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中华经典诵读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以西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4-05-17 08:29殷苹萍李艳菊
大众文艺 2024年7期
关键词:中华育人校园

殷苹萍 李艳菊

(西藏职业技术学院,西藏拉萨 850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与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度融合。西藏职业技术学院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以立德树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任务,有序推动中华经典诵读工程落地,使学生扎根民族文化血脉,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华经典文化的内涵及现实意义,拓展人文视野,提升审美水平,提高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增强文化自信。为扎实推动校园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摸清校园中华经典诵读现状以及存在的不足,笔者选取209名学生为调查对象,展开校园中华经典诵读现状调查。

一、校园中华经典诵读的现状分析

(一)学生参与兴趣浓厚,但参与渠道有限

近年来,从教育部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引发的全民学习经典热潮,到校园大力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所营造的弘扬传承传统文化浓厚氛围,学生接触中华古韵经典的兴趣日益被激发,调查数据显示209名调查对象中79.4%的学生对中华经典诵读内容感兴趣,更加乐意参与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乐赏中华诗词,探寻文化基因,感悟生活之美,且100%的学生认为诵读经典对个人吸收传统文化精华、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高个人为人处世能力等方面大有益处。同时,调查对象中能够背诵20首以上的经典诗文者占36.8%。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他们接触中华经典文化的渠道极为有限,调查对象所学习的经典诗文,来自语文课程相关教材中选篇比例占68.9%,来自任课教师推荐的篇目比例占19.6%,来自课外读物等其他渠道占11.5%。

(二)经典诵读方式多样,但内容有待拓展

根据目前学生参与中华经典诵读的方式来看,通过晨读计划、经典诵读活动、读书月活动、文化社团活动、课堂教学或选修课教学诗文读写等方式学习传承经典。调查数据显示,诵读内容中爱国主义题材的占81.8%、歌颂祖国大美河山的占77%、雅颂深厚人类情感的占73.2%、涉及为人处世的占59.33%。中华经典诵读内容有待进一步拓展,诵读内容的系统性建构不足。笔者反思发现,除内容的系统性建构不足外,存在此问题的原因还涉及学校推广中华经典诵读过程中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合力不足,教师实施过程中重知识内容层面的讲解、轻精神内涵的深层次解读。

(三)注重融入现实生活,但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调查数据显示,调查对象中能够时常将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所取得的收获运用到现实生活者占66.5%,能够将经典文化精髓熟练运用到生活者占22.5%。由此可见,调查对象普遍注重学习中华经典文化的现实意义,追求实用价值,通晓与日常学习和生活实践相结合。针对活动实效性的考量,尚未建立相对全面的评价体系,目前主要是以学生的诗文朗诵、读书分享等效果来评价学习效果的优劣,不能相对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及对中华经典文化的吸收与传承。

二、校园中华经典诵读的对策分析

(一)拓展学生参与渠道,扩大学生参与度

针对调查对象接触中华经典诵读渠道有限等现状,可精选经典诵读篇目、名家诵读视频、经典文化记录影像等优秀教学资源,定期更新诵读篇目,使学生较为直接地接触筛选出的精华内容。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好图书馆、书店、自媒体等学习场所,拓展经典诵读新媒体传播渠道,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平台、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网站、中华经典资源库系统、学习强国“中国语言文字”等新媒体平台,打造全员多平台多维度多形式的参与中华经典诵读模式。进一步扩大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鼓励学生自主进行相关经典诗文朗诵配音、诗词创作、成语游戏、汉字学习,创新融入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多种文化育人功能,让学生寓读于乐、寓学于乐的状态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爱国守法、忠于职守、克己奉公的社会主义职业精神,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的社会主义道德传统;明礼诚信、互相尊重、守望相助的社会主义人际关系,激发个体的思想觉醒和行为自觉,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二)丰富诵读内容,注重系统性建构

在开展中华经典诵读的过程中,我们主要的目的和意义在于进一步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宝贵革命精神和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先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涉及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民族服饰、生活习俗,以及祖国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等;宝贵革命精神涵盖了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重点在于弘扬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奋斗历程和革命精神;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则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为目标,具有特色社会主义的优秀文化思想和内涵。诵读内容的系统性建构可围绕上述内容,筛选适宜诵读的文化内容,重在融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涵的精准解读,如《史记》中“治国之道,富民为始”的治国理念,《周易》中“旧邦新命、革故鼎新”的革新思想,唐朝典籍《贞观政要》中“为政之要,唯在得人”的重贤理念,《尚书》中“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的大同理想,《庄子》《礼记》等著作中蕴含的“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生态理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生命意义。

(三)立足活动目标,定位育人功能

校园经典诵读评价以活动目标为核心标准,一是能否使青年学子更加热爱中华经典,语文素养和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显著提升。二是能否让他们具有强烈的自觉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以及在学习生活中主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普遍具有高度的语言自信和文化自信。三是能否通过校园广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打造品牌,形成长效机制[1]。除了开展学生诗文朗诵表演、读书分享活动等方式,还可以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文明礼仪、精神风貌及人格修养相结合,与学生课堂学习态度和学习成效相结合,与学生语言文字读写运用实效相结合,与学生研读研学实践相结合,与学生参加相关赛事奖项相结合等有机融合,贯穿学校立德树人各项任务。

