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 俊
(杭州文化广播电视集团,浙江 杭州 310000)
随着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社会受众得以依赖新媒体平台落实自身的舆论监督的权利,然而受众的文化水平、价值取向、思想修养、新闻素养以及道德规范等方面参差不齐,其在新闻价值判断上会面临不同程度的问题,从而影响良好舆论生态的构建。因此,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优势互补与深度融合的进程加快的趋势下,媒体要清晰地认识自身舆论引导与价值引领工作中的主导地位,自觉承担起舆论监督的使命与责任,依托媒体融合,充分发挥舆论监督报道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功能,提升受众对新闻事件的积极性、关注度与参与度,有效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塑造主流主流新格局。
舆论监督报道是一种聚焦社会问题解决的报道形式,其需要媒体坚持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立场,聚焦与民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焦点与热点事件,并以积极态度给出正确评价与建设性解决方案,具有社会发展推进器、公共权力制衡器、社会压力缓释器的作用[1]。舆论监督报道的应用需要落实以“正面宣传”为主、“舆论监督”为辅的原则,其不仅能够曝光、揭露、批评不良的社会事件与现象,而且也能够提供针对性、建设性意见,在建构良好舆论生态、壮大主流舆论上具有显著作用,有利于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随着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新闻生产者、传播者与接受者的界限逐渐模糊,每个人都能够依托移动智能终端发表评论与见解,而受到“娱乐至上”“流量为王”理念的影响,很多用户为了追求流量与点击率生产大量同质化新闻、虚假新闻、失实新闻等,甚至部分言论仅仅为感情宣泄、诽谤攻击。同时,网络舆论的开放性、匿名性、随意性与流动性又提升了信息传播效率,扩大了传播范围,舆论引导逐渐向复杂化发展,影响了良好舆论生态的构建。媒体作为舆论引导格局中的把控者,面临着传播泛化、内容混杂、信息虚假等问题,制约了舆论监督报道影响力的提升。
媒体要想提升舆论监督报道的影响力,就应促进各宣传渠道的有机整合,并利用5G 技术、大数据技术、智能分析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自身的舆情监测与反应能力。但是部分媒体不注重推动“报、网、端、微、屏”五位一体传播格局的构建,其无法依托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机制对舆论热点与网民心理进行及时识别与研判,难以对重大突发事件、公共危机事件以及社会热点问题发表态度与诉求,影响了媒体舆论引导与价值引领作用的充分发挥。
在融媒体时代,用户逐渐成为新闻工作的中心,媒体要想提升舆论监督报道的影响力,就应聚焦互动成效的提升,构建新的舆论引导格局。但是部分媒体在舆论监督报道中不注重进行用户多元数据的收集、分析与整合,其难以依托用户画像促进新闻舆论监督报道针对性生产、分层分众传播与互动性传播的实现,用户的个性化、多元化阅读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且缺乏意见交流与反馈的有效渠道,媒体难以及时、全面地搜集整理用户对舆论热点的态度、意见与诉求,舆论引导成效并不理想[2]。
为了增强舆论监督报道的影响力,媒体应提高报道的政治站位,用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与价值取向指导新闻实践,促进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有机结合,切实基于媒体融合时代的内容生产与传播特征加强主流舆论阵地建设。一方面,媒体要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在党性原则的引领下展开舆论监督报道工作,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增强政治意识与大局意识,对舆论监督报道的信源、选题、生产、审核等环节进行全过程监督管理,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以建设者的姿态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推动小事件与大策略的紧密关联,充分体现党的意志、传播党的主张,确保媒体能够成为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媒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深入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主动贯彻落实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在舆论监督报道中依托开设专栏、权威访谈等形式主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切实用党的二十大精神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此外,媒体还应自觉扮演好党和人民喉舌的角色,促进党性与人民性的有机统一,实现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的有效统一,加强正面引导、回应群众关切,不仅要针对社会现象发表准确、客观的批评性报道,也要集中反映社会生活中的积极面与进步面,推动蓬勃向上总基调的形成,有效激发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3]。
舆论监督报道应“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回答普遍关注的问题”。因此,媒体在舆论监督报道中应贯彻落实群众路线,做到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主动回应、深入调查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热点与焦点事件,并注重加强新闻质量建设,切实引导人民群众同心同德、坚定信心、埋头苦干、奋勇前进。在贯彻落实群众路线上,一方面,媒体要革新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主动落实“三贴近”原则,自觉将人民群众实践活动作为新闻报道的主体,聚焦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件,自觉将舆论监督报道作为党联系与服务群众的重要纽带,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充分反映群众的心声与呼声。另一方面,媒体要创新方法,聚焦真实、鲜活、深刻,生产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优质新闻产品,强化现场踏访、蹲点调研等形式的应用,并发动群众参与采访报道,将新闻舆论监督报道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同时,媒体还应坚持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加强系列报道、深度新闻、新闻评论等的生产,做好新闻舆论的理性表达,保障自身的观点生产能力,推动内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优质舆论监督报道引领价值、影响人心,充分发挥舆论监督报道的舆论引导与价值引领作用,切实走好融媒体时代的群众路线。
