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晓婉 郭延冰
即便现在,徐帆每接到一个全新的角色,仍会被焦虑的情绪笼罩着,她需要突破,需要让观众抛开她过往固有的银幕形象。
参透一个人犹如剥洋葱,但对徐帆而言,实在太过容易。“我的生活里就这么点儿事,跑菜市场、做妈妈,你要我跟你说多深,真没有。”在她看来表演够踏实就好,至于结果如何,能获得什么,她都不在意。从影多年,她的演技早已被努力和成果所佐证,但遵循的原则始终不变,和这个圈子永远保持着距离。毕竟她说,若不是有戏要拍,想都不想演戏的事。
如今,能让徐帆沉迷在意的只有跑菜市场、照顾家人、过好日子。
“春节期间播出的国产剧又火了一个妈……”
解构热播剧《烟火人家》中孟明玮(徐帆饰)和李衣锦(马思纯饰)的母女关系,导演林妍用了几个词——刺激、凛冽、血淋淋——孟明玮控制欲极强,她希望女儿的每一步都按照自己的想法来,私自翻女儿包、擅自安排女儿相亲只是常规手段。她会二话不说,背着女儿帮她辞职,打电话给女儿前男友,让两人不要藕断丝连……这位只会自以为是,以望女成凤满足人生价值的母亲,从未问过女儿想不想。在孟明玮打压式的教育方式和事无巨细的干预下,李衣锦被逼到抓狂,崩溃求饶:“是我没有良心,做你的女儿给你丢脸了,对不起,妈,你放过我吧。”涉及这对母女的剧情时,弹幕上多是“吓死我了”“我妈也这样”“我经历过这些”……
对于这样一个令人窒息的角色,饰演者徐帆也难以接受。她说,拍着拍着都开始厌烦自己了,“怎么这么不讲道理,我都恨不得踹死自己(大笑)”。不过,吐槽归吐槽,她认为这个角色符合自己这个年龄段的所思所想,她也希望用表演来表达一些东西,“年轻一代需要‘向上的生活,老一代希望稳定、扎实。这是有差别的,也给了我很大的创作空间。”
但对徐帆而言,饰演孟明玮是次不小的挑战。尽管母亲这类角色她经常打交道,可每个角色、每个剧本、每个故事展现的形式都不同。完成《烟火人家》的表演,她需要将一切归零,没有参照、没有比较,就是全新的徐帆去成为角色。“我看了剧本后觉得自己有必要尝试,这种尝试不会因为我演过很多次母亲就轻车熟路,我也有焦虑和担心。”她坦言,即便是如今,每接到一个全新的角色,仍会被焦虑的情绪笼罩着,她需要突破,需要让观众抛开她过往固有的银幕形象,“我并不是担心演出来的东西大家不认可。因为有时候观众认可了,对于我来说是‘反效果,这个角色成功了,就面临着‘下一个角色我该怎么办的问题。”
事实上,每个演员都不希望将自己100%地掌控,“100个妈妈就有100种模样,角色与角色间只有那么一点点的不同,我愿意去找到那一点点不同,这对于演员来说是乐趣。”去探索的过程,才最有意思。“如果所有的东西都变成了已知的,就成了流水线、公式化的表演,我绝不允许自己成为表演模具,我想找到属于徐帆的可能性。”她这样复盘接演《烟火人家》时的心理历程。在这个角色面前,徐帆始终没有十足的把握。
在《烟火人家》之前,徐帆已经17年没有过连续60天的拍摄工作了。对于一个专注于生活,爱跑菜市场和需要照顾家人的女性来说,一部电视剧(几百场戏)拍下来,确实不习惯。
但一切也都因为剧本给她的创作冲动,变得不重要了,“剧本好,演员班子搭得好,合作的对手演员都齐心,有来有往的、各自能接住对方的表演,这让我觉得(拍戏)不是一个费劲儿的事。相反,演起来会觉得轻松,是释放的,不是强努。”徐帆想了想说,《烟火人家》对其而言是可遇不可求的,“再加上同样身为母亲,我把对孩子的理解,對于做母亲的理解……将生活中不断更新的观念带进角色。我相信现在的表演是更有力量、更具说服力的。”
而孟明玮,也是徐帆在2012年的《青春四十》后再一次在电视剧中出演的重要角色。“电视剧讲究的是细节,若是没有细节,就没办法维持它的长度,对演员来说要判断好一集的点在哪里,这是舞台给我的锻炼。你能用几个细节‘提起观众,再‘放了观众。每一集都抓人,观众才会追着不放。”
徐帆说,演员在电视剧的表演上一定要控制好节奏,让观众即使在嘈杂的情况下也能看下去,“这是演员的能力,指望剪辑或后期调整,是兜不住的。”
《烟火人家》中有一场戏,是孟明玮当众掌掴李衣锦,一气之下女儿选择和母亲断绝关系。戏里冲突激烈,但戏外的徐帆却有一千个“不忍心”,“打耳光的这些戏,可能在观众看来是重场戏,戏剧张力强,但演员演的时候心里是不愿意接受的,经常想着一条过。但真拍起来又不可能一下子就过了,不同机位、不同景别,我真是不忍心,甚至演完了都不敢看。”
徐帆回忆,第一次见到马思纯,对她们之间的“母女”关系就是相信的。她说马思纯是一个非常细腻、敏感的孩子,很多情绪要自己真正感受到了才能传递出去。正是因为这种内耗的方式,让对手演员徐帆也越来越相信自己所饰演的角色,“好的演员,一个眼神就能看明白,在纯纯(马思纯)这样的年轻人面前,我就是一个老人。不是说老了就不好,老了有自己的经验和阅历,不用刻意从年轻人身上获得什么。我可以给予她,她怎么做都可以,我随着就好了,随着随着,也会带出我身上的新鲜感。”
