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管懋晴
时下,“隔代亲”的温馨画面随处可见:上学的路上,人头攒动,爷爷、奶奶们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送孩子们去上学;书店里,奶奶笑嬉嬉地领着孙子、孙女选购课外读物和作业簿;超市里,孙女推着满载的购物车,爷爷忙着打开支付宝结账;浴池里,头发花白的爷爷,正使劲地给孙儿搓背……
过去,我只把隔代亲当作一种社会现象看待,一直到自己也有了孙女、孙子,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对孙辈们,我和老伴有一种倍儿亲的感觉。孩子是我们老两口的心头肉、掌上珠、宝贝疙瘩,捧在手心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我有很多老领导、同事、同学、亲友,为了帮儿女带孩子而不惜远离故土,甚至漂洋过海,去过离乡背井的生活。
想当年,我对儿子可没有现在对孙辈这么上心。那时候,整天忙于工作,没工夫、也没心思陪护儿子。儿子小的时候,我没喂过一口饭,没陪他逛过一次商场,没给他买过一件衣裳,更没有辅导过一次学习。我心里挺后悔的,亏待了儿子。还没好好陪儿子,他就长大了,我也变老了。花儿谢了来年再开,人生没有重来,过去的也就过去了。
孙女一直在我们的身边长大。上小学的那年,正赶上我退休。儿子、儿媳要上班,接送孙女上学的任务自然就落到了我的身上。老伴负责孩子的吃饭、穿衣等生活上的事,我们老夫妻心照不宣,各有分工。
有一天傍晚,朔风萧瑟,我站在孙女学校门外的马路边等孙女放学,一位老朋友见到我十分惊讶,问:“你在这里干吗?”我回答:“等孙女放学,接她回家。”他十分不解地说:“这事怎么轮到你?”我笑着对他说:“你现仍在职,还没见孙子,到时候就知道啦。”
接送孙女上学,多年来我只有一次失误。孩子上二年级时,从不敢睡午觉的我那天坐在椅子上打了个盹,竟睡过了,恍惚间睁开眼一看,离上课时间还剩5 分钟。我一骨碌站起身,赶紧送孙女上学。我与学校保安打了个招呼,径直把孙女送到教室。在教室门口,我向老师举起手,表示这是因为我的缘故致使孩子迟到的。
孙女晚上放学回家后,我问她:“老师批评你了吗?”孙女说:“没有。”我这才放下心来。往后,当孙女睡午觉时,我就在院子里散步,或者在家前屋后转悠,怕再耽误了孩子上学时间。
我风雨无阻“忠实”执行任务。每天早早起床洗漱,把孩子安全送进校门才回家吃早饭。每天来回多趟,不是在上学去的路上,就是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夏天烈日暴晒,冬天寒风凛冽,只要接到孩子,心里总是幸福感满满。孩子上初中了,学校离家只有500 米远,孙女说什么也不让我接送了,我们只有在家等候。她如果迟到家了,我就走出去迎接。初中生要上晚自习,9 点钟才放学。我就和老伴站在马路边的路灯下接她,天天如此,从没间断。
孩子的学习也由我负责。小学期间,每天晚上,我都陪伴孙女,守护她完成作业,同时释疑解惑。孙女完成初中学业、到外地读书后,我们通过微信关注她的学习、生活情况,嘱她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她每天跑多长时间步,我们也要问个清楚,让她劳逸适度。2023年元月,孙女放寒假,我和老伴估计她背不动行李和学习资料,就冒着瓢泼大雨,乘坐城市间公交车赶到孩子学校门口接她。尽管我们的衣裤、鞋子都湿了,但看见孙女欢喜的面容,我们就忘了一切,心里暖洋洋的。
我原来辅导孩子学习时,心情比较急躁,但效果不好,欲速而不达,孩子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学校开家长会,都是我参加。老师说好学生是夸出来的,我想想确是如此。儿子读初中时,与我同事的儿子同班,且是好朋友。记得有一天,这位同事半开玩笑半当真地对我说:“听说你在家里会给儿子吃竹笋炒肉丝?”我说:“我们家不常吃竹笋。”他哈哈大笑,连忙解释:“不是这个意思。你儿子经常到我家玩,我老婆问他,如果考试成绩不好,你爸爸什么反应,他就说了这句话,意思是用毛竹片打屁股。”……我吸取了这个教训,此后转变方式,循循善诱地引导孩子,多找孩子的优点,多鼓励、少批评。这样,孩子也容易接受,并有了明显进步。对孙女,我也是多用这种方式。
俗话说:“锅不热,饼不靠。”孙女也很懂得感恩。她读二年级时,一个星期天,我骑自行车带她出去玩。在回家的路上,陡起大风,气温骤降,我脱下外套给孙女穿上。没想到,她对我说:“爷爷,等我长大拿到工资了,给你买两件褂子穿。”我笑着说:“一件够了,不需要两件。”她说:“把你好换换。”充满童趣的声音,至今想起来还是那么甜蜜。看着孙女一天天长大,我们打心眼里高兴。
在我的书房里,保存着孩子所有读过的书、写过的作业本,一摞摞,一排排,一捆捆,我想留着给她做纪念,等长大后,慢慢去回忆自己曾经走过的路。
2012 年2 月,我又添了孙子。孙子不在我们身边,我们会与他视频聊天。凡是孙子在学习上获了奖,或者考试拿到了满分,我除了发一通祝贺语外,还会发个红包,鼓励孩子更上一层楼。
隔代亲,情更切;祖孙情,爱无边。这是爱的轮回、爱的传承。这份双向奔赴的爱,简单而真挚,如同岁月长河中的一条悠悠小船,承载着时光的深厚情意,缓缓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