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策略探究

2024-05-16 14:23刘静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4年6期
关键词:劳动核心素养

刘静

摘 要:劳动教育主要是指教育者依据社会需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受教育者的劳动观念、习惯以及态度,并教授其劳动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形式。劳动教育是一個常谈常新的问题,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与发展趋势。在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劳动形态也在不断变化,这使得劳动教育发生了变革。尤其是核心素养的提出,为劳动教育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思路。基于此,本文就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劳动教育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分析了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劳动教育的新要求,然后结合工作实践提出了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以期能给相关人员提供参考,推动小学劳动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劳动教育 核心素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6.061

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部分,在人生启蒙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该时期,教师加强劳动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劳动的艰辛,促使其学会珍惜劳动成果,同时也会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快乐,进而帮助其形成热爱劳动与崇尚劳动的优良品质。另外,劳动教育是其他教育的实践基础,是实现全面教育的关键。因此,教师加强小学劳动教育的研究,分析小学劳动教育中的问题,制定解决问题的策略,对落实小学劳动教育,实现教育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劳动教育的新要求与特征

(一)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劳动教育的新要求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我国教育部门通过多种形式推进劳动教育,《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明确阐述了关于劳动教育的新要求,具体要求如下:

首先,教育目标凸显“以生为本”。顺应时代发展,立足终身发展,重视小学生劳动素养培育。《意见》中明确指出,小学劳动教育以增强学生劳动素养为总目标,使其对人生需要靠劳动创造这一道理产生深刻的认识,进而促使其形成勇于创新、勤奋学习以及自觉劳动的良好品格。因此,小学劳动教育应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立足终身发展,全面培养学生劳动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其次,内容注重“实践创新”。《意见》中明确指出小学劳动教育的内容应以日常生活劳动、服务性劳动以及生产劳动为主,结合劳动的新形态以及产业的新业态,科学选择服务性劳动内容。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劳动教育应以启蒙为主;对于中高年级学生而言,劳动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与实践能力为主。目前,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为必修课。为了保证整体劳动教育效果,小学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学段开展不同的课程,以满足各阶段学生劳动教育需求。例如,低段学生可通过学科融合的方式培养其劳动意识,高段的学生则可通过开展独立课程,锻炼其劳动技能。

最后,丰富教育活动。教育活动是开展小学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小学劳动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使小学生的劳动素养得以提升。一是丰富劳动活动类型,如将劳动教育与德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以及科技等活动相结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锻炼小学生的劳动技能,同时也能够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二是活动形式多样化,如以学校为单位开展的研学活动、以班级为单位自主组织的劳动活动等。不管是以学校为单位开展的劳动活动,还是班级组织的劳动活动,都应致力于在劳动活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与技能。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劳动教育的特征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我国教育事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劳动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学校必须认识到其育人价值。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劳动教育具有长期性、融合性以及历史性特征,与核心素养的持续性、整合性以及时代性相契合。

首先,长期性。劳动教育是一项持续进行的教育,而核心素养也是持续终生的过程中。因此,就时间层面而言,劳动教育与核心素养的培养同样贯穿人的一生。

其次,融合性。劳动教育的融合性主要是指能与多个学科融合,能在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的同时,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让学生懂得劳动不分贵贱与珍惜劳动成果。另外,在劳动教育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体魄。因此,劳动教育属于包容性极强的多维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最后,历史性。随着时代的改变,劳动教育的内容、形式以及目标也在不断变化。原始时期的劳动教育以劳动技能为主,促使人们提升自身的生存能力。封建时期,劳动教育在教授人类劳动技能的基础上增加了品格塑造以及意志磨炼方面的内容。当下的劳动教育不单是学习劳动技能,作为德智美体的补充,具有了新的意义——全面育人。所以,劳动教育随着历史进程不断变革。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随着国家政策的陆续出台,核心素养与劳动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中的热点。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劳动教育不仅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同时也满足当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核心素养为小学开展劳动教育指明了方向,小学劳动教育为落实核心素养提供了途径,二者之间相互契合。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劳动教育可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育评价等方面开展。

(一)转变传统“重智轻劳”教育观念

由于长期受到传统“重智轻劳”教育观念的影响,出现了严重的“有劳无教”。尽管核心素质的落实促使人们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极大变化,但对小学劳动教育的重视仍比较低。对此,我们必须立足核心素养,深入探究如何在转变教育理念的基础上为开展劳动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

1.优化家庭与社会劳动环境

社会生活中处处可见劳动,因此,劳动教育的开展也需要社会环境的支持。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学中有劳无教、重智轻劳等现象频繁出现,不利于在小学劳动教育中落实核心素养培养任务。对此,学校应与家长以及社会形成教育合力,积极优化劳动教育环境,推动人们劳动教育观念的转变。

一是优化家庭环境。家庭是小学生劳动教育的启蒙地,父母的劳动观念以及行为会在无形中影响小学生。因此,学校应加强家校合作,共同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与行为。家校合作在培养小学生劳动习惯与行为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要与家长紧密配合,共同培养小学生的劳动意识与能力,进而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例如,教师要布置独立整理书桌、帮助家长打扫卫生等任务,并要求家长成为监督者。教师还可以在班级中组织亲子劳动活动,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完成劳动活动,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劳动的快乐,为后续培养劳动习惯与意识奠定基础,同时还有助于增进亲子关系。

二是优化社会劳动环境。众所周知,社会环境是影响劳动教育的重要因素。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人们对小学劳动教育的认可度较低。对此,学校应与社会各界力量积极联系,在舆论力量的支持下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观,促使更多的人对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观产生认识与理解,为后续转变教育观念打下基础。

