模式能够服务于任何文体的翻译评价与翻译教学[9-10]。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散文英译中合理使用主位推进模式能够在保障原文精准传达的基础上提升句子内涵,是当前比较科学可行的语篇分析和语篇教学手段。因此,相关教师应当深入研究主位推进模式中不同模式应用的实际情况,融合传统英语翻译教学优势,以切实提高学生散文英译应用能力和翻译课堂教学效果。该理论在指导实际的英译教学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该理论作为一个研究相对较少的新理论和新方法,我们要持有批判态度,创造性地运用于自己的研究和实践中去,不断开拓语言学研究和语言教学的新途径。

猜你喜欢
主位主语语篇
谈谈引导主语从句的连接词的用法
巧用无灵主语,让续写更灵动
网络新闻语篇中的主位与主位推进模式特征研究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主位结构下莎士比亚《Sonnet 18》及其中译本分析
主位结构下莎士比亚《Sonnet 18》及其中译本分析
基于句法位置和主位推进模式的代词回指偏误考察
英语中的虚主语“it”和汉语中的虚主语“他”异同之比较
从主位结构角度分析罗斯福演讲中的连贯性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