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无锡市柏庄实验小学(214100) 孙 艳
色彩属于视觉认知的范畴,有光的地方就有色彩。色彩感指的是眼睛在观察物体时产生的感觉,不同的色彩会带给人不一样的感受。但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有一些教师只关注绘画技能及美术基础知识的教学,不太注重培养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导致学生在颜色搭配或日常艺术审美方面的能力有所欠缺。可见,注重学生色彩感的培养是非常有意义的,能够促使学生发现美、理解美和创造美,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明晰培养学生色彩感的意义与价值。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开展教学。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主要有以下的价值与意义。
小学阶段是学生色彩认知的启蒙时期。当五彩缤纷的世界展现在学生眼前,丰富的色彩会使他们产生美的感受。现实生活中,学生对所见事物的色彩感知意识并不强烈,他们对色彩的认知有一种本应如此的感觉。因此,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敏锐感知力和洞察力,对学生今后的美术欣赏及绘画学习等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的色彩能给人不同的感觉,也代表着不同的情绪。如红色代表热烈、奔放,白色代表纯洁,黑色代表神秘等。对色彩的理解不同,感知到的情绪也将不同,而运用不同色彩表达情感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色彩的世界,使学生学会用适合的色彩表达自己的内心,创作出更多精彩的作品。
激发兴趣是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的最佳途径。在美术课堂中,教师可运用多种手段,丰富学生的色彩体验,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学习色彩基础知识。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色彩思维,使学生能够对色彩进行科学搭配,还能使学生在设计美术作品的过程中真正与作品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增强对艺术创作的获得感和满足感,提升学生的美术学习能力。
绘画、欣赏、设计等都离不开对色彩的理解和良好的审美。如果学生对色彩的感知能力不强,那么他们在绘画时就很难创作出具有美感的作品。教师注重对学生色彩感知能力的培养,能够提升学生色彩创作的水平;同时,这种能力还能运用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培养色彩感知能力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色彩感知能力的培养仍存在不少问题。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受传统美术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对美术技巧、技法的传授比较重视,而对学生色彩感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在欣赏作品时,教师往往只让学生匆匆看一眼就结束,缺乏对学生进行美术色彩原理、感知、技法等知识的指导,导致学生对色彩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浅层。这样教学很难使学生的色彩感得到有效提升。
美术创作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不能单靠教师的讲解与传授。色彩感的培养也是如此。有的教师只让学生浏览一遍图片便提出问题;有的教师在学生还没仔细观察和思考,就迫不及待地把答案告知学生。这种“灌输式”“走过场式”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并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因此,教师要注重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多让学生对比色彩、体验色彩,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
当前的小学美术教学普遍存在着学生对色彩体验不足的现象。课堂上,教师在讲解色彩知识时,一般会采用多媒体展示照片或视频的方式,让学生欣赏和观察。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并不能让学生全方位、多维度地感受色彩之美。因此,丰富的色彩体验活动正是当下美术课堂所欠缺的。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受空间因素的制约,学生的美术学习往往局限于课堂,多数时候只能通过美术课本或者多媒体等来感知色彩,导致学生对色彩的观察能力和色彩意识难以得到提升与增强。课本中的色彩与现实生活中的色彩是有着一定差别的,要想让学生观察到真实的色彩,教师就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观察、体验、分析,才能真切地感受到色彩之美、自然之美。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色彩感的形成非一日之功。教师应以美术课堂为基础,找准培育点,采取适切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以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
看是学生感知色彩最直观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选择具有色彩表现性的作品或实物,引领学生有针对性地观察、欣赏、分析,采取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系统,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色彩辨别指导,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如教学苏少版美术教材三年级上册《色彩明度渐变》一课时,教师要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初步了解色彩明度的表现方法,理解明度渐变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对色彩的审美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也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色彩的特性,教师首先在一杯清水中逐步加入白色的颜料,并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杯子里水的颜色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发现水的颜色在慢慢变浓。接着,教师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晚上出门遇到一个穿黄色衣服的人和一个穿蓝色衣服的人,哪个人更能吸引你的眼球?”学生一致认为是穿黄色衣服的人。教师适时进行小结:“颜色不同,它们的明亮程度不同,带给我们的视觉效果也不一样。我们把这种色彩的明暗、深浅、浓淡程度叫做色彩的明度。”最后,教师让学生在一杯带有颜色的水中不断加入黑色或者白色颜料,并仔细观察水颜色的变化。通过引导与实验,学生对色彩的明度变化不仅有了初步的理解,而且有了切身体会,丰富了自身的经验,提升了色彩感知能力。
