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报刊传播现代化观念的特点及影响

2024-05-17 20:21张靖源朱培丽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7期
关键词:报刊知识分子观念

张靖源,朱培丽

(新乡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新乡 453003)

大众传播是能够把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和态度传播得更快更远的一种工具,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特别是现代化观念的转变过程中,报刊作为中国近代以来大众传播最有力的工具之一,发挥着推动器的作用[1]。时至20 世纪30 年代,中国知识分子聚焦国家现代化这一奋斗目标,真正在自觉意识层面提出多元的现代化观念,依托报刊不断传播新知,以求影响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方向。这一时期报刊成为知识分子宣介现代化新发展、传播现代化新观念的主阵地,深切影响着时人的现代化认识。如今已经过去90 多年,这些观念主张在中国现代化的实践探索中早已作出回答,站在历史、理论、实践相结合的高度,从后思索,回眸20 世纪30 年代报刊如何推动中国现代化观念传播,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过程,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必然性。

1 近代报刊传播现代化观念的动因

从宏观历史视域下,观察当时国内外局势的情况和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困境,20 世纪30 年代中国现代化观念的勃兴和传播主要由以下三方面构成。

1.1 西方现代化矛盾突出,引起报刊关注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凭借中立贸易,从根本上改变了与欧洲的经济关系,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金融中心和债权国,加强了对世界经济的联系和影响。但随着1929 年大萧条的发生,美国对外投资紧缩,经济危机迅速外溢,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大幅下降,资本主义的经济退后25 年,大批企业破产倒闭,全国失业工人超过3 000 万,世界市场急剧萎缩,世界贸易额缩小2/3[2]。面对如此恶劣的态势,各国开始采取以邻为壑的政策,在进行关税战、货币战的基础上,“比以前更加疯狂地加紧向殖民地进攻、剥削,竭力开拓自己的倾销市场”[3]。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公开又庞大市场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自然也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转嫁经济危机的对象。于是报刊编辑及部分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密切关注审视西方现代化的发展,《民生周报》《东方杂志》等报刊集中刊发剖析资本主义制度及自由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文章,给知识分子和报刊读者带来重思中国现代化未来发展的风向。“在这资本主义制度已生破绽的今日”[4],中国的现代化不再是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前所意指的资本主义化。

1.2 国内外危机叠加,中国现代化进程严重受阻

20 世纪20 年代末,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与中国有着密切经济联系的资本主义国家为转嫁自身危机,大肆打击中国市场,利用商品倾销致使国内物价跌落,对外贸易量骤降,民族工商业如纺织业、茶业、煤业等经营困难,连年亏损,造成大量工人失业。与此同时自然灾害也连绵不断,仅1931 年南方暴雨受灾民众达七八千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6,人民生活极端困苦。再加之1931 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企图借助侵华战争来实现摆脱国内政治经济危机的目的。这一时期中国在人口、贸易资源、金融工业等方面直接或间接损失难以计算,现代化进程严重受阻。基于当时国情,知识分子秉持报刊救国理念,怀以更加迫切的决心,希望通过报刊上的各种观念主张,改变民众对现代化宿题淡焉若忘、不加深究的态度,“刺激并救治一大部分人向来漠视中国经济危机的麻木心理”[5],动员民众、引导社会共同解决中国现代化仍旧幼稚落后、发展缓慢曲折的诸多问题。

1.3 报人满怀建设现代化国家的热忱

在中国现代化缓慢曲折的局面下,报人急声呼吁、大力号召国人进行现代化建设,以期通过报刊能够对中国摆脱落后局面寻找新的出路予以启发。20世纪30 年代初《大公报》持续发出进行经济建设的呼声,追求通过发展经济增强国力,进而解危救穷实现国家现代化。1932 年7 月《申报月刊》发刊词中旨求在极度贫乏、正当国难的中国提倡生产,认为只有实现生产的发展、物质条件的充足,才能推动中国教育、国防等各方面的建设。因此,当苏联仅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就在工业总产值部分要素上超过先进工业国家,逐步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序幕时,《申报月刊》《国闻周报》《东方杂志》等近20 多种颇有影响力的报刊密切关注苏联发展,在社会掀起一股“苏联热”,宣介其农业集体化、计划经济体制等方面的文章,专号比比皆是,希望借此引起每一个急迫希图政治清明、经济复兴国人的注意。

2 近代报刊传播现代化观念的特点

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科举制度的崩坏导致知识分子丧失政治论政、发表言论的话语空间,直至借助大众报刊这种新型传播工具才重新掌握社会话语权。到了20 世纪30 年代,报刊除构建政治权力外,还成为挖掘现代化发展积弊、传播各种现代化观念主张的公共领域,将中国现代化急于面对的问题放在台面上供时人讨论,呈现鲜明特点。

