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苗苗
(郑州财经学院,河南郑州 45000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为农业农村转型发展提供了新机遇[1]。河南省郑州市作为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农业基础较好、地理位置优越,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近年来,郑州市的城镇化进程取得长足进展,经济实力持续增强,GDP 突破12 000 亿元,综合实力显著提升,新时期对郑州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立足新发展阶段、结合资源禀赋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将成为郑州市现阶段重点关注的议题。
基于郑州市目前的发展状况,对郑州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前景进行深入思考,提出对应的优化策略,能够丰富研究范式,拓展都市现代农业相关理论研究。同时,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能够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三产融合,为农民提供广泛就业机会,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水平,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对城市繁荣、乡村振兴均有重要意义[2-3]。
郑州市地处中原腹地,是河南省省会,是国家明确支持建设的国家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区域核心增长极,现辖6 区5 市1 县及4 个开发区。全市总面积7 567 km2,常住人口1 274.2 万人,城镇化率79.1%。2022 年,全市GDP 为12 934.7 亿元,总量位居全省第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以生产现代化、功能多样化为特征的都市农业在郑州市迅速发展。
郑州市政府根据相关理论,综合考虑都市农业发展条件与要求,规划了以主城区为中心、呈放射圈分布、分为3 个圈层的现代农业空间布局。1)第一圈层:城市型都市农业。是指中原区、高新区、金水区、惠济区等六大区,总面积约为1 460 km2,包含4 万hm2耕地,是郑州市都市现代农业的核心功能区,典型的都市农业项目有花园口农家乐示范基地、惠济花卉示范园区。2)第二圈层:近郊型都市农业。是指环城高速路以外的区域,总面积约2 800 km2,包含耕地10 万hm2,主要为郑州市区提供日常所需的蔬菜水果、其他农副产品。该圈层是郑州市都市现代农业的主体功能区,以服务城市为主,代表都市农业项目有荥阳沿黄现代渔业示范基地、中牟现代草莓农业产业示范区、新密青平山观光区等。3)第三圈层:远郊型都市农业。是指整个西部、南部远离市区、郊区的农村地区,总面积约240 km2,该圈层包含耕地6.67万hm2,涵盖人口约120万人,代表项目有新郑高标准粮田优种示范区、新郑红枣产业示范区、颍阳万亩核桃园等。
1.2.1 农业综合示范园区
农业综合示范园区在郑州市的都市农业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通过引入现代化的农业科技与管理经验,改进传统生产方式,增强农产品品质,优化经营模式,推动了都市农业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此外,农业综合示范园区也在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4]。郑州市的农业综合示范园区已成为都市农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创新平台。目前,郑州市根据城市居民需求和不同区域资源条件发展了多个农业综合示范园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荥阳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于2023年获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园区以樱花小镇为基础、两个国家4A 级旅游景区为载体,打造樱花种植、加工、旅游全产业链示范园。
1.2.2 休闲观光农业
休闲观光农业是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体,利用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资源,涵盖观光农园的种植业、观光畜牧养殖业、观光林果业和观光渔场钓鱼等多个方面。近年来,郑州市在一系列尝试中培育了众多高品质、现代化的休闲观光农业,并以多样化、创新性的方式带动农业生产、促进乡村转型、创造就业岗位,推动了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资料显示,2023 年郑州市共计11 家休闲农业经营单位获得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企业的荣誉称号,其中登封市的袁桥古村获评五星级园区,巩义市西沟村、登封市嵩御山庄、荥阳市惠翔世纪庄园、昌明奶牛科普乐园、黄河塬游览区及中牟县晨明生态园等6 家经营主体获评四星级园区,荥阳市绿万家园艺、新密市黄帝康养小镇、新郑市择桐森林谷、中牟县顶顶牛牧场综合实践基地等4 家经营主体获评三星级园区。
1.2.3 生态农业
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城市绿色空间的缩减,城市居民对绿色休闲方式的追求更加多样化,传统农业体验成为了一种备受追捧的休闲方式,郑州市的生态农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为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民增收、推动都市农业经济发展,郑州市政府积极鼓励农民参与生态农业建设,增强其发展意识、提高其农业技能,并支持农民采用有机、生态、环保的种植方式和经营模式,着力培育一批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主体。截至2020年底,郑州市已建成生态休闲农庄139 个、特色生态休闲农庄28 个、农家乐411 个。在此基础上,开展生态农业经营活动的农民已达30 000余人,旅游年收入突破10亿元,充分展示了郑州市生态农业优越的发展前景。
1.2.4 农业龙头企业