色彩可以表达情感,但不同色彩表现出来的情感是不同的,需要仔细品味才能有深刻的体会。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多种方式引领学生进行美术欣赏活动,让学生感受色彩蕴含的情绪,并调动自身情感与作品形成共鸣,在体悟不同色彩带来的情绪的同时,把内心的情感用色彩展现出来,创作出具有个性化的作品。如教学苏少版美术教材三年级下册《色彩的纯度渐变》一课时,为了促进学生对色彩纯度渐变的深刻感知,教师从自然界中的七色光引入,并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节日中火红的灯笼、收获时节金色的麦浪、秋日里盛开的菊花……学生从一张张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中感受到了红色的火热、橙色的喜悦、金色的欢腾、蓝色的宁静……通过欣赏品味,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当色彩的色相和纯度以一种渐变的方式出现时,它带给人们的心理与视觉感受会有很大的差别。最后,教师让学生以色彩纯度渐变的形式完成一幅美术作品。这样引领学生学习,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色彩的魅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表演欲极强,他们都希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认可。结合色彩学习内容与学生特点,教师为学生搭建表演的平台,可以使学生对色彩的感知更加深刻。在小学美术教材中,有一些内容需要学生开动脑筋进行自主设计。如教学苏少版美术教材一年级上册《新花布,新衣服》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自己学到的色彩知识进行布料创作、服饰设计,完成后开展“服装展览会”,展示自己的作品。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作品中色彩搭配的效果进行评价,以培养学生发现身边事物色彩之美的品质,为学生色彩感知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又如,苏少版美术教材《冷色和暖色》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感受、欣赏、尝试、表现等一系列美术活动,掌握色彩的冷暖知识,感受到冷暖色彩带给人们的不同情绪,以及冷暖色调的装饰美。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冷暖色的不同,教师让学生用冷暖色调来设计面具,进行故事表演。这样教学,有效激发了学生对色彩的认知及创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信,让学生感受到不同色彩组合所产生的不同效果,提升了学生的美术表现能力。在小学美术教学中,通过演一演来感知色彩的方法还有许多,教师要善于依据美术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方法来引导学生参与表演活动,使学生全身心地融入色彩故事中,形成色彩感知能力。
游戏是学生极其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在对学生讲解关于色彩方面的知识时,可以采取游戏的形式引导学生感知,并通过对比、融合等方式让学生在游戏中感知色彩之美。美术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游戏形式,控制游戏的难度,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活动中提升色彩感知能力。如苏少版美术教材五年级下册《我设计的图书封面》一课,教学目标是通过给图书设计封面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让学生感受到不同设计风格所呈现的美感。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从自己喜欢的读物的装帧设计等方面入手,先对读物的封面进行观察,然后通过“色彩抢答”的游戏说说自己从封面中看到了哪几种颜色、自己最喜欢哪些色彩搭配、作品中有哪些奇妙的色彩构成等,最后让学生运用色彩的相关知识进行设计创作。这样在玩中学习色彩、分析色彩,促进了学生对色彩的感知与体会。
绘画是需要学生亲自动手运用美术技法,借助色彩知识进行艺术创作的一种实践活动。绘画时,学生需要对色彩的饱和度、纯度以及所产生的相应变化有较为深刻的认知。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多实践,感受色彩的变化规律及美感,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储存绘画经验,促进其绘画技能的提升。如苏少版美术教材四年级下册《色彩的对比与和谐》一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习了解邻近色、同类色、对比色的特点及其运用效果,并把这种色彩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绘画作品中,通过色彩的运用让自己的画作充满美感。教学时,首先,教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讲解关于色彩对比的知识,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对比色、同类色和邻近色;然后,出示色相环,让学生在色相环中找一找对应的色彩,看看它们是怎样变化的;最后,当学生找到它们之间的规律后,再尝试引导他们进行绘画表现。这样教学,可以深化学生对色彩的认识,提升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把培养学生色彩感的教学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生活中有着各种各样的色彩,它们给人的感觉也是千差万别的。要使学生获得对色彩的真正感知,就要把美术与生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感知色彩,并将色彩知识运用于生活。为此,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色彩搭配、装扮(或装饰)等活动,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色彩元素,并加以提炼、创新,再运用于生活中。如苏少版美术教材六年级上册《实物标志》一课,教学目标是通过对身边实物标志的赏析,感受美术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意识。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过哪些实物标志,这些实物标志是由哪些线条或者色彩组成的,并用自己的画笔画一画。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色彩知识,使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实物标志,还能使学生养成观察生活、探寻生活中各种事物的颜色变化规律的习惯,并能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主动对色彩进行个性化的搭配组合,创作出新的作品。最后,教师让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对那些设计理念新颖、具有创作力与表现力的学生,教师要给予肯定和表扬,并分析其中的色彩优势,与学生一起讨论在生活中如何运用这些新的标志。这样热火朝天的课堂研讨,提升了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
综上所述,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色彩感知力,并结合教学内容特点与学生的兴趣爱好,引领学生对不同的色彩进行感知,让学生真正发现和体会到色彩之美。这样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术素养,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