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是一年中阳气最为蓬勃的季节,阳光灿烂,大地一片生机。根据“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养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的中医四季养生原则,夏季应当注重对心经和心神的调摄、养护。
夏季养心,首重调神。精、气、神是人身之三宝,其中尤以神最为特殊,精和气都可以通过中药和食疗来补充,唯独神却无法通过外在摄取来补足,只能通过日常调摄来安养。现代人由于多从事脑力劳动,加之长期处于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中,容易消耗神。有别于体力工作者的“心有余而力不足”,脑力工作者常处于一种“力有余而心不足”的状态,出现思维和反应迟钝、模糊、混乱等“脑雾”症状。
神易躁而难静,宜养而勿耗。以下介绍的夏季养心导引调神方四则,分别出自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医诊疗法-古本易筋经十二势导引法”和第六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坐姿八段锦导引法”。通过日常有针对性的导引,疏导心经以养神,伸筋行气以怡神,握固冥心以凝神,叩齿调息以集神,鸣击天鼓以提神,生津养阴以安神。
【动作分解】
动作1(图1):松静站立,自上而下放松。右脚向右跨一大步,屈膝下蹲呈大马步。
动作2(图2、3):两手在体前捧起,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两手同时转掌心向下。
动作3(图4、5):右手手腕内扣,上顶至头顶,左手手腕外展,下探护会阴,眼睛看上掌。
动作4(图6):右手翻掌心向上,两手同时旋腕、握拳,呈摘星换斗右势。
动作5(图7、8):两手握拳收回,至胸前交替换手。两臂交替时上手在外侧,下手在内侧。
动作6(图9、10):左手手腕内扣,上顶至头顶,右手手腕外展,下探护会阴。眼睛看上掌。左手翻掌心向上,两手同时旋腕、握拳,呈摘星换斗左势。
动作7(图11、12):右势与左势合为1次,导引7次后,两手握拳收于肋间。
动作8(图13):依次放松肩、肘、腕、手指。恢复松静站立。
【动作分解】
动作1:取坐姿,脊柱要直,头要正。以左脚跟抵会阴,右腿盘于左腿之上,盘趺而坐(并不拘泥于双盘、单盘、散盘、垂腿坐)。握固,屈拇指,握四指,使握手牢固。
动作2:闭目,冥心。叩齿三十六次(每组九次,做四组)。
两手叉抱于脑后,以掌根掩住双耳(抱昆仑),调息九次,呼吸轻微,不令耳闻。
【动作分解】
动作1:取坐姿,盘坐、垂腿坐均不限,上身保持端正。两手十指交叉抱于脑后,两臂屈成三角,肘与肩平,形成头手争力之势,两臂展开时以鼻吸气,两臂放松时用口呼气,一吸一呼为一息,数九息。呼吸之声,宜柔宜长,勿令耳闻。
动作2:调息后,头微低,伸腰使脊柱直。用两手掌根掩两耳窍,将两食指压中指上,再叩击后脑。先用左手用劲使食指从中指上滑落,以弹击天鼓,以耳内听到天鼓声响,弹击24次;然后换右手食指弹击后脑24次;最后两手同时弹击左右天鼓24次。
【动作分解】
动作:取坐姿,盘坐、垂腿坐均不限,上身保持端正。
赤龙搅水井
赤龙,即口中舌也,搅动时要带动舌本,《类经》曰:“舌本,舌根也。”医云:“舌为心之苗”。舌本搅动,津液生乃活水出,为保命养阴之源。
搅水井,以舌在口腔内搅动,使津生,与气合。搅动时宜徐缓,忌快急,快急会致上火伤津。舌搅动完毕,舌抵上腭。搅舌时可采用鼻吸、鼻呼。
漱津三十六
漱津,即鼓动腮腺,使津液生。将津液含在口中,漱津36次,待津液满口时即止。
津液满口匀
全神专注于鼓漱后的津液,当口中津液满了,再用舌将津液和匀。
一口分三咽
将口中的津液。分为3次咽下。每次津液下咽时,自己要听到汩汩下咽声。
责任编辑/李思涵
1疏导心经导引方
此方通过疏导手少阴心经,达到涵养心神的效果,对于长期伏案、久坐形疲、心烦气躁者,有伸筋行气、怡神之功。中医理论认为,心主神明,心失所养容易导致心神不宁,心神散乱则无法专注。故习练此势也有助于养心凝神,提高专注力。
2握固凝神导引方
此方导引诀曰:闭目冥心坐, 握固静思神。叩齿三十六, 两手抱昆仑。导引此势时,通过握固冥心以凝神,叩齿调息以集神,有助于舒缓情志,颐养精神。每工作、学习1小时,可用3分钟行“握固凝神导引方”,有助于缓解视疲劳,收摄精神,提高专注力。
3提神鸣天鼓导引方
此方导引诀曰: 左右鸣天鼓,二十四度闻。玉枕通窍,鸣击天鼓是为提神。常习练此方,可解神困形疲,提神醒脑。
4生津养阴导引方
生津养阴导引方可缓解心火旺,心浮气躁,善用此方有助于养阴安神。仲夏以后,尤其要注意节制房事,调养心神,生津养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