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晚疫病发病原因及防治要点

2024-05-17 14:26况艳秋
现代农村科技 2024年4期
关键词:晚疫病轮作湿度

况艳秋

(夏邑县农业农村局 河南 夏邑 476400)

晚疫病是马铃薯主要病害之一,是一种典型的流行病害,一旦感染该病会很快扩展蔓延。每年夏季随着气温的升高,晚疫病逐渐进入了高发季节,当气象条件适宜发病时,会迅速爆发,该病不仅发生在马铃薯上,还会传播给番茄、辣椒等其它蔬菜作物,轻则减产10%~30%,重则减产70%以上,甚至全田枯死绝收,不但影响产量和品质,更给种植户带来严重损失。

1 发病症状

马铃薯晚疫病也叫马铃薯瘟病、马铃薯疫病,在中国大部分地区普遍发生,是一种流行性病害。主要由致病疫霉引起,为害茎、叶、块茎以及花蕾和浆果。马铃薯感染晚疫病,初期染病叶尖和叶缘出现不规则病斑,呈现水渍状黑褐色或黑灰色斑点,常因不容易发现而被忽视,错过了最佳防治时期。感染晚疫病后,若发现不及时,在湿度大的时候叶片背面会产生一圈白色稀疏霉,植株相互连接部位会出现褐色侵染,干燥时病变部位容易干枯破裂,严重时病斑迅速向叶片、茎秆和其它部位扩展蔓延,导致叶片萎靡、卷曲,茎秆易折断。薯块染病常有褐色斑块,呈现黑褐色枯焦腐烂状,最后出现腐酸异味。晚疫病病菌受气候影响较大,喜冷凉高湿环境,在多雨季节,地势低洼、土壤黏重、种植密度大、田间湿度90%以上、白天温度23 ℃以上、夜间12 ℃左右、植株长势弱时,均易发病,发病后条件适宜病害会迅速蔓延至全田,引起大流行。

2 发病原因

2.1 气候原因。多雨季节或者田间冷凉、湿度过大,晚疫病菌极易发生蔓延;干燥的情况下较轻甚至不发病,但温度在10 ℃~20 ℃,湿度在75%以上时,晚疫病菌孢子囊极易借助风力迅速扩散爆发。

2.2 生长势强弱。植株生长势弱的地块,发病率较高;植株生长势强的地块,发病率低。对于白天温度高,夜晚温度低,这种昼暖夜凉温差较大的气候,在遇到雨水频发时,晚疫病也容易爆发。

2.3 轮作倒茬。重茬连作种植晚疫病发病重;氮肥用量过大造成秧子徒长,田间光照不足、通风不畅,易引发晚疫病;同一品种连年种植,甚至有些种植户采用自留种,会导致马铃薯品种抗性差,加之田间菌源量大,带菌种加上土壤病菌年复一年积累,使晚疫病危害加重。

2.4 栽培管理问题。栽培管理松散、粗放、不科学、不到位,使田间透水性差,草荒大;种植结构不合理、连年重茬、大水漫灌、排水不及时、施肥不合理等,都是诱发马铃薯晚疫病的主要原因。另外部分种植户缺乏经验,种植密度过大,田间通风条件差,不能做到及时发现病株随时拔出,导致病原菌随雨水扩散蔓延。由于部分种植户没有防护意识,总是等到病害发生后才去想办法防治,导致错过最佳防治时期。因此,平时应加强检疫管理,谨防晚疫病爆发流行。

3 防治要点

3.1 播种前薯种消毒。马铃薯是块茎播种,为了降低成本,播种前都是根据芽头切成薯块做种,此法容易造成切种时细菌感染,因此,必须做好消毒措施。可采用新鲜草木灰拌种或1%高锰酸钾液或1%石灰水浸种30 ~60 min,捞出后放在干燥的地方平摊阴干,也可用薄膜盖严闷种,可有效减少烂种,筛除带菌薯种。

3.2 合理轮作。根据调查,不同间作模式晚疫病的发病情况不同。部分农民缺乏经验图省事,一块地连年种植一样作物,造成土壤中病原菌积累,土传病虫害增加,土壤微生物活性下降,养分分解作用降低,pH失衡,土壤表层板结,遇到合适的气候条件,存留的病原菌极易发生蔓延。因此,建议种植户及时轮作倒茬,通过轮作可及时消除根系和微生物分泌的毒害,利于均衡土壤养分,调节肥力,提高肥料利用率,使土壤浅层和深层营养元素能被充分吸收利用;因不同作物喜肥数量不同,可选用马铃薯与洋葱、胡萝卜、甜菜等作物轮作,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降低晚疫病的发生。

3.3 选择适宜的播种时间。晚疫病一般发生在6 月底7 月初,可结合当地晚疫病爆发规律,采用地膜种植,选择早熟抗病品种,避开晚疫病爆发期。

3.4 培土形成高垄。在作物生长中,把垄间土壤覆盖在植株根部周围,形成高垄,可防止倒伏,便于排水灌溉,减少病菌随积水喷溅到叶面上形成危害。

3.5 药物防治。在马铃薯盛花期后,应立即进行药剂防治,用吡虫啉可湿性粉剂+烯酰·锰锌可湿性粉剂+磷酸二氢钾混合,进行1 次综合喷防,如遇阴雨天,1 周后再喷1 次。

猜你喜欢
晚疫病轮作湿度
植物有话说(十七) 松果:开与合,看湿度
农民瓜菜“接茬轮作”增效益
临汾市马铃薯晚疫病发生趋势预报
如何防治大棚番茄晚疫病
工业锅炉饱和蒸汽湿度的运行控制
马铃薯晚疫病发生趋势预报
基于湿度控制的室内空气净化器高压电源设计
轮作休耕,让土地歇一会儿
耕地轮作效益调查报告
黑龙江省发现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A2交配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