2.1 刊物丰富,内容专业

1930 年现代化这一宿题重新涌现,国内综合类刊物、时事政治类刊物、学术刊物纷纷出现探究中国现代化各方面问题的文章,这些报刊在传播中国现代化观念的过程中起到媒介作用。综合类刊物,如《申报月刊》内容侧重于现代国家、中国政治经济状况研究,在现代化内容的审阅刊出上,有相当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东方杂志》内容偏向社会科学,每期字数近20 万,积极刊载有关现代化问题最新撰述的长文,具有极大的可读性和学术性;《文化建设》月刊举办中国本位文化建设征文活动,设置奖金吸引国内贤达赐以鸿文,聚焦文化与中国现代化发展,集思广益,以飨读者,扩大影响。时事政治类刊物,如《独立评论》的发起人和骨干多数留学欧美,对现代化尤其是西方现代化颇有见地,经常在所设的《问题讨论》一栏进行激烈辩争,引领报界现代化议题;《大公报》创设《星期论文》栏目,敦请对西方国家有着切身经历的社会名家撰文,并担任提倡现代化的宣教者,在读者心中树立一定威信,可称为中国现代化的社会雷达。学术刊物,如《经济学季刊》以中国经济学社为依托,刊载社内年会中李权时、张素民等经济学界知名人士关于中国现代化统制经济问题的论文,资料丰富、内容翔实,使得专业理论更易被普通民众知晓。

2.2 博采众说,多元呈现

1933 年为纪念创刊周年 《申报月刊》 特意将26位知识分子围绕中国现代化面临的困难和障碍、先决条件和出路、道路模式的选择等问题提出不同的甚至相反的观念主张并于一辑,该刊之所以“无分轩轾地披露”,目的在于博采众说,加以比较,使得对中国现代化问题的研究“不致有闭门造车之弊”[6]。同样,《独立评论》始终秉持“独立”精神,在自1932 年起颇具热度的乡村建设话题上既大量发表杂志社同人陈序经、吴景超等对晏阳初所领导的定县实验、梁簌溟所领导的邹平实验的批评文章,又积极刊载吴宪、章元善、瞿菊农等对乡村建设运动亲身经历、考察、实验过的支持者的申辩文章,给予时人不同视角的现代化思考。《大公报》更是明确提出,“凡所欲言,可在本报言之,其互辩者,在本报辩之”[7],将《社评》《星期论文》 专栏供知识界就如何建设现代化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等问题进行长期探讨,贡献方案,以期唤起公共舆论,教育国民,复令中国实现工业化。诸如上述报刊不加干涉的多元呈现,为中国现代化观念提供了自由开放的传播平台。

2.3 参与论争,活跃交互

对于中国现代化这一宿题,论争是近代知识分子受到西方现代化冲击后,探究中国现代化发展问题的反应与方式。而中国现代化相关论争如此频繁活跃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近代中外交汇导致的多变分歧的时代特征[8]。20 世纪30 年代关于中国现代化问题的论争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纷纷展开,报刊成为不同现代化观念碰撞交锋、互动传播的平台。经济上,1933 年《申报月刊》主动设置议题邀约大量经济学者基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经济视角各抒己见,引起先农业化还是先工业化之争、自由经济与统制经济之争,其中统制经济被提及23 次,得到知识界广泛响应,一时之间统制经济“变成了时代的标语,世界议论的洪水了”[9]。不仅学术刊物《经济学季刊》在1935 年第5 卷第4 期刊载有关统制经济、自由经济文章14 篇,就连政治刊物《行健月刊》也刊出“计划经济”专号参与探讨。政治上,以《独立评论》为中心,进一步深化《申报月刊》对中国现代化的讨论,在中国该走民主救国还是独裁救国的问题上启动民主与独裁之争,从1933 年第77 号发表胡适的《建国问题引论》开始,到1935 年第141 号发表胡适的《从民主与独裁的讨论里求得一个共同政治信仰》结束,至少在24 期内间续刊载胡适、孟森、蒋廷黻、陶希圣等学者30 余篇激烈论战的文章,甚至在彼此交互回应的过程中《东方杂志》《大公报》《再生》 也卷入其中。文化上,自1935 年《文化建设》月刊发行人樊仲云于第1 卷第4 期发起 《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后,中国现代化是否存在建设本位文化的必要激发文化论坛的热烈讨论,中国本位文化与全盘西化之争迅速席卷全国,各地日报如《杭州东南日报》《南京中央日报》《上海中华日报》 积极刊文发表意见,单就《文化建设》月刊转载的讨论文字高达百万字以上。总之,南北报刊对中国现代化问题相关论争的积极参与,活跃了多元现代化观念的交互,构成传播中国现代化观念的辐射网络。

3 近代报刊传播现代化观念的影响

近代报刊传播中国现代化观念的过程,也是推进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过程。通过报刊知识分子对如何扫清现代化进程中的障碍、改变中国现代化迟滞的现状等一系列问题做出积极探索和深刻回答,一定程度启迪了当时的知识界和广大读者,对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3.1 提高民众现代化的认知水平

