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婷婷
(周口师范学院,河南周口 466000)
中外服装史课程教学的有效开展,需要先帮助学生了解到该门课程设置的重要价值,让学生能更好地参与到其中,也可以借助于不同时间段服装历史的了解挖掘服装的深刻文化内涵,传承和掌握历史的精髓,让学生对历史的了解更加深入,也能让学生对服装有自己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本文针对中外服装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和实践创新问题进行的探索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实践中很多涉及艺术类知识内容的讲解能够为设计人员提供更多的巧思及思路,使其在做出设计的过程中有更多的参考及支撑,服装设计专业也是这样的课程,在服装设计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衍生了一系列的相关知识以及服装的结构。中外服装史本身就是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掌握的一门关键课程,其中的课程内容较为丰富,涉及不同时期以及不同国家和不同情况下所产生的一些服装发展历史,延伸出了不同的服装材料、服装款式以及服装造型的独特性讲解,帮助学生了解中外服装时的演变规律,对其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更好地了解社会发展变革的本质和原因,也能思考社会的动态变化促进了哪些新现象和新事物的出现,感受到服装发展历史的演变和人们的思想意识受社会、政治以及文化等不同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学生更深刻的了解服装是怎样发生变化以及为何服装要如此发生变化的原因,掌握中西方服装的变迁历史及规律,为后续的服装设计工作有序开展提供很好的参考借鉴依据和前提[1]。
中外服装史理论课程设置可以选择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丰富,在其中不但能融入服装的发展历史和变迁的规律,为其提供关键的参考和依据,更能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更多的知识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革新,让学生的视野得到拓展,更能让学生对服装文化产生自己独特的认识和了解,还可以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怀以及投身于服装设计行业中的较高追求及坚定的意志。近些年来中西方之间的交流越来越深,融入越来越广泛,人们对于吸引的事物产生了极高的追求,却将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形式及其内涵置之不理,这对于我国优质文化的传承来说会造成极大的限制和影响。通过了解和研究,能发现很多在世界服装舞台中长时间处于关键位置的设计人员,他们都对于服装有着自己的看法和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充分思考并借鉴了来自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服饰特色文化,在此基础之上挖掘其关键的元素,并对其做进一步的创新和提炼,从而融入自己的理解,也能够借助于系列服装设计的途径进行了呈现和展示,进而呈现出了一次又一次高级时装作品展,这些展示,让服装专业的研究人员耳目一新,从中获得了很多的收获,因此不管任何时代下要培养优秀的服装设计师,必然离不开中外服装史课程学习[2]。
中外服装史课程是相对来说更加专业且新颖的史论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的教学形式一般和普通的历史课程讲解的方式相一致,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做任何的革新或优化,主要采取的方法为教师在讲台中讲解,而学生则被动的听讲,教师会将中外服装史课程中每一个知识点单独抽出来,逐个对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去理解这些知识,这种教学模式并未考虑到学生的思路是否跟上,思维是否开阔,学生需要对枯燥无聊的服装历史进行死记硬背,了解服装内容,掌握不同阶段的服装发展演变规律[3]。但这种模式之下,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不同时期的服装发展演变过程无可得知,这样就会导致教学效果可能达不到预想的状态,也抹杀了学生对于服装史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不愿意积极参与和配合。学生为了考试盲目的记忆不同时间段的服装样式概念,但是他们记忆的内容会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遗忘,学生大脑中残存的知识会越来越少,更不要谈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以及为服装设计工作开展提供参考和借鉴的依据。此外,当学生本人对于服装史论课程无法缺乏已有的兴趣时,他们自然会抗拒这门课程的学习,也不愿意在服装设计历史问题的研究和探索过程中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想法,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在不同历史时期产生服装设计变革的主要原因,因此难以实现教学目标。[4]
过去教学工作者针对中外服装时进行教学时采取的教学模式较为陈旧,从教学的形式上有相应的体现,在作业的练习以及考核的途径上也有所表现。具体来说,中外服装史课程的教师在讲解完知识点之后,可能会设置一些相应的练习题,对学生所学的知识做进一步的巩固,让学生提高认知,强化理解,这些练习题内容长期未更新,在对学生考核时可能会借助于小论文的形式来实现,需要学生理解之后做进一步的语言整理和统筹规划,而课程最后的考核采取的方式一般都是开卷考试或者闭卷考试。比如说要求学生围绕着某一个时间段的服饰特点以及服装现象分析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这种现象的产生原因,或者是在某一个阶段对比中西方服装的样式等,这种作业的途径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对于服装的历史产生了相对应的了解,也借助于对比的途径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增强了学生的归纳能力,让学生记录了相对应的知识内容,但是留下的印象是否真正深刻仍无从得知,学生所接收到的知识更多是教师嚼烂了喂给他们的,缺乏自己主动的研究和理解,因此而导致学生的思维创新无法在服装历史发展的知识内容中得到灵活的应用[5]。
服装史理论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存在着很大程度的局限性,而教学工作中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使学生更好地把握知识的核心,了解知识的关键。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在讲解服装历史演化以及革新的规律过程中做深层次的挖掘,可以思考宗教发展历史或者是设计历史以及美术历史变革的思路,对其进行对比和探索,更可以借助于历史背景,生产力情况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和服装发展之间存在的紧密关联,让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拓宽,也能让学生更加积极的进入到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去思考不同阶段的服装演变本质规律及其中体现出的现象,使学生对服装的了解更全面,在针对教学内容的拓展问题上,还可以在课前搜集一些可以参考的课外资料内容,或者是寻找和服装发展存在密切关联的故事内容,这些内容对学生产生的吸引力相对更强,让原本生硬而枯燥的中外服装是课程中有更多更生动的故事性元素,让整节课程更加有趣,帮助学生进入到积极学习以及踊跃思考的状态之下,从中获得更多收获[6]。