表演是需要天赋的,但更多来自演员在众多角色中的历练。年轻时,徐帆就是一个自由松弛的人,她对世界的戒备心很低,总是真诚地交付自己的努力,对戏、对生活都是。1993年,因出演电影《大撒把》,她被观众熟知。那之后,徐帆成了人艺的台柱子,每天不是排练就是演出,在话剧与影视两条路上都走入了正轨。十年后,在电视剧《青衣》里,徐帆用眼中的幽怨和哀愁完美呈现了筱燕秋的执迷,以及一个女人无力掌握命运的不甘。这个在她看来“掏空自己”的角色,也让她在表演上彻底开了窍儿,“这部剧演完后,能感觉状态不一样了,那是徐帆独有的,让我建立了一种‘我演戏会吸引别人的感觉。包括后来的《唐山大地震》,让我都有了很大的改变。以前表演说的是编剧的台词,现在说着说着,是自己的了,她们身上是有徐帆的态度的。而这种内心的书写也能离观众更近。”
这么多年,徐帆始终是那个离娱乐圈最远的人。作为演员,她对作品产量与产出的速度一直有着自己的坚持,不轻易接戏,也决不把自己的行程排得太满。她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塑造过的经典角色不计其数,还都是自己想演的类型,“作品不多,自然戏的‘成活率会高”。
“我刚从中戏毕业那会儿,接演的影视作品本就不多,每年就是一台话剧,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这样的量就可以了。当然,也不可能这一年真的就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影视作品都穿插着来,但我一定会坚持排话剧。对我来说,这三种形式是特别好的锻炼,我在每一种形式间穿梭,也被这些不同的形式培养着,壮大着,它们让我的内心很强大。到了后来,不管什么样的戏,随时来,我都可以接住。”
对表演,徐帆的直觉一向很准,她将人生所见所闻、所历所经的诸多伤痕和暖意,都加入其所饰演的角色上。“我一直坚持不把自己做得特别‘润滑,表演上追求的更多是自然。技术是纯熟的,但一定要有新鲜感。”她坚信很多时候,演戏就是要不顾一切,“好的制作人、好的导演,还有教我们的老师都是这么说的,人应该要跟最好的比。这么多年,耳濡目染都是好的东西,那自然追求的也是高标准。”
但她并不沉迷于此,绝不让工作占据生活的全部,“人都要有取舍,又想有成果又想自在是不可能的,你总得放弃些什么。如果总是去追求成功、名利,可能去超市和菜市场的机会都没有了。对我来说,工作只是打个岔,我最重视的还是过日子。”
“但拍更多的戏,就会获得更多奖项……”“不会的,这只是大家的想象。只有生活有了弹性,才更容易吸纳新鲜的东西。如果每天都像陀螺一样转啊转,每时每刻都在忙,心是烦躁的、是静不下来的。我觉得现在的节奏,反而刚刚好。”回归普通人的生活,徐帆能观察和注意到很多细节,这是她领悟和塑造角色的基础。而这种生活方式,她也会一直坚持下去。
徐帆:我的生活特简单,一天就这点事儿
笔者:大众印象中,你似乎任何时候都是轻声细语的,好奇你有属于自己的叛逆吗?也会发脾气吗?
徐帆:当然会了,别人有的我也会有,大家可能想象不到,我只能说“可怜了我的丈夫”(笑),他都能看到,也能感受到。不过,生气的时候我一般不会大发雷霆,会不说话、保持沉默,也让人挺着急的,但前提是我不会去伤害别人。
笔者:有评论说你塑造的角色一般后劲儿都特大,作为演员,你能很快从角色中抽离出来吗?
徐帆:我能,说停就停,大家可能认为演员要沉浸其中才是最好的,但我不這么认为,沉浸其中的速度要快,抽离出来的速度也要快,才是好的。如果只沉浸其中,抽离得慢,就会面临接到下一个角色时,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去过渡。演员应该掌握戏的收放、节奏,将自己的表演经验带入作品之中,引领观众。
笔者:除了拍戏和有作品其他时候几乎见不到你,感觉你的生活特别简单。
徐帆:对,我一天到晚就这点儿事儿,(大笑)没别的,让我再想多一点,讲多一点,都没有,生活特别简单。我也特怕复杂,所有事情都是单线的,直来直去,我不做复杂的事情。
笔者:作为公众人物难免处于舆论之下,这会让你觉得不适应或痛苦吗?
徐帆:也没有。一直以来,大家对我都挺友好的,即使在你们认为所谓的“红”的时期,可能有人说你作为公众人物就要怎样,比如别人一定要拍你的时候,我就会跟别人说“我不行”,但我不是跟别人犯横儿着说,我会说“对不起”,然后解释。这样别人也能理解,就很平常地过去了。但也和那个时代有关,有时候我觉得得亏我现在年纪大了,如今的竞争很激烈,到了我这个年龄,又不用竞争什么,就还挺自在的。
笔者:就像马思纯,现在大家总爱关注女演员的状态。
徐帆:我觉得现在来说,纯纯这样的孩子是挺难得的,一些评论不会给她造成压力,她是很真实的演员。演员特别难做到的一件事情就是真实。
笔者:所以你以后会拍更多的戏给观众看吗?大家都说这几年小刚导演柔和了不少,那你有什么变化吗?
徐帆:适度(笑)。我一直没什么变化,相信长情是很难得的,也是很值得的,我愿意做个长情的人。