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建荣
(高台县宣化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 甘肃 高台 734308)
1.1 小麦赤霉病的症状识别。主要出现在小麦的苗期和穗期。通常发生在穗部,如果田间湿度较大,发病部位所显现出来的是红色霉层,也就是分生孢子。除此之外,还可能发生在苗期,造成苗腐,该病发生的直接原因是土壤或者种子带病菌。发病初期病苗的芽变成褐色,逐渐腐烂。轻症表现为植株黄瘦,若较为严重,则将导致麦苗死亡,苗从腐烂处折断,并且伤口有黏稠腐烂物质,田间湿度较大的情况下,死苗茎秆会有大量粉红色霉斑。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秆部腐烂,在穗下1 ~2 节最容易出现秆腐,小麦赤霉病在感染之初仅为一个水渍状斑点,慢慢变黄干枯。若病害较重,小麦无法正常抽穗,且有粉色霉层出现。
1.2 小麦赤霉病的发病规律。引发小麦赤霉病的主要真菌是赤霉烯酮,是一种镰刀属真菌,具备很强的扩散力和致病力。通常,侵染来源来自上一年度植株的病残体。在第2 年春夏季,温湿度适合其生长发育时产生子囊壳,成熟后可以借助气流传播,损害麦穗部位。小麦不同生育期对赤霉病菌防御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小麦扬花期很容易感染赤霉菌,另一个容易感染的时期是小麦抽穗期。除此之外,赤霉病的发生与品种、气候也有较大相关性。据调查,在菌源量较大的环境下,抽穗期、扬花期遇到高温高湿天气发病几率将会增加;扬花期前后,病菌子囊壳成熟后会借助风雨进行扩散,分生孢子会在花上进行着生,造成二次侵染。
1.3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方法。一是气象防灾工作。农技人员或者种植户应该关注气候情况,提前进行杀菌剂喷施预防。二是选育抗病品种并了解小麦发病特点,从而降低赤霉病的发病率。三是消灭病源,小麦赤霉病菌不仅在小麦上可以成活,在其它很多作物上也可以存活。做好播前的土壤种子消毒,并与物理翻耕灭茬相结合,降低残留,有效消灭病源。四是施肥要科学。为了减少赤霉病病害发生率,需科学用肥,提高其抗病能力,同时做好水分管理调控。五是药剂防治,在小麦扬花期,可选择用多菌灵药剂进行防治,喷药后遇雨要及时补喷,并保证叶面和穗部药剂喷洒均匀。可以在药物中添加25%吡虫啉,预防蚜虫和吸浆虫等害虫,提高病虫害防控效果。
2.1 小麦白粉病的症状识别。发病初期,患病部出现白霉点,后逐渐扩散,呈现圆形或椭圆形白色霉斑,表面所覆的白粉即是它的分生孢子。严重时植株上覆盖着大片霉层,抑制小麦生长。
2.2 小麦白粉病的发病规律。小麦白粉病病菌可以越夏和越冬存活。越夏的白粉菌可以直接侵染秋苗。越冬的白粉菌一般潜藏在小麦植株下部叶片或者叶鞘中,春季病菌菌丝体通过气流或者水流进行传播,导致小麦被侵染患病。在新的侵染植株内,白粉菌迅速与植株体建立寄生关系,并且不断扩增,产生分生孢子,然后继续通过气流进行扩散,在23 ℃左右时白粉病潜伏期较短,仅仅需要3 d 时间。
2.3 小麦白粉病防治方法
2.3.1 农业防治。首先要加强对小麦白粉病的预防,对广大农户进行技术指导,适时追肥。其次,及时排水降低湿度也能减少白粉病的发生,清除田间杂草以及残留秸秆等也有助于消灭初期侵染源。
2.3.2 药剂防治。①三唑酮拌种。控制好用量,否则不利于出苗。②发病初期使用烯唑醇喷施叶面控制效果显著;如果病叶覆盖率高于15%,可使用粉锈宁进行喷雾,间隔7 ~10 d 喷1 次;如果病叶率大于30%或者已经到感病中期,可以使用45%百菌清烟剂喷雾,8 ~10 d 喷1 次,连喷2 次防效可达85%。
3.1 小麦锈病的发病症状。感病初期,叶片和茎秆上会出现黄绿色病斑,逐渐变成红褐色,继续发展变成黑色。条锈病主要感染的部位包括叶片、茎部、叶鞘、穗,感染后从绿色斑点逐渐向鲜红色疮痂发展;秆锈病呈现圆形病斑,深褐色斑点即孢子不规则地分布在茎秆上,一般在春季温度15 ℃左右时发病;叶锈病主要在叶片上体现,主要原因就是自身越冬带病菌所导致。
3.2 小麦锈病的发病规律。小麦叶锈病病菌主要是以冬眠菌丝体的形式越冬,条锈病在甘肃可以越夏是因为甘肃温度较低,此种病菌喜寒不喜温,当温度超过23 ℃时,条锈病基本无法越夏,降水量偏多地区发病较重,且易于发病。
3.3 小麦锈病的防治方法。一是要严密监测。做好预防工作,发现苗头及时阻断传播途径。二是科学选择抗病品种,结合当地气候以及侵染源特点,选择经过审定的适合本地区的抗锈病品种。三是田间管理要跟进,合理地进行施肥,尤其对氮肥的施用要控制得当。四是药剂防治,包括种子包衣拌种、粉锈宁拌种、立克锈包衣以及大田喷药防治。在麦田出现锈病后可用丙环唑乳油喷雾防治,也可使用粉锈宁可湿性粉剂兑水喷雾。若田块发病较重,可半月前后用药1次,连续喷洒2 次效果较为明显。
4.1 小麦纹枯病的症状识别。在苗期芽鞘变褐,且不出土,初期时候叶鞘中间灰白,拔节期基部叶鞘灰白,四周浅褐色,导致茎秆腐烂,叶鞘内和茎秆上能找到白色菌丝体及黄褐色菌核。孕穗期受害后,导致小麦不能正常抽穗,或抽穗但结实率下降。
4.2 小麦纹枯病的发病规律。小麦纹枯病在不同生育期发生有不同的发病规律。①秋播到冬天之前的一段时期感染纹枯病,在3 叶期前后出现病斑。②在越冬期病菌停止生长,病情进入稳定期。③在早春时期也就是返青期到拔节期这段时间,病菌在小麦植株之间水平扩散,田间染病率逐渐提高。④发病高峰期也就是拔节期到抽穗期,病害开始向上扩散,造成实质性的危害。⑤停止扩散期,也就是小麦秸秆变硬时,此时如果遇到风雨,容易倒伏,且在此时期发病部位产生菌核。菌核在干燥土壤环境中能存活6 年,活水中能存活6 个月。
4.3 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方法。一是选择抗病品种。小麦抗纹枯病方向的育种在我国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在病害高发地块种植小麦一定要选择具备抗纹枯病性能的品种。同时,科研部门育种机构也要重视抗小麦纹枯病的研发。二是田间管理得当,比如控制好水肥,控制田间温湿度,降低病菌扩散概率,控制好小麦种植密度。三是要抓住关键时期进行纹枯病防治,在小麦返青期和拔节期重点关注病情,把疫情控制在萌芽之中。四是药剂防治,使用三唑酮等药剂防治小麦纹枯病,并控制好药量。如果在孕穗期发现病害可以增加药剂使用次数并酌情加大药量,交替用药喷洒叶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