在中外服装史教学过程中和传统的呆板的教学模式相比教师会发现很多教师借助了多媒体课件来开展教学工作,也利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使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和掌握了不同阶段的服装样式变化特点,也遵循了服装的演变规律和过程,但仍旧有一些服装历史的教学工作开展,并未灵活的使用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只是将原本枯燥的教材做了电子化处理,转移到了多媒体设备中,现如今学生的生活被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所充斥,各种优秀的技术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了极高的比例,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形成以及学生的认知。在此基础之上,可以通过多多观看影视剧的方法和途径去搜集可用的服装材料及元素,将其中的一些优秀片段呈现在课堂中,让教学的手段更为丰富,而不再局限于简单的PPT课件教学,也能让中外服装史的课程教学体系由过去的近视教学转变为动视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中外服装史的课程内容中有更深刻的记忆和印象[7]。
中外服装史课程教学中应当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分别为教师的教以及学生的学。传统开展讲解工作时,学生充当的更多的是一个听众的角色,也就是说学生会被动地接受知识点,因此而导致学生很难对中外服装史的课程产生强烈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在教学工作中要进一步促进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师就需要了解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的现状,结合学生的需求,选择和创设更符合于学生的教学模式。可以在课堂中采取提问教学法、小组合作讨论教学法,或者是由学生讲解、翻转课堂等不同的模式,增加和学生之间的紧密互动和沟通关联,为学生创设一个更加独立的自主思考、分析以及研究讨论的空间和环境,让学生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以及讲解的能力。这样的环境能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其中,也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以及学生的认可,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了中外服装史的课程知识[8]。
中外服装史课程在平时作业的安排上一直都是让学生借助于文字叙述的方式去对不同阶段的服装变化以及款式特征进行描述,这种作业相对来说更加枯燥无聊,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也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掌握关键知识内容,教师可以在布置作业环节做更多的选择和创新,比如说可以借助于的方法来绘制特殊时间的服装款式,这样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印象,也能让学生的手绘水平随之而得到提升,更能提前搜集在某一个特定时期的社会服装风貌的资料,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使学生的思路得到开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涉及更多的知识领域内容,同样也让课堂的范围得到延伸和拓展,除此之外也可以在作业设计环节融入一些立体作业的实践设计任务,要求学生选择适当的材料设计人偶的服装,还原某个时期的服装类别和样式,也可以为学生提供设计作业的实物展示平台和机会,让原本服装设计的平面作业转变为立体作业,并让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深入的思考怎样对服装进行搭配,让服装整体呈现出的效果更加协调,在不同的情况下要选择怎样的面料和色彩,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手工制作服装的特快乐,在学习中外服装史的过程中有更多的动力和更高的激情[9]。
很长时间以来,服装的样式都处于不断的革新和优化的过程中,针对中外服装史的课程讲解,自然也不能使用完全呆板的形式,如果一直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体系,则会比较死板和单一,缺乏弹性,特别是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市场的需求无法相互融合,也没有在其中做出及时的突破革新和优化。要更好地培养人才,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就必须要创新教学模式,革新教学思路,要摒弃传统的纯理论的教学模式,并借助于新兴科技去探索一体化的教学方法,让中外服装史的课程教学效果和实际要求更加匹配,最终培养出一批符合社会发展的优秀服装设计人才。要充分理解,服装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独特的劳动成果,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物质文明发展的状态及水平,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服装,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VR或AR技术让学生更好地进入到学习的环境中,借助于影像、视频等不同的载体,重新塑造中外服饰美学意境,将中西方的服饰在形式以及内容上的多方面差别做更加直观地呈现,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之下产生更强的体验感,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到服装这门特殊文化的深刻内涵及价值。,从而深化学生的理论基础学习,帮助学生不断进步,加快学生成长速度[10]。
传统的中外服装史专业课程在具体的设置方面并不是十分合理,也并没有和我国的产业经济发展之间构建紧密的关联,同样也并没有构建形成和市场需求之间的联系,特别是最终培养出的人才体现出千篇一律的现象,人才缺乏创新和个性化,让学生在毕业之后的能力无法符合行业发展的需求,也和就业结构之间有着极大的矛盾,导致用人单位无法及时招到合适的员工,而毕业生又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伴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变革,产业智能化逐渐成了全球产业结构变化的重要趋势,同样市场也对人才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就需要始终遵循创新性原则,要和国家产业变革的速度相统一,因此在教学模式的构建环节就必须要遵循学生导向的基本原则,探索更加多元化的融入实训的实践教学模式,只有将中外服装史的理论知识教学和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直接充分结合,才能帮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更加丰富以及真实完整的材料,让学生有更强的自主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最终培养出和市场发展的现状更加匹配的新社会高素质人才,具体来说,要将传统的课堂做进一步延伸和拓展,可以将学生带领到企业的实际生产环境中,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服装设计的过程中,并拟定服装设计制造的方案,这样才能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服饰行业的创新动力,促进教学模式的革新和升级。
学史使人明智,以史育人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启迪及参考,但如果在讲解的过程中学生对于专业历史知识仅仅停留在知道的层次,却不能将其落实到实践活动中,为实践提供指导,就会导致所学的理论知识失去其一部分应有的价值,这样的教学活动开展不但没有办法实现培育人才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目的,反而会培养出一批只会说理论的人才。实施中外服装史课程教学要借助于实践寻找更多的发展空间和余地,中外服装史课程教学只有和国家经济发展相统一,和政治改革相一致、和文化创新相并行,对教学的理念做对应的革新,丰富教学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让中外服装史的创新实践教学效果更好,培养出一些优秀的人服装设计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