随着媒体逐渐向深度融合,“统筹策划、一次采集、多元生产、多渠道传播”的内容生产模式得到了愈加广泛的应用,在充分释放内容生产力上具有显著作用。媒体要想增强舆论监督报道的影响力,就应依托一体化内容采制模式,加强舆论热点监测与舆论监督报道的高效生产,不断增强自身的舆情发现力、研判力与引导力,有效引导社会舆论走向。媒体要加强总编调度中心、采编联动平台等的建设,推动采访、编辑与技术力量等的有效统筹,推进资源整合、融合加工、舆情监测、业务管理、影响力评估以及远程指挥等功能的有效整合,使不同部门的采编人员能够在统一领导下进行协同生产,充分发挥联动综合效益,夯实媒体的舆论引导与价值引领的主导地位[4]。在舆论监督报道实践中,媒体要主动建立完善的针对重大舆情与突发公共事件的舆论收集反馈与引导机制,切实依托5G 技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加强舆情监测与研判,以及时发现舆论热点与社会心理变化,并依赖“中央厨房式”一体化新闻生产模式实现舆论监督报道的高效生产,及时应对社会舆论中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增强舆论监督报道工作的预见性与有效性,增强媒体的议程设置能力,确保舆论监督报道舆论引导与价值引领作用的充分发挥,切实影响和塑造人民群众的理想信念、道德观念以及价值理念等。
融媒体的发展影响了人们的阅读视听习惯,为了增强议程设置、舆论引导能力,媒体要做宽渠道、做强平台,推动矩阵式内容传播体系的构建,切实占领融媒体时代的舆论主阵地。在实际工作中,媒体应贯彻“移动优先”要求,促进各新媒体平台的联动共享,切实打造新型传播平台,促使优质舆论监督报道实现更加广泛、深入的传播。媒体要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主动构建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依托融媒体中心加强信息、技术、管理以及平台终端等的统筹整合,促进素材资源的多元生成与多渠道传播,有效满足社交类、短视频类、专业新闻类等平台的传播要求与特征,促进优质舆论报道产品的“破壁”“出圈”,切实提升舆论监督报道的影响力,促使媒体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与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具体来说,媒体依托“报、网、端、微、屏”五位一体传播平台促进舆论监督报道的传播,主动构建报纸、新闻网、客户端、微信、微博以及阅读屏等传播渠道,并主动进驻抖音、快手等平台,促使舆论监督报道以H5 新闻、动画新闻、数据新闻、短视频新闻以及新闻直播等形式进行呈现,促进舆论监督报道的可视化传播,提升舆论监督报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与公信力,有效壮大主流舆论、凝聚社会共识,提升媒体的公信力与权威性。
社会受众是舆论监督的主体,但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媒体主要作为代理人来代表社会受众参与舆论监督,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受众舆论监督权利的行使。为了保障社会受众舆论监督权的有效落实,媒体应主动开通媒体与受众的双向互动渠道,提升社会受众参与舆论监督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自身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进一步增强[5]。一方面,媒体应坚持以用户为中心,清晰认识受众作为舆论监督主体在促进自身影响力提升上的关键作用,主动加强用户搜索数据、消费记录、浏览记录等多元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并结合用户的经济水平、文化程度、性别特征、兴趣爱好等推进用户画像的构建,精准把握用户需求,推动舆论监督报道的个性化制作,并促进新闻舆论报道的分层分众传播,与受众进行理性对话与客观性引导,提升媒体影响力,促进用户参与舆论监督。另一方面,媒体应开通双向互动渠道,把握融媒体时代受众的心理与需求,使受众能够通过点赞、评论、留言、转发以及话题参与等形式参与互动,充分发挥微博、快手、抖音等社交媒体的宣传价值,促使舆论监督报道产品能够依托用户关系网络实现进一步传播,实现舆论监督报道的互动式传播,引导用户参与舆论监督,切实提升媒体优质舆论监督报道产品的影响力,切实在网络用户中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人才是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重要力量。为了提升舆论监督报道的影响力,媒体应建强人才队伍,基于互联网舆论场域增强新闻采编人员的“四力”,激发优质舆论监督报道的生产力,增强媒体综合竞争力。在建强媒体人才队伍上,应基于媒体融合特征加强人才引进、培训以及激励等工作,不断增强采编人员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促使新闻采编人员革新工作理念、完善知识体系、丰富技能储备,自觉向“全媒型”人才转型。具体以“四力”的培养为例,在脚力上,采编人员应运用技术赋能社会调查工作,不仅要带着先进媒体设备走进基层、走进一线,也要做好线上社会调查工作,增强媒体融合时代无形的“脚力 ”,真正理解网民所思、所想、所感。在眼力上,采编人员既要精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与价值取向,也要掌握无人机拍摄、传感器采集、人工智能设备应用、VR/AR 产品应用、大数据分析等的方法,主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自身的视野与视角。在脑力上,采编人员要不断学习新思想、新知识,在舆论监督报道工作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依托人工智能实现机器人写稿、智能字幕、语音转换、视觉技术等的综合应用,有效提升舆论监督报道生产成效,增强自身的综合素养,切实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在笔力上,采编人员要坚持以内容建设为根本,既要保障新闻的真实性、专业性与权威性,也要根据网民的心理与阅读特征创新话语形态与表达形式,做到语言平实、生动活泼、平易近人,积极生产群众喜闻乐见的优质新闻产品,保障舆论监督报道的传播效果[6]。
总而言之,媒体融合在提升舆论监督报道影响力上具有显著作用。媒体要想转型创新向高质量发展,就应因势而谋、因势而动、顺势而为,紧抓媒体深度融合的机遇,探究舆论监督报道影响力提升的有效路径,积极促进优质内容、先进技术、专业人才等向互联网主阵地汇聚、向移动端倾斜,依托内容优势赢得传播优势,提升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与公信力,促进主流价值观的传播与正能量的弘扬,确保媒体舆论引导与价值引领作用的充分发挥,促进良好舆论生态的构建,切实做大做强主流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