(四)完善评价方式,健全多元评价体系

一是经典诵读内容的评价。这部分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对于经典诵读内容的理解程度。对于所诵读的经典文本,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其含义、领悟其思想、欣赏其文学价值,以及是否能够将经典文本中的知识和智慧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都是评价的重要内容。此外,对于经典诵读内容的难易程度、广度和深度的评价也是必不可少的。二是经典诵读过程的评价。这个环节主要关注学生在诵读过程中的表现。包括他们的诵读技巧、语音语调、流畅度、情感表达等方面。评价者需要观察学生的诵读过程,了解他们是否能够充分理解经典文本的内涵,并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在诵读过程中的参与度,是否能够积极参与到集体诵读中,以及他们对于经典诵读活动的态度和投入程度。三是经典诵读结果的评价。这部分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在经典诵读活动中的收获和成果。包括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历史文化素养等方面的提高。评价者可以通过测试、问卷调查、观察等方式来了解学生在经典诵读活动后的变化和成长。

三、推广校园中华经典诵读工程的重要保障

(一)建设经典诵读的专兼职队伍

在校园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过程中,需要全校师生共同参与。一是做好顶层设计,研究制定实施文件,整合优化教学资源,建立长效机制。二是领导干部应以上率下,发挥示范作用,校园阅读的积极推动者、阅读文化的积极践行者,亲自参与到经典诵读活动,改善学校全员共同参与此项工程合力不足的现象,向全体师生传递出对学校大力推广落实中华经典诵读工程的高度重视和坚定决心。三是做好经典诵读师资培养培训规划,有步骤有目标打造一支政治素养硬、师德师风强、专业素养好、诵读水准高的中华经典诵读师资队伍,增强教师开展中华经典诵读的能力水平,着重改变教师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的问题。四是引导专业课教师挖掘专业知识技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适应的课程思政元素,打造大思政课堂。

(二)激发学生组织的自主意识

校园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主体是全体师生,尤其是青年学生。激发学生组织的自主意识,可以有效扩大活动范围和影响力。一是发挥辅导员在学生活动中的号召力,通过对学情特点的精准把握,号召优秀学生自主策划相关活动,招募意愿性强的参与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将中华经典诵读融入日常学习实践。二是发挥校园文化社团的重要作用,学生社团内、社团与社团之间相互合作,使学生社团自发组织经典诵读的推广活动,组织定期的经典诵读比赛、开展专题讲座、举办读书分享会等,校园文学社团、文艺社团等合作共同举办主题活动或联合比赛,扩大经典诵读活动的影响力。三是积极倡导校园阅读文化,通过举办读书活动、设立读书角、推广阅读课程等方式,激发全体师生的参与热情和阅读兴趣,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将中华经典诵读工程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范畴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就已经明确指出,高校必须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原则。而西藏职业技术学院则一直将思想政治工作置于首要地位,并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知识传授、实践技能训练、岗位认知体验以及社会实践教育等各个环节之中。因此,将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途径。如今,学校应该建立一个与时俱进的文化育人体系,借助中华经典诵读工程的力量,探索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全新文化育人模式。通过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思想资源,深化对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教育,引导青年学生认清西方意识形态在政治和文化领域带来的负面影响,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强意识,培养深厚的家国情怀。正如毛主席所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我们应该努力成为新时代的先锋,肩负起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

(四)打造文化育人品牌

结合西藏区情、校情、学情实际,挖掘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特色,坚持素质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目标导向,适应于学生的通识性学习需求,服务于区域发展战略需求,既要有覆盖全员育人的中华经典诵读普适性教育,又要着力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经典诵读”文化育人活动[2]。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社团等学生群体,有针对性地策划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工匠精神、文人精神、品格修养、审美情趣等系列主题,注重做好确认品牌核心价值、精选品牌核心内容、塑造品牌核心形象、培训品牌核心团队、持续开展品牌活动、注重品牌品质监控等环节实施,以强化思想引领、弘扬主流价值为核心铸就品牌之魂,以传承优秀文化、凝聚大学精神厚植品牌根基,以把握重要节点、磨炼重要细节为核心温暖品牌形象,以结合时代特点、拓展平台载体为核心维持品牌久远,合力打造具有显著地域烙印、文化特色、高雅品位的育人品牌,培养师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四、结语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是最基本的力量。虽然文化如水,润物无声,却有极强的渗透力。它既塑造着生活于其中的每个人,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更关系着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方方面面,影响着国家的发展方向、道路选择、制度设计,滋养着民族生命力、激发着民族创造力、熔铸着民族凝聚力。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面对百年之大变局,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任重而道远。作为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学校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发挥校园主阵地作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典”育人,以“典”铸魂,弘扬和传承发展中华优秀语言文化,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助力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猜你喜欢
中华育人校园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开心校园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