2.加强校园劳动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会在无形中影响师生的观念与行为。因此,学校要加强校园劳动文化建设,为培养学生正确劳动观创造良好的环境。通常情况下,劳动观念在劳动文化中会得以优化与完善。因此,小学应积极创建劳动文化。在这过程中不断加深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与理解,同时促使其认识到劳动教育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教师在学校中开展校园劳动文化建设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宣传劳动模范人物的光辉事迹,让师生在学习中继承弘扬优良传统,激发学生劳动热情,促使其懂得珍惜劳动成果。二是学校开设种植园,为学生直接参与劳动活动创造条件。小学生在种植园参与劳动不仅能够体验劳动的艰辛,形成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同时也能锻炼小学生的劳动技能。在劳动活动中,逐步形成了积极向上的校园劳动文化,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二)推进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1.丰富劳动教育内容

劳动课程内容是劳动教育是否能够实现预期目标的关键,因此,小学劳动教育应重视内容设置。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身心发展程度以及认知水平方面均存在差异性,所以,教师在小学开展劳动教育时应以生为本,内容要紧密围绕学生的核心素养。

小学劳动教育内容可以从以下四方面选择,分别是劳动教育意识、劳动习惯教育、劳动技能教育以及劳动创新教育,通过开展这些方面的教育,教师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劳动教育的科学内涵,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与创造性思维,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2.推动学科渗透

教师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其他学科中,如语文、美术、数学以及科学等,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劳动意识,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

例如,在学习《悯农》这首古诗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劳动人民在烈日下劳动的视频,让学生体会农民劳作的艰辛,懂得珍惜粮食。然后,学生可以就劳动场景写一段话,表达自己对农民伯伯的敬意与谢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对劳动的艰辛与光荣形成更深刻的体会,学会尊重劳动者,同时也会珍惜劳动成果,感受到收获劳动成果的喜悦。

再如,在学习小学科学中《我们常见的植物》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观察植物”的课后作业,并制作相应的手抄报。这样的作业不仅有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同时对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有促进作用。总而言之,学校以及教师要积极推动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抓准切入点,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实践功能,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3.重视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

我国基础教育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尤其是城乡间。对此,学校应结合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特长开发适合不同年段学生的劳动教育资源,进而推动我国劳动教育顺利开展。

在开发劳动教育资源时,需注意以下三点:首先,适合学生身心发展以及认知需求。学校在开发劳动教育资源时必须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充分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与认知规律,以达到满足不同学段学生劳动教育的需求。一是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如烹饪、缝补以及打扫卫生等,凸显劳动教育的实用性。二是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认知水平,以免劳动教育失去其价值与意义。三是结合学生的兴趣与需求,为激发学生参与劳动活动的热情与主动性奠定基础。

其次,建设劳动实践基地。学校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离不开实践基地的支持,因此,学校要对可用资源进行整合,如在校园内开辟种植基地等,同时也要重视社会资源利用,如农场、博物馆等,为学生创造实践条件,加深对劳动教育内涵与意义的了解。

最后,重视劳动成果检验。劳动成果检验是劳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对学生劳动的一种肯定,同时也是对劳动教育资源开发的检验。

(三)构建完善的劳动评价机制

众所周知,小学生非常在乎教师对自己的评价。因此,在小学生完成劳动活动后,教师要给予肯定与鼓励。若教师不能给予小学生任何评价,学生将会丧失参与劳动活动的热情。由此可见,构建完善的劳动评价机制对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以及提高劳动自信心有非常大的帮助。学校在构建完善的劳动评价时,应遵循新课程改革中倡导的发展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

首先,评价主体多元化。小学劳动教育需要多个主体共同参与,如学生、教师、家庭以及社会等。因此,教师在开展劳动教育评价时,应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让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人士均参与到评价中,通过生生互评、师生互评以及亲子评价等,不仅可以实现良好师生关系、亲子关系以及生生关系的建立,同时对学生成长以及劳动活动的开展也能够起到推动作用。例如,教师通过劳动评价可以对学生的劳动情况产生更深入的了解,并根据学生的情况给予针对性指导;学生间通过劳动评价可以加深彼此间的友谊;家长通过劳动评价可以充分了解学校劳动教育的开展情况,促使其对孩子的劳动教育更加关注与重视。

其次,评价方式多样性。单一的劳动评价方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因此,教师以及家长要从多角度以及多形式对学生的劳动情况进行评价,如劳动态度、劳动结果、劳动目的以及劳动方式等,同时也要采取多种评价形式,如奖励小红花、口头表扬、颁发奖状等。

最后,评价过程要动态化。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关注过程,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给予学生多次评价。因此,教师在劳动教育评价时应随时关注学生的意识与观念的变化,从学生的情感态度变化着眼,重点关注学生劳动情感、劳动技能、劳动知识以及劳动价值观等,对学生进行全方面评价。对于进步的學生,教师要给予适当表扬;对于退步的学生,教师要深入了解原因,给予其针对性指导与鼓励。

总而言之,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劳动教育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与劳动技能,同时也满足了社会发展对人才教育的新要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素质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人们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度也在不断提升。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小学教师必须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并从多方面推动劳动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娜日苏《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劳动教育探讨》,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第六届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五)》2023年。

[2] 邝少仪《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劳动教育》,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国际院士联合体工作委员会《现代化教育国际研究学会论文集(二)》2022年。

[3] 曹镧心《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劳动教育的思考与探索》,《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年第7期。

猜你喜欢
劳动核心素养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