20 世纪30 年代前,一些学者在论述中常将“欧化”“西化”等同“现代化”使用。在他们的语义中,西方文明突破国家和区域的界限,具有可效仿的普适性,基本所言“西化”与“现代化”同义。而从1933 年《申报月刊》刊发中国现代化问题特辑开始有所不同,多数知识分子开始基于现代化本身,从经济层面界定现代化概念,现代化主要关于经济、工业化才能图存等观念广泛传播,促使知识界乃至社会民众的现代化认识进一步深化,开始了由“西化”到“现代化”的观念转向。民国思想文化史上颇具影响力的政论家胡秋原在其著作《一百三十年思想史纲》中认为《申报月刊》的这场讨论可以与社会史、文化自由的两次论战并列,代表了20 世纪30 年代关于现代化的思想倾向,具有相当的影响力。此后《独立评论》《文化建设》《大公报》等报刊的参与活跃使观念转向更加彰显。南北互联的中国现代化论争让多数知识分子逐渐认识到“现代化”不等于“西化”,双方“包含着许多性质不同的事实”[10]。这一观念的提出和传播,意涵着人们对现代化认识的纵深推进。由此代替“西化”,“现代化”一词被近代人广泛使用,产生了“思想上的觉悟”和“见解上的改变”[11]。可以说,过去将“现代化”等同于“西化”这种认识上的模糊,就是中国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容易受到先发现代化国家影响的典型表现。幸而,借助报刊整个社会掀起现代化浪潮,中国现代化已成为一般人的呼声了。

3.2 激发中国现代化民族自主性的生成

西方国家以强势的姿态令中国被动进入现代化进程,这种初始的被动促使中国民众尤其是知识分子深受西方现代化的影响,惯于依托西方现代化视角观察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而到了20 世纪30 年代,由于现代化发展受制难行,部分知识分子深切反思中国现代化事业昙花一现的原因,逐渐跳出中西比照的单一视域,从世界现代化角度思考中国现代化问题。一时之间认为“中国问题是世界问题的枢纽”[12]“中国的现代化也是全世界‘现代化’的大连锁之一”等将中国现代化纳入世界现代化进程,突出“中国”重要性和地位的观念颇为流行。此后,关注中国现代化文化领域发展的知识分子也同样主张“中国民族是人类的一部分,应该尽他的责任”[13]。综合来看,站在世界历史的广阔空间,“之所以吸取西洋文化,就是要使中国现代化,要使中国成为世界队伍中之一员大将”,知识分子逐渐认识到在利用西方现代化先进成果为中国现代化提供“营养的资料”的同时,不能让其反客为主,应充分保留“中国民族特征”[14]。向外看,向内转,在近代报刊的影响下,现代化民族自主性的生成和增强,打破了过往中西对立的僵持,促使民众重新看待中国现代化与现代化的关联。

3.3 助推中国现代化进程

到了20 世纪40 年代,社会各界对于二战后中国经济重建必须实现工业化的呼声不断高涨,与中国共产党强调国家工业化必要性的主张相契合,而这不能忽视报刊高强度传播的作用。在20 世纪30年代各主流报刊传播的中国现代化观念虽呈多元比较的态势,但代表多数知识分子思想倾向的主流观点与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思想有着极高的趋同性。1934 年《独立评论》就指出“我们只有努力走上工业化的路,才可以图存”[15]。《国闻周报》也刊文道:“现代化的基础是高度的工业文明,我们想立足于现代的世界便只有现代化起来,立刻缔造工业化的基础。”[16]由此观之,在20 世纪30 年代报刊的传播下,工业化不仅是国内持续关注的热点话题,工业化的呼声也 “已结晶为全国舆情的一致要求”[17],甚至20世纪40 年代中国如何实现工业化等具体问题还成为张培刚等海外留学生论文的选题。于是,1945年《论联合政府》中关于只有成立联合政府保证国家独立、自由、民主、统一,才能实现中国工业化的主张,一经发表便在国内引起极大反响,赢得了各界人士的强烈支持。新中国成立后,全国人民怀着高度的生产热情,力图把梦寐以求的理想变为现实,积极投身到中国工业化的建设之中,提前并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推动中国朝着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4 结束语

由此可见,早于西方近20 年,中国知识分子已经提出一系列多元比较的现代化观念,并且在国内以报刊为媒介实现大范围传播。时至今日,面对西方现代化的理论霸权和话语霸权,回望近代报刊传播现代化观念的特点和影响,应从中吸纳好的经验,积极借助报刊、广播、网络等媒介,打造多元化国际传播平台,增进各国人民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了解认识,从而提高中国式现代化的吸引力和国际影响力。

猜你喜欢
报刊知识分子观念
本刊推荐2024年优秀教育报刊
维生素的新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百强报刊
健康观念治疗
在“门”字内加字可以组成新的字,试着填填下面的空吧!
即兴表演的观念阐释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知识分子精神内涵的演变——基于西方几种主要知识分子理论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