在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中,农业龙头企业能够起到良好的带动作用。在郑州市政府的支持下,农业龙头企业正逐步向规模化、品牌化、区域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目前,全市拥有众多知名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如双汇食品、好想你枣业、思念食品、三全食品等。2022年,郑州市新认定14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具有规模较大、经营良好、辐射作用明显等特点,涵盖多个领域,既有从事传统种植养殖的郑州绿宝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河南省鼎元种牛育种有限公司、中牟县新普源养殖场、河南亿万中原饲料有限公司等,也有从事农业电商生产性服务等新兴业态的企业,如河南大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中化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等,充分体现了郑州市涉农企业发展的实力和活力。
不论是培育龙头企业还是建设农业示范园区,其主要目的都是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5]。虽然全市范围内得到认定的农业龙头企业数量颇具规模,但全国性的重点企业却不多,农业示范园也没有形成规模。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走集约型科技现代农业路径,才能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但与全国其他大城市相比,郑州市农业产业结构仍然不合理,农业经济效益仍然偏低,在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都市农业方面仍需要加大力度。
郑州市虽然已经开展了大量的农产品质量检验工作,但目前都市农业的生产仍存在缺乏生产标准、农产品安全隐患较多等问题。例如,郊区的耕地都是在城区的边缘地带,主要种植蔬菜水果,还有一些水产养殖,受城市的大气和地下水污染影响,农产品品质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此外,在都市农业发展过程中,因缺少总体规划和指导,导致都市农业生产存在盲目性、产品类型同质化、品质参差不齐等问题,难以形成自身的品牌优势,在广阔的国内外市场中缺乏竞争力。
虽然郑州市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以农业示范园区为重要载体,但在示范园区建设过程中,其带头示范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因为很多示范园区的基础建设不够完善,信息化程度不足,影响园区的正常生产经营,也阻碍园区规模的进一步扩大;部分示范园区仍停留在生产型阶段,虽提出综合性发展的口号,但是二次产业和三次产业的功能建设还比较薄弱,尤其是与旅游、餐饮等服务业的融合程度不够,三产融合发展程度不高,严重影响经济效益的提升。
贯彻优质、特色化发展思路,着力把农业从增产型转为提质型,对农业产业布局进行优化,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充分利用区域禀赋资源,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和生态循环养殖业。例如,在城郊地区,可以着重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生态农业;在山地、丘陵地区,可以发展一批有特色的林业、中草药基地[6]。此外,推动传统粮食产业向优质绿色的方向发展,引进高产优质的小麦、玉米等作物新品种,不断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研制高筋小麦、玉米等系列主食制品,发展面向高端市场的高附加值农产品,培育高品质的农产品品牌。
坚持“绿色发展”的思想,坚持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注重农业资源的节约与高效利用,大力推广节水、节药等先进做法,努力实现“农用废物”的再利用。积极开展土壤污染整治工作、污水处理工作,推进受污染耕地综合整治。在全市范围内,积极推广农牧结合、水稻综合种养等多元化经营模式,促进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强对农业投入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加大绿色、有机农产品的供应。加强农业科技支持,大力推进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推动农业高质高效发展。此外,大力培育农业品牌,加强农产品区域品牌培育,将产品优势逐步转化为品牌优势。完善法律法规,支持品牌认证,实施品牌保护,积极宣传农业相关品牌,以提升农业产业整体知名度。
加快建设完善现代农业产业园体系,建设一批具有鲜明产业特色、先进设施设备、绿色生产方式、显著经济效益、较强带动能力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重点抓好道路网络、农机装备、休闲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灌溉排水等“五大系统”配套设施的提升,通过新设备、新技术和新模式的推广,使园区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程度得到进一步提高。以多产业结合、循环可持续为发展目标,调整农业生产、养殖结构,推动绿色农业的发展;重视产业集聚,推动“生产+加工+科技+品牌”模式的发展,进一步发掘农业示范园的示范作用,加快建设市、县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在具体的支持方向上,重点围绕荥阳市河阴石榴、中牟县蔬菜、新郑市大枣等特色产业的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实施一批强优势、增后劲、补短板的重大项目。
坚持市场导向、注重效率,进行农业与现代工业要素的“跨界”配置,推动各行业的深度融合。支持农业龙头企业“跨界”合作,支持龙头企业实施全产业链发展,形成一批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企业。健全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以万邦物流、四季水产等为重点,加强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完善交易设施,提升管理水平,提高信息化程度,改善交易环境,逐步实现产销无缝衔接。健全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增强产销对接的组织化程度。完善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系统,加速在产地和销售地、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立足当地特色产业和自然资源,开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对具有鲜明特色、主题突出、管理规范的休闲农场进行升级改造,培育一批立足当地、面向全国的郑州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